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個(ge) 人複仇的正義(yi) 性
——儒家關(guan) 於(yu) 複仇的規定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初七乙酉
耶穌2018年2月22日
張某某為(wei) 母複仇事件沸沸揚揚,讚揚之聲盈天,批評之聲不絕。對於(yu) 複仇,不妨看看儒家經典有些什麽(me) 觀點和規定。
首先,儒家強調,君主、父母、兄弟之仇必複。《禮記•曲禮》:“父之讎,弗與(yu) 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父仇不共戴天,不與(yu) 仇人生活在同一藍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見,如果父母死於(yu) 非罪,司法又不能維護公正,不能懲罰凶手或者不能罰當其罪,複仇就是人子不可推卸的生命責任和天賦使命。
兄弟之讎不反兵,兄弟之仇隨時準備著報複,見到仇人抄家夥(huo) 就上。不反兵,意謂不回家拿武器。交遊之讎不同國,朋友之仇,不與(yu) 仇人共同待在一個(ge) 國家。
《大戴禮記•曾子製言上》:“君弑,臣不討賊,非臣也;不複仇,非子也。”君弑不討,不配為(wei) 臣;父仇不複,不配為(wei) 子。《檀弓》也有類似記載:
子夏問於(yu) 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yu) 共天下也。遇於(yu) 朝市,不返兵而鬥。”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與(yu) 同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曰:“請問從(cong) 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wei) 魁,主人能報之,則執兵而陪其後。”
孔子的回答體(ti) 現了儒家對複仇的重視和對“複仇之義(yi) ”的強調,闡明了複仇原則。一是肯定了複仇的合理性正義(yi) 性和必要性,二則複仇的方式手段因親(qin) 疏而有異,不同的仇有不同的複法。《白虎通》記載:
子得為(wei) 父報仇者,臣子於(yu) 君父,其義(yi) 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義(yi) 不可奪也。故曰:“父之仇不與(yu) 共天下,兄弟之仇不與(yu) 共國,朋友之仇不與(yu) 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鄰。”故《春秋傳(chuan) 》曰:“子不複仇,非子。”子夏曰:“居兄弟之仇如之何?仕不與(yu) 同國,銜君命遇之不鬥。”父母以義(yi) 見殺,子不複仇者,為(wei) 往來不止也。《春秋》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政治黑暗天下無道,個(ge) 人複仇有助於(yu) 追求自然公正,來恢複社會(hui) 正義(yi) 。春秋大複仇。《春秋》中凡有複仇事,必大書(shu) 特書(shu) 。其推崇的複仇有三大類:國君複國君殺祖殺父之仇,臣子複亂(luan) 賊弑君之仇,個(ge) 人複殺父之仇。
其次,儒家規定,父母以義(yi) 見殺,因罪被誅,子不得複仇。《公羊傳(chuan) •定公四年》:“父不受誅,子複讎,可也。父受誅,子複讎,推刃之道也。” 何休注:“一往一來曰推刃。”父罪當誅而子複仇,仇家之子亦必報複,則一往一來循環報複。也就是說,父母因自身罪惡而死於(yu) 法律懲罰或他人報複,子女不得複仇。
另外,周禮和公羊學都規定複仇對象隻限於(yu) 仇者,不可牽連對方子孫。《五經異義(yi) 》引古《周禮》雲(yun) :“複仇可盡五世之內(nei) 。五世之外,施之於(yu) 己則無義(yi) ,施之於(yu) 彼則無罪。所複者惟殺者之身,乃在被殺者子孫,可盡五世得複之。” 《公羊傳(chuan) 》雲(yun) :“複仇不除害”何休注:“取仇身而已,不得兼仇子。”
關(guan) 於(yu) 張某某事件,人民法院報發文說:“任何為(wei) 個(ge) 人複仇張目的論調均是反法治的”。反法治,前提是有法治在,法律公正,刑罪相稱,罰當其罪,司法能夠真正充當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此,個(ge) 人複仇就喪(sang) 失了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則,個(ge) 人複仇就具有天然的正義(yi) 性。
且看發生於(yu) 北宋年間的一件為(wei) 母複仇事件:
“有京兆鄠縣民甄婆兒(er) ,母劉與(yu) 同裏人董知政忿競,知政擊殺劉氏。婆兒(er) 始十歲,妹方繈褓,托鄰人張氏乳養(yang) 。婆兒(er) 避仇,徙居赦村,後數年稍長大,念母為(wei) 知政所殺,又念其妹寄張氏,與(yu) 兄課兒(er) 同詣張氏求見妹,張氏拒之,不得見。婆兒(er) 憤怒悲泣,謂兄曰:‘我母為(wei) 人所殺,妹流寄他姓,大仇不報,何用生為(wei) !’時方寒食,具酒肴詣母墳慟哭,歸取條桑斧置袖中,往見知政。知政方與(yu) 小兒(er) 戲,婆兒(er) 出其後,以斧斫其腦殺之。有司以其事上請,太宗嘉其能複母仇,特貸焉。”(《宋史-孝義(yi) 》)
甄婆兒(er) 小時候,母親(qin) 與(yu) 人憤爭(zheng) 被人打死,他稍長大後找機會(hui) 殺死仇人,其事與(yu) 張某某可謂“異代同工”。唐太宗嘉獎他能夠為(wei) 母親(qin) 複仇,特旨寬免。
順及,對待仇怨包括家國大仇,儒道兩(liang) 家態度大異。道家主張以德報怨,缺乏複仇精神;儒家主張以直報怨,以複仇為(wei) 大為(wei) 榮。這個(ge) 差異是原則性的。小怨不妨德報,大仇必須直報,這裏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不能和稀泥,不能苟且和鄉(xiang) 願。
2018-2-22餘(yu) 東(dong) 海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石立善】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總序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