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官員不作為(wei) 不擔當的隱性腐敗絕不可姑息
作者:袁剛(袁剛,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原道》第33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廿一日己亥
耶穌2018年3月8日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不同場合反複強調,領導幹部要履職盡責,勇於(yu) “擔當”。據人民網2016年11月的統計顯示,2013年以來,習(xi) 總書(shu) 記在已公開的講話和文章中,提及“擔當”一詞有近百次,各大報章也紛紛就此舞墨刊文,使“擔當”成為(wei) 當前治國理政最引人注目的關(guan) 鍵詞。
為(wei) 什麽(me) 最高當局近年來頻頻倡言“擔當”呢?這與(yu) 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官場強力反腐肅貪的大背景息息相關(guan) 。深化改革必然會(hui) 觸及當政者的利益,如廢除和下放上千項行政審批事項,使政府部門權力尋租分利的空間減少,“八項規定”的推行,斬斷了官員灰色收入渠道,吃喝之風也刹住了,有些人很不樂(le) 意。改革任務的繁巨及強化問責機製,使官場喊出“官不聊生”,在不少機關(guan) 單位及相當一部分幹部中,出現了消極怠政、不作為(wei) 不擔當現象。官員不作為(wei) 不擔當的“怠政”、“懶政”,其實是一種隱性腐敗,較之顯性貪腐的“蒼蠅”、“老虎”,其危害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克強總理在談及新一輪簡政放權改革時,就曾著力強調:“對為(wei) 官不為(wei) ,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jue) 追究責任”;“對於(yu) 忽視民生、為(wei) 官不為(wei) 的庸政、懶政,要‘動刀子’、‘出重拳’”。在國務會(hui) 議上總理還幾次動情地呼籲:“老百姓一直在勤勞奮鬥,當幹部的決(jue) 不能為(wei) 官不為(wei) !”
一、當官不為(wei) 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現代政治學對於(yu) 今古官僚製的研究認為(wei) ,科層製管理既不可避免,行政部門群體(ti) 及官僚個(ge) 體(ti) ,在權力運作過程中,都會(hui) 顧及與(yu) 追求自身利益,或明或暗地設租尋租分利,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官場病”古今中外都在所難免,貪贓枉法是濫用職權,庸政懶政是罔顧職守,還有種種以權謀私不履行職責的官僚主義(yi) 行為(wei) ,使官場弊端叢(cong) 生,“澄清吏治”在我國自古至今都一直是政治難題。
共和國建立之初的“三反”、“五反”運動,就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反對官僚主義(yi) ”。中共前後五代領導核心,在不同時期都曾提醒敦請黨(dang) 員幹部,要全心全意地為(wei) 人民服務,反對當官做老爺的官僚作風。上世紀60年代初,還高調推出了在艱難困苦中勇於(yu) 擔當的好幹部、蘭(lan) 考縣委書(shu) 記焦裕祿,其勤政愛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則的事跡,感動了億(yi) 萬(wan) 民眾(zhong) ,成為(wei) 千百萬(wan) 幹部學習(xi) 的楷模。
文革十年浩劫聲稱要造黨(dang) 政官僚體(ti) 製的反,卻非但沒有清除幹部等級特權思想,反而使“開後門”等官場陋習(xi) 公開盛行,官民關(guan) 係進一步惡化。粉碎“四人幫”後的1979年,河南著名豫劇演員牛得草針對官場特權惡習(xi) ,推出《唐知縣審誥命》戲,不久改編成豫劇電影《七品芝麻官》,在全國放映,贏得滿堂喝彩。這出別具風采的喜劇性清官戲,講述明朝嘉靖年間縣令唐成為(wei) 官敢於(yu) 擔當,小小七品芝麻官不畏權貴,敢審一品誥命夫人奸相嚴(yan) 嵩之妹,為(wei) 民作主聲張正義(yi) ,鬥倒欺壓人民的貪官豪霸,情節曲折故事感人。劇中清官唐成的為(wei) 官警句:“當官不為(wei) 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一時廣為(wei) 傳(chuan) 誦,深得民眾(zhong) 之心,成為(wei) 砥礪當政幹部勇於(yu) 作為(wei) 、敢於(yu) 擔當的座右銘,學術界對這句話也進行了熱烈討論。
