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台】太極圖說衍義(二)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8-01-18 00:21:40
標簽: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太極圖說衍義(yi) (二)

作者:爾雅台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初一日己酉

           耶穌2018月1月17日

 

攝用歸體(ti) 章第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前麵是講從(cong) 體(ti) 起用,從(cong) 無極到太極,從(cong) 太極到陰陽,從(cong) 陰陽到五行。現在倒過來,從(cong) 五行複歸陰陽,從(cong) 陰陽複歸太極,從(cong) 太極複歸無極,這是攝用歸體(ti) 。

 

體(ti) 用是古人很重要的思維模式。周易·係辭曰“神無方而易無體(ti) ”,又曰“顯諸仁,藏諸用”,體(ti) 用二字的基本涵義(yi) 就蘊含在這裏。易無體(ti) 即“用”外無體(ti) ,以“藏諸用”為(wei) 體(ti) 。好比說,什麽(me) 是容器,能盛水的便是容器。這個(ge) 能盛水便是藏諸用,能盛水的這個(ge) 容器便是體(ti) 了。可見,體(ti) 用是相互依存的,即體(ti) 而言用在體(ti) ,即用而言體(ti) 在用,是謂體(ti) 用一源。換句話說,體(ti) 用共存於(yu) 一個(ge) 整體(ti) 事物之中,體(ti) 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禪家有三句,一涵蓋乾坤句,二截斷眾(zhong) 流句,三隨波逐浪句。聖人言語亦然。如曰“神無方而易無體(ti) ”,根基立於(yu) 磐石,涵蓋乾坤句也;如曰“神也者,妙萬(wan) 物而為(wei) 言”,一言才出思議即絕,截斷眾(zhong) 流句也;如曰“仰以觀於(yu) 天文,俯以察於(yu) 地理”,方便根器隨緣拈來,隨波逐浪句也。

 

體(ti) 用便是聖人仰觀天文,府察地理的方便根器。聖人不是上帝,沒有全知全能的法門,故隻能隨波逐浪,隨緣拈來。朱子曰:就陽言,剛陽是體(ti) ,陰是用;就陰言,則陰是體(ti) ,陽是用。故聖人因時應勢,體(ti) 用相望,時時踐履踏中,以順性命之理。

 

程子解易,以六十四卦為(wei) 其體(ti) ,三百八十四爻互為(wei) 其用。馬一浮先生曰:程子於(yu) 此隻說得一重。以六十四卦望八卦說,則八卦為(wei) 其體(ti) ,六十四卦為(wei) 其用。以八卦望乾坤說,則乾坤為(wei) 體(ti) ,六子為(wei) 用。以乾坤相望說,則乾為(wei) 體(ti) ,坤為(wei) 用。就乾坤對待言之,則乾坤又各有其體(ti) 用也。以兩(liang) 儀(yi) 、四象、八卦望太極說,則以太極為(wei) 其體(ti) ,而兩(liang) 儀(yi) 、四象、八卦為(wei) 其用也。

 

體(ti) 用重重無盡也。故太極圖說約之以五行,在無極與(yu) 五行之間互為(wei) 相望,提供一個(ge) 至簡、互證、自洽的多維觀物模型。並基於(yu) 這個(ge) 多維模型,形成升維和降維二個(ge) 方向的體(ti) 用相望。

 

下麵討論三個(ge) 問題:一曰多維架疊,二曰降維相望,二曰升維相望。

 

一、多維架疊,一個(ge) 精致的多維的事物模型

 

朱子解讀太極圖說,是從(cong) 太極講起,從(cong) 理到氣,從(cong) 氣到變,再從(cong) 變到物,層層遞進,以類萬(wan) 物之情,以通天下之誌。顯然,這個(ge) 陰陽五行的萬(wan) 物化生過程,其核心思想始終是圍繞太極。蓋太極有個(ge) 多維度的意蘊,太極其實是一個(ge) 基於(yu) 理、氣、變(五行)、物四個(ge) 維度架疊的整體(ti) 性的事物模型。

 

理以主宰言,氣以流行言;變以合散言,物以凝聚言。故理是一維,氣是二維,五行是三維,萬(wan) 物是四維。而無極則顯然是0維,類似那個(ge) 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太極則相當於(yu) 大爆炸後的宇宙,故是一個(ge) 四維的結構。當然,太極有多種含義(yi) ,如一維的太極,即朱子念茲(zi) 在茲(zi) 的理。再如這個(ge) 無極而太極的整體(ti) 事物通常也謂之太極,當然,宇宙間那個(ge) 最大的唯一無對的太極,便是太一了。

