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杭書(shu) 院楊汝清:從(cong) 警察到山長,從(cong) 不立道場到處處為(wei) 道場
作者:鄧超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北京市書(shu) 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初六日癸醜(chou)
耶穌2018年3月22日
楊汝清,字杭之,號水木心齋,著名儒家學者。葦杭書(shu) 院山長兼儒家文化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副主任兼儒學經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美國舊金山燕京書(shu) 院導師、南京國學聯盟導師。多年來致力於(yu) 儒家文化傳(chuan) 播,奉行“以儒家解釋儒家,用經典詮釋經典”的治學理念,立足先秦儒家原典,係統研習(xi) 《孝經》與(yu) “四書(shu)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在清華讀書(shu) 時,楊汝清身上常帶著本《論語》。2001年的一天,當他在校園大道上讀到這句話時,突然感覺像有一盆涼水從(cong) 頭到腳貫穿下來,雖是陽光明媚的正午,但冷汗和淚水卻無法控製地流了下來。他迫不及待地給家裏打了電話,卻又如梗在喉說不出幾句話來。
多年後,當楊汝清再跟筆者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他說當時的感受可能就是古人說的“天人感應”,這也讓他意識到儒家已經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身燕趙之地的楊汝清自有幾分慷慨悲歌,但促使他走上儒家之路、並最終創辦葦杭書(shu) 院的,並非隻是感性的情感,更多的則理性的思考。
警察故事(1992-1999)
1992年,大專(zhuan) 畢業(ye) 的楊汝清被分配到老家張家口的一所監獄擔任警察——做警察是他從(cong) 小的願望。27歲時他被提拔為(wei) 正科,“我當時的規劃是幹到副廳以上,這樣才有能力造福一方”,楊汝清對筆者笑談。
但成為(wei) 正科還不到兩(liang) 年——1999年,楊汝清辭職了。
“我做警察是希望能在社會(hui) 上發揮作用,工作上我不是那種吃吃喝喝的人”,但彼時楊汝清所處的環境不太允許他這麽(me) 單純,“不放棄良心上的東(dong) 西很難”。後來他入選司法部的普法師資,逐漸對法律產(chan) 生濃厚的興(xing) 趣。“我覺得做律師可以仗義(yi) 執言,於(yu) 是決(jue) 定放棄公職去做律師”。
今天,在清華紫荊公寓,他指著眼前的一片宿舍樓感歎地說:“就是這一片,十多年前還是村子,我在這合租過六平米的房子,上下鋪。”辭職後的楊汝清開始了3年的北漂學習(xi) ,終於(yu) 在2001年考上了清華大學法學院。
故事並沒有從(cong) 此歲月靜好。
2003年畢業(ye) 時他沒有做律師,甚至連簡曆都沒有投。他說自己漸漸發現律師行業(ye) 的氛圍實際跟警界類似,那不是他想要的。
但這不是根本原因。在清華時楊汝清對法哲學特別傾(qing) 心,他認為(wei) 中國當時的法治理念太強調規則之治,而法律的尊嚴(yan) 必須依靠倫(lun) 理道德的重建來維護,“西方法律的道德根源是基督教精神,中國的呢?”他把目光轉向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發現古代的法律思想都指向儒家仁義(yi) 禮智信的一些基本信條。他開始全新地去看儒家經典,認為(wei) 這才是中國法治的根源。
如果思考到此為(wei) 止,那今天的楊汝清可能隻是一名法學學者。隨著他對儒家經典學習(xi) 的深入,他漸漸篤信中國當下種種問題的根源就在於(yu) 儒家道統的缺失,他逐漸確定要將研究儒學、為(wei) 儒家守道作為(wei) 自己一生的追求。
