遙憶當年朱張會(hui) ,記得題詩在講堂
來源:“嶽麓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十四日辛酉
耶穌2018年3月30日
穿過書(shu) 院的大門和二門
映入眼簾的便是書(shu) 院最核心的建築——講堂
講堂為(wei) 書(shu) 院講學處
位於(yu) 整個(ge) 書(shu) 院建築群的軸心位置
是最為(wei) 開放活躍的區域
從(cong) 南宋至今
曆代名儒大家曾在此傳(chuan) 經授法
廣開門庭
莘莘學子求知似渴
好學若饑
盡管千年來滄海桑田
但嶽麓學風依舊
悠悠千年
嶽麓書(shu) 院由潭州知州朱洞始創於(yu) 北宋開寶九年(976),當時書(shu) 院已設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並附有藏書(shu) 樓和祭孔的祭殿,雖然規模不可與(yu) 今日相提並論,但是已經奠定了嶽麓書(shu) 院講學、藏書(shu) 以及祭祀的基本功能和格局,並沿用至今。
之後宋真宗曾召見當時的山長周式,並親(qin) 賜皇宮藏書(shu) 和“嶽麓書(shu) 院”的匾額,嶽麓書(shu) 院亦成為(wei) 當時著名的書(shu) 院之一,前來求學的學子絡繹不絕,而使嶽麓書(shu) 院名垂青史的是南宋乾道年間的“朱張會(hui) 講”。名儒朱熹應當時嶽麓書(shu) 院主教張栻之邀,從(cong) 福建崇安前往潭州(湖南長沙),並在嶽麓書(shu) 院、城南書(shu) 院的講堂進行了為(wei) 期兩(liang) 月的講學和討論,史載“論中庸之義(yi) 彌月”,聞名前來的學者雲(yun) 集,不可勝數,講堂人滿為(wei) 患,從(cong) “一時輿馬之眾(zhong) ,飲池水立涸”的記載,還可追憶當年的盛況。
現今嶽麓書(shu) 院講堂壁上嵌有“忠、孝、廉、節”四字碑,傳(chuan) 為(wei) 朱子在嶽麓書(shu) 院講堂講學時所留,與(yu) 後來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所書(shu) 的“整、齊、嚴(yan) 、肅”四字碑,並列講堂左右,成為(wei) 了後世嶽麓學子對自身要求的準則。
元明之後,嶽麓書(shu) 院曆經戰亂(luan) ,屢廢屢興(xing) 。明朝嘉靖六年(1527),太守王秉良“於(yu) 舊院前建成德堂、尊經閣,後建東(dong) 西講堂,延賓、集賢二館”,重建書(shu) 院,後王陽明曾來講學,講堂再複輝煌。
明末清初書(shu) 院再次毀於(yu) 戰亂(luan) ,康熙年間經過巡撫周召南、丁思孔等的修複,已頗具規模,成為(wei) 了讀書(shu) 人向往的求學之地。康熙二十六年(1687),得天子禦書(shu) “學達性天”匾額並賜書(shu) ,“學達”取自《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性天”語出《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學達性天喻指通過學習(xi) 而達到性與(yu) 天的統一。
其後乾隆九年(1744),得禦賜“道南正脈”匾額,可謂是對嶽麓書(shu) 院地位的極高肯定,史載當時“四方來學者不下數百人”。兩(liang) 年後巡撫楊錫紱作《嶽麓書(shu) 院學規》,並由山長王文清手定,現刻碑嵌於(yu) 講堂牆麵之上,至今仍為(wei) 書(shu) 院學規,垂範百世。
講堂外懸掛的“實事求是”的匾額,為(wei) 工專(zhuan) 時期校長賓步程所撰,“實事求是”出自《漢書(shu) ·景十三王傳(chuan) 》:“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喻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對以毛澤東(dong) 為(wei) 首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者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
*附:嶽麓書(shu) 院學規:
嶽麓書(shu) 院學規
(一)時常省問父母;
(二)朔望恭謁聖賢;
(三)氣習(xi) 各矯偏處;
(四)舉(ju) 止整齊嚴(yan) 肅;
(五)服食宜從(cong) 儉(jian) 素;
(六)外事毫不可幹;
(七)行坐必依齒序;
(八)痛戒訐短毀長;
(九)損友必須拒絕;
(十)不可閑談廢時;
(十一)日講經書(shu) 三起;
(十二)日看綱目數項;
(十三)通曉時務物理;
(十四)參讀古文詩賦;
(十五)讀書(shu) 必須過筆;
(十六)會(hui) 課按刻早完;
(十七)夜讀仍戒晏起;
(十八)疑誤定要力爭(zheng) 。