 

今人喜歡談升維降維。太極降至一維,便是理,故朱子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這便是朱子謂太極即理的真義(yi) 。當然,朱子也這樣說過,“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這裏用了個(ge) “先”字,於(yu) 是引起了長期的紛爭(zheng) 和誤解。其實,朱子這個(ge) 話的語境不是個(ge) 時間的概念,而是個(ge) 降維的概念。

 

太極升至二維便是“理氣一體(ti) ”,再降至一維無疑便是“理在氣先”。這裏同樣沒有時間的概念。故而,當朱子謂“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這動靜是不分先後的。朱子又謂“動靜者,所乘之機也。”馬一浮先生認為(wei) ,“所乘”二字微有未安,若改為(wei) “闔闢之機”似較妥。馬先生的意見無疑更精到,因為(wei) 講動靜即是講陰陽。但朱子這裏理氣一體(ti) 的意蘊則是清晰明確的,理氣不是二個(ge) 物事,而是一個(ge) 事物的二個(ge) 維度。

 

朱子曰:“蓋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朱子這裏的太極其實是降至一維的說法,是指理。但氣或陰陽其實也是高度抽象的,明儒理本論氣本論爭(zheng) 論不休就是明證。朱熹為(wei) 什麽(me) 要把陰陽說成是形而下?因為(wei) 氣之著於(yu) 物,落到具體(ti) 的器物層麵了。

 

毫無疑問,這是在升維,氣質出來了,物變出來了。我們(men) 知道,二維沒有時間,時間的概念其實在變這個(ge) 維度裏,在五行這個(ge) 宇宙結構裏。

 

故朱子曰:“自其微者而觀之,則衝(chong) 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yu) 其中矣。”這無疑是立足於(yu) 低維的理氣一體(ti) 講的。然而,“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不同時與(yu) 不同位,顯然是立足於(yu) 五行這個(ge) 宇宙結構講的,這無疑是升到高維了。

 

總之,這是一個(ge) 完整精致的多維度架疊模型。其中,一二維是低維,三四維是高維。實際上,一二維合起來就是道,道合理氣言,又謂之本體(ti) 。三四維合言即是器,又謂之形體(ti)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故這個(ge) 高低維的邊界區分是形而上下。我們(men) 前麵也反複說物物一太極,這是低維的形而上的說法;又說物物一宇宙,這是高維的形而下的說法。

 

於(yu) 是,我們(men) 有了二種體(ti) 的概念,本體(ti) 或形體(ti) 。從(cong) 而也就有了兩(liang) 種體(ti) 用相望的方式:一是從(cong) 本體(ti) 起用,一是從(cong) 形體(ti) 起用。顯然,從(cong) 本體(ti) 起用,是升維相望;從(cong) 形體(ti) 起用,是降維相望。故體(ti) 用相望,大抵便在這升維與(yu) 降維之間。

 

二、降維相望,也即從(cong) 形體(ti) 起用

 

朱子曰,假如耳便是體(ti) ,聽便是用;目是體(ti) ,見是用。嚴(yan) 複也說,有牛之體(ti) ,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ti) ,則有致遠之用。這便是從(cong) 形體(ti) 起用了。當然,這還隻是蕩漾在萬(wan) 物這個(ge) 高維裏隨波逐浪,好處是感性直觀,局限是缺乏深度解釋力。

 

顯然還需要進一步降維。於(yu) 是,南朝範縝談神滅論,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又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唐朝崔憬也說“體(ti) 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他還舉(ju) 例說“動物以形軀為(wei) 體(ti) 為(wei) 器,以靈識為(wei) 用為(wei) 道”。這便是以“器為(wei) 體(ti) ,道為(wei) 用”了,典型的降維相望。

 

“天下唯器而已”,當王夫之因應時弊喊出這句話的時候,器體(ti) 道用的降維相望達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峰。在王夫之看來,道體(ti) 現在器中,體(ti) 現在物中,並不是單獨的存在物,必須以器為(wei) 載體(ti) ,“無其器則無其道”。他舉(ju) 例說,沒有弓箭,也就沒有射箭之道;沒有馬車,就沒有駕車之道;沒有禮器和樂(le) 器,就沒有禮樂(le) 之道。他針對空談心性的時弊,強調“天下之用”的實有,強調“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以重申經世致用的擔當。

 

進而,王夫之在其思問錄中總結說:“統一此物,形而上則謂之道,形而下則謂之器,無非一陰一陽之和而成,盡器則道在其中矣。”也就是說,道器本來是一體(ti) 的,形上與(yu) 形下的界限是相對的;具體(ti) 的器物皆由陰陽二氣凝聚而成,故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故而,“盡器則道在其中”,一語道破了降維相望的全部意蘊。諸位看官,這不正是現代科學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嗎?

