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曉光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wei) 研究》《法倫(lun) 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yu) 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
媽媽的回憶
作者:康曉光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廿三日辛未
耶穌2018年2月8日
人生代代無窮已,一代又一代,傳(chuan) 遞的不僅(jin) 僅(jin) 是生命,也是無窮無盡的愛。我們(men) 來了,又走了,但是,來來去去不是“一場空”,我們(men) 蒙受了上一輩的愛,又把愛傳(chuan) 遞給下一輩。正是“家”,把一代又一代的人連接起來,把愛一代又一代傳(chuan) 遞下去。我們(men) 在家裏出生,在家裏成長;我們(men) 在家裏得到愛,又在家裏付出愛;我們(men) 在家裏學會(hui) 銘記,銘記所有的愛與(yu) 親(qin) 情,我們(men) 在家裏學會(hui) 遺忘,遺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磕磕碰碰。正是家中的親(qin) 人之愛使我們(men) 對世界充滿依戀,讓我們(men) 麵對一切艱難困苦勇往直前。我們(men) 執著地活著,我們(men) 不屈地奮鬥,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自己的幸福,也是為(wei) 了讓愛我們(men) 的親(qin) 人因為(wei) 我們(men) 的幸福而幸福。
一
我的媽媽,李炳英,1933年8月26日出生於(yu) 山東(dong) 省招遠縣單家村。
媽媽的媽媽,我的姥姥,是個(ge) 剛強的女人。當年,姥爺闖關(guan) 東(dong) ,到哈爾濱當木匠,媽媽出生兩(liang) 年後失去聯係,不知所終。姥爺留下了五間瓦房、七畝(mu) 地、半頭驢(與(yu) 鄰居合養(yang) 的一頭驢)。姥姥是一個(ge) 小腳女人,又種地,又織布,兼做一些小買(mai) 賣,硬是一個(ge) 人將兩(liang) 個(ge) 孩子培養(yang) 成了教師。媽媽說她就是愛讀書(shu) ,但是家裏窮,供不起,而且當時的人認為(wei) 女孩子讀書(shu) 沒用。她求姥姥,求舅舅,求所有能幫她說情的人,最後終於(yu) 如願以償(chang) 。媽媽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村小和完小,最終畢業(ye) 於(yu) 招遠縣第一中學。記得姥姥曾自豪地告訴我,媽媽是當時全縣學曆最高的女人之一。
我的爸爸,康進敬,1930年2月9日出生於(yu) 山東(dong) 省招遠縣前康家村,十六歲入黨(dang) ,1958年8月畢業(ye) 於(yu)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
1955年,爸爸媽媽結婚,結婚照上的日期是:1955年8月19日。1957年,大姐在招遠縣出生。1958年9月,爸爸被分配到沈陽中央警校任教。1959年11月,媽媽從(cong) 山東(dong) 調到沈陽,在沈陽市皇姑區淮河街小學任教,1964年9月調到沈陽市皇姑區鬆花江小學,一直工作到退休。二姐和我分別於(yu) 1960年和1963年出生於(yu) 沈陽。姥姥一直幫助媽媽帶孩子。我們(men) 三姐弟的幼年都是在姥姥的嗬護下度過的。爸爸工資“很高”,行政十七級,每月九十七元,加上媽媽的工資,五口之家的生活很寬裕。
一切都是那麽(me) 美好,但是,這種美好在1971年戛然而止。1971年12月29日,胃癌奪走了爸爸,終年四十一歲。我的媽媽和她的媽媽一樣,一個(ge) 人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含辛茹苦把我們(men) 拉扯成人。
