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沒有鞭炮聲的春節,年味該是多麽(me) 冷淡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我們(men) 都愛宋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廿六日甲戌
耶穌2018年2月11日
臘月的最後一天,宋人謂之“除夜”。這一天,士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套習(xi) 俗,至今在潮汕一帶仍得以完整保留下來: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做“掃除”;都要貼門神、春聯、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這叫“團年”。
宋代的“桃符”,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春聯”,因為(wei) 以前的春聯不是寫(xie) 在紙上,而是寫(xie) 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王安石有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wan) 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便是:在熱鬧的炮竹聲中,舊年的最後一天即將結束,人們(men) 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滿,家家戶戶都忙著換上新的春聯。可惜今天城市中許多商品房的設計,連貼春聯的門楹都給省掉了,買(mai) 副春聯都不知貼哪裏。
吃過年夜飯之後,宋朝的城市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孩子們(men) 跑到外麵,繞街唱兒(er) 歌:“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wan) 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做“賣癡呆”,兒(er) 童以此相戲謔,也寄托人們(men) 希望來年變得聰明的意願。
南宋詩人範成大有一首趣味十足的小詩,描述吳中民間“賣癡呆”的習(xi) 俗:“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er) 呼叫走長街,雲(yun) 有癡呆召人買(mai) 。二物於(yu) 人誰獨無?就中吳儂(nong) 仍有餘(yu) ;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mai) 添令問價(jia) 。兒(er) 雲(yun) 翁買(mai) 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近代廣州仍有類似風俗,不過不是“賣癡呆”,而是“賣懶惰”。
除夕之夜,怎能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宋代時,火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yu) 節日慶典,人們(men) 利用火藥製成響亮的炮仗、璀璨的煙花,在節日裏燃放,圖個(ge) 熱鬧與(yu) 喜慶。除夕夜,宮禁之內(nei) ,炮竹最響,“禁中爆竹山呼,聞於(yu) 街巷”。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響亮,造型也非常華麗(li) ,製成人物、果子的樣子,甚至做成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內(nei) 藏藥線”,點燃後可連響百餘(yu) 聲。民間市井,也是燈燭煙花“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
我的家鄉(xiang) 一直保留著除夕放鞭炮煙花的習(xi) 俗,童年時除夕之夜劈劈啪啪響個(ge) 不停的鞭炮聲,是我記憶中最濃鬱的年味。沒有鞭炮的春節,年味該是多麽(me) 冷淡。不過現在的城裏人已經很難理解這樣的習(xi) 俗了,他們(men) 甚至義(yi) 憤填膺地要求城市在春節期間禁絕煙花炮竹。
今天在城市裏燃放鞭炮煙花,確實會(hui) 產(chan) 生噪音、火患、煙霧等諸多外部性,但這些外部性是不是可以容忍、克服?而政府的“禁炮令”又是不是基於(yu) 權力之僭越而侵犯了社會(hui) 自發的習(xi) 俗、冒犯了另一部分器重傳(chuan) 統的市民燃放鞭炮的權利?這些,都是值得辯論的公共話題。
(節選自“騰訊·大家”本人專(zhuan) 欄文章)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