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別太抬舉孫中山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18-03-14 17:20:53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別太抬舉(ju) 孫中山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廿七日乙巳

           耶穌2018年3月14日

 

一、革命品質要重估

 

百年來大量詞語被毀壞,革命一詞就被毀得很徹底,與(yu) 造反成了同義(yi) 詞。其實革命與(yu) 造反,性質和對象都大不同。革命針對暴君暴政,高度正義(yi) ,高度道德。“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順乎天,畏天命,就要以儒家為(wei) 指導思想;革命成功之後,就要製禮作樂(le) 進行良製建設。而造反是反政府、反社會(hui) 、反秩序的作亂(luan) 。

 

孫中山曾自比於(yu) 湯武革命,然而,他的革命必要性和正義(yi) 性都非常有限,與(yu) 湯武革命沒有可比性,有必要對之進行品質和價(jia) 值的重估。

 

革命品質的高低,有四大衡量標準:指導思想的正確性、領導集體(ti) 的道德性、革命手段的正義(yi) 性和革命結果的文明性。

 

孫中山的革命,首先是指導思想有問題。革命是為(wei) 了吊民伐罪、討伐暴君、革除暴政,與(yu) 自己和對方是什麽(me) 民族沒有關(guan) 係。故革命隻能仁義(yi) 本位,不能民族主義(yi) 即民族本位。任何民族的民族主義(yi) ,包括白人主義(yi) ,黑人主義(yi) ,雅利安主義(yi) ,少族主義(yi) ,漢族主義(yi) ,都不是好東(dong) 西。

 

其次,革命不許殺害無辜,更不許針對賢良。“行一不義(yi) 、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wei) 也。”(《孟子》)而所謂的革命黨(dang) ,對清廷改良派深惡痛絕,甚至訴諸於(yu) 暗殺,僅(jin) 此一點就嚴(yan) 重違反仁義(yi) 原則和革命精神。

 

暗殺一種特別下流的政治行為(wei) ,別說王道中華,一般蠻夷政權亦不屑為(wei) ,民國袞袞諸公卻屢屢為(wei) 之。尚未掌握全國政權的革命黨(dang) 就熱衷使用暗殺方法,來對付清政府和內(nei) 部持不同意見不同派係者,從(cong) 此形成路徑依賴,使政治暗殺伴幾乎伴隨著民國所有時期。

 

孫中山的革命,顯然品質不高。如果說馬列主義(yi) 革命是偽(wei) 革命,實為(wei) 造反,三民主義(yi) 革命就是低質革命,領導人、幹部隊伍、指導思想、革命過程都是低質的,結果更是不堪,其革命的成功開啟了百餘(yu) 年的內(nei) 憂外患人禍天災,至今未有窮期。

 

革命結果可以反證革命品質。如果革命成功之後,文明重續,製度重建,社會(hui) 和諧,人民幸福,展開新一輪盛世,這是高品質革命的特征。如果結果不佳,政治更黑、社會(hui) 更亂(luan) 、天翻地覆,至少說明革命品質很低。

 

民國不如春秋。春秋時代,雖然禮崩樂(le) 壞,頗有禮樂(le) 碎片,有以力假仁和尊王攘夷的霸主。民國既不能尊王道,任憑倒孔反儒、滅王悖道的惡潮泛濫成災;又無力攘夷狄,甚至與(yu) 北狄勾勾搭搭視之為(wei) 政治同盟軍(jun) ,一再認賊作友;與(yu) 東(dong) 夷卿卿我我以之為(wei) 革命根據地,直到引狼入室。

 

孫中山革命成功,是中國浩劫開始。文革被稱為(wei) 十年浩劫,其實浩劫何止文革,何止百年,五四以來皆浩劫也。四九之後不用說,民國粉所向往的民國,何嚐非浩劫哉。始而內(nei) 亂(luan) 不斷,繼而日寇入侵,繼而兩(liang) 黨(dang) 逐鹿,無不攻城掠地,殺人盈城盈野。

 

對辛亥革命持批判態度的民國文化人,似唯錢穆。他說:

 

