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儒家的杜甫——《杜甫詩選》導言
作者:莫礪鋒、童強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二十日戊戌
耶穌2018年3月7日
一
唐代是一個(ge) 思想相當解放的時代,儒、道、佛三家思想都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支持,思想界呈現百花齊放的繁紛局麵。盛唐詩人的思想既複雜,又活躍,王維信佛,李白好道,皆為(wei) 顯例。杜甫則與(yu) 眾(zhong) 不同。杜甫在青年時代一度醉心於(yu) 道教,對仙丹靈芝及長生仙界頗感興(xing) 趣,那隻是世界觀尚未確立時的浪漫幻想。杜甫壯年以後對佛教產(chan) 生了好感,是由於(yu) 頻遭挫折心生苦悶,想從(cong) 佛教得到一點慰藉,並非真想遁入空門。就其主要思想傾(qing) 向而言,清人劉熙載《藝概》卷二中的論斷非常準確:“少陵一生卻隻在儒家界內(nei) 。”
杜甫出生在一個(ge) 以儒學為(wei) 傳(chuan) 統的家庭裏。他從(cong) 小接受了嚴(yan) 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終生服膺儒學。杜甫經常經常自稱“儒生”“老儒”,甚至是“腐儒”。杜甫偶然也發發牢騷,說什麽(me)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甚至說:“儒術於(yu) 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醉時歌》)但那隻是在極端悲憤的情境中的牢騷話而已。事實上杜甫對儒家思想的遵循已達到孔子所說的“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論語·裏仁》)的程度,終生不渝,死而後已。
儒家關(guan) 注的對象是人生與(yu) 社會(hui) ,他們(men) 的人生態度必然是積極入世的。杜甫對於(yu) 人生抱有堅定的信念,他把安邦定國視為(wei) 自己的使命。青年時代的杜甫早已胸懷大誌:“會(hui) 當淩絕頂,一覽眾(zhong) 山小!”但當時他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還沒有作深沉的思考,他的壯誌還缺乏具體(ti) 、確定的內(nei) 涵。待到長安十年,杜甫一麵體(ti) 驗著人生的艱辛,一麵觀察著人民的疾苦,終於(yu) 確立了堅如磐石的人生信念。三十九歲那年,杜甫首次自述其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年之後,杜甫再述其誌:“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yu) 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前者著眼於(yu) 君主,後者關(guan) 注的重點轉到自身。寫(xie) 前一首詩的時候,杜甫還是一介布衣。寫(xie) 後一首詩的時候,杜甫剛剛得到一個(ge) 從(cong) 八品下的微職。然而他的口氣是如此狂傲,他的誌向是如此高遠。
什麽(me) 叫“致君堯舜上”?就是希望君主變得像堯、舜一樣賢明。在帝製時代,實行仁政的首要條件是君主賢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堯舜是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是儒家用自己的政治觀念塑造出來的理想人物。杜甫希望皇帝效法堯舜,其實質就是希望他們(men) 實行仁政。這是杜甫實現遠大政治抱負的必要步驟。什麽(me) 叫“竊比稷與(yu) 契”?稷,又稱後稷,是舜時的大臣,相傳(chuan) 稷從(cong) 小就善於(yu) 稼穡,所以舜讓他主管農(nong) 業(ye) 。契,是協助大禹治水的大臣。杜甫自比稷、契,是不是自許太高?對此,王嗣奭在《杜臆》中有非常好的解讀:“人多疑自許稷、契之語,不知稷、契元無他奇,隻是己饑己溺之念而已。”“己饑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這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一種偉(wei) 大的胸懷,一種高尚的政治情操。然而稷也好,契也好,他們(men) 身居高位,本來就承擔著國家的重任,他們(men) 有這樣的責任感是理所當然的。杜甫則不同,他隻是一介微臣,甚至隻是一介布衣,按照“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的常理來說,杜甫本來是不必懷有此種責任感的。然而杜甫竟然自許稷、契,竟然以“己饑己溺之念”為(wei) 人生目標,這是崇高、偉(wei) 大的人生信念。
