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視角下“中庸之道”的現代轉化與(yu) 運用
作者:黃春慧(溫州大學城市學院講師)
來源:《中國領導科學》(京)2017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初三日辛亥
耶穌2018年1月19日
摘要:中庸之道思想既是一種人生哲學,又對現代領導管理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意義(yi) 。從(cong) 對“中”的闡釋中看到事物變化發展的差異性和矛盾性,促使我們(men) 在領導管理中把握好規律;從(cong) 對“度”的認識中,要求把握火候,使各項職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從(cong) 對“和”的認識上把和諧發展作為(wei) 發展的目標追求,從(cong) 內(nei) 部各要素和外部環境協調好關(guan) 係,整合資源,提高領導管理效率;從(cong) 對“誠”的認識上要求領導管理者重視修身之本,隻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才能真正把握中庸思想的本質,提高領導管理水平。
關(guan) 鍵詞:管理/中庸之道/管理者/孔子
作者簡介:黃春慧,溫州大學城市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為(wei) 浙江省教育廳2015一般研究項目“基於(yu) 語言表達本位觀的大學語文教學體(ti) 係構建理論與(yu) 實踐研究”(課題編號:Y201533297)
領導管理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實踐活動,建立在一定社會(hui) 文化基礎之上。為(wei) 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協調,領導管理逐漸從(cong) 一般社會(hui) 活動中分離出來,並隨時代變遷和人類文明進步而趨於(yu) 製度化。中國曆史上的管理大多體(ti) 現於(yu) 治國理政的政治方麵,並逐漸擴展到社會(hui) 活動的各個(ge) 方麵。中庸思想作為(wei) 儒學的重要內(nei) 容,《尚書(shu) ·大禹謨》記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凡事一定要執中,做到適當、適度,它是維持社會(hui) 秩序穩定的有效方式與(yu) 思想。但是當“中”的觀念從(cong) 一種行為(wei) 智慧上升到社會(hui) 主導價(jia) 值取向時,對“中”的認識轉向於(yu) “德”的理解,《論語·雍也》“中庸之為(wei) 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作為(wei) 人的行為(wei) 規範,成為(wei) 儒家追求的高道德標準和精神境界。領導管理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發展的製度保障和文化構成的要件,其有效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須吸收和融入到曆史的文化思想中去。儒家中庸思想蘊含的這種領導智慧,對現代管理有深遠影響。[1]
一、從(cong) 中庸“尚中”思想把握規律性問題
領導管理對規律的遵循就是要用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協調各係統之間的關(guan) 係,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孔子特別的“尚中”,把它作為(wei) 人性發展的基本要求,作為(wei) 評判“君子”品格的標準。在孔子看來,萬(wan) 事萬(wan) 物都存在著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事物發展的關(guan) 係複雜性,這是天地間的“道”,能否實現社會(hui) 協調性發展,必須理清事物間存在的矛盾複雜性,從(cong) “尚中”的“道”的遵循做起。《中庸》中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作為(wei) 天下的“正道”體(ti) 現了事物變化的本來麵目,它不僅(jin) 成為(wei) 人的行為(wei) 規範標準,同時也成為(wei) 管理應遵循的原則。社會(hui) 治理存在各種矛盾的影響,能否實現社會(hui) 協調性的發展,必須從(cong) “尚中”的遵循做起。無論從(cong) 管理計劃、製度控製、用人決(jue) 策等,是否在各利益關(guan) 係平衡中做到恰到好處,是影響效果的關(guan) 鍵,忽視這樣的規律存在,不按規律辦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導致領導管理失敗。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領導管理活動如同“天地之道”,就是一個(ge) 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過程,領導管理中的各環節、各要素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需要通過計劃、組織、控製和溝通等職能整合,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維護好社會(hui) 生產(chan) 關(guan) 係,調節好內(nei) 在的“博、厚、高、明、悠”等規律的複雜性,才能實現領導管理的科學化和有效性。人的天性就是順應規律,達到中正及平衡有序,使天、地、人實現協調發展。而要達到“率性之謂道”的境界,必須“修道”,“修道”的關(guan) 鍵是把握中庸的精髓,那就要做到恰當適度。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就在這個(ge) “度”,它是事物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是人的行為(wei) 規定,把握好了“度”,同時也就更好做到了“中”,也就真正實踐了“天下之定理”。因此,管理不僅(jin) 要認清管理過程中的關(guan) 係矛盾,認識到“中”的規律性,而且應通過適度把握做出恰當的選擇,在具體(ti) 的時空條件下做出適當的行為(wei) 。