“一民族政治製度之真革新,在能就其自有問題得新處決(jue) ,辟新路徑。不管自身問題,強效他人創製,冒昧推行,此乃一種‘假革命’,以與(yu) 自己曆史文化生命無關(guan) ,終不可久。中國辛亥革命,頗有一切推翻故常而陷於(yu) ‘假革命’之嫌。”(《國史大綱》)

 

但錢穆對孫中山推崇過度,對清朝貶斥過甚。論文化水平、儒化程度和政治品格,孫中山和國民黨(dang) 遠不如清朝。於(yu) 道統,清朝是偏離,雖然嚴(yan) 重,畢竟在儒家框架內(nei) ;孫中山則是脫離儒家道統而另辟三民主義(yi) 蹊徑。其革命成功所開啟的持續百年至今未已的人道災難,是清朝三百年望塵莫及的。

 

取代家天下君主製,當以君主立憲製最為(wei) 合適,保留君主之名,追求憲政之實。故清末最為(wei) 適宜的製度選擇應該是君主立憲製,這是儒家可以開出來的一種良製,可以成為(wei) 新禮製或新王道政治。儒家文化認可但並不局限於(yu) 家天下君主製。在上古,曾開出“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的禪讓製,此製落實主權在民,頗富民主色彩,被孔子和曆代儒家視為(wei) 最高政治理想。(詳見《主權在民論》)在清末,又差點可出君主立憲製。可惜由於(yu) 清廷的顢頇和孫黨(dang) 的激進而被迫中斷。

 

孫中山發明的三民主義(yi) 黨(dang) 國體(ti) 製,不倫(lun) 不類,建設無功,禦寇無力,成事不足,成惡有餘(yu) ,最有利於(yu) 惡人惡勢力的成長和成功。其黨(dang) 國體(ti) 製不僅(jin) 遠遜於(yu) 君主立憲製,甚至不如日本天皇製即所謂的二元製君主立憲製。

 

中華文明絕於(yu) 何時?或以為(wei) 絕於(yu) 崖山,或以為(wei) 絕於(yu) 崇禎。不知元清兩(liang) 朝,都能以儒立國,各有所長,都曾讓西方驚豔。清朝之亡,中華文明才真正斷絕。

 

二、讚美洪楊太荒唐

 

集漢族主義(yi) 、極權主義(yi) 和邪教恐怖主義(yi) 為(wei) 一身的太平天國是典型的造反。孫中山卻對之高度讚美,稱太平天國為(wei) “民族革命的代表”,以“洪秀全第二”自許。在《太平天國戰史》序中,孫中山將朱元璋與(yu) 洪秀全相提並論說:“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非洪,是蓋以成功論豪傑也。”

 

朱與(yu) 洪,一尊孔一滅儒,一革命一造反,正邪之別彰明昭著,是朱非洪理所當然。這不是“以成功論豪傑”,而是以正邪論英雄。孫中山自己才是正邪不分地謬說。

 

受孫中山影響,蔣介石也同聲高讚:“太平天國之曆史為(wei) 十九世紀在東(dong) 方第一光榮之曆史。”(《增補曾胡兵語錄注釋》序)1929年南京國民黨(dang) 中央政府居然《禁止誣蔑太平天國》,規定:“嗣後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jun) 或相應之名稱。”禁止在一切書(shu) 籍雜誌報刊教材讀物上攻擊太平天國,將太平天國“正名”為(wei) “民族解放運動”。

 

關(guan) 於(yu) 太平天國,還是馬克思有眼光,直斥太平軍(jun) 為(wei) “魔鬼的化身”。《清史稿》評價(jia) 洪秀全也比孫蔣靠譜些:“唯初起必讬言上帝,設會(hui) 傳(chuan) 教,假天父之號,應紅羊之讖,名不正則言不順,世多疑之;而攻城略地,殺戮太過,又嚴(yan) 種族之見,人心不屬。此其所以敗歟?”