多次變更事業(ye) 方向,但楊汝清卻說自己並非興(xing) 趣驅動——自己大學時甚至還是很西化的人,但無論是做警察還是做律師,再到後來走進儒家,都源於(yu) 他希望能在社會(hui) 發揮作用的初心和他濟世安邦的情懷。
六年聚集(2001-2006)
2000年隆冬,北京成立了一家致力於(yu) 學習(xi) 、體(ti) 認和普及傳(chuan) 統文化的民間公益組織,彼時尚在台灣的南懷瑾先生還專(zhuan) 門發來賀信,這便是一耽學堂。2001年~2006年,楊汝清一直在這裏擔任義(yi) 工講授課程,並進入管理層,主管宣傳(chuan) 。
現在看來,一耽學堂的六年實際是楊汝清在思考研究什麽(me) 內(nei) 容、怎樣進行傳(chuan) 習(xi) 的六年,是對儒家研究進行聚焦的六年。漸漸地,楊汝清發覺一耽學堂泛國學的傳(chuan) 習(xi) 理念與(yu) 自己的追求不太相符——他希望專(zhuan) 注地進行儒家研究和推廣。
蔣慶先生的學術助理範必萱女士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xie) 道,2003年楊汝清組織一耽學堂到陽明精舍遊學。座談會(hui) 上,大家向蔣先生提了許多有關(guan) 人生、社會(hui) 的困惑,而楊汝清的提問卻始終圍繞儒家義(yi) 理,“當時我們(men) 就看好這位後生”。方向的差異,使楊汝清與(yu) 一耽學堂漸行漸遠,最終在2006年離開。
2006年是楊汝清人生的一個(ge) 重要節點。那一年他離開的除了一耽學堂,還有清華的教師崗位。
從(cong) 法學院畢業(ye) 後,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讓楊汝清成為(wei) 清華對外漢語專(zhuan) 業(ye) 的老師,在這裏他得以專(zhuan) 注地對外國學生講授中國文化與(yu) 儒家思想。2006年,楊汝清離開清華,並在團中央所屬的北京青年國際研修學院負責文化交流中心。
清華任教
離開清華和一耽,標誌著楊汝清脫離束縛、專(zhuan) 注儒家,並開始獨當一麵——2006年底,葦杭書(shu) 院成立。
三年沉澱(2007-2009)
書(shu) 院成立了,“活動家”楊汝清卻沉寂了。
當時楊汝清有一個(ge) 同道的小圈子,從(cong) 2006年開始,他們(men) 以“葦杭書(shu) 院”的名義(yi) 聚在一起研讀儒家經典,討論問題,但並不對外搞活動。
此時的葦杭似乎更像是讀書(shu) 會(hui) ,但楊汝清心中卻有很鄭重的思考,“當時儒家被關(guan) 注得很少,而我堅定地認為(wei) 儒家要有人捍衛,我也不想跟別人牽扯,所以它更重要的意義(yi) 是我心中的書(shu) 院”。他認為(wei) 必須要有一批具有儒家情懷的人,把儒家正統性、本源性的東(dong) 西捍衛住,守住儒家的道統。所以2006~2009年,楊汝清和朋友們(men) 就是在守著自己心中的書(shu) 院,埋頭讀書(shu) 、尋根,以及自我提升。
2008年夏,楊汝清陪同當時尚在清華任教的貝淡寧教授再次拜訪蔣慶先生。對於(yu) 這段往事,範必萱女士寫(xie) 道:“在蔣先生與(yu) 貝淡寧先生進行學術思想交流的座談中,汝清一直參與(yu) 了問答。這時的汝清與(yu) 幾年前相比,在學術義(yi) 理上的長足進步實在是令人讚歎!”
出山
一個(ge) 現實的情況是楊汝清始終不是中哲或其他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出身,但他沒有因此妄自菲薄,更沒有在其他研究者身後亦步亦趨。
楊汝清認為(wei) 中國主流研究儒家的方法方向並非真正站在儒家角度,因此他提出“以儒家解釋儒家,用經典詮釋經典”的研究方法。比如研究《論語》,可以用《孟子》、用《詩經》來解釋,也可以采用漢代的注釋、朱子的注釋,但不用雜亂(luan) 的二手資料,更不作牽強附會(hui) 的所謂現代性思考,“有人認為(wei) 我是儒家的原教旨主義(yi) 者,我無意去辯解;後來又有人說我是儒門的守護者,這一點我比較認同”。