然而,討論的結果卻是戲劇性的,警句“當官不為(wei) 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竟遭到了否定。論者搬出了馬列主義(yi) “公仆論”,以高調意識形態批評“為(wei) 民作主”是顛倒了主、仆關(guan) 係,認定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年代,幹部應做人民的“公仆”,怎麽(me) 反倒成了人民的“主人”了呢?老百姓的“清官情結”,更是被批為(wei) 落後陳腐觀念。由此認定清官唐成不值得學習(xi) ,其警言應改成:“當官不做民公仆,請你回家賣紅薯”。此說理論上有一套,但畢竟作為(wei) 舞台藝術形象的唐成是明朝人,比馬克思早了至少兩(liang) 百年,他不可能知道“公仆論”,怎麽(me) 好生搬硬套用來否定唐成的為(wei) 官作為(wei) 呢?況且權力不問姓氏,當政者敢不敢盡職盡責,敢不敢為(wei) 冤民作主,敢不敢主持公道正義(yi) ,古今官場都會(hui) 遇到如此場景,唐成敢於(yu) 擔當的精神品質,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讚揚的。然一通不著邊際的評議之後,《七品芝麻官》竟悄然息影,報刊上再也不提“當官不為(wei) 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警句了,官員不作為(wei) 不擔當的情況反而司空見慣。
二、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
為(wei) 政之要,莫先於(yu) 用人。官員不作為(wei) 、不擔當,對國家的危害很大,對社會(hui) 的影響很壞,是不可小歔的隱性腐敗。近日有一部由馮(feng) 小剛執導,改編自劉震雲(yun) 同名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的國產(chan) 電影上映,引起了上下廣泛關(guan) 注議論。與(yu) 《七品芝麻官》描述唐成為(wei) 官敢於(yu) 擔當、敢於(yu) 為(wei) 民作主不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反過來描述了一群幹部官員,麵對一個(ge) 弱女子的不斷申訴,卻沒有一個(ge) 敢於(yu) 出來“擔當”,為(wei) 她“作主”的,使得一個(ge) 社會(hui) 底層的離婚婦女,執拗地一級一級往上告狀,最後成就了一場荒誕劇。
《我不是潘金蓮》可謂一部現代版“官場現形記”,電影主角由著名影星範冰冰主演,她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位因“戴綠帽子”而尋求官府嗬護的民女李雪蓮,明線是20年的層層上訪,探討的卻是官場邏輯。李雪蓮離婚被前夫罵為(wei) “潘金蓮”,這猶如“蕩婦”“破鞋”的罵名,在街頭巷裏讓一位弱女子難以做人,因感無法生存幾乎發瘋想殺人,她迫切需要一位說話算數的官員來為(wei) 她主持公道,證明“我不是潘金蓮”,還其一身清白,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這位村婦與(yu) 官場打了20年的交道,竟然沒有遇到一位象“七品芝麻官”唐成那樣敢於(yu) 擔當,敢為(wei) 被侮辱與(yu) 被損害的婦女“作主”的“清官”好官。
為(wei) 什麽(me) 沒有幹部出麵為(wei) 李雪蓮“作主”呢?因為(wei) 李雪蓮雖把證明“我不是潘金蓮”,當作關(guan) 係到自己節操尊嚴(yan) 甚至身家性命的大事,但上下大小各級官員卻都認為(wei) 隻是一件“芝麻小事”,且“清官難斷家務事”,“大事”都忙不過來,又有誰願為(wei) “家務小事”而傾(qing) 聽村婦的嘮絮呢?更何況要為(wei) 她“作主”擔綱。李雪蓮從(cong) 村裏走到鎮裏申訴,上訪打官司,從(cong) 法官到院長、縣長、市長、省長,都斷不了或不願斷這個(ge) 案。結果,一個(ge) “村官”就能了斷的案子,竟一路申訴到北京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芝麻小事”變成了“維穩大事”。
