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故園莽蒼蒼
——唐君毅故居紀行
作者:何懷明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正月初十日戊子
耶穌2018年2月25日
戊戌年臘月廿四日(西曆2018年2月9日),唐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後七日,趙凱君、劉可淳君和我,一行三人,早上八點從(cong) 瀘州老城區,順風打車驅車前往宜賓市普安鎮周壩村,中午時分始抵普安小學,在小學的門口的牆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宣傳(chuan) 板,讓人眼前為(wei) 之一亮,這塊宣傳(chuan) 板內(nei) 容就是唐君毅先生生平及著述的介紹,它的出現,讓我們(men) 駛過金沙江後一路詢問鄉(xiang) 民歸路的不安,終於(yu) 重複平靜,心也一下子覺得此刻又走進了唐先生一步。(注:在我們(men) 拜謁完唐先生故居,普安小學校長楊老師的不期而遇,為(wei) 我們(men) 揭開來它的來曆,他說這塊宣傳(chuan) 板是去年暨2017年暑期七八月間製作掛上去的。通過他也得知,普安鎮中學的校園文化即是以唐君毅先生的教育思想為(wei) 主題,定名為(wei) “弘毅文化”。)
我們(men) 又順鄉(xiang) 民所指路徑,走過一段五十米遠的鄉(xiang) 間菜園地,在一個(ge) 胡同口問路,轉進去走進一座川地民居風格的四合院,再經確認,確定這裏就是唐先生的故居無誤了。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眼下破敗荒蕪的舊房子,現存前堂、左右廂房和西側(ce) 堂房。其中房子年久失修,多片已經坍塌,僅(jin) 存牆垣,屋梁倒地或被左鄰右舍搬去當作柴火,與(yu) 唐先生學貫古今,淹通東(dong) 西,人文殿堂之宗師,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現在裏麵有一戶人家,是村中別姓人家,據她介紹,幾年前她的婆婆在世的時候,還能講講一些唐家家族的往事,她婆婆跟唐家他們(men) 的孩子從(cong) 小是在一起的玩伴,而今老人下世,他們(men) 就不知道這些東(dong) 西了。
之前在門口,據說還掛有“唐君毅故居”字樣的一塊木牌子,說是一次刮風下雨被吹倒地下,就沒有再被掛上,如今這塊木牌子也不見了蹤影。我通過網絡,找到蜀地學者鍾永新先生2014年10月15日,專(zhuan) 程尋訪唐君毅故裏拍攝的圖片,看到了這塊牌子。
宜賓市政府是早在2011年3月23日唐君毅故居公布為(wei) 宜賓市文物保護單位,而宜賓縣政府遲遲到2015年10月1日立保護石碑和保護範圍標誌。
