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清代書(shu) 院教育的典範
作者:江小角(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與(yu) 清代書(shu) 院研究”負責人、安徽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初五壬子
耶穌2018年3月21日
書(shu) 院是我國古代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清初為(wei) 了防止漢族士人利用書(shu) 院進行反清活動,限製書(shu) 院發展。康熙親(qin) 政後,為(wei) 了加強思想統治,以書(shu) 院作為(wei) 宣傳(chuan) 程朱理學、講授科舉(ju) 時文的平台,書(shu) 院迎來了發展契機。各地書(shu) 院興(xing) 盛,讓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也為(wei) 桐城派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漸成為(wei) 清代書(shu) 院教育的引領者。
桐城派作家濃厚的書(shu) 院講學情懷
與(yu) 曆史上其他文學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於(yu) 時勢,與(yu) 官場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但他們(men) 的主要活動和人生誌趣,與(yu) 教育尤其是書(shu) 院教育割舍不開。桐城派先驅者戴名世年輕時就靠授徒謀生。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因家境貧寒,設館自贍;步入仕途後,曾被誠親(qin) 王聘為(wei) 王子師,並在翰林院任教。方苞在京城數十年,主要精力都用於(yu) 教書(shu) 創作和研究經史。方苞未曾執教書(shu) 院,但以劉大櫆、葉酉、沈廷芳等為(wei) 代表的眾(zhong) 多弟子,都曾執教書(shu) 院。劉大櫆科考屢屢受挫,或居鄉(xiang) 或遊幕,均以教書(shu) 為(wei) 業(ye) 。他先後任山西百泉書(shu) 院、安徽敬敷和問政書(shu) 院山長,擔任黟縣教諭;晚年歸裏,仍講學不輟。其摯友姚範、方澤,弟子姚鼐、王灼等都主講書(shu) 院,傳(chuan) 其衣缽。
姚鼐號稱桐城派集大成者,在古文理論與(yu) 創作實踐上為(wei) 桐城派的創立打下了堅實基礎,還通過主講書(shu) 院為(wei) 桐城派培養(yang) 了一支享譽文壇的精英隊伍。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從(cong) 四庫館辭官後,即赴書(shu) 院講學。姚瑩在“從(cong) 祖惜抱先生行狀”中說:“(姚鼐)既還江南,遼東(dong) 朱子潁為(wei) 兩(liang) 淮運使,延先生主講梅花書(shu) 院,久之,書(shu) 紱庭尚書(shu) 總督兩(liang) 江,延主鍾山書(shu) 院。自是,揚州則梅花,徽州則紫陽,安慶則敬敷,主講席者四十年。所至,士以受業(ye) 先生為(wei) 幸,或越千裏從(cong) 學。四方賢雋,自達官以至學人,過先生所在必求見焉。”可見姚鼐講學影響廣泛,弟子眾(zhong) 多。如梅曾亮、管同、方東(dong) 樹、劉開等“姚門四傑”,以及姚瑩、陳用光、姚椿等都是文學英才,他們(men) 也主講各地書(shu) 院,學子遍及大江南北,桐城派的影響劇增。道光以後,姚鼐再傳(chuan) 弟子中,又有方宗誠等數十人從(cong) 事書(shu) 院講學,促進了書(shu) 院和文派發展。