杜甫一生困窘,屢遭挫折,他的人生信念是在困頓境遇中產(chan) 生並逐漸充實的。“致君堯舜上”的誌向,是在“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er) 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yu) 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境遇中提出來的。“竊比稷與(yu) 契”之句的下文,即是“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對於(yu) 淺薄浮躁的人,艱難困苦會(hui) 使之放棄理想的抱負。對於(yu) 沉穩堅毅的人,艱難困苦反而會(hui) 激發其誌氣,堅定其決(jue) 心。杜甫顯然是後一種人。他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非常悲慘,常常陷於(yu) 饑寒交迫的境地。在那種時刻,杜甫難免會(hui) 啼饑號寒,把謀求溫飽視為(wei) 當務之急:“無食問樂(le) 土,無衣思南州。”(《發秦州》)他甚至說過“但使殘年喫飽飯,隻願無事長相見”(《病後過王倚飲醉歌》)之類的喪(sang) 氣話。但杜甫對理想僅(jin) 是暫時的擱置,而不是永久的拋棄,理想的火熖依然在他心頭燃燒,一有機會(hui) 仍會(hui) 放出光芒。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杜甫對友人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劄率爾遣興(xing) 寄遞呈蘇渙侍禦》)一個(ge) 快要走到人生終點的人還把“致君堯舜”的理想諄諄托付給友人,說明他對心中的理想是何等的珍視和堅持。
二
在儒學的發展史上,曾出現兩(liang) 個(ge) 高潮,它們(men) 分別在漢代和宋代,所以儒學的兩(liang) 大流派分別被稱為(wei) “漢學”與(yu) “宋學”。儒學史上的唐代夾在這兩(liang) 個(ge) 高潮之間,實際上處於(yu) 一個(ge) 低潮階段。那麽(me) 唐代有沒有值得注意的儒學代表人物?當然有,其中之一就是杜甫。錢穆在《中國史學發微》中稱杜甫為(wei) 唐代的“醇儒”,非常準確。杜甫不是儒學經典的注疏者,他對儒學的服膺主要體(ti) 現於(yu) 實踐,他身體(ti) 力行地將儒學原則付諸行動,從(cong) 而在儒學發展史上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不但如此,杜甫還用他一生的實踐、行為(wei) ,用他的整個(ge) 生命,來豐(feng) 富、充實儒學的內(nei) 涵。
儒學千頭萬(wan) 緒,其核心內(nei) 容就是仁愛思想,主張在天下推行以仁愛之心為(wei) 出發點的仁政。儒家認為(wei) 一切的愛心都是從(cong) 人們(men) 的內(nei) 心自然生發出來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由親(qin) 及疏的自然的情感流動。由這樣的程序生發出來的仁愛之心,它更自然,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實可行。杜甫對儒家的這個(ge) 核心精神心領神會(hui) ,他的詩篇,他的行為(wei) ,時時刻刻都在闡釋這種理念。杜甫感情深厚誠篤,被近人梁啟超譽為(wei) “情聖”(《情聖杜甫》)。他深深地愛著他的妻子、兒(er) 女和弟妹,一生中始終與(yu) 妻兒(er) 不離不棄,相依為(wei) 命。他與(yu) 楊氏夫人伉儷(li) 情深,白頭偕老。當他陷賊長安時,曾對著月亮懷念遠在鄜州的妻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月夜》)當他與(yu) 家人隔絕時,就格外思念幼小的孩子:“世亂(luan) 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遣興(xing) 》)杜甫對友人情同兄弟,時時見於(yu) 吟詠。他四十八歲那年流寓秦州,全家生計瀕於(yu) 絕境,卻在短短三個(ge) 月內(nei) 寫(xie) 了三首思念李白的名篇,至性至情,感人肺腑。杜甫還將仁愛之心推廣到素不相識的天下蒼生。當杜甫到奉先縣去探親(qin) 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幼子已因挨餓而夭折了。他當然悲痛萬(wan) 分,但馬上聯想到了普天下還有很多比他更困苦的人:“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ye) 徒,因念遠戍卒。”(《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一個(ge) 秋風秋雨之夜,杜甫屋漏床濕,徹夜不得安眠,此時此刻,他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wei) 秋風所破歌》)杜甫的思考過程,他的感情流向,也是由近及遠,由親(qin) 及疏,這分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精神的具體(ti) 闡發。
儒家仁愛之心的最高體(ti) 現形式是實行仁政,杜甫對此完全讚同,他用詩歌表示了這樣的希望:“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穀女絲(si) 行複歌。”(《蠶穀行》)他滿心希望朝廷薄賦輕徭,讓人民休養(yang) 生息:“借問懸車守,何如儉(jian) 德臨(lin) ?”(《提封》)他譴責急征暴斂:“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國家統一不受損害的前提下,杜甫堅決(jue) 主張息兵罷戰。他作《兵車行》揭露朝廷的窮兵黷武,以及無辜百姓埋骨荒外的悲慘命運:“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儒家總是對危害仁政的現象憂心忡忡,杜甫的憂患感與(yu) 孔、孟一脈相承,他“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nei) 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謁先主廟》)。時時刻刻都在憂國憂民的人必然會(hui) 對社會(hui) 的黑暗麵懷有最強的敏感,必然會(hui) 對國家的隱患保持最強的警惕。杜甫最為(wei) 憂心忡忡的是社會(hui) 的貧富懸殊。他寫(xie) 出了驚心動魄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是杜甫深沉憂患意識的生動體(ti) 現,是杜甫向千秋萬(wan) 代發出的嚴(yan) 重警告。
