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陳峰著《<四書>詮釋與儒學演進》出版暨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8-01-26 21:27:37
標簽:
肖永明

作者簡介:肖永明,男,西曆一九六八年生,湖南武岡(gang) 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院長。著有《北宋新學與(yu) 理學》《宋代<四書(shu) >學與(yu) 理學》《儒學·書(shu) 院·社會(hui) ——社會(hui) 文化史視野中的書(shu) 院》等。


肖永明、陳峰著《<四書(shu) >詮釋與(yu) 儒學演進》出版暨序

 

   


書(shu) 名:《<四書(shu) >詮釋與(yu) 儒學演進》

作者:肖永明、陳峰

出版社:中華書(shu) 局

出版時間:2017-08-01

 

【編輯推薦】

 

1. 精微的哲學思辨與(yu) 嚴(yan) 謹的曆史考訂深度結合,正解《四書(shu) 》經典。

2. 精選漢唐至晚清的重要個(ge) 案,詮釋《四書(shu) 》經典與(yu) 儒學演進的多種互動。

 

【內(nei) 容簡介】

 

對《四書(shu) 》的詮釋既是儒者融貫義(yi) 理、創獲新知的重要方式,更是儒學演進大勢的具體(ti) 展現。《<四書(shu) >詮釋與(yu) 儒學演進》力求將精微的哲學思辨與(yu) 嚴(yan) 謹的曆史考訂深度結合,以《四書(shu) 》詮釋為(wei) 主題,以觀照儒學演進為(wei) 歸旨,選取從(cong) 漢唐至晚清的重要個(ge) 案、節點進行分析,借以展示《四書(shu) 》詮釋史的諸麵相。

 

【作者簡介】

 

肖永明,1968年生,湖南武岡(gang) 人。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ge) 一批人才”、中組部“萬(wan) 人計劃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軍(jun) 人才”,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四書(shu) >學史》首席專(zhuan) 家。主要致力於(yu) 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出版有《宋代<四書(shu) >學與(yu) 理學》(中華書(shu) 局,2009年)《儒學`書(shu) 院`社會(hui) ——社會(hui) 文化史視野中的書(shu) 院》(商務印書(shu) 館,2012年)等著作多部,並在國內(nei) 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餘(yu) 篇。

 

陳 峰,1989年生,湖南臨(lin) 武人。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博士。主要從(cong) 事清代學術史研究。先後在《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嶽麓書(shu) 院國學文庫總序

 

序 

漢唐《論語》《孟子》學流變及特點 

張栻《論語解》的學風旨趣與(yu) 思想意蘊 

對《論語》“今之學者為(wei) 人”的詮釋與(yu) 宋代儒學的內(nei) 傾(qing)  

從(cong) 《論語》“遊於(yu) 藝”的訓釋看清初學風 

晚清漢宋兼采思潮中的《論語》詮釋——以《論語後案》對《論語集注》的吸收與(yu) 批評為(wei) 例 

論清儒以“禮”解經的多重進路——以黃式三《論語後案》為(wei) 例 

《論語》詮釋與(yu) 儒學演進——以“攻乎異端”章的詮釋史為(wei) 例 

《論語》“先進”章諸家注譯考辨 

“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的合理解讀 

陳確與(yu) 張履祥《大學》真偽(wei) 論辯之辨析 

由“誠”而“中”,由“中”而“和”——理學視域中的《中庸》中和論 

北宋心性之學的發展與(yu) 宋代《四書(shu) 》學的形成 

二程的“四書(shu) ”學思想 

朱熹的《四書(shu) 》學治學特點 

宋代《四書(shu) 》學研究的回顧與(yu) 前瞻 

訓詁即義(yi) 理:錢大昕在義(yi) 理和義(yi) 理之學上的權宜之計 

後記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是形成於(yu) 中國古典儒家文明發展早期的重要經典,其主要內(nei) 容是以三代曆史文獻為(wei) 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包括哲學、政治、倫(lun) 理、教育等內(nei) 容在內(nei) 的思想學說。這些經典反映了早期儒家學者對於(yu) 時代與(yu) 社會(hui) 問題的思考,對天道性命之學的探究,承載著儒學的盡心知性之道、經世濟民之方,是塑造中國乃至整個(ge) 東(dong) 亞(ya) 文明核心價(jia) 值的重要思想資源。

 

隨著理學的發展,這四部典籍在南宋時期被輯合成為(wei) 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四書(shu) 》。朱熹等學者對《四書(shu) 》的編排、訓釋、詮解,使得《四書(shu) 》具備了任何單篇所無法比擬的理論力量。此後,程朱理學官學地位得以確立,《四書(shu) 》逐漸占據了儒學的正統與(yu) 主流地位。南宋以降,無論是博通今古的學問家,抑或粗知文義(yi) 的初學者,莫不以《四書(shu) 》為(wei) 入學之始。以《四書(shu) 》為(wei) 核心的儒家經學體(ti) 係,在近世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教育等領域發揮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力,至今猶然。

 

