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家族製度與(yu) 家族觀念
——第六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討會(hui) 綜述
作者:黃春豔(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講師,史學博士)
來源:《原道》第33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本文發表時有所刪節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廿九日丁未
耶穌2018年3月16日
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湖南長沙舉(ju) 行。會(hui) 議主題為(wei) “近代中國的家族製度與(yu) 家庭觀念”,共收到論文48篇,有來自海內(nei) 外的70多位專(zhuan) 家學者與(yu) 會(hui) 。茲(zi) 將會(hui) 議討論的主要問題綜述如下。
一、家族製度、家族倫(lun) 理與(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傳(chuan) 統文化
家族製度是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的基本組織與(yu) 核心價(jia) 值之一,在傳(chuan) 統中國的社會(hui) 組織、政治製度、倫(lun) 理秩序中處於(yu) 基礎性的地位,而家禮與(yu) 家族製度關(guan) 係密切。
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毛國民認為(wei) 庶民化的朱子《家禮》對清代家族製度與(yu) 家庭觀念產(chan) 生深遠影響,但是,因半個(ge) 世紀的社會(hui) 結構變遷和生活觀念差異,清人不得不對朱子《家禮》作了諸多變革,甚至有的還在版本和義(yi) 理上進行了否定或質疑。中國社科院王法周則從(cong) 顏元踐行家禮論及清初士人的家庭倫(lun) 理困境,為(wei) 清初家庭倫(lun) 理問題提供了一條線索。作者認為(wei) 黃宗羲、王夫之、陳確三個(ge) 案例反映出明末清初家庭倫(lun) 理觀念有所轉向,這種家庭倫(lun) 理從(cong) 嚴(yan) 教到寬教的微妙變化,不僅(jin) 表現在倫(lun) 理行為(wei) 上,倫(lun) 理觀念上也是如此,且觀念之變化比行為(wei) 更為(wei) 明顯。西安工程大學楊逸對浦江兩(liang) 大家族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家禮》在地方社會(hui) 中的實踐情況以及祭祖儀(yi) 式與(yu) 聚居形態、家族權力的複雜關(guan) 係。這些差別反映了禮儀(yi) 實踐在家族權力再生產(chan) 中的重要作用,為(wei) 家族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鑒。
儒學“親(qin) 隱”思想常被批評與(yu) 法治精神不相契,台灣政治大學曾暐傑則認為(wei) “親(qin) 隱”的思維是對於(yu) 以“愛”為(wei) 連係的“家庭”關(guan) 係身份認同之追尋,而這也是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法家企圖以絕對“法律”力量宰製人民的反製,避免了權力主體(ti) 透過契約規定或暴力占有正義(yi) 的決(jue) 定權。“親(qin) 隱”的追求正是企圖重建以人倫(lun) 為(wei) 中心的身份認同,以避免“法律”對人造成的物化。湖北大學何曉明以道德與(yu) 家族血親(qin) 人倫(lun) 為(wei) 中心,探討道德觀念與(yu) 道德行為(wei) 的時代性問題。他認為(wei) 公德涉及的對象有時代性變化,而私德涉及的對象沒有時代性變化。道德觀念與(yu) 道德行為(wei) 之間的名實關(guan) 聯,因時代演進,存在變通的可能與(yu) 必要。道德關(guan) 乎基本人倫(lun) ,道德觀念是基本人倫(lun) 的法則,道德行為(wei) 是法則的實施,它們(men) 都不可能被“革命”,“道德革命”論或“革命道德”論都不能成立。早稻田大學齋藤泰治從(cong) 思想史角度探討了劉師培、梁啟超對中國姓氏文化和中國社會(hui) 起源的關(guan) 係的見解。