杜甫對儒家的仁愛思想有所發展、補充。孔、孟等早期儒家提出的仁愛之心,其思考對象是人類,“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則舉(ju) 例說明人們(men) 的仁愛之心的來源:“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yu) 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醜(chou) 上》)愛人之心也好,惻隱之心也好,它的關(guan) 注對象都是人,沒有包括其他生命。杜甫則將愛人之心延伸出去,推廣開來,用更加廣博的仁愛精神去擁抱整個(ge) 世界。杜詩寫(xie) 到天地間的一切生靈都出以充滿愛撫的筆觸:“築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暫住白帝複還東(dong) 屯》)“盤飧老夫食,分減及溪魚。”(《秋野五首》之一)在杜甫心目中,天地間的動物、植物都與(yu) 人一樣,應該沐浴在仁愛的氛圍中。杜甫尤其關(guan) 心那些處境欠佳的動植物:“白魚困密網,黃鳥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過津口》)杜詩中寫(xie) 到動物、植物,往往有比興(xing) 寄托的意味,但是也有許多並無寄托,例如《舟前小鵝兒(er) 》:“鵝兒(er) 黃似酒,對酒愛新鵝。……客散層城暮,狐狸奈若何!”充溢在字裏行間的隻是對弱小生命的由衷愛憐和關(guan) 切。杜甫關(guan) 愛一切生命的情懷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重要發展,因為(wei) 把仁愛之心從(cong) 人推廣到普通的生物,本來是儒學內(nei) 在的一種發展方向。“民胞物與(yu) ”的命題,在理論上要等到宋人張載才闡發出來,但是在文學上,它早在杜詩中就得到生動的弘揚,這是杜甫對於(yu) 儒學思想的一大貢獻。
三
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哪位文學家的作品擁有像杜詩那麽(me) 多的注本。自從(cong) 南宋出現《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等注本後,“千家注杜”的說法便廣為(wei) 流傳(chuan) 了。雖說黃氏往本中實收注家僅(jin) 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詩的注家、選家及研究者確已超過千人,成為(wei) 文學史上罕見的壯觀。對於(yu) 一般的讀者來說,當然不需要讀那麽(me) 多的注本。但如果您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關(guan) 杜甫的著作的話,也不妨去翻檢周采泉《杜集書(shu) 錄》和鄭慶篤《杜集書(shu) 目提要》這兩(liang) 種有關(guan) 杜詩的目錄學著作,它們(men) 對自宋迄今有關(guan) 杜詩的著作有相當詳盡的介紹。
如果讀者朋友想要比較全麵地了解杜甫,當然應該閱讀杜甫全集。對杜詩的整理與(yu) 注解都是從(cong) 宋代開始的,如果你想了解杜詩注釋和研究的曆史過程,那麽(me) 可以讀幾種重要的宋代注本,例如趙次公的《杜詩先後解》、郭知達的《九家集注杜詩》、蔡夢弼的《杜工部草堂詩箋》、黃希、黃鶴的《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劉辰翁評點的《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等,它們(men) 為(wei) 杜詩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是後代所有杜詩注本的學術源頭。
然而學術總是後來居上的,杜詩學也是如此。從(cong) 總體(ti) 上看,清代杜詩注釋的水平已經超越宋注。如果如果限於(yu) 時間和精力,您暫時隻能閱讀一種杜詩全集注本,那麽(me) 我們(men) 建議您從(cong) 下列清代注本上選擇其一。
一是楊倫(lun) 的《杜詩鏡銓》。這是最為(wei) 晚出的杜詩清注本,初刻於(yu)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點一是參酌眾(zhong) 本之長,又出之以簡明扼要,一立論則平正通達,一是最適於(yu) 一般讀者的杜詩全注本。如果你隻想用較少的時間來通讀一遍杜詩,這是最合宜的一種。