在中國經學史上,經典的創述與(yu) 詮釋的衍生,共同完成了儒學真理建構與(yu) 傳(chuan) 承的過程。儒者著書(shu) 立說,若不以經典為(wei) 依托,則其說空無依傍;儒家經典若無詮釋之助,其中真理奧義(yi) 亦無法自明。導源於(yu) “述而不作”的治學傳(chuan) 統以及崇拜聖賢的心理慣性,儒家學者提出自己的思想觀念、建構自己的理論體(ti) 係時往往是通過對經典的注疏、訓解、闡釋來實現的。

 

具體(ti) 到《四書(shu) 》學史而言,處於(yu) 不同曆史情境與(yu) 學術脈絡之中的學者,總是麵對著時代的問題、根據自身的體(ti) 驗對《四書(shu) 》進行注、疏、訓、解,加以闡釋、發揮,希望通過與(yu) 經典對話的方式,對《四書(shu) 》中潛藏的意涵進行發掘,或者表達個(ge) 人對生命的體(ti) 認與(yu) 對聖賢境界的企慕;或者寄寓其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對所麵對的社會(hui) 政治問題提出解決(jue) 方案;或者在各種思想激蕩競爭(zheng) 的情境中,排斥異端,確立所認同的思想係統的正統性。不同時代的學者對《四書(shu) 》的訓解與(yu) 闡釋往往繁複多樣,路徑有異,取向各別,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同一時代,學風旨趣、學術脈絡互異的不同學派之間,則往往互相詰難、互相激蕩又互相影響、互相吸收。甚至同一學派之中,也往往是內(nei) 容互殊,眾(zhong) 說紛呈。

 

進言之,對《四書(shu) 》的詮釋既是儒者融貫義(yi) 理、創獲新知的重要方式,更是儒學演進大勢的具體(ti) 展現。思想觀念的新發明、學術範式的新變化,是考察儒學演進時最為(wei) 人所關(guan) 注的內(nei) 容。曆代學者在闡發《四書(shu) 》的思想意蘊時,或旁求博討而排比歸納,或拈出字句進行“一以貫之”的論述,文獻中關(guan) 鍵概念、範疇被賦予了新的理論意義(yi) 。即便是一些重在字詞訓詁與(yu) 名物製度考訂的解經之作,也蘊含了作者的義(yi) 理思辨,從(cong) 字裏行間折射出儒者對《四書(shu) 》思想的把握。不同思想理論、價(jia) 值觀念的發明、傳(chuan) 承、碰撞、融合,在《四書(shu) 》詮釋史上有充分的體(ti) 現。同時,《四書(shu) 》詮釋與(yu) 宋元以降學術範式的因循與(yu) 轉型關(guan) 涉密切。義(yi) 理與(yu) 考據,是學者研究宋代以來學術史時常用以對舉(ju) 的兩(liang) 個(ge) 概念,但經典詮釋的具體(ti) 展開不完全與(yu) 後世所預設的標簽相吻合。南宋理學的成型、清中葉考據學的鼎盛,自然是學術轉型的重要階段,此間的重要《四書(shu) 》學著述在學術史上具有標杆意義(yi) ;而元代至明初的思想史,被認為(wei) 謹守朱學、不逾藩籬,其間的《四書(shu) 》學著述亦不乏新意與(yu) 巧思。因此,《四書(shu) 》詮釋中的守常與(yu) 變通、因循與(yu) 創獲,都是考察儒學演進時所必須關(guan) 注的問題。

 

經典詮釋中的漢宋之爭(zheng) ,雖然是中國傳(chuan) 統學術史上聚訟不已的舊題,其論爭(zheng) 之思想要義(yi) ,卻仍以新的表現方式延續於(yu) 今日。一方麵,學者建構思想體(ti) 係時注重“先立乎其大者”,抱定宗旨,綱舉(ju) 目張;另一方麵,經典詮釋是在一定的曆史情境與(yu) 社會(hui) 政治文化背景之中進行的,學者往往將社會(hui) 生活世界的經驗、思考融入文本的訓釋解說中。如果抽離了經典詮釋的具體(ti) 時空與(yu) 文本語境,那麽(me) 對詮釋的解讀很難避免強以就我、空疏淺表的弊病。故而在考察《四書(shu) 》詮釋時,既需注意到概念、範疇、命題之間的邏輯性以及理論的整體(ti) 性,同時也要對經典詮釋以及詮釋者的曆史性、經驗性加以深入理解。

 

本書(shu) 所收錄的係列論文,以《四書(shu) 》詮釋為(wei) 主題,以觀照儒學演進為(wei) 歸旨,選取從(cong) 漢唐至晚清的重要個(ge) 案、節點進行分析,藉以展示《四書(shu) 》詮釋史的諸麵相。在研究取徑上,本書(shu) 力求將“橫通”與(yu) “縱通”相結合,在細繹文本的基礎上,分析學術史上重要思想體(ti) 係的內(nei) 在機理,凸顯《四書(shu) 》詮釋與(yu) 儒學演進的多重互動。眾(zhong) 所周知,曆代《四書(shu) 》學著述汗牛充棟,詮釋中的歧解新說更不一而足。本書(shu) 所選取的個(ge) 案不免掛一漏萬(wan) ,分析問題的視野方法亦有待提升加強。統合文內(nei) 文外,將精微的哲學思辨與(yu) 嚴(yan) 謹的曆史考訂深度結合,將是我們(men) 今後《四書(shu) 》學研究的努力方向。

 

肖永明

2017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