二、近代對於(yu) 傳(chuan) 統家族製度、家庭倫(lun) 理的批評及其影響
近代以來,隨著工業(ye) 化與(yu) 城市化的進程,以及西方的近代國家主義(yi) 、個(ge) 人主義(yi) 思想觀念的輸入,中國的家族製度漸次崩潰,家庭結構發生了巨變,中國傳(chuan) 統的家族製度、家族倫(lun) 理遭到猛烈的衝(chong) 擊。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chuan) 統家族製度的批判尤為(wei) 犀利,這受到與(yu) 會(hui) 學者的廣泛關(guan) 注。
湖南大學易明、陳先初認為(wei) 從(cong) 清末到新文化運動期間,圍繞著對家庭製度的審察,近代知識分子走過了從(cong) 國家主義(yi) 、個(ge) 人主義(yi) 和新舊道德多重維度的思想旅途。迨至新文化運動期間,知識分子一方麵接續起清末“人的現代化”的餘(yu) 脈,另一方麵在文化與(yu) 政治交互呼應的思想理路中,將對家族製度的批判推進了一大步。從(cong) 個(ge) 人主義(yi) 的宣揚到新舊道德的抉擇,新文化運動對家族製度的審察最終成就了其深遠的影響。台灣東(dong) 海大學丘為(wei) 君探討了轉型時期主流知識分子對家庭與(yu) 家庭製度的反思與(yu) 批判。中山大學袁洪亮認為(wei) 在近代國民性的改造過程中,就價(jia) 值觀而言,經曆了由封建的家族本位主義(yi) 到資產(chan) 階級的個(ge) 人本位主義(yi) ,再到社會(hui) 主義(yi) 的集體(ti) 主義(yi) 的轉變過程。山東(dong) 師範大學賈振勇認為(wei) 五四新文化先驅對家庭(族)倫(lun) 理道德及父權觀念的批判,主要著眼點是父權製與(yu) 君權製的沆瀣一氣。中國社科院彭珊珊考察了20世紀初期各派無政府主義(yi) 者們(men) 關(guan) 於(yu) 家族(家庭)製度的批判的發展曆程及其關(guan) 注點的細微演變,認為(wei) 他們(men) 的主張雖然顯得激進極端,甚至驚世駭俗,卻是有其曆史合理性和進步意義(yi) 的。作者認為(wei) 無政府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yu) 將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聯係設想得過於(yu) 薄弱。武漢大學哲學係李維武以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向警予為(wei) 例,探討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yi) 者的家庭觀。他們(men) 由家庭問題轉出女性問題,領導了勞動婦女運動,將其納入到中共領導的革命運動中,這一思路從(cong) 中國社會(hui) 曆史進程看是合理的。
對於(yu) 如何進行家庭改製,武漢大學耿達認為(wei) 民國時期知識分子有不同的看法,經過深入地討論,知識分子基本認同小家庭製是時代發展的潮流。雖然民國知識分子在論證過程中難免帶有主觀情感的製約,且帶有明顯的武斷性,但在這場大家庭與(yu) 小家庭的論爭(zheng) 中對傳(chuan) 統家庭觀念的弊病進行了充分地揭露,同時也暴露了小家庭製的一些不足。首都師範大學梁景和認為(wei) “家庭改製”的理論形態,既是一個(ge) 觀念問題、理論問題、學術問題,更是一個(ge) 現實生活和社會(hui) 實踐問題。中國社科院吳小英指出,確立社會(hui) 治理的家庭視角,把它納入公共政策製定的考量以及社會(hui) 關(guan) 注和文化反思議題,是必須有的一種姿態。
三、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家、國、世界與(yu) 個(ge) 人