領導管理者要認清過程中的關(guan) 係矛盾,通過適度把握做出恰當的選擇。中庸之道要求順應事物的自然稟性而為(wei) ,因勢利導;尋求內(nei) 在平衡,做到不偏不倚,平衡各種極端衝(chong) 突。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中庸之道既是一種領導管理循“道”,也是遵“規”的科學方法論的應用。
二、從(cong) 中庸“度”的思想把握科學方法
對中庸思想的把握關(guan) 鍵在對“中”的理解。“中”作為(wei) 人人都應該遵循的“道”,是如何區分又是如何把握的,人們(men) 必須有一個(ge) 劃分“中”的評判標準,相對於(yu) “過”和“不及”,孔子主張采用“執兩(liang) 用中”的方法來解決(jue) 矛盾問題,反對事物發展走向兩(liang) 個(ge) 極端。“中”不是“過”和“不及”,但它也不是搞平均,因此不是折中、調和。“中”的把握歸結為(wei) 對事物和人的行為(wei) 尺度的拿捏,保證事物各方麵關(guan) 係的有機協調和穩定發展。在人們(men) 處理事務的對立時,能夠找到正確的平衡點,這就是“度”。[2]通過把握“度”促使事物朝著理想的狀態發展。從(cong)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理論可以看出,適度問題不僅(jin) 體(ti) 現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問題,同時也是解決(jue) 事物“中”的方法論。對問題的處理不應隻拘一格,要順其自然,力求達到“恰如其分”的境界。領導管理者在認識上要更好地樹立“度”的觀念,在實踐中把握“度”的分寸。
遵循中庸之道,要將原則性和靈活性並用,始終把握事物發展方向和規律、達到適度而防止走向極端。中庸之道“度”的思想就是穩健務實的發展問題。從(cong) 製度管理來說,現代企業(ye) 必須強調製度管理,這樣才能減少企業(ye) 運營成本、提升員工工作效率,但製度管理是剛性的,具有強製性,如果一味的隻強調標準和原則,必然使管理陷入僵化,而現代管理重視“以人為(wei) 本”的管理,注重人性,強調和諧,是促進員工組織認同和激發工作積極性、創造性的根本之舉(ju) 。僵硬的管理導致員工個(ge) 性的壓抑、創造力的束縛和員工認同感、滿意度的降低。管理是以完成績效為(wei) 目標的,管理效率和效益不能脫離製度化的控製,因此,製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二者的平衡就是管理的關(guan) 鍵點[3]。既不能以關(guan) 係代替管理,使管理失去章法,也不能忽視管理中的“人情”和心理變化,運用中庸之道,把握好控製的“度”就非常重要。從(cong) 組織管理來說,組織層級要把握好“度”,就不是簡單得多設或少設問題,組織結構的設立應從(cong) 組織效率出發。組織用人是管理的核心內(nei) 容,傳(chuan) 統文化中儒家推崇以德為(wei) 先、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而“德”和“才”的結合就是一個(ge) “度”的問題。組織在用人中既不能重德輕才,也不能重才輕德,用人的標準應以組織整體(ti) 發展為(wei) 取向,在“德”和“才”上有更好的“度”的把握;既避免求全責備,又應達到德和才完美統一。但實際管理中可能精神方麵的激勵更重要,所以,在考慮員工多層次需求情況下,應適時把握好激勵的“度”。過猶不及的物質激勵也許隻能起到工作保障的作用,根本調動不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片麵的精神激勵又不能使員工工作熱情持續長久,所以,應用中庸思想,應更好把握二者結合的“度”。從(cong) 領導決(jue) 策和授權來說,決(jue) 策是否有效可行,是與(yu) 正確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度有關(guan) 聯,盲目的決(jue) 策就是對“度”的跨越,必然導致失敗;同樣的,領導工作要整合集體(ti) 的力量,授權很重要,授權太過和授權不到位會(hui) 對組織效能產(chan) 生負麵影響,因此如何在能力、主動性、責任感等因素的結合中把握好“度”是授權的關(guan) 鍵。
三、從(cong) 中庸“和”的思想把握整體(ti) 發展