 

三、升維相望,也即從(cong) 本體(ti) 起用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這個(ge) “大本”便是我們(men) 這裏談的本體(ti) ,又謂之道。朱子曰: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這個(ge) 道理;器是形跡,事事物物亦皆有這個(ge) 形跡。又曰,道無形體(ti) 可見,隻看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顯顯者乃是與(yu) 道為(wei) 體(ti) 。如朱子意,道作為(wei) 本體(ti) 不可見,因器物之形跡而始見這個(ge) 無體(ti) 之體(ti) 。這便是以“道為(wei) 體(ti) ,器為(wei) 用”了,典型的升維相望。

 

程子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ti) 用一源,顯微無間。”程子這裏是單提,全提言之,則“微之理”是道,“著之象”乃器也。單提的好處是,能於(yu) “顯微”之間直抵“一源”。故向來說道體(ti) 器用,明體(ti) 達用,莫過於(yu) 此。

 

所謂微者之理,微者氣也,故言理之微,究其實是合理氣而言道。正如前麵已經反複指出的,降至一維即純是理,但純理寂靜,易失生生之機,故多立於(yu) 二維,就理氣一體(ti) 言。在這個(ge) 層麵,陰陽是氣是用,陰陽和合是理是體(ti) 。故道亦兼體(ti) 用,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也。

 

王夫之在其思問錄中說:“佛老之初,皆立體(ti) 而廢用;用既廢,則體(ti) 亦無實。”這句話雖高度濃縮,卻非常精辟,一言道破了儒家與(yu) 釋道二家之根本差異。這裏的症結,就在於(yu) 釋道二家皆僅(jin) 僅(jin) 立於(yu) 一維的寂靜之理做文章,沒有生生之氣,此即“立體(ti) 而廢用”是也。故北宋張載曰“虛空即氣”,這就是從(cong) 一維升到二維,解決(jue) “用既廢,則體(ti) 亦無實”的弊端,讓本體(ti) 之道顯生生之機。

 

所以,我們(men) 看,道這個(ge) 本體(ti) ,是理氣混然一體(ti) ,不能割裂的。換句話說,一體(ti) 之道,全理是氣,全氣即理,不可須臾離也。向來“性即理”與(yu) “心即理”之爭(zheng) ,其迷誤便在此也。所謂性即理,性乃物所受而來,就絕不是一維的寂靜之理,而是合理氣之理,是本體(ti) 是道。所謂心即理,這個(ge) 心乃是言“感應萬(wan) 物”這個(ge) 用之體(ti) ,亦是二維的理氣混然的生機勃勃的,是本心是本體(ti) 。故言性言心,皆是在言這個(ge) 生機勃發的本體(ti) ,皆是言這個(ge) 理氣混然一體(ti) 之道,皆是言中庸那個(ge) 未發之中。

 

馬一浮先生曰:先儒臨(lin) 機施設,或有抑揚,皆是對治時人病痛,不可執藥成病;程朱陸王並皆見性,並為(wei) 百世之師,不當取此舍彼。當深思之。

 

所謂“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言器為(wei) 顯為(wei) 用,推見至隱方可見體(ti) ,道隱器顯也。類似的,道體(ti) 器用有多種講法。如周易參同契有“內(nei) 體(ti) ”和“外用”之對舉(ju) ,故我們(men) 通常講內(nei) 聖外王,是說治國之道是外是用,需以仁為(wei) 內(nei) 為(wei) 體(ti) ,這與(yu) 孔子說“為(wei) 政以德”是一個(ge) 意思。至於(yu) 大學所講的修齊治平,是學而成人之次第,這裏有個(ge) 複雜的內(nei) 外層次,並非單言體(ti) 用。實際上,大學講體(ti) 用,用的是“本末”。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道為(wei) 本,器為(wei) 末,不可舍本遂末,這是吾國傳(chuan) 統學術的意蘊所在。

 

