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近複作者簡介:姚近複,男,國學愛好者。 |
請把元旦還給“春節”
作者:姚近複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二十日戊辰
耶穌2018年2月5日
作者按:再有幾天就過年了,這個(ge) 日子對於(yu) 中國人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在這個(ge) 節日裏我們(men) 除了搶票回家跟家人、朋友團聚外,還需要接受各種鋪天蓋地的祝福(此處手動@蔡國慶 老師)。在這些祝福裏,我發現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混淆了一個(ge) 概念,就是春節和過年(即新春和新年)。雖然我們(men) 如今已經習(xi) 以為(wei) 常,但習(xi) 慣未必是正確的。其實如果單純的討論正名的問題和依據,三言兩(liang) 語也能說得完,但因為(wei) 名詞的混淆引發的蝴蝶效應並不能很好的解決(jue) ,故而我將搜集到的疑惑按照主題進行分類,從(cong) 幾個(ge) 不同的方向來討論一下這個(ge) 問題。
【正文】
在正式討論這個(ge) 問題之前,我們(men) 需要先厘清幾個(ge) 概念。
關(guan) 於(yu) 曆法
在當代,我們(men) 使用的主流曆法是公曆,傳(chuan) 統的曆法進行輔助性的標記,故而導致民間對於(yu) 曆法的認知越來越混亂(luan) ,甚至有人分不清傳(chuan) 統曆法和公曆的區別,這裏我簡單的進行一下梳理。
目前在民間,存在三種曆法名稱,分別是“陰曆”、陽曆和農(nong) 曆(這裏隻是討論名稱,不討論對錯)。因為(wei) 名稱起的十分巧妙,讓大部分人覺得這三種都是中國固有的曆法,而與(yu) 西方沒什麽(me) 聯係,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認知。
陽曆是指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而製定的。也叫太陽曆。我們(men) 現在使用的公曆便是陽曆,但這種曆法並非我國固有,他還有一個(ge) 其他的名字,叫格裏高曆,源於(yu) 西方,所以我們(men) 今日使用這種曆法是可以與(yu) 國際上其他國家進行對接的。因為(wei) 這個(ge) 名字特別有迷惑性,所以我更願意稱其為(wei) 洋曆或者西曆。
農(nong) 曆是我國傳(chuan) 統的曆法,是陰陽合曆。它的製定是以太陽和月亮兩(liang) 者的運動作為(wei) 依據而製定的。我國傳(chuan) 統裏自始至終都采用的此曆法,其實農(nong) 曆更確切的叫法是夏曆即夏正建寅,也是華夏曆的簡稱。之所以改名叫農(nong) 曆是因為(wei) 民國廢除夏曆時期,民間為(wei) 了保護夏曆,所以起了農(nong) 曆這個(ge) 名稱,農(nong) 曆之名來實屬迫不得已,而農(nong) 曆這個(ge) 名稱也有一定的缺陷,讓大家以為(wei) 是僅(jin) 服務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在今日比較符合現狀,但在民國廢除夏曆時期,政府強製工商業(ye) 改變結賬日期,所以夏曆的使用才隻剩下了農(nong) 業(ye)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夏曆二十四節氣是屬於(yu) 夏曆特有的概念,但需要明晰,夏曆二十四節氣也並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農(nong) 業(ye) ,而是我們(men) 華夏先民的智慧。陰陽合曆性質的曆法除夏曆之外現在主要使用的還有希伯來曆和藏曆、傣曆等。但是其他的陰陽合曆多不設節氣。
“陰曆”是以月亮的運動作為(wei) 依據而製定的曆法,又稱太陰曆,在現行的曆法中伊斯蘭(lan) 曆依然采取次類曆法。關(guan) 於(yu) 陰曆,我要多說幾句,中國民間所說的“陰曆”其實是指農(nong) 曆,與(yu) 真正的陰曆不是一回事,這個(ge) 錯誤是來源於(yu) 民國時候,導致後來民間混淆了農(nong) 曆和陰曆。