爸爸臨(lin) 走時買(mai) 了一台縫紉機,對媽媽說:“以後家裏沒那麽(me) 多錢了,不能再買(mai) 衣服了,要自己做衣服給孩子們(men) 穿。”媽媽沒有辜負爸爸的囑托,學會(hui) 了做衣服。在那段艱難的時日裏,我們(men) 的穿戴毫不遜色於(yu) 任何家庭的孩子。媽媽還利用下班時間給別人做衣服,媽媽說,給人家做件衣服,再求人辦事就方便了。
爸爸走時,大姐隻有十四歲,但是幾乎承擔了全部家務,洗衣、做飯、買(mai) 菜。二姐負責打掃衛生,家裏永遠幹淨整潔,一塵不染。我的任務是倒垃圾。我們(men) 三個(ge) 感情很好,平時相互照顧,危難之時鼎力相助,從(cong) 來都是傾(qing) 其所有,不遺餘(yu) 力。正是親(qin) 人之間無條件的支持,才使我們(men) 度過了一個(ge) 個(ge) 難關(guan) ,沒有一個(ge) 人被天災人禍擊倒。
媽媽是孝順的女兒(er) ,對姥姥體(ti) 貼備至。不論自己的生活如何拮據,每年總要給姥姥十幾、二十塊錢。在那個(ge) 匱乏的年代,姥姥是村裏“最有錢”的老人。
媽媽是一位小學教師,兢兢業(ye) 業(ye) ,年複一年,終其一生,從(cong) 未改變。1987年12月23日,在退休前半年,媽媽回顧了自己的職業(ye) 生涯。她在“個(ge) 人總結”中寫(xie) 道:“自從(cong) 一九五四年七月由山東(dong) 省招遠縣第一中學畢業(ye) ,到今天已有三十四年了。三十四年裏,我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時間都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ye) ……我時刻不忘教師的職責就在於(yu) 教書(shu) 育人,培養(yang) 品學兼優(you) 的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結尾,她深情地寫(xie) 道:“我所取得的工作成績和領導的支持、同誌們(men) 的幫助、黨(dang) 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我始終如一地擁護黨(dang) 、信任黨(dang) 。麵對改革的洪流和一日千裏的巨變,我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信心。走了五十多個(ge) 春秋的曆程,而今我的學生已是桃李滿天下!看到他們(men) 愉快地生活,我感到從(cong) 未有過的舒暢,當我即將告別我為(wei) 之奮鬥了一生的教育事業(ye) 時,這是我能得到的唯一的安慰。”
媽媽半生坎坷,幼年喪(sang) 父,中年喪(sang) 夫。蒼天有眼,在人生的最後二十多年,媽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她老人家自己也感到很幸福。她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現在的任務就是快樂(le) 健康地活著,不給你們(men) 添麻煩。”想到媽媽有一個(ge) 幸福的晚年是我此刻最大的安慰和幸福。人到中年,壓在我心頭的最沉重的擔憂就是自己走在媽媽的前麵,不能保證媽媽晚年的幸福,不能為(wei) 媽媽送終。如今這份擔憂終於(yu) 消失了,此刻充溢我心中的既是由衷地欣慰,又是難以言盡的痛楚。
二
1963年2月15日,我出生在沈陽,十八歲離開沈陽,大學畢業(ye) 後又在沈陽工作了四年,然後再次離開,定居北京。但是,我對沈陽的感情是最近二十年培養(yang) 起來的。此前,我一直把山東(dong) 視為(wei) 自己的故鄉(xiang) 。
小時候最快樂(le) 的時光是假期和媽媽一起回山東(dong) 老家。那時候,舅舅當林業(ye) 隊長,果園裏總有吃不完的水果,國光蘋果、香水梨、海棠果、葡萄……果樹下還有花生,秋天的新鮮花生有一種別樣的香甜。村東(dong) 邊有一條河,河水很清,我們(men) 在河裏洗澡,捉魚抓蝦。河灘很寬,被太陽曬得滾燙,赤腳不敢在上麵行走。連著河灘的是大片的樹林,樹上的蟬叫成一片,從(cong) 不間斷,就像我此刻的耳鳴。一道沙土大堤把河與(yu) 村子分開。我和媽媽都喜歡在大堤上漫步,幾十年間從(cong) 未改變。