圍繞著家、國、世界與(yu) 個(ge) 人的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學者們(men) 展開熱烈討論。山東(dong) 師範大學田海林、郗賢召重新詮釋“民國第一神童”江希張成名之原因,認為(wei) 這既有賴於(yu) 從(cong) 其父母優(you) 秀生理遺傳(chuan) 基因獲得早慧天賦,也得益於(yu) 其家庭文化教育環境,更離不開所處社會(hui) 時空諸多綜合因素造就。河北經貿大學武占江、晉晶娜探討了吳宓以及吳氏家族與(yu) 教育家劉古愚的聯係,亦由此分析了傳(chuan) 統對人的塑造、成長的深刻作用。中國社科院宋廣波則探討了丁文江與(yu) 傅斯年的交往史,豐(feng) 富了民國科學史、學術史的內(nei) 容。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賀金林則根據《北平日記》探討了一位青年學生在北平淪陷期間的家庭、愛情與(yu) 國家觀念。京都大學森川裕貫則以《學生雜誌》及其編輯楊賢江為(wei) 例,探討了五四時期煩悶青年的心態。
“孫中山”仍是近代史研究的關(guan) 鍵詞之一。河南大學趙金康認為(wei) 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思想,雖然在某些方麵有一定的缺陷,其積極的方麵,如大膽創新以駕乎歐美之上的思想,矢誌不逾追求法治的思想,以權製能,主權在民的思想,一切政黨(dang) 和團體(ti) 都要在法律範圍內(nei) 活動的思想,在依法治國的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價(jia) 值。中國人民大學馬克鋒探討了孫中山尊稱從(cong) 先生、總理和國父的演變過程,認為(wei) 國民黨(dang) 對其創黨(dang) 領袖的神化,某種程度上嚴(yan) 重禁錮了其活力與(yu) 創新,導致其組織的僵化與(yu) 衰落。中國社科院左玉河認為(wei) “忠孝”觀念在五四後得到國民黨(dang) 人孫中山、戴季陶、蔣介石新的闡釋和發展,呈現出多元並進的態度。
河南大學翁有為(wei) 認為(wei) 蔣介石反腐帶有濃厚的家族治理色彩。北京師範大學傅正探討了鄉(xiang) 建派楊開道的農(nong) 村組織理論。楊開道發掘了傳(chuan) 統的鄉(xiang) 約製度,但鄉(xiang) 約製度同時也跟農(nong) 村宗族組織緊密聯係在一起。這意味著宗族與(yu) 現代化的關(guan) 係,遠不隻是簡單的二元對立。浙江師範大學龔郭清認為(wei) 龔自珍的政治改革思想雖沒有擺脫君為(wei) 政本的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範式,其政治改革方案卻具有“文化”意義(yi) 上的完整性,展現了其“情完貌全”的人本價(jia) 值觀和“窮變通久”的巨大曆史感,顯示了“蒼生”情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理性精神。
近代法律變革對於(yu) 中國家庭製度、國人家庭觀念產(chan) 生了較大影響。關(guan) 於(yu) 清末修律中的國家主義(yi) 與(yu) 家族主義(yi) 之爭(zheng) ,中國社科院鄒小站認為(wei) 近代國家構建大體(ti) 是一個(ge) 國家權力延展,而家長權力縮小,法律範圍擴展,而道德、倫(lun) 理範圍縮小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薛夢緣認為(wei) 民國時期刑法修正通奸罪的爭(zheng) 論不僅(jin) 反映了男女平等觀念在當時社會(hui) 的傳(chuan) 播,也反映了時人對家庭製度的理解和一些社會(hui) 問題。
四、近代著名人物的家庭生活、家庭思想、家風
近代人物的家庭生活、思想、家風是此次研討會(hui) 的一個(ge) 亮點,其中三篇是關(guan) 於(yu) 曾國藩的個(ge) 案研究。湖南師範大學李育民認為(wei) 曾國藩的治家思想理念內(nei) 容豐(feng) 富,主要包括恭敬平和的興(xing) 家之德、八字為(wei) 本的耕讀家風、進德修業(ye) 的樹人之道、勤儉(jian) 養(yang) 生的持家原則等,其治家思想包含不合時宜之處,但其中不少內(nei) 容對今天有著借鑒啟示意義(yi) 。香港浸會(hui) 大學範廣欣指出程朱理學是支持曾國藩以禮學齊家的主要思想和精神資源。曾國藩的父祖輩皆為(wei) 理學信徒,他們(men) 的言教和身教並舉(ju) 之熏染,達到了“不期進而自進”的育人效果,開啟了曾國藩理學啟蒙之路。