 

或謂孫中山讚揚太平天國是革命的需要,隻是手段和權道,即使不妥,可以理解。這類辯護純屬狡辯,沒有意義(yi) 。一個(ge) 正人正黨(dang)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讚揚邪教,任何理由都不成立。革命事業(ye) 與(yu) 邪教造反天地懸殊,正義(yi) 目標與(yu) 邪惡手段絕不兼容。讚揚邪教,就非正義(yi) 。

 

由於(yu) 孫中山巨大的政治社會(hui) 影響,孫中山對洪楊幫的讚美,起了一個(ge) 很壞的作用。從(cong) 此曆代暴君、屠夫、亂(luan) 賊和邪教主紛紛大翻身。連殘暴嗜血的黃巢、張獻忠之流都被當做愛民如子的“農(nong) 民革命領袖”來歌頌和崇拜。

 

第一流人崇拜孔孟,二三流人崇拜釋老,或者崇拜柏拉圖康德之類西哲,七八流人崇拜明星和金錢,隻有最下流、最下賤的社會(hui) ,才會(hui) 流行盜賊崇拜。

 

三、三民主義(yi) 非正理

 

秋風《反思辛亥:論孫中山之道統自覺》一文,將孫中比擬為(wei) 大禹、文王、周公等上古聖王,認為(wei) 晚年孫中山先生思想中已經“形成清晰而堅定的道統自覺”,認為(wei) 孫中山以三民主義(yi) 承載道統。對孫中山和三民主義(yi) 抬舉(ju) 得太離譜。三民主義(yi) 於(yu) 道統不是承載,而是嚴(yan) 重偏離,近乎背離—雖然背離的程度不如馬學之甚。

 

三民主義(yi) 有兩(liang) 大問題。首先,三民主義(yi) 意味著三本,蘊藏著內(nei) 在衝(chong) 突,民族主義(yi) 與(yu) 民權主義(yi) 就難以兼容。其次,民族民生民權都無主義(yi) 的資格。民族主義(yi) 是集體(ti) 主義(yi) 之一種,民生主義(yi) 民權主義(yi) 與(yu) 民主主義(yi) 一樣,可納入民粹主義(yi) 範疇。三民主義(yi) 不僅(jin) 與(yu) 儒家格格不入,也與(yu) 自由主義(yi) 背道而馳。

 

民族民生民權當然都很重要,仁愛民族、重視民生、維護民權是政治三大要素和重心,然而它們(men) 本身不能主義(yi) 化。敬天保民,順天應人,兩(liang) 者缺一不可。三民主義(yi) 隻知民權民生,不知敬天順天,彰明天道;隻知順應民意,不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三民主義(yi) 不知自由的價(jia) 值高於(yu) 民主和平等,遠不如自由主義(yi) ,與(yu) 民主主義(yi) 、平等主義(yi) 半斤八兩(liang) 。對於(yu) 愚民暴民刁民,隻有討好之窩囊,毫無引導之力量。

 

錢穆認為(wei) 三民主義(yi) 是西方民主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的較好結合,事實恰恰相反,三民主義(yi) 於(yu) 西學是棄其精華得其糟粕,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精華則一無所得。儒家重視民生民族,但以仁為(wei) 本;自由主義(yi) 重視人權民權,但以自由為(wei) 本。三民主義(yi) 從(cong) 儒家中取來民生民族,從(cong) 自由主義(yi) 中取來民權,然後將它們(men) 本位化,最根本的仁和自由卻被拋棄了,就像秦法家從(cong) 儒家中取來法卻背棄禮一樣。

 

儒家強調敬天保民,唯有敬天,才能真正地親(qin) 民、仁民、以民為(wei) 本;唯有敬天,才能真正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真正地愛民愛族,做好民生民權工作。三民主義(yi) 不知天命,不遵循大人之道和聖人之言,撇開天道信仰、王道原則和正德工作,把民族民生民權本位化,其民族之愛和對民生民權之重視都是無根的。

 

論文化品質和正義(yi) 性,三民主義(yi) 很低。其上無形上信仰,其內(nei) 無道德根基,是一種無頭的學說,介乎正邪之間。換言之,這個(ge) 學說不中不西不好不壞。不壞,故可與(yu) 傳(chuan) 統、西方文化兼容並存;不好,借以搗亂(luan) 或有餘(yu) ,用來建設卻不行。故它占據憲位,民粹主義(yi) 大行其道,大陸時期亂(luan) 象不斷,台灣民主品質低下。