當然,朱子的講法確實有支離之弊。朱子為(wei) 了抓住根本,常常降至一維,直指性理,但單提直指,不由思學,不善會(hui) 者便成執性廢修。而在六經,在孔子,則常常是全提,體(ti) 用、本末、隱顯、內(nei) 外,舉(ju) 一全該,圓滿周遍,更無滲漏。全提雲(yun) 者,乃明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以理言,修以氣言;性唯是理,修即行事。故知行合一,即性修不二,亦即理事雙融,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矣。這裏絲(si) 毫沒有違和感。

 

所謂“體(ti) 用一源,顯微無間”,這裏無論單提還是全提,都始終保持道器一體(ti) 的整全視角。朱子解釋說,體(ti) 用一源者,自理而觀,則理為(wei) 體(ti) ,象為(wei) 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顯微無間者,自象而觀,則象為(wei) 顯,理為(wei) 微,而象中有理,是無間也。可見,這是用“即體(ti) 而用在其中”來解釋一源,用“即顯而微不能外”來解釋無間。毫無疑問,這是從(cong) 太極的整體(ti) 維度上看,從(cong) 形體(ti) 起用的降維相望,與(yu) 從(cong) 本體(ti) 起用的升維相望,是“一源”的、“無間”的,統一起來了。

 

這在中庸,謂已發末發。未發之前的“中”就好比種子,有至誠無息之意,無疑是體(ti) 是道。這個(ge) 種子生根發芽則是已發,已發之際無疑是用是器。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個(ge) “和”則全器是道,全道是器。所以,自中而和這個(ge) 過程,始終是個(ge) 整體(ti) 維度的運動,其升維與(yu) 降維之間徹上徹下,道器不二,體(ti) 用不二。

 

體(ti) 用不二章第四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wan) 物。萬(wan) 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五行之生,其氣質所稟不同,然渾然太極之全體(ti) 則始終貫穿於(yu) 物之中,是為(wei) 性,故謂各一其性。這是降維的講法。無極之真者,言無極而太極之理也;二五之精者,言陰陽五行之氣化之變化也。故朱子曰,蓋性為(wei) 之主,而陰陽五行為(wei) 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焉。這是升維的講法。

 

無論升維降維,萬(wan) 物化生的基本法則,一言以蔽之,曰乾坤並建。易傳(chuan) 曰,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至哉坤元,萬(wan) 物資生。所謂男女,在這裏隻是一個(ge) 類比,萬(wan) 物各有男女,各有乾坤。朱子謂乃萬(wan) 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萬(wan) 物生生,變化無窮矣。這是一個(ge) 氣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觀。

 

下麵,我們(men) 進一步展開討論三個(ge) 問題:一曰唯物唯心,二曰乾坤並建,三曰生生謂易。

 

唯物唯心,皆是從(cong) 形體(ti) 起用

 

毫無疑問,從(cong) 本體(ti) 起用,道為(wei) 本,器為(wei) 末,不可舍本遂末,故是最根本的方法。而從(cong) 形體(ti) 起用是隨波逐浪,易於(yu) 切入,但不易抓根本,故是權變的方法。總之,主調是守經行權,道本器末。

 

末者,術也,故我們(men) 又常言道術。道術者,明體(ti) 達用是也。然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故莊子有千古一歎: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ti) ,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

 

放大曆史的視界,整個(ge) 人類思想不正是如此麽(me) 。諸位看官,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各種文化、各種主義(yi) 之對立、紛爭(zheng) ,甚至由此造成激劇的全球衝(chong) 突,當還曆曆在目吧。

 

我們(men) 這個(ge) 宇宙到底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唯心論認定宇宙實體(ti) 是單純的精神性,把精神或心靈拔出於(yu) 萬(wan) 物之上。唯物論則破斥把精神看作變形的上帝,這確實是明睿的正見。然而,唯物論又隨即斷言宇宙實體(ti) 為(wei) 單純的物質性。如是,作為(wei) 第二性的精神之所由來,譬如桃花荷花不同性,而說桃種可生荷,則顯突兀。

 

須知總觀宇宙萬(wan) 有,是發展不已、渾淪無間的,萬(wan) 有不是虛幻,則定有根源。也就是說,宇宙實體(ti) 蘊藏無數的可能,故不宜以單純的屬性去猜測。

 

唯物主義(yi) 乃是一種器體(ti) 道用,從(cong) 形體(ti) 出發,不斷細分。然而,到量子世界便測不準了,這種細分看來還須有個(ge) 度。於(yu) 是,弦理論認為(wei) 粒子不過是琴弦上的波動。故所謂的細分,並沒有固定的質礙性或曰粒子邊界,隻是生生活躍、輕動極至之物。