“維穩”的確是國之大事,各級官員為(wei) 維護社會(hui) 安定局麵,以保證經濟快速增長,可謂殫精竭慮操盡了心,中央對此也有硬指標,要求地方官保一方平安。問題在於(yu) 如何“維穩”,用什麽(me) 方式“維穩”。所謂“百姓身邊無小事”,老百姓的諸多小事,當政者不能及時處理,日積月累就會(hui) 聚集成大事。我們(men) 看到,許多群體(ti) 性大事件,其實大都由不起眼的小事釀成。為(wei) 一句“我不是潘金蓮”而上訪20年的故事,雖出之小說家言,但現實中的確有眾(zhong) 多因“小事”得不到處理,而層層上訪到北京找中央的訪民。其中不少訪民在中央政府信訪辦,不過是拿到一張轉回當地政府處理的公文信,回到當地也就妥善處理了,因為(wei) 蓋有帶共和國國徽的公文信,使互相推諉無人“作主”的小事,變成了“大事”受到經辦官員的重視,因而有人“作主”,而一經重視問題也就順利解決(jue) 了。而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許許多多村官、鄉(xiang) 官、街道辦事處主任就能解決(jue) 的事,又何必拖延推諉到中央呢?“七品芝麻官”唐成在那裏?這裏凸顯的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的幹部履職“擔當”問題。
由於(yu) 不“擔當”,所以問題多,官場兜圈圈,“小事”變“大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所展示的“群官譜”,讓人忍俊不禁,一個(ge) 女人的名譽竟然牽扯出那麽(me) 多人和事。李雪蓮為(wei) 還自身清白,執拗不妥協地四處告狀,希望遇到為(wei) 她“作主”的“清天官”,除去壓在她心頭的烏(wu) 雲(yun) 。但影片中的各級官員,看似在幫她解決(jue) 問題,實則是求和諧、求穩定、明哲保身,生怕惹事鬧僵了影響到自己仕途。法院老院長夫婦不敢“擔當”,竟勸受到淩辱的弱女子選擇沉默,說幸福之道一個(ge) 字是“忍”,四個(ge) 字是:“一忍再忍”!這其實也是庸官之道。地方上既無官員站出來了斷李雪蓮的心頭之苦,卻又變換花樣阻撓她繼續上訪,每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都如臨(lin) 大敵,所在的省、市、縣都要上演圍、追、堵、截的一幕。在引發諸多黑色幽默逗人捧腹的同時,電影也由一個(ge) 情感糾葛的故事,轉化為(wei) 極具諷刺意味的現代官僚主義(yi) 現形記。
若換一個(ge) 角度看,是不是李雪蓮沒事找事,為(wei) 一句“我不是潘金蓮”大鬧官場,是官府所痛恨的“刁民”呢?其實,官員又何嚐不可設身處地的為(wei) 李雪蓮的處境想一下,現代版“潘金蓮”在人言可畏的底層社會(hui) 如何苟活?官員擔點責站出來為(wei) 弱女子說一句公道話,做一回“斷家務事”的“清官”,解一下小民之疾苦,就會(hui) 弄掉頭上的烏(wu) 莎帽嗎?小民連身家性命都在所不計,官員對烏(wu) 莎帽的算計卻很吝嗇,如此則頭頂烏(wu) 莎帽,又如何能站立天地間!說到這裏,想起了清代知縣鄭板橋的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古代深受儒學熏陶的清官縣吏,都能貼近百姓的心,事事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考慮,為(wei) 民間疾苦憂思關(guan) 情,現今幹部難道連一句“我不是潘金蓮”的厥詞,也聽不進去嗎?李雪蓮找政府上訪是相信政府,求助於(yu) 政府,但地方官對李雪蓮極卑微的訴求,竟不敢接不敢當,是嚴(yan) 重失職,是典型的庸政、懶政、怠政,對社會(hui) 造成的影響極其惡劣,該受處罰的不是李雪蓮,應是那些沒有“擔當”精神的庸官、懶官。
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當今強力反腐的背景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上映,很快引發熱議。導演馮(feng) 小剛自陳,這是一則社會(hui) 寓言,而這則寓言想說的道理便是:“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上麵我們(men) 陳述並分析了官員不作為(wei) 、不擔當的嚴(yan) 重社會(hui) 後果,認為(wei) 庸政、懶政、怠政都是隱性腐敗,是官場病變。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官員在辦事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會(hui) 不會(hui) 受到責難,因而瞻前顧後,膽小怕事,顧此失彼,這種幹部其實就是一些沒有骨頭沒有擔當的庸人,是官僚主義(yi) 者。而官場上這種人很多,使國家治理和行政能力大打折扣。