 

國民黨(dang) 的政治品質就是由三民主義(yi) 的文化品質決(jue) 定的。國民黨(dang) 政治凝聚力、社會(hui) 控製力低下,既搞不定大陸,也搞不定台灣,隻能欺負欺負孤兒(er) 寡母的清末小朝廷。清廷革掉儒家六君子的命之後,人心盡失,孤兒(er) 寡母,被孫蔣撿了個(ge) 大便宜。這種便宜可一不可再也。

 

國民黨(dang) 之顢頇無能,根本原因就在於(yu) 三民主義(yi) 不行,不好不壞。不好,團結不起更培養(yang) 不出大德君子;不壞,對於(yu) 刁民暴徒沒有吸引力。三民主義(yi) 取代儒家道統成為(wei) 指導思想,無異於(yu)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必然上亂(luan) 政治下亂(luan) 社會(hui) ,最易招致外寇培養(yang) 內(nei) 賊。國民黨(dang) 對於(yu) 民眾(zhong) ,無德以導之,無禮以齊之,反而逢民之惡,縱民為(wei) 惡,方便不良勢力以民族、民生、民權的名義(yi) 反政府反社會(hui) 。在文化意義(yi) 上,國民黨(dang) 對外是引狼入室,對內(nei) 是養(yang) 寇自斃。

 

注意,台灣民主化成功,並非三民主義(yi) 的功勞,而是傳(chuan) 統與(yu) 西方文化架空三民主義(yi) 的結果。蔣介石晚年發起的中華文化複興(xing) 運動,讓傳(chuan) 統和儒家有所複興(xing) ,隻可惜人亡政息,後繼無人。後繼者疏離儒家,局麵又重新惡化。

 

民進黨(dang) 最熱衷民權、自由、民生、經濟等話題,這是民進黨(dang) 的製勝法寶,亦民權主義(yi) 、民生主義(yi) 有以啟之也。這些問題政府應該關(guan) 心,必須關(guan) 心,甚至不妨以此為(wei) 大,但不能唯此,在維護民權、解決(jue) 民生的同時,不能放棄文化啟蒙、道德教化的責任。這方麵國民黨(dang) 政府從(cong) 陸到台都是失職的。

 

或問我對於(yu) 蔣介石先生在思想上應該看待和定位,我的回答是雜家。蔣介石既信奉儒學,又信仰耶教,政治上尊崇的三民主義(yi) ,本就是一種中西纏夾、古今夾雜的雜學。故此君學問無頭,道德無根,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倫(lun) 不類,不上不下,不壞不好,不邪不正,枉稱中正。這個(ge) 評價(jia) 也可以用在孫中山身上。比較而言,孫中山還不如蔣介石,更雜。

 

雜則亂(luan) ,思想、理想、理念、信仰、人生觀、價(jia) 值觀、道德標準、政治立場無不混亂(luan) 。元首自亂(luan) ,必然亂(luan) 人亂(luan) 家亂(luan) 國亂(luan) 世。民國亂(luan) 象不斷,政治雜亂(luan) 無道,社會(hui) 紛亂(luan) 無章,根本原因在孫蔣身上。這兩(liang) 個(ge) 雜七雜八的大雜家,思想言行太多不靠譜、不著調的地方了。

 

民國政治品質不高,就因為(wei) 指導思想、製度設置、領導集團三方麵都不好。其中指導思想又是關(guan) 鍵。三民主義(yi) 之文化無根,道德無源,執末遺本,似是而非,不中不西,不倫(lun) 不類,上不能提供形上信仰,下不能保障自由價(jia) 值,內(nei) 不能培養(yang) 道德君子,外無力批判歪理邪說,欲不淪為(wei) 純粹擺設,不可得也。

 

積善之國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國必有餘(yu) 殃。率獸(shou) 食人,人不如獸(shou)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反思文革更要反思五四,反思政治也應反思文化,反思馬列主義(yi) 也須反思三民主義(yi) 。