 

打個(ge) 比方,宇宙全體(ti) 好比大海,宇宙萬(wan) 物則是眾(zhong) 漚之浪花。萬(wan) 物雖各各別異,而皆如變動不居的浪花,本非各自獨立的實物,故以眾(zhong) 漚為(wei) 喻。而萬(wan) 物之全體(ti) ,也即我們(men) 前麵說的那個(ge) 最大的宇宙,那個(ge) 太一,是無對的(隻有一個(ge) ,沒有二個(ge) ),生生不息,渾然大全,無有分畛。

 

故而,在熊十力先生看來,宇宙萬(wan) 象是一大勢力圓滿無虧(kui) 、周流無礙、德用無窮、浩然油然,分化而成萬(wan) 殊的物事。譬如大海水分化而成無量眾(zhong) 漚相,這是一個(ge) 整體(ti) 的宇宙觀。

 

諸位看官,這不正是我們(men) 前麵反複討論的生態宇宙觀麽(me) 。宇宙乃是一個(ge) 生態性的實體(ti) 或物事,宇宙萬(wan) 象也不是憑空突起的,而是本於(yu) 生態演化,生生不息。

 

那麽(me) ,這個(ge) 生態演化的根緣何在?隻是變,隻是“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之變。易傳(chuan) 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者,變易也。猶如浪花不過是大海水的眾(zhong) 漚相,萬(wan) 有亦不過是宇宙實體(ti) 的流變。

 

變不孤起,故不能以單純的物質或精神來指屬,或者,毋寧說,變具有複雜性,物理、人事,隨在可征,以成萬(wan) 物。因此,精神也好,物質也罷,皆不過是變化隨在可征的素材,唯物唯心割裂之桎梏,終被消解而無間。

 

2)乾坤並建,立足五行而得之

 

基於(yu) 變易的宇宙觀,宇宙實體(ti) (天地),乃以其全體(ti) 之流變,而恒起分化,以成萬(wan) 物(現象)。在這裏,道不可見,乃以其能“恒”起分化而見之。故王夫之曰:

 

“道,體(ti) 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者也。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數資乎動以起用,而有行;行而有得於(yu) 道,而有德。”

 

王夫之這段話非常精彩,值得細細玩味。首先,他這裏談“物”,大而言之,即宇宙即天地也(小而言之,物物一宇宙也)。天地作為(wei) 一大物之統稱,本不可言,隻好以道言之,故曰“道體(ti) 乎物之中”。可以看出,道便是天地精粹之用,道與(yu) 天地如影隨行,不可言先後。

 

其次,天下之用者,宇宙流變之形跡也,器也。道隱且微,故需由形跡出發,從(cong) 其用而知其體(ti) 之有。也就是說,我們(men) 不能空談天地空談道,故需要仰觀天文,府察地理,易經曰設卦觀象是也。

 

是故,“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象也好,數也罷,皆是描述形跡。然而,形跡不是靜態的,它是生生不已的浪花,故曰“數資乎動以起用”。這個(ge) 動,陰陽動靜也;起用者,便是言分化了,於(yu) 是“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故曰“而有行”。由是,器之形跡落於(yu) 五行也。

 

而五行呢,它是有運行目標的。我們(men) 前麵基於(yu) 五行討論宇宙模型,有三個(ge) 點,其一是立足於(yu) 萬(wan) 有,說宇宙是一個(ge) 多物種的生態;其二是說這個(ge) 萬(wan) 有,其實是基於(yu) 五行生克而構成一個(ge) 了自洽的閉環的物變。然後,這第三個(ge) 點則是目標,是由中而和,以和諧為(wei) 目標。如何達到的呢,“行而有得於(yu) 道”是也。有得於(yu) 道,故天地位,萬(wan) 物育,此謂之“有德”。

 

王夫之又曰:“天地,其位也;陰陽,其材也;乾坤,其德也。”天地雖各有其位,但天不偏陽,地不偏陰,天地之位皆各有陰陽。故陰陽是材,不可言其位,唯化為(wei) 五行則位焉。行而有德,而位之德有主,健也順也,皆言乎其用也。故乾坤皆取用之德而不取道之象,王夫之謂“聖人所以扶人而成其能也”。

 