“中”與(yu) “和”構成了中庸思想的完整體(ti) 係,“中”為(wei) 本體(ti) ,是事物發展的原貌,而“和”是結果和目標追求,通過對事物各方麵“度”的把握,確定一種協調、和諧、有序、統一的關(guan) 係。“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wan) 物育焉。”每一個(ge) 社會(hui) 組織都應有意識的取“中”,然後才能達到係統相互協調的“和”,當某些方麵出現不同意見,甚至是矛盾時,應從(cong) 事物的總體(ti) 要求出發,以和為(wei) 貴,把各方麵的矛盾降到最低程度,這是從(cong) “中”出發,解決(jue) 問題的答案[4]。“和”在儒家中庸思想體(ti) 係中占據什麽(me) 樣的位置呢?孔子把它作為(wei) 治理國家的管理目標,孟子使其發揚光大。孟子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見人和的重要性。中庸之“和”在領導管理活動中的作用,不僅(jin) 能促成個(ge) 體(ti) 相互之間的理解、友好相處,而且能促成個(ge) 體(ti) 與(yu) 群體(ti) 之間的價(jia) 值認同,體(ti) 現為(wei) 領導管理者與(yu) 被領導管理者的關(guan) 係協調。儒家的“和”是有原則的“和”,“君子和而不同”表明“和”並不意味著盲目苟同,無原則地隨波逐流。“和”並不排斥“爭(zheng) ”,隻是“爭(zheng) ”為(wei) 手段,“和”為(wei) 目的,“爭(zheng) ”是為(wei) 了在更高層次上取得“和”的結果。
在現代社會(hui) 實踐中,在個(ge) 人管理、家庭管理、企業(ye) 管理以及國家管理中和的思想得到廣泛有效的運用。從(cong) 組織管理看,“和”的思想在個(ge) 體(ti) 發展與(yu) 團隊合作方麵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對於(yu) 個(ge) 體(ti) 發展來說,組織是代表不同關(guan) 係、利益的複合體(ti) ,由於(yu) 成員之間在知識、能力、個(ge) 性、職務以及利益等方麵存在著差異,客觀上決(jue) 定了各種關(guan) 係的矛盾性[5],中庸之道和的思想通過協調、妥協、讓步去調適和化解矛盾,使各成員互相依賴、相互依存,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guan) 係氛圍,從(cong) 而產(chan) 生對組織巨大的向心力、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於(yu) 各部門分工來說,分工既要符合社會(hui) 化生產(chan) 要求,但又不是絕對意義(yi) 的割絕聯係;相反,現代化的管理更強調各部門的依存和協作,這就需要“和”的理念的融入,通過配合和支持,實現各部門發展和最終組織整體(ti) 的發展。對於(yu) 團隊合作來說,現代組織發展需要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團隊建設,中庸之道“和”的理念的融入,能夠促使個(ge) 體(ti) 組合成一個(ge) 合作團隊。事實上,企業(ye) 管理效率提升的核心是依靠團隊建設,而把中庸之道“和”的理念融入管理之中又是構建高效團隊的關(guan) 鍵,“和”是組織內(nei) 部管理團隊建設的必然選擇。從(cong) 組織與(yu) 外部環境之間關(guan) 係看,企業(ye) 經營的好壞,與(yu) 外部環境息息相關(guan) ,企業(ye) 的全局發展一定要與(yu) 社會(hui) 經濟、政治變革的形勢趨“和”,領導管理者要認清形勢、適應形勢,因勢而為(wei) 。企業(ye) 發展一定要與(yu) 當代社會(hui) 的價(jia) 值取向相“和”,企業(ye) 不能僅(jin) 盯著內(nei) 部的經濟效益,還承擔著創造社會(hui) 效益的責任,如果隻關(guan) 注企業(ye) 利益的獲得,其發展可能與(yu) 社會(hui) 的整體(ti) 發展相衝(chong) 突,結果導致企業(ye) 與(yu) 社會(hui) 的對立和失敗。對於(yu) 企業(ye) 間競爭(zheng) 來說,“和”的思想改變了傳(chuan) 統的競爭(zheng) 理念,通過競爭(zheng) 避免兩(liang) 敗俱傷(shang) 主張雙贏。這種共生和“雙贏”,是“和”的理念在競爭(zheng) 上的完美體(ti) 現。[6]
四、從(cong) 中庸“時”的思想把握權變創新
權變理論告訴我們(men) ,在管理實踐中,組織發展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nei) 部條件隨機應變,采取有效的應變策略,因此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原則和方法。孔子把“中”看作解決(jue) 問題的原則,在認識“度”、把握“度”和用“度”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上卻不是保守的,它與(yu) “時”密切相關(guan) 。沒有對具體(ti) 事物變化發展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就不能把握好解決(jue) 問題的“度”,也就不能有正確解決(jue) 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因此“度”是建立在“時”的基礎上。孔子強調“君子務時”,並且將“時”與(yu) “中”聯係起來,從(cong) 而構成了“中”“度”“時”三位一體(ti) 的方法論思想。“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中”概念說明,人們(men) 要把握的“度”是動態的,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而變化,現實中此時此地合理的度,在彼時彼地就不適宜了,需要做出修正或改變其度量分界。[7]因此,認識和掌握“度”需要因時因地而異的,同時也說明,人們(men) 遵循“中”的原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不同,時間和空間變化,要審時度勢,才能切實把握“中”,有針對性的解決(jue) 實際問題。為(wei) 此,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權”的概念:“可與(yu) 共學,未可與(yu) 適道。可與(yu) 適道,未可與(yu) 立。可與(yu) 立,未可與(yu) 權。”事物的變化有著自身的規律性,即使明確了這種道理,但是抱守殘缺,任何事情也不會(hui) 成功。對於(yu) 管理工作來說,管理需要隨著組織內(nei) 各要素和外部競爭(zheng) 環境的變化做出調整,管理製度不能一成不變,領導風格不能一成不變。