 

孔子說:“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luan) 苗也;惡佞,恐其亂(luan) 義(yi) 也;惡利口,恐其亂(luan) 信也;惡鄭聲,恐其亂(luan) 樂(le) 也;惡紫,恐其亂(luan) 朱也;惡鄉(xiang) 原,恐其亂(luan) 德也。”三民主義(yi) 仿佛亂(luan) 苗之莠、亂(luan) 樂(le) 之鄭聲,將它們(men) “提升”為(wei) 中華文化和道統的高度,難免亂(luan) 義(yi) 、亂(luan) 信和亂(luan) 德。

 

四、虛尊道統亦何有

 

孫中山晚年說過這麽(me) 一句話:

 

“我們(men) 中國有一個(ge) 立國的精神,有一個(ge) 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數千年來曆聖相傳(chuan) 的正統思想,這個(ge) 就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道統,我的革命思想、革命主義(yi) ,就是從(cong) 這個(ge) 道統遺傳(chuan) 下來的。我現在就是要繼承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道統,就是繼續發揚我們(men) 中華民族曆代祖宗遺傳(chuan) 下來的正統精神。”

 

但是,這句話確實說的不錯。很多人因此說他有道統自覺,甚至把他當做道統傳(chuan) 人。殊不知,道統不許虛談,作為(wei) 領袖,就必須將道統落實於(yu) 憲法、政治和製度之中,讓憲法成為(wei) 儒憲,讓政治成為(wei) 德治,讓製度成為(wei) 禮製。

 

而孫中山對於(yu) 道統,隻是虛尊空談了這麽(me) 一句話而已。這句話在孫中山思想體(ti) 係中也沒有什麽(me) 真實表現和分量。

 

道統的賡續傳(chuan) 承有兩(liang) 大標準,一必須是儒家聖賢,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程朱陽明,才能搴起道統大旗;二必須符合儒經義(yi) 理和中道原則,如孔孟的仁義(yi) 主義(yi) ,程朱的天理主義(yi) ,陽明的良知主義(yi) ,都是中道主義(yi) 。孫中山顯然不達標。

 

把孫蔣當做道統傳(chuan) 人,將三民主義(yi) 視為(wei) “道統正傳(chuan) ”,這是孫蔣不可承受之重,對三民主義(yi) 和孫蔣是過度抬舉(ju) ,對道統和王道政治則是無意貶低。蓋道統在上,聖賢在位,必能開出德治禮製王道政治來。

 

王道的政治品質和軍(jun) 事能力都是非常高的,不僅(jin) 尊王攘夷而已。尊王攘夷是霸道,不能重建禮製,但能外攘夷狄,內(nei) 安民眾(zhong) ,故亦值得肯定。孫蔣論思想理論不敵馬列,何來聖賢氣象;論政治軍(jun) 事敗於(yu) 蘇俄,哪有王道風範?離霸道都遠著呢。

 

國人中很多人是一根筋、兩(liang) 極管思維。似乎反對蘇俄,就必然要尊崇孫蔣;不尊孫蔣為(wei) 聖,就是肯定日本之寇。殊不知,儒眼相看,蘇俄固邪,日寇雖惡,孫蔣的正善度也很有限。若孫蔣真有聖賢風範,國府真是王道政府,蘇俄日寇焉能如此猖獗?縱然猖獗,又焉能掀起如許大浪?

 

中華元首無疑應該信仰儒家,孫中山卻信仰耶教,僅(jin) 此一點,在精神上就自外於(yu) 道統和中華了。受孫中山的影響,國黨(dang) 曆任總統多信仰耶教,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現。或說孫蔣這麽(me) 做是為(wei) 了與(yu) 世界接軌,獲取美西支持。混扯也。希望他人支持不能以自伐根本為(wei) 代價(jia) ,這裏來不得一點功利考量,元首信仰、踐行儒家,這就是最大的政治功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或謂孫蔣當務之急是救亡圖存,在外有列強、內(nei) 多盜賊的環境中求民族生存,而非關(guan) 注道統、學統和王道。答:救亡有道,不能因此就忽略政治上敬天保民、維護人權的責任。推崇道統、接續學統和重建王道,是最根本的救亡圖存、中華之道。倡導種種不良的主義(yi) ,縱容反孔反儒惡潮, 一切救亡圖存的努力付諸東(dong) 流,並導致內(nei) 賊外寇越來越猖獗,進一步招來滅中華、亡天下的百年大禍。