2017年1月18日,紀錄片《中國文化的守護人——唐君毅》(上、下集)在宜賓地方電視台首播,據說該紀錄片於(yu) 2014 年,宜賓廣播電視台自籌資金成立專(zhuan) 門的攝製組,開機拍攝,在隨後後的 1000 多個(ge) 日子裏,攝製組尋找、走訪相關(guan) 人員和學者,全力收集資料。除了在宜賓的拍攝采訪,追尋著唐君毅當年生活的足跡,攝製組還先後奔赴成都、重慶、北京、南京、無錫、上饒、香港、台灣等地拍攝采訪,掌握了大量的創作素材。邀請了宜賓本地專(zhuan) 家、學者和相關(guan) 研究人員座談研討,在反複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文化的守護人--唐君毅》文稿創作。
影片編輯完成後,又多次放映給海內(nei) 外的專(zhuan) 家學者觀看,聽取意見並修改完善。該片用上下兩(liang) 集近 90 分鍾的篇幅,把人物的成長經曆與(yu) 學術研究相結合,把枯燥的理論探索和追求與(yu) 人物的喜怒哀樂(le) 相結合,把人物的奮鬥曆程和人生成就相結合。通過精選的故事,詳實的曆史資料,豐(feng) 富感人的畫麵,突出展示了唐君毅的個(ge) 性特點和成長經曆,再現了唐君毅真實可信、令人尊敬的形象。為(wei) 曆史文化名城宜賓增添了新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
該片以深厚的人文內(nei) 涵和先賢文化的當代典型為(wei) 特質,自播出以來得到海內(nei) 外廣泛好評,也伴隨著2017年國內(nei) 新編本《唐君毅全集》的出版,讓唐君毅哲學得以真正意義(yi) 上的回歸並反哺父母之邦,開啟人文之光靈根再植的曆史新篇。2017年四川省網絡視聽作品征集推選展播活動中,紀錄片《中國文化的守護人——唐君毅》獲得優(you) 秀作品的殊榮。
下麵我恭錄一篇唐先生之文,時在一九五二年一月,唐師寓居香港,與(yu) 錢穆先生、張丕介先生一道創辦新亞(ya) 書(shu) 院,應《人生》雜誌社王道先生之邀,寫(xie) 下一篇題為(wei) 《懷鄉(xiang) 記》的鄉(xiang) 愁之作,這是唐先生一生等身著述作品當中,少數直抒胸臆澹泊致遠之筆,所以讀來與(yu) 唐先生縱橫捭闔之哲思著作相比,別有曲徑通幽、人淡如菊之平和雋永之太羹之味,直接跟隨唐師一起回到他的故裏,應該是更真切、跟深沉走進一位聖哲心靈世界的捷徑吧。
……我的家鄉(xiang) 宜賓,亦是下川南。宜賓位在岷江與(yu) 長江金沙江之交。亦為(wei) 四川與(yu) 雲(yun) 南交通孔道之一城亦。宜賓人作川滇間的生意,是有名的。宜賓有一條街名棧房街(即旅店街)。當一商人到雲(yun) 南采辦貨物回來,便堆在棧房街之棧房,請棧房主人代賣,他自己再到雲(yun) 南去。棧房街之棧房主人,總是在高價(jia) 時,才代其賣出。所以宜賓棧房街之棧房主人之忠厚、有信義(yi) ,亦是著名的。我想宜賓之名字,亦許即由此而來。
宜賓的古跡,有吊黃樓、流杯池,是蘇東(dong) 坡與(yu) 黃山穀同遊之地。中國過去的古人,足跡無論到那裏,當地的人,都修建祠堂,加以紀念。如蘇東(dong) 坡足跡遍天下,而紀念的祀堂,亦遍天下。我現在距我故鄉(xiang) 六七千裏,然而想著蘇東(dong) 坡曾作嶺南人。嶺南人至今仍紀念東(dong) 坡,我亦便不覺距故鄉(xiang) 之遠了。何況內(nei) 子亦是蘇東(dong) 坡之小同鄉(xiang) 呢?
