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儒賓作者簡介:楊儒賓,男,西元1956年生,台灣台中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曆任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現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著有《儒家身體(ti) 觀》《異議的意義(yi) :近世東(dong) 亞(ya) 的反理學思潮》《從(cong) <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儒門內(nei) 的莊子》等。 |
未躡天根豈識人 :楊儒賓老師 “理學工夫論係列講題”課程總結
記錄者:何青翰
來源:“Tsinghua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廿五日癸卯
耶穌2018年3月12日
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唐文明老師的邀請,台灣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楊儒賓於(yu)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清華大學哲學係開設“理學工夫論係列講題”課程,為(wei) 清華大學在校師生講授理學工夫的相關(guan) 理論知識。自10月起,楊儒賓老師分別於(yu) 10月10日、10月24日、10月31日、11月7日、11月14日,完成五次專(zhuan) 題講座,共計16學時,講述內(nei) 容涵蓋宋代以來各個(ge) 時期的儒家修身工夫以及相關(guan) 思想史問題。10月18日下午,人文學院在新齋104室舉(ju) 行清華大學偉(wei) 倫(lun) 特聘訪問教授聘任儀(yi) 式,由萬(wan) 俊人院長為(wei) 楊儒賓教授頒發聘書(shu) 。
楊儒賓老師強調,由於(yu) 現代知識體(ti) 係的建構基於(yu) 對於(yu) 古典中國學術的全麵否定,儒學亦不免遭到拆解、分化以適應於(yu) 現代人的學科經驗。在此過程中,儒學原有的完整性遭到了極大破壞,其較為(wei) 顯著者即為(wei) “工夫論”在當代儒學研究中的嚴(yan) 重匱乏。宋明理學家“性命之學”的思想來源是《孟子》、《中庸》、《易傳(chuan) 》。《中庸》、《易傳(chuan) 》比起儒家其他經典,曆代傳(chuan) 承的譜係較為(wei) 清晰,但對其論及核心概念的理解,理學家和漢唐儒者的解釋迥異其趣,當中關(guan) 鍵性的因素乃是本體(ti) 論觀念對於(yu) 宋明儒學的介入。以“本體(ti) 論”作為(wei) 理解自宋代以來儒學的基本進路,並無歧誤。其不足之處,在於(yu) 今人多以“祛魅”的本體(ti) 論應對於(yu) 儒學尤其是宋明理學的研究,將工夫論所涉及的超越領域的內(nei) 涵徹底剔除,閉口不言修身體(ti) 驗,這不免造成對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遮蔽。有鑒於(yu) 此,楊儒賓老師嚐試以“修身”問題為(wei) 基本線索,通過思想史的講述方式,自宋代開始,由遠及近地梳理、分析、歸納各個(ge) 曆史時期的儒家修身思想及相關(guan) 工夫論。
楊儒賓老師先後五次講座的命題分別為(wei) :第一,未躡天根豈識人:理學工夫論與(yu) 人的相像;第二,理學工夫論第一章:觀喜怒哀樂(le) 未發前氣象;第三,朱子有沒有悟的體(ti) 驗:格物與(yu) 豁然貫通;第四,王學門下何以多異人且多異人經驗;第五,民國新儒家與(yu) 冥契論。五次講座,以首次講座為(wei) 導論,其餘(yu) 四次分述北宋理學、朱子、陽明、民國新儒家的工夫論。既以“複性”為(wei) 理學家的核心關(guan) 懷而奠定“工夫論”的主旨,又極富創造力地剖析了朱子、陽明、民國新儒家之間的理論差異以及遞進。楊老師每次講座,均備有詳實的學術資料以及製作精良的課件,宏遠而不失精微,發散而據於(yu) 實證。除闡述儒家修身工夫的理論係統之外,楊老師亦著重論述了唐宋以來,佛學思想之於(yu) 儒家工夫論的重大影響,由此拓展了課堂的理論縱深。
尤為(wei) 值得注意的是,在講課中,楊儒賓老師以“工夫論”所涉及的心性命題為(wei) 切口,試圖透視整個(ge) 宋明理學所引發的古今之變;具體(ti) 而言,他抓住理學家“工夫論”在政教層麵對儒學整體(ti) 轉向所產(chan) 生的深層影響力,強調“體(ti) 證本體(ti) ”之於(yu) 現代社會(hui) 所內(nei) 涵的個(ge) 體(ti) 自主原則的親(qin) 近性。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曾提出宋明理學,尤其是陽明學,在專(zhuan) 製統治下的等級秩序的邏輯中嵌入了更具普遍性的倫(lun) 理範式,從(cong) 而內(nei) 生性地改變了單一的秩序結構,締造了具有分權意識的鄉(xiang) 紳共同體(ti) ;楊儒賓老師從(cong) 不避諱自己從(cong) 京都學派中所汲取的範式,亦將“中國的近代”的起點放在宋明之際,認為(wei) 理學家所打開的憑借內(nei) 在而超越的人性以統攝萬(wan) 理的思路,賦予了古典中國走向近代的曆史動力。換言之,麵對日漸生長的庶民階層,宋明理學家“工夫論”中所呈現的自主原則以及宗教熱情,既為(wei) “士大夫以天下為(wei) 己任”賦予了真正的底氣,實際上也為(wei) “覺民行道”以及“以道抗勢”作為(wei) 一種思想上的可能性提供了前提條件。當然,無論出於(yu) 何種理由,都不宜將現代性觀念作為(wei) 宋明儒者的核心意識。理學家的批判精神仍歸宿於(yu) 古典的宇宙觀而非在啟蒙哲學家所發明的“理性主體(ti) ”,其本質並不是公民社會(hui) 與(yu) 專(zhuan) 製權力之間二元對立,與(yu) 法理層麵的憲政更是相距甚遠。因此,如何辯證地看待楊老師籍由“工夫論”所揭示的理學內(nei) 部生長的現代社會(hui) 元素與(yu) 傳(chuan) 統人倫(lun) 價(jia) 值之間的關(guan) 係,或者說理學家所構想的新型政教關(guan) 係究竟是什麽(me) ,對於(yu) 我們(men) 而言,是一道頗有意味的必答題。
在楊老師講課期間,清華文科各院係同學,包括本科生與(yu) 研究生,均有參與(yu) 學習(xi) 、討論、交流。古人雲(yun)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楊老師精誠、嚴(yan) 謹的學術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師長風範,給同學們(men) 留下了極好的印象。通過對於(yu) 宋明以來儒家修身工夫的理解與(yu) 思考,同學們(men) 對於(yu) 儒家修身觀念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把握:從(cong) 日常倫(lun) 理的實踐擴大到全體(ti) 大用的體(ti) 現,不可能回避“體(ti) 征”這個(ge) 重要的使命。“證成”誠然隻是美德實踐中的一環,卻是不可少的一環。回望這短暫的半年時光,楊老師五次專(zhuan) 題講座使清華同學收獲了極好的學術見解與(yu) 研究方法。我們(men) 誠摯地希望,楊儒賓老師以後能經常來到清華講學,以滿足同學們(men) 的求學、向道之心。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