現代領導管理,處於(yu) 多變、快變的外部環境影響之下,必須考慮組織的物質條件、成員素質和心理狀態等內(nei) 在因素的製約,由於(yu) 內(nei) 部條件與(yu) 外部環境,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因而迫使領導管理方式和方法處在變化、更新之中,有效的領導管理,應按照組織內(nei) 外環境條件變化而權變的領導管理。既要堅持原則性,又要強調權變的靈活性,避免從(cong) 一個(ge) 極端走向另一極端。麵對科學技術新趨勢的時代要求,領導管理者必須在方法、手段和模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實現對組織資源要素的優(you) 化配置,通過激發員工的能動性,使每個(ge) 成員參與(yu) 到創新中來,創造獨具特色的領導管理新模式。
五、從(cong) 中庸“誠”的思想把握素養(yang) 提升
組織成員的整體(ti) 素質決(jue) 定了組織發展的效率和效益;領導管理者的自我修養(yang) 、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是提升個(ge) 人素質的基本途徑,影響著組織發展狀態和未來前途。“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開宗明義(yi) 強調了修“道”的重要性。再好的思想如果不去領會(hui) 和成為(wei) 自覺,也不能真正做到守“中”。自我修養(yang) 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性條件。“唯天下至誠為(wei) 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yu) 天地參矣。”修身之本在於(yu) “誠”,組織以至誠之心求發展,才能贏得社會(hui) 、消費者的信賴和讚譽,從(cong) 而贏得市場競爭(zheng) 力[8];領導人以至誠之心來對待每一個(ge) 員工,才能獲得員工的認可和支持,從(cong) 而達到組織和諧發展;而員工至誠將會(hui) 促進形成組織文化的積極向上的團結合作的團隊,推動企業(ye) 發展。現實中如何做到至誠呢?首先要做到“慎獨”,隻有自覺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才能真正做到至誠,達到修身的目的。另一方麵,對待別人,應忠恕寬容,《中庸》繼承發揚了忠恕之道,要求人們(men) 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自己的真誠去感召人、感化人,麵對任何分歧和矛盾,都能“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9]對於(yu) 管理工作來說,管理雖是工具理性與(yu) 價(jia) 值理性的結合,管理者的管理素養(yang) 和管理智慧的高低,卻直接決(jue) 定著組織發展的狀況和生存命運,管理者的品德、責任感、表率作用以及協調能力等素養(yang) 都會(hui) 對管理水平的提升產(chan) 生至關(guan) 重要的影響。中庸作為(wei) 一種人生哲學和管理藝術,它告訴人們(men) 在管理中應如何保持平和心態,時時檢查、審視自我,做到適可而止、符合“中道”。
總之,中庸作為(wei) 一種協調、平衡複雜事物的思想,就是要求在處理管理中的關(guan) 係矛盾中能夠做到全麵兼顧,不偏激、不片麵和不走極端,這正是我們(men) 在管理中理解其精髓和更好運用的目的所在。
原文參考文獻:
[1]袁帥、郭靜:《“中庸之道”在當代企業(ye) 管理中的應用》,《出國與(yu) 就業(ye) :就業(ye) 版》,2011年第6期。
[2]蔣建國:《中庸之道與(yu) 現代企業(ye) 管理的維度》,《寧夏黨(dang) 校學報》,2003年第1期。
[3]周陽:《中庸之道與(yu) 現代管理》,《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第9卷第3期。
[4]段俊平:《“中庸之道”是企業(ye) 管理的必備法則》,《北方牧業(ye) 》,2015年第1期。
[5]王積瑾、王衛:《管理學》第2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7頁。
[6]潘乃樾:《孔子與(yu) 現代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第49-80頁。
[7]梁明、梁雅明:《管理學視角下“中庸之道”的現代價(jia) 值》,《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08年第9卷第4期。
[8]朱家楨:《孔子思想與(yu) 現代企業(ye) 管理》,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5頁。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