大概是我的七世祖,才由廣東(dong) 五華到四川。據說他到四川後已成了孤兒(er) 。十五六歲,便為(wei) 製糖店傭(yong) 工,因得主人信賴,借與(yu) 本錢,後便獨立製糖,生意極好。糖由宜賓一直運出三峽。後來糖船翻了,乃在金沙江畔,購地業(ye) 農(nong) 。勤儉(jian) 積蓄,在我四世祖,便有五六百畝(mu) 田。我祖父一代才開始讀書(shu) 。我父親(qin) 十七歲,便入了學。民國以來,我家的佃戶的兒(er) 子,亦確確實實有兩(liang) 個(ge) 讀完了高中,其他亦都在讀書(shu) 。中國過去的社會(hui) ,是士農(nong) 工商打成一片的社會(hui) ,而不是階級壁壘森嚴(yan) 的社會(hui) 。我的家世,便是一明顯的證明。本無階級壁壘的中國社會(hui) ,偏要依馬列主義(yi) 之公式,來製造階級壁壘。當然要弄得鬼哭神號了。
我家在金沙江畔,與(yu) 岷江長江相交處。長江的源,以前說是岷江。現在說是金沙江。蘇東(dong) 坡說「我家江水初發源」。這話不對,他是在岷江邊。我才可以說「我家江水初發源」。當然住在金沙江上流的人,更配說此話。不過我家距上流不遠,便是屏山滿夷雜處之區了。
宜賓大名戎州,又名□道,初亦為(wei) 夷人所居。據說現在被迫入山之夷人,仍念念不忘宜賓。他們(men) 每日在天亮之前,都要教其小孩,以後要再回宜賓來。這事我幼時聽講,一方是怕,但一方亦非常同情。為(wei) 什麽(me) 不讓他們(men) 回來呢?後來長大,有機會(hui) 碰見夷人,我總不勝同情。一次,一有知識的夷人告我,夷人崇拜孔明,稱之為(wei) 孔明老子,直到而今。當基督教初到雲(yun) 南向夷人傳(chuan) 教時,最初亦隻好說耶穌是孔明老子之哥哥。這事當即使我感動泣下,永不能忘。
我家距金沙江隻數十丈,出門便可遙望江水。對江是綿亙(gen) 的山。記得一次我父親(qin) 在門上寫(xie) 了一對聯是:「東(dong) 去江聲流汨汨,南來山色莽蒼蒼」。這是寫(xie) 實。金沙江最可愛的時候,是冬季,江水幾全涸了。江底露出,並無沙泥。隻見一片黑白紅赭的石子,互相錯雜。遠望如一大圍棋盤。偶然聽見江上漁船歌聲。繞灣又不見了。我每當此景,便會(hui) 想起錢起湘靈鼓瑟的取後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我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有更切合此詩之意境的情調了。
凡在中國農(nong) 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nong) 村中一年最值得留戀的生活,是秋收時的嚐新、過年及清明時的上墳祭祀,與(yu) 到親(qin) 戚家去玩。秋收時的嚐新,要先喂狗。因為(wei) 據說,穀子是狗帶來的。鄉(xiang) 中人是不殺狗、不殺耕牛的。這一種對動物亦不忘恩的精神,真是中國文化中最可貴的一麵。記得幼時吃飯,是不許掉一顆飯的。如掉了,必被祖母責備。而外祖父對此點尤為(wei) 嚴(yan) 肅。當嚐新時,他更要對此事,諄諄告誡。
我十六歲才回鄉(xiang) ,以前從(cong) 未上墳,亦無祖宗之觀念。記得祖母在時,他從(cong) 故鄉(xiang) 到成都,總是帶一本家譜。每見我無聊,便說你何不看看家譜。我覺非常好笑,家譜有什麽(me) 好看呢?而且我在十三四歲時,便看了新文化運動時反對跪拜的文章,故以後回鄉(xiang) ,亦不再上墳,祭祀時亦不跪拜,若以此為(wei) 奇恥大辱。到我父親(qin) 逝世,才知祭祀跪拜,乃情不容己。後來回鄉(xiang) ,便總要去上墳,晨昏亦親(qin) 在天地君親(qin) 師之神位及祖宗神位前敬香。我同時了解了人類之無盡的仁厚惻怛之情,皆可由此慎終追遠之一念而出。