夏日的夜晚繁星滿天,人們(men) 聚在街口、路邊,那裏風大,涼快,男人聊天,女人借著煤油燈微弱的亮光編織桌布、床罩,賣給進出口公司,換點零花錢。蚊子很多,燃燒的艾蒿都趕不走它們(men) ,一團一團的,嗡嗡作響,直往臉上撞。姥姥會(hui) 講牛郎織女的故事,狐狸煉丹成精的故事,夜行人與(yu) 狼周旋的故事,鬼打牆的故事,墳崗子上飄忽的鬼火……有人繪聲繪色地說白天在山坡上看到一隻狐狸一溜火線似的穿過山腰,沒有任何人質疑,還有人隨聲附和。
三十多歲以後,我多次陪媽媽回到老家。有時,我們(men) 會(hui) 在雨後的傍晚,打著手電筒,在樹林中,在濕潤鬆軟的土地上、樹幹上,尋找帶著泥土的金黃色的蟬的若蟲。拿回家,用油炸,或是直接扔到灶坑裏燒,還是那麽(me) 好吃。幾十年前的記憶都隨著這熟悉的味道回到眼前。
小時候的沈陽,一切生活用品都憑票供應,每人每月三兩(liang) 豆油、半斤肉。每次從(cong) 山東(dong) 回來,都要背油、背麵、背水果。舅舅心疼自己的妹妹、外甥、外甥女,即使自己家裏吃地瓜、鹹菜,也讓我們(men) 把能背走的都背走,豬油、豆油、白麵、蘋果、梨、花生,能背多少背多少,毫不吝惜。
每次我們(men) 離開,姥姥從(cong) 不哭哭啼啼,總是站在大路邊,麵帶笑容,望著我們(men) 遠去,一如她麵對人生的一切打擊和磨難。我最後一次見到姥姥是讀大學的時候。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ge) 夏天,姥姥坐在院子門口的樹蔭裏,穿著白上衣、灰褲子、黑色的鞋,一頭白發,手裏拿著拐棍。我喊著“姥姥”跑過去,但是姥姥已經不認識我了。表姐告訴我,姥姥隻認識大表哥,大表哥對姥姥最孝順。1984年,姥姥走了,我沒有能回去給她送行。姥姥疼愛我,但是終其一生沒有花過我一分錢。每念及此,內(nei) 心的愧疚和痛楚無以言表。
爸爸去世之後,舅舅主動幫助媽媽撫養(yang) 孩子,先是把大姐接過去住了三年,大姐回沈陽後,又把二姐接去住了兩(liang) 年。在舅舅家裏,她們(men) 是被優(you) 待的對象,絲(si) 毫沒有“寄人籬下”的感覺。
舅舅比媽媽大九歲。自從(cong) 我工作掙錢之後,每年都要給他老人家寄些錢,從(cong) 幾百元,到一兩(liang) 千,再到五千,再到一萬(wan) 。每次回家都要給他置辦一些日用品,從(cong) 煙、酒、牛奶,到椅子,到手機,到電視機。上次回去,看到他行動不便,解手很困難,因為(wei) 廁所在院子裏,冬天一來,走過去不但艱難而且危險,我要給他改裝房子,由於(yu) 他的頑固抵製,沒有成功。所有的親(qin) 人對固執的舅舅都是“愛恨交加”、無可奈何。
我很少夢到爸爸,也很少夢到姥姥,夢得最多的是舅舅,而且夢境幾乎是一樣的——我回到村裏,住在當年的老房子裏,舅舅住在他自己的新房子裏,不知道為(wei) 什麽(me) ,近在咫尺,我卻一直沒有去看望舅舅,而且我還知道舅舅一直在埋怨我,每次到這裏,夢就結束了。今年,媽媽走了,舅舅九十四歲了,住在當地最好的養(yang) 老院裏。今年,我要去看看他,過完春節就去。
媽媽走的時候,表姐、表哥、表妹都從(cong) 山東(dong) 趕來了。一見麵,我們(men) 相擁而泣。他們(men) 的悲痛,發自心底,溢於(yu) 言表。從(cong) 我們(men) 兩(liang) 家的交往中,我真切地理解了血緣和家族的涵義(yi) 。
小時候回老家,先乘火車從(cong) 沈陽到大連,再乘船從(cong) 大連到煙台,再乘長途汽車從(cong) 煙台到招遠縣城,再搭乘各類交通工具——自行車、獨輪車、兩(liang) 條腿——到單家村。我小時候又暈車又暈船,一想起車船就心生恐懼,但是什麽(me) 都阻隔不斷回老家的路。那時候,路上要兩(liang) 天一夜,但是每年都盼著回老家。如今一個(ge) 半小時就飛到了,卻幾年回不去一趟。每年飛行幾十次,去數不清的地方,見數不清的路人,說數不清的廢話,卻不能拿出一兩(liang) 天去看看真正的故鄉(xiang) 和親(qin) 人!我這是怎麽(me) 了?!