中國社科院蘭(lan) 梁斌指出胡適婚姻家庭思想除了趨新、批判傳(chuan) 統的一麵,亦有依戀傳(chuan) 統的一麵。這種新舊糾葛是中國近代人物思想和行為(wei) 的真實反映,說明婚姻家庭製度和觀念會(hui) 在曆史和現實的衝(chong) 撞融合中不斷變遷。中國社科院杭蘇紅認為(wei) 潘光旦試圖從(cong) 三個(ge) 層麵重建新家庭。這三個(ge) 層麵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了潘光旦對於(yu) 家庭問題的整體(ti) 考察。魯東(dong) 大學俞祖華則探討了梁啟超堪稱奇跡的家教案例,並將梁氏家教理念的現代啟示歸納為(wei) 幾點:“健康是基礎,做人最重要”“男孩、女孩都要用愛來養(yang) ”“要督促,更要量力而行”“要引導,更要尊重個(ge) 性”“重言傳(chuan) ,更要重身教”“富爸爸更當倡導寒門家風”等。
浙江大學高力克認為(wei) 梁漱溟的中國文化倫(lun) 理本位說是高度理想化的,他以先秦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倫(lun) 理論證中國文化的倫(lun) 理本位,顯然回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攻擊的漢後綱常名教的宗法封建糟粕。他以應然代實然的中西文化比較,亦與(yu) 其“文化是民族生活樣法”的文化觀相抵牾。盡管如此,梁氏以倫(lun) 理關(guan) 係消弭團體(ti) 與(yu) 個(ge) 人之衝(chong) 突的相對論智慧,仍不乏深刻的洞見。
五、婚戀、生育問題
婚戀、生育問題向為(wei) 學界關(guan) 注。西南大學黃湘金認為(wei) 1913年周靜娟的案件,以極端的方式體(ti) 現了家庭、父母的權威,其悲慘的結局在輿論中呈現了“父母專(zhuan) 婚”極度違背人情。報載諧文及通俗小說受限於(yu) 本身的文體(ti) 特點及受眾(zhong) 的道德趣味,對周案的書(shu) 寫(xie) 顯露出庸俗化的傾(qing) 向,不過總體(ti) 上周案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進而推動讀者與(yu) 觀眾(zhong) 反思婚姻製度變革的必要。惠州學院關(guan) 威認為(wei) 五四時代一些激進知識分子抨擊了舊婚姻家庭製度對婦女的摧殘,提出了男女社交公開、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男女經濟平等等主張,推動了婦女解放運動,也對社會(hui) 變遷和文化進步產(chan) 生了積極、巨大的影響。河北民族師範學院王棟亮還原了小說《三代的戀愛》討論的過程,通過辯論過程的剖析發現,戀愛私事論取得了普遍認同,性交自由論也有了足夠的容身之地。戀愛私事論提出了更符合人性需求的理念,這既是五四以來“人”的觀念深化的結果,也是個(ge) 體(ti) 自由意誌徹底貫徹的結果,它的出現意味著個(ge) 性主義(yi) 的實現將會(hui) 更加充分。
東(dong) 海大學王政文認為(wei) 一個(ge) 人的宗教信仰多半跟他的家庭及生活的社會(hui) 環境有密切關(guan) 係,改宗有時不是信仰上的需要,不是改宗者有意識的尋求,而是個(ge) 人或群體(ti) 在社會(hui) 脈絡下與(yu) 新的信仰相遇。中南大學王攸欣認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維持民族基因繁衍方麵較為(wei) 成功。中國近代以來的婚姻生育製度發生重大改變,國家政權介入個(ge) 體(ti) 生活的能力加強,帶來一係列的變化,值得高度正視。
六、中外文化交流其其他
本次會(hui) 議關(guan) 於(yu) 中外文化交流的論文也頗具特色。複旦大學鄒振環通過對高一誌《修身西學》的版本、內(nei) 容、結構和特點的分析,認為(wei) 該書(shu) 努力結合《禮記》等古代中國經典,在儒家和基督教神學倫(lun) 理學之間,通過好美、愛欲、幸福、善惡等基本倫(lun) 理問題,來尋求雙方的融通點。中國社科院彭春淩厘清了《斯賓賽爾文集》所涉文章的數個(ge) 原作版本之間的流變情況。日本愛知縣立大學川尻文彥認為(wei) 在清末之際,中國的知識份子不斷參考西方書(shu) 籍思考“自由”的概念,而日本的“自由”之概念對中國知識分子影響也頗深。河南大學趙廣軍(jun) 認為(wei) 經世文編作為(wei) 晚清時期影響較大的時論匯輯書(shu) 籍,該書(shu) 對西教的傾(qing) 向性言論收集立場集中反映其反基督教的態度。湖南大學楊代春、劉芬認為(wei) “五卅”慘案後餘(yu) 日章的和平主義(yi) 觀是國民應具備的新型的國家觀念,是既包含了國家主義(yi) 也糅合了國際主義(yi) ;基督徒和教會(hui) 應積極發揮作用,使世界形成一個(ge) 和平的大家庭。