梳理完以上的基礎知識,來正式討論下今天的問題。
關(guan) 於(yu) 元旦
我相信看到題目的時候已經很多人懵了,元旦固定在公曆的1月1日,跟“春節”八竿子打不著,能有什麽(me) 關(guan) 係?事實上,大有關(guan) 係。
我們(men) 先來看一下元旦在說文解字裏的意思。元,始也。旦,明也。從(cong) 日見一上。一,地也。這段文字翻譯過來就是開始的第一個(ge) 時刻,即新年第一天,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正月》寫(xie) 到:“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wei) 新年。一年節序,此為(wei) 之首。”這麽(me) 看起來,好像把公曆1月1日叫做元旦合情合理,但是,如果這麽(me) 處理的話引發了另一個(ge) 問題,我們(men) 都知道在過完除夕後的第一天是大年初一,也叫正月初一日,出現了兩(liang) 個(ge) 元旦,那怎麽(me) 辦呢?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尷尬的問題,我們(men) 自己發明了一個(ge) “春節”稱呼,而把自己叫了幾千年的“元旦”拱手送給他人,這種舍己為(wei) 人的精神,我是十分不理解。
關(guan) 於(yu) “春節”
首先要明確的說明,自古以來並無“春節”的叫法,所以我們(men) 習(xi) 以為(wei) 常的這個(ge) 名詞其實是近代以來發明的。其來源是1913年1月21日,內(nei) 務部民治司向當時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提出定舊曆元旦為(wei) 春節的申請。內(nei) 容如下:
擬請:定陰曆元旦為(wei) 春節,端午為(wei) 夏節,中秋為(wei) 秋節,冬至為(wei) 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本部為(wei) 順從(cong) 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
袁世凱看完後回複“據呈已悉,應即照準,此批”。也就是說,“春節”到今天為(wei) 止,僅(jin) 有105年的曆史。
拋開曆史原因不看,我們(men) 單說這個(ge) 稱呼,春節顧名思義(yi) ,是春季的節日,現在我們(men) 一般理解為(wei) 迎春,但實際上,此節日並非如此。如以西曆為(wei) 參考係,西曆2018年的“春節”恰好夾在了立春和春分之間,如果是為(wei) 了迎春,人家已經來了半個(ge) 多月了,如果是為(wei) 了迎接春分,那還得等一個(ge) 多月,這迎得是否太早了。
另外,春節這個(ge) 名字本質上是架空了傳(chuan) 統新年的新年含義(yi) 。還有正月初一日是鬥柄回寅,日月合朔。很多人說是最近立春的朔日,所以不科學,應該“改在立春”這是不正確的。
關(guan) 於(yu) “春節”和立春
當然,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很多人認為(wei) 有爭(zheng) 議,爭(zheng) 議的來源在於(yu) 《晉書(shu) 》記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wei) 元,其時正朔旦立春”這句話的後半句。有人理解為(wei) 元旦就是立春,所以提出建議既然春節不能用在元旦,那就把春節回歸給立春,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ge) 大問題。其實隻要仔細思考一下就會(hui) 明白,既然前後兩(liang) 句都想表達初始的意思,那為(wei) 什麽(me) 前後並未用同樣的句式,而且立春在這句話裏並不是重點。