三
在三個(ge) 孩子中,媽媽最愛的是我,對我的期望最大,傾(qing) 注的心血也最多。毫不誇張地說,我就是媽媽的一切。我在國防科技大學讀書(shu) 期間,水土不服,時常住院,媽媽千裏迢迢趕到長沙去看我。在大連工學院讀書(shu) 時,有一次我寫(xie) 信告訴媽媽:我需要爸爸,想和他交流,可是爸爸早已離我而去,我感到傷(shang) 感、疲倦和孤獨。幾天後,媽媽突然出現在我的麵前,流著淚對我說,我要是沒了,她就沒法活了。我感到深深地自責,從(cong) 此以後“報喜不報憂”,把一切困苦都壓在心底,獨自承當。
我在北京安家後,媽媽來到北京,和我們(men) 一起生活。女兒(er) 出生後,媽媽幫我們(men) 帶女兒(er) 。女兒(er) 上幼兒(er) 園之後,媽媽離開了北京。媽媽剛回沈陽的時候,恰巧趕上家裏房子動遷,媽媽在姐姐家住不慣,住到老同事家中。聞聽此事,我羞愧難當,立即趕回沈陽,租下一套房子,配齊家具,把媽媽安頓下來。而後又為(wei) 媽媽裝修新房。但是,新房不如人意,不便於(yu) 老人居住。我又四處打探,終於(yu) 找到一處位置好、園區好、戶型好的房子,買(mai) 下來,裝修好,讓媽媽住進去。媽媽對這套房子非常滿意,一直住到離世。
媽媽生前對我們(men) 仨說,她的房子和首飾都留給孫女。我們(men) 遵從(cong) 她的遺願,把她的房子寄存在孫女名下。我們(men) 仨決(jue) 定,這套房子不出售、不出租,保持媽媽生前的原樣,作為(wei) 我們(men) 三家聚會(hui) 的地方。媽媽走後,我在這間房子裏住了十天,然後才回到北京。在媽媽生前坐的沙發上,我一坐就是幾個(ge) 小時,媽媽好像還坐在我的身邊,還在和我說話,還在房間裏走動,還在廚房裏做飯,還坐在桌邊和我一起吃飯……媽媽走了,不在了,再也不會(hui) 回來了,但是,隻要在媽媽的房子裏,我就感到還是那樣溫暖,那樣親(qin) 切,那樣安詳,那樣從(cong) 容,一如從(cong) 前,好像什麽(me) 都沒有發生,好像一切都沒有改變。
我沒有能夠讓媽媽和我一起在北京生活。此前這是我最大的愧疚,今後它是我餘(yu) 生最大的遺憾。我的兩(liang) 個(ge) 姐姐在沈陽,她們(men) 承擔起照顧媽媽的重任,盡心盡力,直至媽媽離世。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多回家。我在大學工作,每個(ge) 暑假和寒假都回沈陽。有了女兒(er) 之後,總是帶著女兒(er) 一起回去。在我度過的五十四個(ge) 春節中,隻有兩(liang) 個(ge) 沒有和媽媽在一起,一個(ge) 是五歲那年在山東(dong) 老家,一個(ge) 是2002年在美國訪學。為(wei) 了減輕愧疚,我給媽媽買(mai) 最好的房子,買(mai) 最好的日用品,買(mai) 最好的衣服,催促她去國內(nei) 和國外旅遊,雇保姆照顧她。每隔兩(liang) 三天我就給媽媽打電話,每次打電話,媽媽總是告訴我,她很好,姐姐們(men) 也很好,家裏一切都好,叫我不要擔心。她三次摔斷腿,前兩(liang) 次,動手術時,她和姐姐都沒有告訴我,直到手術結束甚至是出院時才告訴我。二十多年來,媽媽從(cong) 來沒有主動要求過我回沈陽看望她,總是說不要為(wei) 她擔心,注意身體(ti) ,工作不要太累了。