鹹豐(feng) 、同治時期,曾國藩廣納時賢英才,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黎庶昌等“四大弟子”享譽文壇,其中張裕釗、吳汝綸情係書(shu) 院,致力於(yu) 培養(yang) 新式人才。桐城派在河北的擴展,與(yu) 張、吳二人主講蓮池書(shu) 院息息相關(guan) 。在他們(men) 的影響下,賀濤、馬其昶等一批弟子對書(shu) 院講學一往情深,活躍於(yu) 各大書(shu) 院。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張裕釗、吳汝綸在蓮池書(shu) 院時,首開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先例,一批愛慕中華文化的日本學子如宮島詠士、中島裁之等,遠涉重洋,負笈渡海求學,學成歸國後宣傳(chuan) 中國文化藝術,桐城派的聲名再傳(chuan) 海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從(cong) 劉大櫆算起,桐城派作家有近百人從(cong) 事書(shu) 院講學,每個(ge) 時期的代表人物都與(yu) 書(shu) 院講學有著或深或淺的淵源,展現出繼承傳(chuan) 統、勇於(yu) 創新的講學情懷,造就了文學、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觀。
桐城派作家重視書(shu) 院教育的主要實踐
桐城派作家或為(wei) 官,或從(cong) 教,或遊幕,都心係書(shu) 院與(yu) 教育。他們(men) 有的為(wei) 官一地,大力興(xing) 建、修複書(shu) 院,發展教育;有的主講書(shu) 院,堅持因材施教,與(yu) 時俱進,體(ti) 現出變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有的遊曆幕府,對幕主廣施影響,獻計書(shu) 院教育和人才培養(yang) 。綜觀桐城派作家從(cong) 事書(shu) 院教育的實踐和成效,可以看出他們(men) 重視書(shu) 院建設、精心培養(yang) 人才、關(guan) 注國計民生的遠見卓識;他們(men) 關(guan) 於(yu) 書(shu) 院教育的一些舉(ju) 措,具有引領與(yu) 示範作用。
一是興(xing) 建、修複書(shu) 院。桐城派作家每到一地任職,傾(qing) 心書(shu) 院建設。如姚瑩在福建、台灣、四川等地為(wei) 官,興(xing) 建九和、海東(dong) 、玉環書(shu) 院,促進當地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桐城派中興(xing) 之臣曾國藩,在軍(jun) 務之餘(yu) ,興(xing) 建、修複湖南、安徽、江蘇等地書(shu) 院,親(qin) 自督查、出題、閱卷。曾國藩“立書(shu) 院以養(yang) 寒士”,使因戰亂(luan) 而人文凋敝的蘇、浙、皖地區恢複生機,鑄就此後百餘(yu) 年間英才輩出的輝煌。在曾國藩的感召下,其好友、幕僚及湘軍(jun) 首領積極修複各地書(shu) 院。如吳汝綸在深州、冀州任職,興(xing) 建、整頓書(shu) 院,親(qin) 自講課,“聚一州三縣高材生親(qin) 課之,民忘其吏,推為(wei) 大師”;他在河北為(wei) 官近二十年,“其文教斐然冠畿輔”。方宗誠補棗強縣令,創立正誼講舍和敬義(yi) 書(shu) 院,充分展示桐城派辦學理念和構想,造福棗強百姓。
二是改革並完善相關(guan) 書(shu) 院的管理製度。桐城派作家就如何辦好書(shu) 院,從(cong) 製度建設、招生規模、教學方法、經費籌措等方麵提出了一係列改進、完善措施。如姚鼐在生徒學習(xi) 目的和培養(yang) 人才目標上,注重錘煉生徒的德行操守,強調“明理”和“學佐當世之用”,這些有助於(yu) 扭轉清代書(shu) 院過於(yu) 突出科考功能,平衡古文與(yu) 時文教學之間的矛盾;在教學上,要求弟子關(guan) 注社會(hui) 和民生,主張“文以載道”;在教師遴選上,重點考察德行與(yu) 道藝,德行上要“敦行誼”,道藝上要“工為(wei) 文”,彰顯老師的表率作用;在管理上,健全製度,完善獎懲措施。