二是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此本初刻於(yu) 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點是注釋比較簡明,不作繁瑣的征引和考證,其長處在於(yu) 解說,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麵,頗能提綱挈領,有時還對杜甫的寫(xie) 作意旨有所發明。但是評說章法時染有八股陋習(xi) ,編次也不夠完善。
三是仇兆鼇的《杜詩詳注》。這是迄今為(wei) 止最為(wei) 詳盡的杜詩注本,初刻於(yu)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點就是一個(ge) “詳”字,幾乎可以視作對康熙以前各種注本的集注,對唐宋以來的各種筆記、詩話也收羅甚豐(feng) 。仇注的篇幅很大,讀它需要較多時間。但讀此一本等於(yu) 讀了許多注本,所以還是值得一讀的。他的缺點是繁瑣,一字一句皆求出處,分析也嫌瑣碎。讀此書(shu) 時可以參閱清末施鴻保的《讀杜詩說》,它是專(zhuan) 門糾正仇注之失的。
四是錢謙益的《錢注杜詩》。此本初刻於(yu) 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點是注重以史證詩,對杜詩的時代背景有比較確鑿的闡明。它的注釋以簡潔為(wei) 尚,僅(jin) 錄杜詩白文不加注釋的達五百多首。此本的學術價(jia) 值較高,但對初學者用處不大,如果你想較深入地了解杜詩與(yu) 唐代史實的關(guan) 係,則可以參閱。
五是王嗣奭的《杜臆》。此書(shu) 不錄杜詩原文,也不對杜詩逐句作注,它的特點是用“以意逆誌”之法對杜詩的思想內(nei) 涵進行評說,頗有精到的見解。王嗣奭是明代遺民,入清後拒不降清,對杜甫的人格意義(yi) 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側(ce) 重理解杜甫的為(wei) 人和杜詩的思想內(nei) 涵,可以參閱此書(shu) 。
有史以來最稱完備的杜詩注本當然是蕭滌非先生主編、張忠綱先生終審統稿的《杜甫全集校注》。此書(shu)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yu) 2014年出版,堪稱杜詩注釋的集大成之作。該書(shu) 的校注工作始於(yu) 1978年,終於(yu) 2012年,前後經曆三十五個(ge) 春秋,待到全書(shu) 殺青付梓,主編蕭先生已不在人世。《杜甫全集校注》帶有集校、集注、集評的性質,其參考資料包括存世的所有杜詩注本以及有價(jia) 值的杜詩研究論著,代表著杜詩注釋的最高水平,也是當代杜詩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可惜該書(shu) 卷帙浩繁,篇幅達660萬(wan) 字,恐非一般讀者所能通讀。如果讀者朋友對某首杜詩有所疑難要想深入探究,則此書(shu) 是最合適的查閱對象。
當我們(men) 接受商務印書(shu) 館的約請,重新編選一本《杜甫詩選》時,有多種杜詩選本早已問世。其中山東(dong) 大學中文係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的《杜甫詩選》和鄧魁英、聶石樵選注的《杜甫選集》,所選篇目數量適中,注釋則簡明扼要,對一般的讀者很有幫助,也是我們(men) 常置案頭的杜詩讀本。既然如此,我們(men) 為(wei) 何還要編選一本新的杜詩選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men) 熱愛杜甫,我們(men) 希望通過編選本書(shu) 向杜甫獻上一瓣心香。一座廟宇可以接納眾(zhong) 多的香客,無論他們(men) 是先來還是後到,也無論他們(men) 貢獻的香火是多是少,都有資格在神像前頂禮膜拜。同理,無論別人已經編選了多麽(me) 優(you) 秀的杜詩選本,都不會(hui) 妨礙我們(men) 的重新編選,況且我們(men) 對杜甫和杜詩持有自己的觀點,我們(men) 的編選工作不是跟在前輩後麵的亦步亦趨。比如選目,本書(shu) 與(yu) 上述兩(liang) 種杜詩選本有較大的差異。但我們(men) 的選目是直接從(cong) 杜甫全集中選擇的,並未參照或刻意回避其他杜詩選本。全書(shu) 完稿後,我們(men) 對三種杜詩選本的選目進行統計比較,發現山東(dong) 大學選本所選的144詩題中,有37題未選入本書(shu) ,差異率達四分之一強。鄧魁英、聶石樵選本所選的226題中,有67題未選入本書(shu) ,差異率達十分之三。反過來,在本書(shu) 所選的190題中,有55題未曾選入上述二書(shu) 的任何一種,新增率達十分之三弱。總之,本書(shu) 所選的190題、255首杜詩,就是我們(men) 心目中的杜詩代表作。其中有些作品或因思想傾(qing) 向的因素長期不被現代選家重視,例如《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哀王孫》;有些作品或因詩體(ti) 、風格的因素而被忽視,例如七排《題鄭十八著作丈》、五古《火》,現在一並選入本書(shu) ,我們(men) 希望它們(men) 能得到讀者的重視。至於(yu) 本書(shu) 的注釋和評析,則力求簡潔,不求詳盡。其中引用的前人之言,概據《杜甫全集校注》,不再注明出處。
衷心希望讀者朋友喜愛這本《杜甫詩選》,衷心希望大家對本書(shu) 的錯誤和缺點進行指正。
(本文為(wei) 《杜甫詩選》導言節選,原文一萬(wan) 一千餘(yu) 字。《杜甫詩選》即將由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