媽媽非常疼愛她的外孫和孫女,但是最疼愛、最牽掛的還是她唯一的孫女。媽媽走後,我們(men) 打開她的保險櫃,裏麵除了她自己的東(dong) 西,就是孫女十幾年前畫的三幅畫。我們(men) 又把這三幅畫按照媽媽生前的樣子放回到保險櫃中。女兒(er) 的一歲和三歲是與(yu) 奶奶共同度過的。上學之後的每個(ge) 假期,無論是暑假還是寒假,女兒(er) 都和奶奶在一起。女兒(er) 和奶奶非常親(qin) 。有一天,不經意間,我在電腦桌麵上看到女兒(er) 寫(xie) 的一篇作文。女兒(er) 寫(xie) 道:“最愛我的人是奶奶,我個(ge) 子不高,爸爸媽媽總說我不長個(ge) ,隻有奶奶每次見到我都會(hui) 快樂(le) 地說:‘我的寶寶又長高了!’”今年1月19日清晨,得知奶奶病危的消息,女兒(er) 沒有說話,隻是一直在流淚。在奶奶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拉著奶奶的手。她和我們(men) 一起給奶奶穿了喪(sang) 服。這是她此生第一次給別人穿衣服。奶奶給我和女兒(er) 穿了無數次的衣服,我們(men) 倆(lia) 一起給奶奶穿了最後一次衣服。隻有一次!最後一次!再也沒有第二次機會(hui) 了!
媽媽喜歡而且堅持按照農(nong) 曆(七月初六)過生日,這樣一來公曆的生日每年都不一樣。年紀越大,媽媽越重視過生日,而且每一次都故意不告訴我們(men) 。有一年,我們(men) 仨都忘了媽媽的生日。媽媽生氣了,想必也非常傷(shang) 心,打電話逐一譴責了我們(men) 。為(wei) 了不再犯同類錯誤,我們(men) 仨約定,任何人想起媽媽的生日都要及時通知其他兩(liang) 個(ge) 人。從(cong) 那以後,媽媽每年都有一個(ge) 快樂(le) 的生日。
我們(men) 很少和媽媽爭(zheng) 吵,與(yu) 她的分歧和爭(zheng) 執幾乎都是因為(wei) “雇保姆”。這幾年媽媽血壓高,心髒也有一些小毛病,腿摔了之後行動也不便,我們(men) 不放心她一個(ge) 人住,堅持請一位住家保姆。媽媽總是以各種理由把我們(men) 請來的保姆趕走。為(wei) 此,我們(men) 與(yu) 她發生了數不清的爭(zheng) 吵。她們(men) 這一代人,窮了一輩子,省了一輩子,給自己花錢總是摳得要命。但是,給孩子們(men) 花錢卻很大方。記得大學二年級時,我說想買(mai) 一台計算器,媽媽給了我一百二十元錢,叫我買(mai) 一台最好的。姐姐裝修房子,媽媽一下子拿出九萬(wan) 元,毫不猶豫。媽媽走了之後,還留下了十五萬(wan) 元存款,我們(men) 把這些錢分給了她的外孫和孫女,希望他們(men) 能記住奶奶對他們(men) 的愛。
四
媽媽一生剛強,從(cong) 不拖累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兒(er) 女,總是盡己所能扛起生活和命運施加給她的一切。2017年12月,媽媽在家中摔斷了腿。動手術之前,要進行消炎,整整五天,不能站,不能躺,每天二十四小時半坐半臥。醫生告訴我,老太太非常堅強,從(cong) 來不喊不叫,甚至不呻吟,真是很少見。第三天我趕到醫院,媽媽和我說話的時候還麵帶笑容。更換人工股骨頭手術很成功,不到十天,媽媽就可以下地了。媽媽對我說,今年是她的本命年,這就是劫難,過了這一劫,她就過了“八十四”這個(ge) 坎了。沒想到更大的劫難還在後麵。