姚門弟子也積極作為(wei) ,把桐城派發展帶入黃金期,把姚鼐管理書(shu) 院的經驗傳(chuan) 播各地,形成了以梅曾亮為(wei) 代表的北方傳(chuan) 播中心,以陳用光、姚瑩、鄧廷楨等為(wei) 代表的東(dong) 南傳(chuan) 播中心,以呂璜等為(wei) 代表的嶺西傳(chuan) 播中心,桐城派的影響“南極湘桂,北被燕趙”。曾國藩、吳汝綸等積極參與(yu) 書(shu) 院辦學,宏觀上大力指導,政策上給予傾(qing) 斜,實踐中注重督查,辦出特色和成效,促進了清代書(shu) 院發展。
三是重視書(shu) 院山長的選聘。山長是書(shu) 院的核心和靈魂,選好山長,對書(shu) 院的發展十分重要。桐城派作家對選聘山長有獨到見解。姚瑩說:“山長者,必道德、文章、藝業(ye) 可為(wei) 師法,士望歸之。”選擇一位好山長,讓“士心悅服”,就能實現書(shu) 院教學目標。他要求山長選聘後,“天子不得而可否之,大吏不得而進退之”,強調自主辦學和山長權利。戴鈞衡看出山長由官府或大吏推薦之弊端,在《桐鄉(xiang) 書(shu) 院四議》中規定山長由董事及諸生共議,頗有民主色彩。曾國藩選聘安徽、江蘇等地書(shu) 院山長時煞費苦心,發現理想人選,親(qin) 自禮送赴任,其誠可鑒。
桐城派作家主講書(shu) 院的特點
全麵考察桐城派書(shu) 院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講授經學與(yu) 時文寫(xie) 作並重,注重傳(chuan) 授古文理論。古文創作是桐城派作家立世之本,講授古文是他們(men) 立足書(shu) 院的獨門絕技。不同時期的作家都在關(guan) 注社會(hui) 現實中發展文論思想。姚鼐提出“義(yi) 理、考據、辭章”說,強調“用科舉(ju) 之體(ti) 製,達經學之本源”,將科舉(ju) 之文與(yu) 治學求本、修身務本相聯係,實現“學佐當世”。方東(dong) 樹以“明學術、正世教”為(wei) 己任,強調作文“言必有宗,義(yi) 必有本,不欲為(wei) 無關(guan) 係之文”;同時又“不盡拘守文家法律”,體(ti) 現他在變革創新中延續文脈的自覺精神。姚瑩提出讀書(shu) 四端:義(yi) 理、經濟、文章、多聞,將理學與(yu) 經世致用相結合,在文學創作中體(ti) 現濟世救民的情懷,代表了近代文學發展方向,也把桐城派文學理論引向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發展道路。曾國藩提出“義(yi) 理、考據、辭章、經濟”和吳汝綸提出“兼通新舊、融合中西”等主張,無不體(ti) 現他們(men) 關(guan) 心國是、引領時代潮流的創新精神。
注重教學、學術研究與(yu) 古文創作的結合,營造教學相長、平等交流的氛圍。注重學術探討、鼓勵學生爭(zheng) 辯是中國書(shu) 院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桐城派對此予以繼承和發揚。姚鼐掌教書(shu) 院,培養(yang) 學生問題意識,師生平等交流,互相暢所欲言,自由論辯。管同和梅曾亮曾就是否研習(xi) 駢文展開激烈辯論,管同說服梅氏學習(xi) 古文,但梅氏作文仍然散駢互見,管同不滿:“子之文病雜,一篇之中數體(ti) 互見。武其冠,儒其衣,非全人也。”此後,梅曾亮采納其建議,潛心古文創作,成就“一代文宗”。
注重古文教材編選。桐城派文論宗法先秦、唐宋,勇於(yu) 吸取前人文論精髓,並在實踐中創新,編纂獨具特色、指導性強的古文選本來指導生徒學習(xi) 與(yu) 創作。方苞編選《古文約選》,頒布各學宮,成為(wei) 官方的古文教材;姚鼐編《古文辭類篹》,成為(wei) 最能體(ti) 現桐城派文論的經典範本。此後,梅曾亮、曾國藩、方宗誠、吳汝綸、吳闓生等都編纂古文讀本,總結執教、創作經驗,給學習(xi) 古文提供借鑒與(yu) 參考。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