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彤東作者簡介:白彤東(dong) ,男,西曆一九七〇年生於(yu) 北京。北京大學核物理專(zhuan) 業(ye) 學士(1989-1994),北京大學科學哲學專(zhuan) 業(ye) 碩士(1994-1996),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1996-2004),現任職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與(yu) 教學興(xing) 趣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哲學、政治哲學,著有《舊邦新命——古今中西參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學》《實在的張力——EPR論爭(zheng) 中的愛因斯坦、玻爾和泡利》等。 |
葛兆光連邏輯一貫都做不到,對大陸新儒家的何談批評
作者:白彤東(dong)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西元2018年2月23日
【編者按:本文是白彤東(dong) 教授《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複興(xing) 之路的一些思考》一文的注腳之一,這篇文章的發表版見《探索與(yu) 爭(zheng) 鳴》2018年第1期。除因字數限製被刪了一些引文和注釋之外,發表版也和諧了本文兩(liang) 個(ge) 很長的腳注,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對葛兆光對大陸新儒家之批評的“忍不住的回應”。現予發表,以饗讀者。】
思想史學者葛兆光近日也曾撰文批評大陸新儒家(《異想天開: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政治訴求》。但是,他沒有找到和指出大陸新儒家的共通之底線,並罔顧大陸新儒家內(nei) 部的多元,而專(zhuan) 攻“康黨(dang) ”。
雖然筆者在本文以及其他地方也批評“康黨(dang) ”的一些進路,但是本人認為(wei) ,葛兆光的批評幾乎一無是處。他沒有攻擊“康黨(dang) ”的基本立場,忽視他們(men) 的一些比較合理的主張,而經常是揀選(英文裏所謂“cherry-picking”)“康黨(dang) ”中最奇葩的言論,並常常是最缺乏同情乃至近乎惡意對他們(men) 的說法進行曲解,達到嘲諷甚至羞辱之目的。具體(ti) 的例子,因為(wei) 本文篇幅與(yu) 重點所限,無法列舉(ju) 。
並且,這篇文章在學理上非常基本的問題,也非常之多。比如,在丁紀對葛兆光的回應中(《畸形儒家觀和病態中國文明觀——葛兆光“大陸新儒學”批評駁議》,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回應,其中也有上麵提到的很多具體(ti) 問題的例子),他指出,葛兆光一談儒家思想,總是把它當作曆史中的具體(ti) 的意識形態。但是一提西方價(jia) 值,就罔顧其曆史情境,而視之為(wei) 普世價(jia) 值。他對中國的曆史和情境式的理解,是本文前麵提到的思想史、曆史進路的一個(ge) 典型。
如前麵所說,本人無意否定思想史進路的意義(yi) 。但是,當其他研究者是以哲學進路研究儒家,思想史學者用具體(ti) 曆史去否定,這背後是缺乏基本的概念區分,關(guan) 公戰秦瓊。
哲學進路所關(guan) 心的,是超出曆史情境的、普世的、“應該”的問題(比如,根據孔子在《論語》中的精神,我們(men) 如何回應自由民主的挑戰,能提出什麽(me) 樣的替代製度?)。它與(yu) 曆史學者所關(guan) 心的“是”的問題(比如,孔子當然沒有談過當代意義(yi) 上的自由民主的問題),是有著重大區分的。
思想史學者用“是”去否定“應該”,用“描述性的”去否定“規範性的”,不僅(jin) 僅(jin) 是傲慢,更是對規範與(yu) 描述這一基本概念區分的無知。更糟糕的是,如丁教授所指出,葛教授是用曆史乃至意識形態去理解儒家,但卻是用哲學和普世價(jia) 值理解西方。
如果葛教授也指出,比如現在西方普世價(jia) 值的自由與(yu) 民主所根據的洛克的自由和財產(chan) 學說,不過是英國新興(xing) 中產(chan) 階級的意識形態、不過是在為(wei)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辯護(洛克的一個(ge) 恩主是英國在北美卡羅萊納省的宗主,他自己也卷入了具體(ti) 的殖民事務),那麽(me) ,雖然我們(men) 仍然可以批評他作為(wei) 思想史學者的偏見,但我們(men) 至少還可以說他的邏輯是一貫的。但是,他的文章,連這一點點邏輯一貫都做不到。因此,他的偏見,就不僅(jin) 僅(jin) 是思想史學者對哲學研究的偏見,而是從(cong) 五四到文革對中國傳(chuan) 統的偏見了。
更有意思的是,這樣一篇文章,居然被中國的一些自由派傳(chuan) 頌,甚至誇獎葛教授很勇敢。但是,葛文所重點討論的大陸新儒家的一本文集,都無法在大陸、而隻能在新加坡出版。攻擊這麽(me) 一個(ge) 流派,需要什麽(me) 勇氣?攻擊得這麽(me) 毛病百出,卻還被稱頌,這些稱頌者,是缺乏學理呢,還是被重重的偏見蒙住了眼睛呢,抑或是不知道誰是自由的真正敵人(無知)、或是不敢去挑戰自由的真正敵人(無勇),而隻敢拿儒家出氣呢?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