在走出故居的庭院,一棵大樹的下麵,發現了兩(liang) 塊石碑,一塊是文物保護單位的公示標誌,一塊是保護範圍的標識,在一間狹小的土胚房前麵立著,而旁邊變成村民堆放生活垃圾之處了。順著前方望去,看到一條綠如玉帶的江水,隔岸就是聳立的山巒。據說此地平疇廣闊,肥田沃地數百餘(yu) 畝(mu) ,背依龍壁山,龍壁與(yu) 少峨遙相呼應,前麵有玉帶金沙,金沙水以浩蕩之勢,滾滾東(dong) 流,上有九龍朝拜以顯地脈之威,下有雙象戲水,可謂龍神之靈。唐氏先人於(yu) 清朝年間看重這塊肥美之地,花重金而購置田產(chan) ,於(yu) 是在此繁衍生息,耕讀傳(chuan) 家,發家致富。到民國年間,周壩唐氏已富甲一方,成為(wei) 柏溪遠近聞名的名門望族。
如今在公布在保護範圍我們(men) 可以得知:以前堂大門起至東(dong) 38米,西22米,南30米,北12米。
建設控製地帶:以前堂大門起至東(dong) 45米,西25米,南35米,北15米。
目前我們(men) 看到在法定的保護範圍之內(nei) ,多處屋梁倒塌,瓦片橫飛,斷垣殘壁,荒煙蔓草。意想不到的是,在唐家隔壁遇見鄉(xiang) 親(qin) ,本是打聽由當地德高望重的彭明亮老先生發起修建的唐先生塑像所在地,得知另外一件匪夷所思的真相。
現在唐家故宅鄰居,乃外姓人家,農(nong) 耕之餘(yu) ,燒製當地臘肉、臘腸,除在街市上去賣,很大一部分是遠銷至東(dong) 南沿海的大城市,如廣州、深圳、香港,更有訂單是來自東(dong) 南亞(ya) ,如新加坡,這是做臘肉臘腸的大叔、阿姨親(qin) 口告知,一下子讓我吃驚,豈非這些顧客當中,是衝(chong) 著唐君毅故裏臘肉,愛屋及烏(wu) 般的心情?
在坐下來的嘮家常當中,得知唐先生故居的前後變化,每年參訪的各地各界人士絡繹不絕,為(wei) 了方便有人進村的方便,村中的鄉(xiang) 親(qin) 自發籌資修建了水泥鄉(xiang) 道。當地政府有了保護範圍的劃定,對外緣已經傾(qing) 圮的泥牆砌了一道磚牆,增強了牆體(ti) 的承壓和風雨衝(chong) 刷,但老屋如年邁的老人,已是步入風燭殘年,弱不禁風,怎能任東(dong) 西南北之風,加之雨霜之無情?它急需我們(men) 的關(guan) 懷,它呼喚我們(men) 的保護。年複一年,周而複始,鬥轉星移,慕名的訪客遊人,一批來了,一批又去,神交先哲之學思,哀歎世事之遲暮,輕輕走了,不帶走一片雲(yun) 彩,可是老屋等不及了,它在歲月無痕中,卻飽經冷暖,它在文化回歸中,卻淒涼依舊。如此的反差,讓人悲從(cong) 中來。
不知為(wei) 何,忽然聽聞大叔說,我們(men) 這裏的臘腸、臘肉跟別的地方很不一樣,也隻有從(cong) 我們(men) 家這裏能夠買(mai) 的到。我心裏一想,應該是說豬肉是鄉(xiang) 親(qin) 自家所養(yang) 殖的土豬吧,所以風味正宗純正,再加之是唐先生故裏所做,名人效應吧。可是,大叔的介紹讓我一下子不知所雲(yun) 了。大叔說,我家的肉是買(mai) 來的,用的柴是唐君毅家塌掉的屋子上的屋梁,並親(qin) 手指著作坊大鍋旁邊一個(ge) 棚子下麵一堆整齊碼放的木梁,已經被鋸子鋸斷成一截一截。從(cong) 外麵的色澤完全可以清晰地辨別出來,它是屋梁的用料確實無疑,歲月的痕跡可以看出它來自唐家的老屋更是確鑿無疑!
此時,在我的心中閃現出兩(liang) 個(ge) 畫麵,浮現在我的眼前:一是抗戰當中,馬一浮先生複性書(shu) 院鬻字刻書(shu) ,多刻一版書(shu) ,天底下可多留一顆讀書(shu) 種子,十年時期被抄家焚燒,當時被人從(cong) 火中救下一批刻版,這下內(nei) 心稍可寬慰,萬(wan) 萬(wan) 不能相信的是後來被人當作柴火做飯,還是不能幸免於(yu) 火劫!