“學術屆主流的研究方法容易忽視本源,並對經典造成誤讀。我有必要讓社會(hui) 看到有我這麽(me) 一種研究方法,可以作為(wei) 一種新的思考方式。”2009年,楊汝清打破三年的沉寂,舉(ju) 辦以“孝”為(wei) 議題的年度會(hui) 講,葦杭書(shu) 院也正式步入人們(men) 的視野。
年度會(hui) 講
至剛剛結束的丁酉會(hui) 講為(wei) 止,葦杭書(shu) 院已經連續九年舉(ju) 辦年度會(hui) 講;而楊汝清另辟蹊徑的解讀方式並沒有被學術界孤立,今年的會(hui) 講共有90多名學者300餘(yu) 人參會(hui) ,錢遜、張祥平、韓星、廖申白等知名學者也位列其中。“張祥平先生每年會(hui) 講都沒落,錢遜先生參加了八年,樓宇烈樓老近三年都有來”,楊汝清回憶有一年提前一周才跟錢遜先生約時間,當時先生已經安排了去北師大的學術活動,但特意請假半天過來,參加葦杭的活動。
從(cong) 2009年開始,葦杭書(shu) 院還堅持開展了一項學術活動,就是“周三會(hui) 講”:十餘(yu) 人的會(hui) 議室,投影的隻是word講義(yi) ,內(nei) 容也僅(jin) 限經典原文和其他經典對其的注解,沒有當下國學講座那種“經世致用”的機靈,甚至有些沉悶——這可以視作楊汝清宣講、踐行自己“以儒家解釋儒家”理念的主要場合,不過他還有另一層想法。
“很多人建議把這個(ge) 課放到周末,這樣會(hui) 有更多人來聽,但我認為(wei) 如果你真的願意學習(xi) ,請半天假不行嗎?而且我講的方式就是‘猛灌’”,“誰受得了就跟著走,我就是要通過這樣的方式篩人,篩未來能一起做事的人”。
衡水人劉四順之前做生意,2015年4月接觸到“周三會(hui) 講”後就一直在跟著聽——早上坐火車從(cong) 衡水到北京,晚上再回,直到後來有了直播。他說自己很享受楊汝清“猛灌”的教學方式,而“楊老師的教學方式其實也可以很靈活”,他曾在一天之內(nei) 聽過其麵對不同人群的三場講座,各有側(ce) 重、精彩紛呈。2016年3月,他在楊汝清的指導下成立了研習(xi) 儒家思想的“衡水學習(xi) 社”,並專(zhuan) 職投入其中。在葦杭書(shu) 院的丁酉會(hui) 講上,劉四順還是其中一場的主持人。
周三會(hui) 講
“做事全靠朋友”,通過講學楊汝清還結交了一些能幫他攛掇做事的摯友。2012年辭職後專(zhuan) 心做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揚工作,如何少花錢多辦事便成為(wei) 一個(ge) 現實問題,不過他回憶起來卻說,“隻要到需要的時候,無論是錢、人還是場地,很快都會(hui) 到位”。2016年葦杭書(shu) 院入選“敦和種子基金計劃”,獲得敦和基金會(hui) 每年20萬(wan) 、連續3年的資助,這才在經濟上更有了一些保障。
“刺頭”
今天的楊汝清很隨和,很難想到他在學生時代曾經是個(ge) “刺頭”。高中時他是校學生會(hui) 主席,因為(wei) 給同學爭(zheng) 權益得罪了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工作以後楊汝清“老實很多”,僅(jin) 有的一次“亮劍”卻頗能顯示出其年少時的鋒芒。
2014年,兒(er) 童教育學者王立華發表了一篇名為(wei) 《我為(wei) 什麽(me) 反對幼兒(er) 讀<弟子規>》的文章,引起很大反響。楊汝清認為(wei) 對方缺乏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了解,甚至缺乏對《弟子規》的全麵解讀,在此基礎上發表這樣的文章會(hui) 造成社會(hui) 對儒家的曲解,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站出來,“在視頻裏我說,我不是在和王立華女士進行所謂學術商榷和探討,我是在明確駁斥你的所有似是而非的觀點!”