建築之美
講堂位於(yu) 書(shu) 院中軸線的中心,前承由頭門、赫曦台、大門、二門組成的建築序列,後啟禦書(shu) 樓,整個(ge) 建築序列在此達到一個(ge) 高潮。左通書(shu) 院專(zhuan) 祠,右達書(shu) 院園林,前接學子學齋,後連書(shu) 樓連廊,師生或學或祭,或遊或憩,均從(cong) 此分,是建築各個(ge) 功能區塊的交接點。
現存的講堂建築為(wei) 清代遺構: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增建敞廊於(yu) 前,嘉慶七年(1802)增建拜廳於(yu) 後,又經同治七年(1868)因承前製,“徹底新建”。
講堂為(wei) 書(shu) 院講學之處,故其建築設計適應功能需求而來——麵積要大,開放性強,以便容納更多的學子。其一,建築進深深,麵寬闊。(麵寬:一間居室東(dong) 西牆之間的寬度;進深:一間居室南北牆之間的距離)講堂麵寬五開間,中央三開間為(wei) 講學區,中間設有木質講台,略微抬高。
講堂由卷棚敞廊和歇山頂廳堂組合,屋頂為(wei) 勾連搭做法,即將兩(liang) 種屋頂連接在一起,前後兩(liang) 坡屋頂相交處中間做天溝排水,極大的加深了建築的進深,同時又避免了建築高度過高的問題。(卷棚屋頂指的屋頂前後兩(liang) 坡交界處不用正脊,而做成弧形曲麵的屋頂。歇山屋頂又稱九脊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由於(yu) 其正脊兩(liang) 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wei) 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其二,建築通透開放。實際上講堂最開始為(wei) 普通的歇山頂建築,但是山長羅典由於(yu) “嶽麓書(shu) 院為(wei) 先賢講學地,鼓篋來遊者不絕於(yu) 途……以故,學徒至是極盛,多苦學舍不能容……今年夏四月,複於(yu) 院內(nei) 講堂前,跨月台建敞廳六楹。”在講堂前加建敞廳即現在的敞廊,當屋舍不夠用之際,講堂的空間可以一直延伸到前方的庭院,即快速又便捷的解決(jue) 了場地狹小和學子眾(zhong) 多的矛盾,同時這種開敞式的講堂,也符合書(shu) 院自由講學的氣質。
楹聯之美
除了建築本身,建築上的楹聯更是極具內(nei) 涵和文化價(jia) 值,二者相互輝映缺一不可。
嶽麓書(shu) 院講堂大門楹聯
橫批:實事求是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業(ye) 精於(yu) 勤而荒於(yu) 嬉
近代湖南工專(zhuan) 校長賓步程集聯。
上聯出自《論語·衛靈公》,下聯出自韓愈《進學解》。
賓步程(1879---1942),民國初期湖南工專(zhuan) 校長。1917年湖南工專(zhuan) 遷入嶽麓書(shu) 院辦學。
嶽麓書(shu) 院講堂門廳楹聯
是非審之於(yu) 己,毀譽聽之於(yu) 人,得失安之於(yu) 數,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hui) ;
君親(qin) 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chuan) ,登赫曦台上,衡雲(yun) 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清代曠敏本題講堂。
上聯告誡治學者應明辯是非,淡於(yu) 利害關(guan) 係,努力攀登知識的高峰,自會(hui) 感知朗月清風,自會(hui) 領悟萬(wan) 物派生的本原。
下聯圍繞朱熹手書(shu) 的忠孝廉節四字,啟發學子應在這些方麵下工夫,尋得歸宿。
此聯構思精辟,用語巧妙,讀來韻味悠長。
曠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受聘為(wei) 嶽麓書(shu) 院山長,並撰書(shu) 此聯。原件毀於(yu) 抗日戰爭(zheng) 時期,1983年由顏家龍補書(shu) 重刻。
著名建築曆史學家梁思成曾說
中國建築之個(ge) 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
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
《書(shu) 院日常·營建之美》的產(chan) 生
便是基於(yu) 此
通過嶽麓書(shu) 院的建築再現書(shu) 院氣質
在粗糲木石中摩挲曆史的溫潤
讓雨敲磚瓦的單調之音
從(cong) 此多一分意味深長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