再是梁思成先生在解放戰爭(zheng) 期間,傾(qing) 注心血保住了古都北平,幾十年後他的故居在京城大建設中,被轟鳴的挖掘機排山倒海般拆除,就這樣可以保下一座城,身後名人故居卻留不下立錐之地!
如今的唐先生故居,在我們(men) 提倡文化自信、文化複興(xing) 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men) 可以修建一座又一座宏偉(wei) 高大的西式教堂,卻任一位東(dong) 方人文聖哲的故居,任它風吹雨打、自生自滅?在此我們(men) 捫心自問:唐先生在中華民族文化花果飄零之際,振臂呼號,護住人文之道統,夜以繼日發憤著述,闡明舊邦文化之精義(yi) ,會(hui) 通中印西哲學之門徑,以求真理得以貞定,聖教得以啟元。以讀書(shu) 人之兩(liang) 袖清風,號召海內(nei) 外華夏兒(er) 女之共同發心,正視中華文化,保存文化之血脈。為(wei) 了東(dong) 方人文之精神在世界有得應有之價(jia) 值和位分,向世界之人士正本清源中國文化之永恒價(jia) 值及對世界之貢獻。
何等擔當,何等慧力,一肩擔負國家民族之時代大任!而他卻挺立不起故園片宅的一根牆草,一片青瓦,大廈將傾(qing) ,而無可奈何天!
在走出村子,五百米遠的高架橋,有一處當地老先生籌資鄉(xiang) 民們(men) 共建的聖祖太廟,有人文始祖黃帝,老子,藥王等先王諸子百家及民間信仰之神明,其中有一尊塑像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有一尊唐君毅先生的塑像,這應該是當地唯一的一尊唐公塑像吧。每年的廟會(hui) 當中,他同眾(zhong) 神一樣,受到當地鄉(xiang) 親(qin) 的祭拜,這也是先生神而不可知之之謂聖吧。若是鄉(xiang) 土之人,聞者廉,頑者有立誌,那應該就是唐先生靈根再植理想的落地生根吧!
發起修建這座聖祖太廟的老人叫彭明亮,老人因去市裏辦事,沒有拜見到老人,留下老人的聯係方式,望著窗外“東(dong) 去江聲流汩汩,南來山色莽蒼蒼”,想起先生的柏溪隨筆,想起先生與(yu) 百年文化中國的命運交織,漸行漸遠中,我的心像紅日般一路燃燒。
【作者簡介】
何懷明,字淸和,號從(cong) 周,又號複堂。安徽阜陽人,華東(dong) 交通大學畢業(ye) 。師事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王財貴先生治中國哲學,當代禮學家彭林先生治三禮。私淑桐城學派。
提倡“長養(yang) 性情人格,化育人文社會(hui) ”,主張教育回歸孔子“六藝教育”,推動民間書(shu) 院講學之風不遺餘(yu) 力。
主要研究方向儒家經學,致力於(yu) 當代中國人禮樂(le) 生活、東(dong) 西方人文教育之重建及中國經典當代之詮釋。
六藝教育、童子禮總導師,尋根國學社、洙泗之聲、麗(li) 澤書(shu) 軒、牟宗三哲學有聲書(shu) 、錢穆“中華文化七書(shu) 讀書(shu) 會(hui) ”、“全球唐君毅全集讀書(shu) 會(hui) ”、禮樂(le) 傳(chuan) 習(xi) 所、朱子小學共學模式、六藝傳(chuan) 習(xi) 所發起人。
主編有《羣經舉(ju) 要》《當代新儒家教育論集》《唐學入門》等。整理有《中國教育精神》《中國人物精神》《論語類編》《朱子讀書(shu) 法》《容禮學讀本》《性情之光》等。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