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qiao) 秀岩著《義(yi) 疏學衰亡史論》出版暨前言、後記
書(shu) 名:《義(yi) 疏學衰亡史論》
作者:喬(qiao) 秀岩
出版社:三聯書(shu) 店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編輯推薦】
國學為(wei) 何,經學為(wei) 何?是今天我們(men) 在麵對傳(chuan) 統文化時無法回避的問題,更是傳(chuan) 統學術思想研究的聚焦所在。要回答這些問題,離不開與(yu) 經典密切關(guan) 聯的注疏之學。喬(qiao) 秀岩先生的《義(yi) 疏學衰亡史論》從(cong) 經學、古典文獻學、版本目錄學等多角度對南北朝至隋唐的義(yi) 疏學進行了精彩的曆史解讀,將皇侃、劉炫、劉焯、孔穎達、賈公彥等代表性注疏家置於(yu) 義(yi) 疏學從(cong) 巔峰走向衰亡的曆史中進行詳細的考察,辨析了他們(men) 之間的傳(chuan) 承、影響和革命性發展,以及義(yi) 疏學走向衰亡背後的社會(hui) 、文化等多重交疊動因,為(wei) 我們(men) 清晰描述了這一般少有人論及的學術史、思想史和經學史,是近年來該領域不可多得的一部研究佳作。
【內(nei) 容簡介】
《十三經注疏》是文史哲研究離不開手的基本資料,但以往幾乎沒有人真正探索過賈公彥、孔穎達等人編寫(xie) 注疏的思考過程。讀書(shu) 不是淘資料,而要體(ti) 會(hui) 作者心思。劉炫學問很大,批評前人頗有據理不饒人的執著氣勢,又因這種批評不可能馬上被學界接受,所以經常用諷刺的語氣,既自尊又自卑。賈公彥有時拚湊舊說改頭換麵,不顧其說破綻四出,反而因小聰明而自鳴得意。孔穎達基本接受劉炫學說,《書(shu) 》《詩》《左傳(chuan) 》正義(yi) 皆以劉炫《述議》為(wei) 基礎,又要消除劉炫的偏激,《禮記》以皇侃《義(yi) 疏》為(wei) 基礎而兼用劉炫新說進行粗糙的調整,充分顯示官方辦事的特點。
閱讀注疏,我們(men) 都能感受到劉炫、賈公彥他們(men) 的神態,或怫然或莞爾,而體(ti) 會(hui) 他們(men) 的思考,就是讀經學著作的樂(le) 趣所在。——喬(qiao) 秀岩
【作者簡介】
喬(qiao) 秀岩,1966年生於(yu) 日本。東(dong) 京大學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zhuan) 業(ye) 博士。先後師從(cong) 戶川芳郎、倪其心、王文錦、尾崎康等先生。研究方向為(wei) 古典文獻學、三《禮》、經學史、版本目錄學。
【精彩書(shu) 評】
閱讀注疏,我們(men) 都能感受到劉炫、賈公彥他們(men) 的神態,或怫然或莞爾,而體(ti) 會(hui) 他們(men) 的思考,就是讀經學著作的樂(le) 趣所在。——喬(qiao) 秀岩
【目錄】
《義(yi) 疏學衰亡史論》日文版序
第一章 《論語義(yi) 疏》編撰特點
一 內(nei) 容特點多出因襲
二 科段說及前後對應之理
三 整理舊說
四 皇疏引書(shu) 雜識
五 結論
第二章 二劉學術風貌
一 劉文淇分析劉炫說
二 二劉學術推論
三 結論
第三章 《禮記正義(yi) 》簡論
一 《禮記正義(yi) 》性質複雜
二 皇侃科段說
三 孔穎達等取舍標準
四 孔疏專(zhuan) 據一家說
五 孔穎達等權衡謹慎
六 結論
第四章 佚書(shu) 驗證
一 《禮記子本疏義(yi) 》
二 《孝經述議》
三 結論
第五章 賈公彥新義(yi)
一 《二禮疏》多因襲舊疏
二 新義(yi)
三 結論
第六章 賈疏通例
一 義(yi) 疏學不為(wei) 實事求是
二 通義(yi) 例為(wei) 義(yi) 疏鄭學之要旨
三 訓詁固化
四 結論
附錄Ⅰ 書(shu) 《魏書(shu) ·李業(ye) 興(xing) 傳(chuan) 》後
附錄Ⅱ 賈公彥世係
附錄Ⅲ 《儀(yi) 禮》單疏版本說
附錄Ⅳ 左還右還後說圖錄
三聯版編後記
【前言】
喬(qiao) 秀岩識語
讀書(shu) 須知三事:知文,知事,知意。知其文義(yi) ,始知所言之事;既知其事,乃知著者之意。其實三事相將,未嚐分離。是以文學研究偏重意境,而程千帆先生作《詩辭代語緣起說》,討論文辭;曆史研究偏重事實,而陳垣先生作《通鑒胡注表微》,闡明胡身之之意誌。就讀注疏而言,其“事”則經學學說,清人研究較深刻,而以孫詒讓《周禮正義(yi) 》為(wei) 最。其“文”則清人校讀諸經注疏,成果頗多,而不盡人意。至其“意”,乃鮮有知者。前人治經學史,討論注疏,其實皆不過經學學說史,未嚐探索義(yi) 疏家立說之意趣。不知其意,則所言之事不明;其事不明,則其文不可讀。讀書(shu) 而不知其意,猶不讀耳。