實際上此段話的意思是遠在顓頊帝時代就開始把春季第一個(ge) 月,即農(nong) 曆建寅之月定為(wei) 正月,作為(wei) 元月,初一為(wei) 旦日,孟春正是正月之別稱,同時當時的正月初一日恰逢立春而已。而並非每個(ge) 正月初一日都是立春。所以單純的把立春叫春節也是不合理的。退一步講,即使不考慮這點,二十四節氣的伊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又跟我們(men) 賦予春節的現代含義(yi) 相衝(chong) 突,除非把春節的所有含義(yi) 全部架空,用起來才會(hui) 沒問題,但全部架空後,本來這一天就叫做立春,為(wei) 什麽(me) 還有另取一個(ge) 春節的稱呼?可見春節的稱呼怎麽(me) 用都會(hui) 尷尬。孔子曰: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le) 不興(xing) ;禮樂(le) 不興(xing) ,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有用在這裏恰如其分。
關(guan) 於(yu) 記載中的“春節”
看到這或許有人會(hui) 說,我讀書(shu) 多你別騙我,我明明記得古籍裏有關(guan) 於(yu) 春節的闡述。關(guan) 於(yu) 這個(ge) ,我不反駁,但古籍、詩詞甚至歌謠裏的記載裏強調的其實是春之時節,而不是大年初一,如南朝梁元帝《春日》詩:“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亦或宋代文天祥《獄中》詩:“春節前三日,江鄉(xiang) 正小年。”尤其文天祥這句詩我們(men) 可以非常確切的得出結論,因為(wei) 小年和元旦之間並不是三天,這說明春節強調的春之時節。
關(guan) 於(yu) 建寅
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我本來不想提及,但有朋友提到了這個(ge) 問題,我覺得有必要還是解釋一下。近些年來因為(wei) 曆法混亂(luan) ,導致民間某些以此吃飯的江湖行當的大師們(men) 開始兜售自己的理論混淆視聽,居然提出了立春建寅,讓我大為(wei) 驚訝。
建寅是古代以北鬥星鬥柄的運轉計算月建,日月之會(hui) 謂之辰,鬥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即為(wei) 夏曆正月,說通俗一點就是確定何時是正月。雖然有時會(hui) 有一些變化,如唐代楊炯在《公卿以下冕服議》道:“夫改正朔者,謂夏後氏建寅,殷人建醜(chou) ,周人建子。”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出確定什麽(me) 時候是正月跟節氣的關(guan) 係不大。
提出立春建寅的人目的何在我不太清楚,但理論根據我個(ge) 人猜測應該是混淆了四柱八字(即生辰八字)和曆法的區別。四柱八字確實是按照立春時刻開始計算,但四柱八字並非是曆法,二者並不是一個(ge) 係統,或者說根本不是一個(ge) 用途,所以並不相悖,但是如果強行混淆在一起就會(hui) 鬧笑話,比如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的屬相,因為(wei) 立春和正月初一日有時在兩(liang) 個(ge) 年,但實際上屬相的確定是以正月初一日為(wei) 準,和立春沒有關(guan) 係,這不僅(jin) 是個(ge) 民俗,也是古代法律所規定的。
關(guan) 於(yu) 正朔
正朔這個(ge) 詞匯對於(yu) 中國人而言是非常有份量的,其含義(yi) 是帝王新頒的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漢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漢武帝後,直至現今的農(nong) 曆,都用夏正,也就是孔夫子所說的行夏之時。即以建寅之月為(wei) 正月。所以我前麵也說了我們(men) 現在的農(nong) 曆更確切的叫法其實是夏曆。在中國古代,無論什麽(me) 時候亂(luan) 用曆法都是重罪,甚至舉(ju) 報人可以拿到衣食無憂的獎勵,所以千百年來也就出了一個(ge) 黃三這個(ge) 反麵典型,具體(ti) 故事如下: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十一月丙午朔,五日庚戌。