浙江工商大學楊齊福認為(wei) 清末民初各種高等小學曆史教科書(shu) 汲取了新史學的精髓,順應了時代的要求,轉變了教育理念,革新了教學內(nei) 容,更新了教材體(ti) 例,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小學曆史教育。中國社科院賈小葉梳理了戊戌政變後《新聞報》的報道軌跡,認為(wei) 該報雖未與(yu) 清廷截然對立,但其所追求的目標仍然是變法維新,因此促成變法維新是其一切評、論的旨歸所在。安徽大學王天根認為(wei) 清末桐城世家吳芝瑛捐產(chan) 助學之所以遇阻,表象涉及宗法意義(yi) 上的分歧,實涉前後兩(liang) 任意義(yi) 兩(liang) 江總督及桐城縣令、安徽巡撫、藩司等官場勢力及其要角新陳代謝,也涉及與(yu) 桐城派密切相關(guan) 的地方文化精英的利益分歧或合謀。
七、小結
經過兩(liang) 天深入討論,會(hui) 議取得豐(feng) 碩成果。與(yu) 會(hui) 學者分別從(cong) 思想史、社會(hui) 學、倫(lun) 理學、哲學、婚姻家庭史、文學史等角度對於(yu) 相關(guan) 問題進行探討、爭(zheng) 鳴,達成了很多共識,亦產(chan) 生了一些分歧。共識主要表現在三個(ge) 方麵:一、傳(chuan) 統家庭、家庭製度和家族倫(lun) 理對於(yu) 不同人群的職能和意義(yi) 是不一樣的。二、有必要區分一般思想界的闡述、鼓吹與(yu) 社會(hui) 生活本體(ti) ,不能把近代以來思想界對於(yu) 家庭改造的種種言論,以及他們(men) 對於(yu) 傳(chuan) 統家族製度、家族倫(lun) 理的批判本身看作家族製度、家族倫(lun) 理的曆史實況。三、要區分批評家族製度、家族倫(lun) 理的人士的言與(yu) 行。在他們(men) 激烈的言論背後,大多也存在著對於(yu) 親(qin) 情的珍視,對於(yu) 家庭和睦的向往。
分歧亦主要有三點:一、對於(yu) 傳(chuan) 統家庭、家族製度、家族倫(lun) 理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yi) ,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家族製度之下個(ge) 人的自由度、個(ge) 人權利的實況,傳(chuan) 統家族製度對於(yu) 個(ge) 人的壓製的實況,學者們(men) 存在分歧。二、對於(yu) 近代國家建構中,國家權力深度介入家庭生活的利弊;對於(yu) 家族倫(lun) 理對於(yu) 中國近代的政治轉型、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以及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hui) 倫(lun) 理的建構,是否可以發揮積極作用,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學者們(men) 爭(zheng) 論激烈。三、關(guan) 於(yu) 未來家庭的發展趨勢存在分歧。對於(yu) 中西家庭發展是單線發展,還是多元發展;未來中國家庭的發展是趨同於(yu) 現代西方的家庭模式,家庭觀念趨向於(yu) 現代西方中產(chan) 階級的核心家庭觀念,還是應當保持中國固有特色;對於(yu) 未來中國的家庭觀念是趨向集體(ti) 主義(yi) ,還是趨向於(yu) 個(ge) 人主義(yi) ,或是趨向其他主義(yi) ,學者們(men) 有不同的看法。
會(hui) 議還提出了不少新問題,比如對家庭、家族、家族製度、家族主義(yi) 、婚姻等習(xi) 以為(wei) 常概念的新思考。這就加深了大家對於(yu) 家庭、家族問題的理解,也拓展了研究的思路。總體(ti) 而論,此次研討會(hui) 既有較強的現實意義(yi) ,也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將進一步推動學界對近代中國家族製度與(yu) 家庭觀念的研究。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