本書(shu) 討論現存南北朝初唐義(yi) 疏作品,計有皇侃《論語義(yi) 疏》、孔穎達等《五經正義(yi) 》、賈公彥《二禮疏》以及佚存殘帙皇侃《禮記子本疏義(yi) 》、劉炫《孝經述議》。皇侃義(yi) 疏學較其餘(yu) 諸家,材料豐(feng) 富,特色鮮明,故論之稍詳,以為(wei) 南朝義(yi) 疏學之一典型。劉炫、劉焯之義(yi) 疏學,與(yu) 皇侃以及賈公彥所本北朝舊時義(yi) 疏學相較,具有革命性重大意義(yi) 。以其重要,且必需考辨材料,所以論之最詳。孔、賈二家之義(yi) 疏,皆據前儒舊說重編,其中錯綜互見新舊義(yi) 疏家說。今以二劉義(yi) 疏學為(wei) 基準,可以辨知所見各說之新舊,二劉義(yi) 疏學可謂讀唐疏之關(guan) 鑰。二劉以後義(yi) 疏學已失活力,賈公彥《二禮疏》既見傳(chuan) 統義(yi) 疏學之基本方法,又見義(yi) 疏學趨向衰亡之新特征。凡此等議論皆據各家義(yi) 疏之學術方法及思想態度,不論具體(ti) 學說之臧否。本書(shu) 並非經學家之經學史,而是讀書(shu) 者之經學史論故也。
學術隨時而異,唯讀書(shu) 千古無替。
願一切學術為(wei) 讀書(shu) 服務,不願讀書(shu) 為(wei) 學術服務。
【三聯版編後記】
筆者讀研究生階段,讀書(shu) 範圍非常有限,隻有唐疏和清人著作。經文注文是遙遠的天書(shu) ,雖然讀唐疏、清人著作必須參考,但根本不是自己可以閱讀的對象。因此本書(shu) 附錄版本的討論,也局限於(yu) 義(yi) 疏部分,那時候對經注版本沒有興(xing) 趣。都不認為(wei) 自己有可能讀懂,自然不會(hui) 有興(xing) 趣了。
後來,有種種因緣,筆者也開始學鄭玄注《論語》《禮記》等,又學版本,編輯出版各種古籍,發現鄭玄注也能讀懂,版本也能理解,逐漸開闊了視野。2015年編輯《孝經述議複原研究》,有機會(hui) 認真讀《孝經述議》及《孝經孔傳(chuan) 》,又獲得了本書(shu) 中沒有提及的新認識。
現在重看本書(shu) ,知道這裏討論的問題,也可以放在長段的學術史中理解。傳(chuan) 統義(yi) 疏學,尤其《三禮》義(yi) 疏學,不妨理解為(wei) 鄭玄經學的延續。不是說傳(chuan) 統義(yi) 疏學遵奉鄭玄學說,而是傳(chuan) 統義(yi) 疏學討論問題時的思考習(xi) 慣,與(yu) 鄭玄的思路非常類似。傳(chuan) 統《三禮》義(yi) 疏學,可以評價(jia) 為(wei) 用鄭玄之法治鄭玄注的學問。劉炫他們(men) 從(cong) 根本上否定這種研究方法,又可以理解為(wei) 杜預經學的延續。鄭玄研究經書(shu) 文本的內(nei) 在邏輯,是為(wei) 經學而經學的專(zhuan) 業(ye) 性文獻研究。杜預探討經書(shu) 所指曆史遺跡,用事實為(wei) 檢驗理解妥否的標準,因而否定漢代學者不根據事實,單純從(cong) 文本創造義(yi) 例的做法。前者為(wei) 專(zhuan) 業(ye) 經學,後者為(wei) 合理主義(yi) ,從(cong) 漢到唐,學界主流是前者,而時不時地出現後者批評前者的局麵。班固、王充等否定繁言寡要的章句學;王肅、杜預等否定後漢偏重文本與(yu) 義(yi) 例的經學;劉炫、王劭等否定為(wei) 經學而經學的義(yi) 疏學,並以王肅、杜預為(wei) 楷模;王元感、劉知幾等也否定當時主流的經學,又以劉炫、王劭為(wei) 榜樣。其中,劉炫他們(men) 的批評力度最大,隨後孔穎達基本接受劉炫,但也保留傳(chuan) 統義(yi) 疏的因素,統合成《五經正義(yi) 》。一百年後,王元感、劉知幾想要對義(yi) 疏學孑遺進行追擊,恰遇玄宗用國家力量直接幹預學術,導致專(zhuan) 業(ye) 性經學的徹底消失,為(wei) 後來啖、陸等“大義(yi) ”經學準備了舞台(請參《孝經述議複原研究編後記》)。
這種學術史脈絡,不是不可以講,但隻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不能當真。定式化概括容易蒙蔽自己,忽略很多並不符合簡單概括的大量現象。以往有關(guan) 經學史的諸多概念,如今文古文、鄭學王學、南學北學、漢學宋學以及唯物唯心等等,都曾嚴(yan) 重妨礙我們(men) 用自己的雙眼虛心觀察實際情況。如果一個(ge) 中醫看什麽(me) 病都要用“陰—陽”來做解釋的話,我怎麽(me) 也不敢服他的藥。本書(shu) 提出隋代學術革命的概念,並非筆者的重點所在。通過本書(shu) 敘述,筆者想要說明經學文獻的可讀性。