大學生與(yu) 幼教園
守護儒門,甘做基礎,是楊汝清給自己的定位。在思考如何讓儒家文化落地這一問題上,他認為(wei) 要從(cong) 根上長期培養(yang) 接受儒家浸潤的人,因此他非常注重對青年人的指導。
聆聽授課的青年學生
李啟鵬曾是南京一所高校國學社團的創辦人,也號召誌同道合的高校國學社團創立了南京國學聯盟,並將大學生的生命成長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基本每年都會(hui) 邀請楊汝清去南京講學,“每次我都會(hui) 待一周左右,啟鵬會(hui) 把每天都安排得很滿,有高校講座也有私下的座談,以便讓更多的同學可以和我深度交流。每次他和他的小夥(huo) 伴都會(hui) 用心地安排好我的休息和飲食。最初他也沒錢,去了就住他租的房子,我睡臥室,他睡客廳;現在經濟狀況略有好轉,就會(hui) 給我訂離活動地點最近的快捷酒店”。言語中,楊汝清絲(si) 毫不掩飾對李啟鵬的讚揚和欣賞,或許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繼往開來思想的具體(ti) 體(ti) 現吧。
就是這位李啟鵬,2014年在楊汝清的指導下發起了“北辰青年計劃”。該項目希望把全國有誌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青年聚攏在一起,共同學習(xi) 成長。2017年,該項目在全國18個(ge) 城市舉(ju) 辦了51場活動,2300多名青年直接參與(yu) 其中。作為(wei) 其核心活動的北辰青年領袖營,是一個(ge) 以7~12天為(wei) 一期的傳(chuan) 統文化主題青年修身營,從(cong) 2014年開始迄今已經舉(ju) 辦十三期,參與(yu) 青年1260餘(yu) 人。
他毫不隱晦地說,“經過百年來的刻意破壞,儒學已經花果飄零”,“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人已經‘先天不足’,難成大器,更不要奢望成聖成賢。不誇張地說,在經典麵前,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人人都是小學生。”所以,他認為(wei) 當下儒學的複興(xing) 所依賴的最重要的就是兩(liang) 個(ge) 人群:一是即將走向社會(hui) 的青年大學生,他們(men) 有朝氣、有活力,而且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成型期,儒家的君子人格和擔當意識恰恰是將他們(men) 塑造成為(wei) 國之棟梁的最好的教育資源。一旦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和儒家文化有了正確的認識,儒家的複興(xing) 和再造就有了土壤和基礎。
除了大學生,另一個(ge) 重要的人群是幼兒(er) 。“少成若天性,童蒙時期的養(yang) 正教育是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有了這種童子功的訓練和熏陶,才有可能培養(yang) 出傑出的人才,才可能出現真正的大師和儒家所期盼的聖賢”,“但這也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或許是150年,或許更長。但我們(men) 等得起。《中庸》裏也說‘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因此,楊汝清非常關(guan) 注幼兒(er) 國學教育。在北京,三年來他走訪了20多家幼兒(er) 園,去給幼教的老師講儒家的教子之道,給幼兒(er) 和家長深入淺出地講孝道;在廣州,他指導了兩(liang) 家較大型的幼教機構;在深圳,當地一家以幼教為(wei) 核心的機構成立了父師教育研究院,請他出任院長。“我一直在嚐試我能跟什麽(me) 人合作、我應該跟什麽(me) 人合作;我希望儒家活在當下,既然要活,就要麵對社會(hui) 的問題和需求,然後思考怎麽(me) 應對。”不過對於(yu) 與(yu) 這些商業(ye) 機構的合作,楊汝清說自己隻在學術和教學上做指導,在經營上絕緣。
“為(wei) 了儒學的複興(xing) ,我願意做泥土下麵的泥土。”
江南再逢春
楊汝清很忙,他告訴筆者,自己現在的時間精力,在北京將近放一半,在廣州、深圳放一些,剩下的都用在江南。
江南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風物鹹美。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在江南有天然的優(you) 勢和資源。在這裏有南京的北辰青年計劃、有江陰的江南書(shu) 院國學研究院,也有即將在杭州創辦的家族與(yu) 宗祠文化研究所……走過十多年的經典研習(xi) 會(hui) 講,楊汝清將在江南開拓新的學術研究和文化傳(chuan) 播領域——鄉(xiang) 賢文化與(yu) 家族宗祠文化,這裏有太多空間等待他去施展。
江南書(shu) 院
明代大儒湛若水說,“隨處體(ti) 認天理”。楊汝清說書(shu) 院草創時儒家文化還缺乏力量,他沒有必要為(wei) 一個(ge) 場所花太多精力去經營,所以自己“不立道場”;但他認為(wei) 儒家的道無處不在,同道之人無所不有,他相信自己在哪裏道場就可以在哪裏,所以“處處為(wei) 道場”。今天,從(cong) 北京到南京、杭州、江陰,再到廣州、深圳,楊汝清的道場可謂跨越中國南北,不過他仍然將自己定位為(wei) 儒門的守護者,甚至不敢說要培育種子,“我們(men) 還是在改良土壤,盡己所能地為(wei) 將來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種子培育最適宜的優(you) 質土壤”。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