 

或謂民國政治社會(hui) 生態太差,孫中山和蔣介石先生已經盡心盡力,不能以王道標準苛責他們(men) 。這是理所當然的,但不能因此就把王道標準降低,就把民國推為(wei) 王道政治,把孫蔣認作道統傳(chuan) 人。春秋時期生態何嚐不惡劣,齊桓晉文處境何嚐不艱險,但孔孟並不因此就許齊桓晉文以王道。

 

東(dong) 海多年前也曾將高度讚肯孫蔣,將民國與(yu) 元明清並列為(wei) 中華偏統。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台北“國父紀念館”也以“天下為(wei) 公”為(wei) 題目,公布第六屆全球征聯的上聯:“天下為(wei) 公、公德業(ye) 襟期甲天下”。東(dong) 海對曰:民心至重,重自由平等順民心。然近幾年來深入思考,感覺過於(yu) 抬舉(ju) 。

 

孫蔣信仰非道統,思想非儒家,政治非德治,製度非禮製,外不能攘夷,內(nei) 不能剿匪;上不能敬天,下不能保民。民國君不君臣不臣,官不官民不民,師不師生不生,家不家國不國。孫蔣之儒家範,民國之中華味,實在非常淡薄,實在不配為(wei) 偏統地位,故黜退之。

 

王道政治和中華文明,自有標準,縱然偏統,也頗高標,不能降低到民國的程度。

 

結語

 

百餘(yu) 年來,五四代表思想、政治的雙重正確,五四迷信深入骨髓。國共兩(liang) 黨(dang) 都爭(zheng) 做五四之子。事實上,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實為(wei) 反傳(chuan) 統、反聖賢、反中華的民粹主義(yi) 運動。它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邪說泛濫,群魔亂(luan) 舞,招來北狄,招來東(dong) 寇,招來內(nei) 憂外患空前深重,人禍天災無比慘烈。五四開始的文化逆淘汰,導致道德、社會(hui) 、政治全方位的逆淘汰。

 

清算五四,也不能不提及孫中山。

 

孫中山是不滿意五四運動的。但他的不滿意,不是反對五四,而是嫌學生們(men) 暴而不力,亂(luan) 得不夠。五四運動爆發不久之後,孫中山在上海會(hui) 見學生代表。孫中山對學生們(men) 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們(men) 搞學生運動,慢吞吞,沒用的。應該再大膽一些!不要怕這怕那的,要有犧牲的精神,要有突擊的行動,要設法激起一股群眾(zhong) 的怒潮。我已經幫你們(men) 請好了律師了,是一個(ge) 很出名的法國律師。你們(men) 放膽地幹去吧。”這一則史料出自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第1輯第67頁朱仲華的回憶文章《孫中山和上海五四運動》。

 

1920年1月某日中午,張國燾帶領幾個(ge) 人在上海莫裏哀路孫宅拜訪孫中山。張國燾一行抱怨孫中山對學生運動不夠重視。孫中山不屑地說:“你們(men) 學生搞示威遊行,有個(ge) 屁用啊?軍(jun) 閥用幾挺機關(guan) 槍,就可以將你們(men) 搞定!依我看,我給你五百條槍,你們(men) 給我拉五百個(ge) 不怕死的同學過來,一起幹,怎麽(me) 樣?”這段史料出自張國燾《我的回憶》。(上麵兩(liang) 段史料,轉引自馮(feng) 學榮《五四運動的真麵目》一文。)唯恐天下不亂(luan) 啊。

 

太抬舉(ju) 孫中山,就無法清算五四,無法超越民國、國民黨(dang) 和三民主義(yi) ,就無意中貶低了儒家聖王和道統,貶低了王道政治和中華文明。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