故易經的重點在乾坤。易傳(chuan) 曰: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為(wei) 什麽(me) 易如此看重乾坤而不是陰陽?蓋由中而和,體(ti) 用相望由“理體(ti) 氣用”轉換為(wei) “道體(ti) 器用”了。“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即言乎理之常在者,器即言乎氣之凝成者。故氣不單唯二維之陰陽也,而是進一步升維凝聚成五行之氣。換句話說,五行乃氣落於(yu) 位之疑聚。王夫之曰,陰氣之結,為(wei) 形為(wei) 魄,恒凝而有質;陽氣之行於(yu) 形質之中外者,為(wei) 氣為(wei) 神,恒舒而畢通。此即謂其行而有得於(yu) 道也。由是,則德善乎材以奠位者,乾坤是也。

 

易傳(chuan) 曰: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天地本就存在,聖人觀天地之象,察識出乾坤之大用。王夫之曰,乾者陽氣之舒,天之所以運行;坤者陰氣之凝,地之所以翕受。我們(men) 前麵說過,陰陽是綱,五行是領。而乾坤以德,是目標導向,故能直接提綱契領。故曰,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這便是宇宙萬(wan) 物之化生的基本法則。

 

然需須知,乾坤雖是二卦,而確不是兩(liang) 物,萬(wan) 物各有乾坤是也。故王夫之解易,認為(wei) 周易是乾坤並建的,乾坤二卦一起建立,共同成為(wei) 六十四卦的基礎。他說,天地,一誠無妄之至德,生化之主宰也;乃乾行不息於(yu) 無聲無妄之中,坤受無疆而資不測之生。故易卦曰,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至哉坤元,萬(wan) 物資生。這便是說,乾坤乃天地之大用也,而人不可得而見焉,則於(yu) “天尊地卑”而得其定性之必然矣。

 

3)生生之謂易,解釋型的宇宙觀

 

顯而易見,易經不是一個(ge) 基於(yu) 時間的宇宙起源理論,而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宇宙演化的解釋理論。換句話說,它並不告訴你事物是什麽(me) ,而隻是告訴你理解事物的“套路”是什麽(me) 。那麽(me) ,這個(ge) 套路是什麽(me) 呢?當然是“易”嘛,“易與(yu) 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有三義(yi) :一變易,二不易,三簡易。變易者,乾坤大用之形跡也,器也;不易者,乾坤之道也;全器是道,全道是器,即是簡易也。這三義(yi) 當然是混然一體(ti) 的,不可割裂。隻明變易,易墮斷見;隻明不易,易墮常見。須知變易原是不易,不易即在變易,能離斷常二見,名為(wei) 正見,此即簡易也。“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這與(yu) 西人的世界觀大異其趣。西人認為(wei) 上帝創造萬(wan) 物,其實質是一個(ge) 靜態的宇宙觀,唯有從(cong) 此岸到彼岸的變化。

 

所謂的靜態的宇宙觀,不過是固化了人類當下的實踐視域,易傳(chuan) 曰“範圍天地之化”是也。然而,這個(ge) 天地之範圍,這個(ge) 當下人類實踐的最大視域(太一是也),毫無疑問,是隨著人類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比如,從(cong) 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人類終於(yu) 能夠跳出地球來看地球了;再從(cong) 牛頓的經典時空觀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觀,人類關(guan) 於(yu) 天地的視域無疑是大大擴張了。

 

故而,千年前出現的“上帝”這個(ge) 造物主,其所能創造的也不過是千年前的那個(ge) 地心說的視界。而由於(yu) 今天的科學大大拓展了人類實踐的視域,所以我們(men) 這個(ge) “上帝”便不得不從(cong) 全能的造物主一退再退。

 

當然,盡管現代物理學知道了大爆炸,知道了宇宙奇點,但關(guan) 於(yu) 這個(ge) 宇宙奇點之前是什麽(me) 還一無所知。故總是需要借助上帝之手來論之,上帝這個(ge) 造物主還依然可以矗立在哪裏。其中的症結,乃在於(yu) 西人的慣性思維,比較醉心於(yu) 那個(ge) 時間意義(yi) 上的宇宙本源。上帝死了,卻又垂而不死,信上帝還是不信上帝,皆極窘迫。

 

吾人秉中道智慧,其意蘊便大為(wei) 不同。莊子齊物論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所謂六合,即天地四方,也就是我們(men) 說的那個(ge) 最大的宇宙,那個(ge) 太一。太一之外隻是個(ge) 混沌未開的無極,故隻能存而不論。雖說“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但該不言處需沉默。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極高明而道中庸也。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