諭內(nei) 閣、刑部奏、審擬私刻時憲書(shu) 人犯黃三等罪名一摺。已依議行矣。時憲書(shu) 頒行天下。以便民用。若不遵欽天監推算。自行私造。幹支錯誤。自應從(cong) 重治罪。……至各省所頒時憲書(shu) 。向於(yu) 每年四月初一日由欽天監豫將樣本發交各布政司衙門刊刷。至十月初一日頒朔後頒行。近京一帶。若由監頒行。勢難遍及。或交順天府募匠刊刷。照各省布政司之例辦理。惟總須定於(yu) 十月初一日頒朔以後。方準出售。若於(yu) 頒朔之前。私行售賣。即照違製律治罪。其應如何酌定章程。著欽天監詳議具奏。尋議嗣後直省各布政司刊刻時憲書(shu) 。仍鈐蓋庫貯欽天監時憲書(shu) 印信。各州縣照刻之時憲書(shu) 。即鈐蓋各該州縣印信。其無附郭首縣之府。即鈐蓋該府印信。各布政司均於(yu) 頒朔之日。即將樣本分發各府州縣。遵照刊刻。以廣流通。——《清實錄》
這種事情我們(men) 以今人的眼光看十分可笑,不就是刊刻了一些出錯的曆書(shu) 嗎?但對於(yu) 文化而言,是非常沉重的,這也能看出當下關(guan) 於(yu) 曆法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不及先前,但即便如此,也希望能夠恢複“春節”以元旦之名。
關(guan) 於(yu) 書(shu) 寫(xie)
有很多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的朋友雖然有心去使用夏曆,但無奈被市麵上繁多的錯誤所誤導,故而用了一些非常奇怪的書(shu) 寫(xie) 方法,還美其名曰叫“幹支曆”。但其實“幹支曆”的出現大概是在2005年之後,古代隻有幹支紀年,而並無“幹支曆”的說法。而在前些年,紫金台在《農(nong) 曆的編算和頒行》時就明確的總結過幾種不同的書(shu) 寫(xie) 方法,如下圖:
如實在對上述格式無感,亦可參考伟德线上平台的時間格式,如公曆2018年2月5日為(wei) :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二十日戊辰。此類格式參考了諸多文物,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如果出現了如“丁酉年甲寅月戊辰日”是萬(wan) 萬(wan) 不能接受的。
寫(xie) 在最後
前麵說了這麽(me) 多,或許有人會(hui) 說為(wei) 什麽(me) 先前對於(yu) 曆法如此重視,結果到了民國一個(ge) 大轉彎,走了另一個(ge) 極端,甚至雖然在公曆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存在了那麽(me) 多曆法,而作為(wei) 文化積澱如此深厚的中國,居然出現了混亂(luan) ,這是什麽(me) 原因。其實這個(ge) 問題比較大,但是我卻想到了一個(ge) 民國間的事。
民國時期,一位民國高官,也是天文學家,名字叫高魯,此人倡導使用公曆而不用傳(chuan) 統曆法。自然此主張一經提出,引起了強烈的反對。當然,我們(men) 從(cong) 客觀的角度看,未必反對的聲音是什麽(me) 文化概念,隻是因為(wei) 使用不便而已,就好像現在不用阿拉伯數字全用羅馬數字一樣,我們(men) 肯定強烈反對。之後高魯想了個(ge) 奇招,把自己母親(qin) 的壽辰改為(wei) 公曆,而不用傳(chuan) 統曆法,此舉(ju) 引起了親(qin) 屬和母親(qin) 的不滿,但架不住其反複勸說,高母愛子心切,也就答應了。
雖然他這麽(me) 做並不能產(chan) 生太大的影響,甚至會(hui) 招來嘲笑,但正是因為(wei) 這樣的堅守和努力,卻給推廣公曆打了基礎。所以在今天,雖然倡導夏曆的人不多,雖然我們(men) 的聲音還很小,但我相信隻要努力的去宣傳(chuan) 和堅守,早晚會(hui) 看到撥亂(luan) 反正的一天。
結語
從(cong) 上麵的論述來看,無論是文化傳(chuan) 承還是時代背景,把元旦變成“春節”都是十分滑稽和野蠻的,所以我們(men) 強烈呼籲,把“春節”更名為(wei) 元旦,將西曆的元旦換做其他名稱。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