我國官場一大特點就是冗員很多,官滿為(wei) 患,30年來多次簡政放權改革,都是不減和尚隻拆廟,冗員互相擠兌(dui) ,使敢於(yu) 擔當的清官反而稀少,官僚主義(yi) 以各種形式,時不時就表現出來了。古人雲(yun) :“自古興(xing) 替,實在官人”;“守國在政,行政在人”。已故周恩來總理很早就發表過《反對官僚主義(yi) 》一文,對“為(wei) 官不為(wei) ”者有個(ge) 生動畫像:“人雲(yun) 亦雲(yun) ,得過且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其實是一種官場病。當前的反腐高壓態勢,讓部分幹部感到已無尋租分利機會(hui) ,於(yu) 是做起了縮頭烏(wu) 龜。一些官員患得患失,不願主動承擔責任,不敢攻堅克難搞改革,對上麵布置的改革任務陽奉陰違,消極應付,抱著“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隻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塞責,屍位素餐。還有一些幹部,本來就屬不會(hui) 幹事的冗官,庸散懶惰慣了,既然多年精簡也沒被裁撤清退,也就懶得幹正事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滿懷怨憤的李雪蓮碰到這樣一群庸官,當然也隻好認倒黴了。所以說馮(feng) 小剛導演揭示的“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的確十分精辟也很及時。“正色摧強禦,剛腸疾喔咿”。當今改革就是要向這種隱性腐敗開刀,改革時代呼喚著有擔當能幹實事的官員。馮(feng) 小剛導演又進一步揭示:“官員為(wei) 求自保而寧左勿右,這就是最大腐敗”。這一話題更引發了黨(dang) 內(nei) 外熱議,我認為(wei) 此話說得非常實在,也非常深刻。就拿我們(men) 前麵講到的豫劇電影《七品芝麻官》來說,正是由於(yu) 一些似是而非的極左話語,使一部好戲遭到了封殺。“當官不為(wei) 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一平實無嘩的為(wei) 官座右銘,竟遭篡改以致廢棄,“清官”也被認為(wei) 不合主義(yi) 宗旨,這些其實都是極左的一套,是思想僵化,文革時曾論證“清官比貪官更反動”,說明左風的確是太荒唐了。
然而,幾十年來竟然沒有哪個(ge) 大人物站出來,為(wei) 《七品芝麻官》說句公道話。一些人打著“公仆”的招牌,不切實際專(zhuan) 講些官話套話,遇事卻不敢擔當,逆境中缺乏襟度,為(wei) 求自保寧左勿右,不問清紅皂白隻認權威,人雲(yun) 亦雲(yun) 隨大流,得過且過不講真話。為(wei) 什麽(me) 實實在在敢講真話的官員很少呢?缺的就是擔當精神。為(wei) 此,在錯誤降臨(lin) 時,既無人敢擔綱擔責,就可能出現鴉雀無聲,甚至萬(wan) 馬齊喑局麵,造成的惡果難以補救。手握權柄卻不敢擔當,為(wei) 保烏(wu) 莎帽而寧左勿右,不能盡忠於(yu) 國、盡忠於(yu) 民,這種人多了,填滿了官場,使正氣被邪氣壓倒,其危害可能超過腐化貪汙,這的確如馮(feng) 小剛導演所說的,是最大的官場腐敗。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不曲道以媚時,不詭行以繳名”;“寧為(wei) 真士夫,不為(wei) 假學道”。我們(men) 看到,前總理朱鎔基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hui) 上說:“我隻希望在我卸任以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話,他是一個(ge) 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注意,說的是“清官”而非“公仆”。雖說是即席回答記者提問,但朱總理不以人民的公仆作答,而以清官自況,說的是那麽(me) 樸實自然,又有誰能說他錯了呢。中國古代清官撐起了國家治理的一片青天,象“七品芝麻官唐成”、縣令鄭燮(板橋)等,為(wei) 地方安寧百姓安居廢寢忘食;還有共和國人民的“好書(shu) 記”焦裕祿、孔繁森等,為(wei) 發展經濟造福一方嘔心瀝血,他們(men) 的共同特點就是履職盡責,勇於(yu) “擔當”。有一句話叫“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所說並非沒有道理,但要看如何理解。有的人將權力看作為(wei) 私有物,以權尋租,在位猛撈一把,當然感覺不撈錢財“過期作廢”可惜,這是要聲討批判的。