2018年1月19日淩晨四點,我接到姐姐的電話。她告訴我,淩晨三點半,媽媽起床解手,對扶著自己的阿姨說頭特別疼,阿姨問要不要叫大姐,媽媽說不用,然後就倒下了,再也沒有醒來。很快救護車來了,經過心肺複蘇,媽媽又有了心跳。進入醫院之後,接上呼吸機,再也沒有摘下來。我和姐姐不停地通電話。六點鍾,我又接到醫生的電話,告訴我,媽媽隨時都會(hui) 走,最好的結果是成為(wei) 植物人。中午,我們(men) 全家到達沈陽,直接去了醫院。我見到的媽媽已經沒有了感覺,沒有了意識,呼吸機發出呼呼的聲響,七八條管子與(yu) 身體(ti) 連在一起,屏幕上不祥的數字不斷跳動。媽媽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手和腳是涼的,朋友告訴我,這是不祥之兆。我一再問,媽媽會(hui) 不會(hui) 很痛苦,醫生護士耐心地一再告訴我,媽媽已經沒有知覺了,不會(hui) 感到任何痛苦。但是,看到護士給媽媽清理口腔,換粘在媽媽嘴唇上的固定呼吸機塑料管的膠布,我的心還是不由自主地隨著護士的每一個(ge) 動作撕裂般的疼痛。
醫生告訴我,繼續治療毫無意義(yi) ,隻會(hui) 延長病人的痛苦,毫無用處地浪費錢財,而且讓家人疲憊不堪。隻要家屬同意,醫院就停止搶救。我的同學告訴我,在這種情況下,老人都是為(wei) 兒(er) 女在受苦,因為(wei) 治療對她毫無意義(yi) ,隻是讓兒(er) 女獲得內(nei) 心的安慰。我知道這是理智的判斷,事實就是如此。如果我是第三者,也會(hui) 清晰而堅定地對別人這麽(me) 說。但是,當我自己身臨(lin) 其境的時候,卻無法做出理智的選擇。
要不要繼續治療,要不要讓媽媽成為(wei) 戴著呼吸機的植物人?這是我麵對的這一生中最艱難的選擇。理智告訴我應該中止治療。捫心自問,我是一個(ge) 孝子,我可以問心無愧地做出這樣的決(jue) 定,而且我的決(jue) 定就是最終的決(jue) 定,我也敢於(yu) 麵對任何人的質疑或指責。我在醫院的院裏徘徊,在寒風中徘徊。我問了自己兩(liang) 個(ge) 問題:第一,如果由媽媽自己決(jue) 定,她會(hui) 做出什麽(me) 樣的選擇?她會(hui) 選擇停止對自己的治療嗎?此前媽媽確實曾經說過,在這種情況下,不要給她繼續治療。但是,真正到了生死關(guan) 頭她還會(hui) 這麽(me) 決(jue) 定嗎?我不知道答案。第二,如果把我和媽媽對換,躺在病床上的是我,媽媽要對毫無意義(yi) 的治療做出選擇,我知道,我百分之一萬(wan) 地知道,她根本就不會(hui) 有絲(si) 毫猶豫,她會(hui) 不假思索地選擇——“繼續治療”,即使傾(qing) 家蕩產(chan) ,即使她會(hui) 為(wei) 此油盡燈枯,一切理智的考慮都會(hui) 被毫不猶豫地拋棄。這就是“媽媽的選擇”。這裏隻有“愛”,“無條件的愛”,沒有任何其他考慮。我找到了答案——盡人事,聽天命。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什麽(me) 也不再想,回到搶救室,坐在病床邊,握住媽媽的手,和她一起迎接命運的安排。