今日有關(guan) 南北朝至唐初義(yi) 疏的評論,可以追溯到的直接源頭在《詁經精舍文集》。《詁經精舍文集》收錄十三篇《六朝經術流派論》、五篇《唐孔穎達五經義(yi) 疏得失論》,都是學生作業(ye) 。其中除了周中孚指出六朝經學的資料有限,討論這一問題有待今後研究,表現其冷靜客觀之外,其他學生都依靠史傳(chuan) 材料介紹某人用某氏注,以義(yi) 疏所據注家為(wei) 評論流派的主要根據,完全不去分析諸家義(yi) 疏的具體(ti) 學說。清人真正研究義(yi) 疏的實質內(nei) 容,應該以劉文淇《左傳(chuan) 舊疏考正》為(wei) 先鋒,而後繼無人。(劉毓鬆《周易、尚書(shu) 舊疏考正》單純套用劉文淇的分析方法,並無創獲。顧千裏對注疏有神解,算是例外。)近代討論義(yi) 疏學最出色最重要的論文當推牟潤孫《論儒釋兩(liang) 家之講經與(yu) 義(yi) 疏》,而牟先生除了介紹《論語義(yi) 疏》科段說之外,也完全沒有討論義(yi) 疏的具體(ti) 內(nei) 容,甚至將備錄經文注文的《禮記子本疏義(yi) 》誤認為(wei) 單疏本。要之,以往學者有關(guan) 義(yi) 疏的評論,都不是真正研讀義(yi) 疏著作的成果。清代以來很多學者重視注疏,是因為(wei) 可為(wei) 他們(men) 的研究提供豐(feng) 富的資源,注疏並非他們(men) 研究的直接對象。
筆者想要讀懂賈、孔義(yi) 疏,探究賈、孔疏每一句每一字的所以然。結果能夠摸索出賈、孔編輯義(yi) 疏的基本思路,而且在賈、孔背後又看到南北朝舊義(yi) 疏學與(yu) 劉炫、劉焯新說的碰撞。有了這些認識,讀賈、孔義(yi) 疏較有把握,可以讀得更好。筆者後來也發現鄭玄注有鄭玄獨特的思路,盡管沒有辦法一下子全部都弄明白,但確實有很多地方已經知道他那些乍看有些奇異的注文背後存在的邏輯。最近年輕朋友們(men) 都開始探索《毛詩傳(chuan) 》、何休《解詁》的立說思路,令人振奮。唐代以前的經學著作,語言習(xi) 慣、思考習(xi) 慣都與(yu) 宋代以後很不一樣。因此,明白他們(men) 敘述的含義(yi) 及立說的邏輯,我們(men) 會(hui) 感到大開眼界。其實,宋代以後的經學著作,一樣也值得探索。那麽(me) 多學者對同一個(ge) 經學問題提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答案,都有他們(men) 自己不得不然的理由。探索他們(men) 為(wei) 什麽(me) 提出那種答案,就是讀經學著作的樂(le) 趣。
本書(shu) 原為(wei) 1999年提交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zhuan) 業(ye) 的博士論文,題“南北朝至初唐義(yi) 疏學研究”,導師倪其心教授,作者姓名“橋本秀美”,答辯請了曹道衡、傅璿琮、吳小如、樓宇烈四位老師。2001年作為(wei) “東(dong) 京大學東(dong) 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之一,由東(dong) 京“白峰社”出版日文版,書(shu) 名改為(wei) “義(yi) 疏學衰亡史論”,作者“喬(qiao) 秀岩”。2013年由台北萬(wan) 卷樓圖書(shu) 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體(ti) 字版,基本依照博士論文,而措辭有所調整,也有補注,書(shu) 名改從(cong) 日文版。這次承蒙北京大學哲學係李猛、吳飛兩(liang) 位老師的熱情推薦,由三聯書(shu) 店馮(feng) 金紅編輯接受出版計劃,乃以萬(wan) 卷樓版為(wei) 基礎,通體(ti) 一律改為(wei) 簡體(ti) 字,又經責任編輯鍾韻的仔細校對,改正了一些錯字。
本書(shu) 內(nei) 容包含大量義(yi) 疏引文,行文又不順暢,思想之幼稚也到處可見,但恨筆者沒有能力重新撰寫(xie) 更成熟完美的文章。在此對耐心翻閱本書(shu) 的好心讀者,致上由衷的謝意。各位老師、朋友長年來的指導、支持,筆者銘感在心。
2017年3月喬(qiao) 秀岩謹記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