但也有些官員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憂國憂民在位時不停地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men) 鐵肩擔道義(yi) ,為(wei) 民作主敢作敢為(wei) ,分秒必爭(zheng) 地使用權力,把權力當作公器,唯恐其“過期作廢”,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勤政愛民敢於(yu) 擔當的好官清官,青史留名的有一大批,如諸葛亮的先祖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feng) ,北宋包拯及明朝海瑞等,他們(men)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殫精竭慮安濟蒼生,可謂“春蠶到死絲(si) 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為(wei) 國為(wei) 民奉獻了一生!他們(men) 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們(men) 後人永遠緬懷紀念的。
我們(men) 也驚喜地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中國古代先賢十分敬重,不講大話空話,有擔當有襟度,他說“打鐵還要自身硬”,說得很實在也很質樸。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dang) 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hui) 暨2013年春節學期開學典禮上,習(xi) 總書(shu) 記引用了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用中國傳(chuan) 統“大丈夫”精神,來砥礪幹部學員樹立正氣,敢於(yu) 擔當。總書(shu) 記時常引用古賢警語砥礪幹部,如“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唐·吳兢《貞觀政要》);“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這句宋人蘇轍語意為(wei) :“去掉老百姓的禍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樣”。如果有官員用之於(yu) 李雪蓮身上,則那裏還會(hui) 有“我不是潘金蓮”之故事發生呢。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國理政的《之江新語》中,引用了漢朝人荀悅《申鑒》:“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xing) 偽(wei) 事”。用來反對不講真話崇尚浮華空談搞假一套,反對以唱高調來掩蓋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習(xi) 總書(shu) 記上任以來,推出“八項規定”並“反四風”,親(qin) 自抓群眾(zhong) 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有針對性地向“虛言”“浮術”“華名”“偽(wei) 事”開刀,說明他對左的虛假的那一套深惡痛絕,一上位就及時清除。他心目中的好幹部是“願聽真話、敢講真話、勇於(yu) 負責、善抓落實”。青年毛澤東(dong) 最為(wei) 崇拜的曾國藩,在其《治心經》中有一句話:“以苟活為(wei) 羞,以避事為(wei) 恥”。講的也是敢於(yu) 擔當,勇於(yu) 任事,境界甚高。連舊王朝儒學官僚都能講盡職擔當,我們(men) 深化改革時代的幹部,就更應當把能幹實事勇於(yu) 擔當,有所作為(wei) 成就大業(ye) ,作為(wei) 立身之本、為(wei) 政之要。林則徐寫(xie) 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條幅,曾讓共和國兩(liang) 任總理朱鎔基、溫家寶動容。當官要為(wei) 天下蒼生為(wei) 念,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當官處事,但務著實;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求譽,不僻誹,正身直行,眾(zhong) 邪自息。當前改革的任務繁重,時間不等人,對於(yu) 有些官員消極怠政、不作為(wei) 、不擔當的隱性腐敗行為(wei) ,我們(men) 要針鋒相對地批評,須臾也不可姑息!對於(yu) 那些以正心為(wei) 本,修身為(wei) 基,秉公執法,勤政為(wei) 民,敢於(yu) 擔當,勇於(yu) 任事的好幹部,社會(hui) 要關(guan) 注嗬護,領導要關(guan) 照表彰,決(jue) 不能埋頭苦幹的人讓受到委屈。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