我的媽媽做出了此生最後一次選擇。晚上八點,開始高燒,四十多度,一直降不下來,三個(ge) 小時後,2018年1月19日二十三點二十一分,媽媽安詳地走了,終年八十四歲。從(cong) 發病到離世,二十個(ge) 小時,不到一天,沒有延續自己的痛苦,沒有拖累一天兒(er) 女,也沒有讓兒(er) 女麵對做出人間最艱難選擇的困境。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為(wei) 兒(er) 女著想,還為(wei) 兒(er) 女做了最周到、最體(ti) 貼的安排。而我自己卻曾經認真地思考要不要中止治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五
四十七年前,我的父親(qin) 走了。那一年,媽媽三十八歲,大姐十四歲,二姐十一歲,我隻有八歲。爸爸該是帶著多少擔憂、牽掛、苦痛和無奈離開這個(ge) 世界的啊!今天我也身為(wei) 人夫、人父了,我能夠想象臨(lin) 行之際爸爸那種肝腸寸斷的絕望和痛苦。今天媽媽毫無痛苦地走了,而且走的時候,我們(men) 姐弟三人都過著幸福的生活,孫女和外孫子也都過著幸福的生活。我想媽媽應該是放心地走了,欣慰地走了,懷著對我們(men) 的美好的希望走了。
今天爸爸和媽媽又團聚了。實際上,自打相識以來,無論是朝夕廝守,還是天人兩(liang) 隔,爸爸和媽媽從(cong) 未分離,始終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我們(men) 姐弟三人商定,我們(men) 仨將護送你們(men) 倆(lia) 一起回故鄉(xiang) ,回到你們(men) 出生的地方,把你們(men) 送入麗(li) 日清空下溫暖深邃遼闊的大海,以天地為(wei) 棺槨,融入宇宙大化流行之中。從(cong) 今往後,每當我們(men) 遙望大海,每當我們(men) 佇(zhu) 立海邊,每當我們(men) 在海中暢遊,我們(men) 就會(hui) 和爸爸媽媽重逢。今天,我們(men) 與(yu) 你們(men) 不是“永別”,隻是道一聲“再見”。終有一天我們(men) 會(hui) 與(yu) 你們(men) 團聚在大海的懷抱裏。你們(men) 的溫暖就是我們(men) 的歸宿。我們(men) 還要和你們(men) 一起迎接我們(men) 的孩子們(men) 以及孩子們(men) 的孩子們(men) 。在另一個(ge) 世界裏,我們(men) 還是一個(ge) 溫暖幸福的大家庭。
從(cong) 姥姥到媽媽和舅舅再到我們(men) 這一代再到我們(men) 的兒(er) 女,我們(men) 這個(ge) 大家庭貫穿了一個(ge) 多世紀的光陰,經曆了滿清、民國、日本占領、光複、國共戰爭(zheng) 、新中國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大躍進、反右、文革、改革開放……社會(hui) 幾經巨變,一再翻天覆地,又一再地覆天翻,統治者來了又去,一時叱吒風雲(yun) ,轉眼灰飛煙滅。如今就連養(yang) 育了我們(men) 家族幾代人的單家村也不複存在了,不斷擴張的縣城吞噬了村莊,原來的青磚瓦房、樹林、耕地被拔地而起的廠房和高樓取而代之,鄉(xiang) 親(qin) 們(men) 四散飄零,搬進各式樓房,流向遠近不一的城市,彼此相忘於(yu) 江湖。從(cong) 小村莊到大城市再到全球化,從(cong) 農(nong) 業(ye) 時代到工業(ye) 時代再到信息時代……一切都在改變,迅速、廣泛、深刻、無情地改變,但是不變的是家以及家培育、承載和傳(chuan) 遞的親(qin) 情,姥姥與(yu) 媽媽、媽媽與(yu) 舅舅、媽媽與(yu) 我們(men) 、我們(men) 姐弟仨、我們(men) 與(yu) 我們(men) 的孩子之間的親(qin) 情一脈相承,從(cong) 未改變。這種綿延數千年的人間親(qin) 情,曆久彌新,與(yu) 天地共久長。
人生代代無窮已,一代又一代,傳(chuan) 遞的不僅(jin) 僅(jin) 是生命,也是無窮無盡的愛。我們(men) 來了,又走了,但是,來來去去不是“一場空”,我們(men) 蒙受了上一輩的愛,又把愛傳(chuan) 遞給下一輩。正是“家”,把一代又一代的人連接起來,把愛一代又一代傳(chuan) 遞下去。我們(men) 在家裏出生,在家裏成長;我們(men) 在家裏得到愛,又在家裏付出愛;我們(men) 在家裏學會(hui) 銘記,銘記所有的愛與(yu) 親(qin) 情,我們(men) 在家裏學會(hui) 遺忘,遺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磕磕碰碰。正是家中的親(qin) 人之愛使我們(men) 對世界充滿依戀,讓我們(men) 麵對一切艱難困苦勇往直前。我們(men) 執著地活著,我們(men) 不屈地奮鬥,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自己的幸福,也是為(wei) 了讓愛我們(men) 的親(qin) 人因為(wei) 我們(men) 的幸福而幸福。
媽媽走後的第二天清晨,一位學生發來唁電:“早上醒來,翻看師門群裏的消息,呆坐久久不能平靜。父母之喪(sang) ,是為(wei) 至痛,摯愛的母親(qin) 音容宛在,卻再也不能聲聞目睹,您一定陷入深深的哀傷(shang) 之中。老師幼年喪(sang) 父,在那樣艱苦的年代裏,母親(qin) 獨自把三個(ge) 子女帶大成人,可謂含辛茹苦,真是偉(wei) 大的母親(qin) !能夠擁有這樣貼心和卓越的兒(er) 子,而且平靜、安詳,沒有經曆長久的病痛折磨,奶奶的離去可稱得上中國的老人極力追求的福氣和善終了。偉(wei) 大的母親(qin) 已經離開了這個(ge) 世界,但孝順的兒(er) 子還在這個(ge) 世界上勇敢前行。‘母以子貴’,老師能夠立身行道,揚名於(yu) 後世,以顯父母,可謂孝之終也。”
回首往事,最讓我難過、悔恨、絕望的是,有那麽(me) 多的遺憾,而且是無法彌補的遺憾,留在了我的生命裏。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hui) ,我一定要更多地陪媽媽說說話,更多地帶媽媽去看看山看看水,更多地給媽媽買(mai) 好吃的和好穿的,抓住每一次機會(hui) 與(yu) 媽媽團聚,不等明天,不等將來,就在今天……可是人生沒有“假如”,老天不給我重新開始的機會(hui) 。此時此刻,我能夠做的就是祝願天下的兒(er) 女,不要再有我這樣的遺憾,祝願你們(men) 在送別父母的時候能夠欣慰地說:“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一切,我沒有遺憾!”
2018年2月8日,媽媽走後第二十一天。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