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近年來禮學研究的新進展及幾點思考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8-01-12 18:38:19
標簽:


近年來禮學研究的新進展及幾點思考

作者:劉豐(feng)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十六日甲午

           耶穌2018年1月2日

 

 

【核心提示】研究禮學應該秉持科學的、曆史的態度,對其作出恰如其分的曆史評價(jia) 。隨意貶低禮學固然不可取,但是任意拔高、美化禮學,在禮學研究之中淡化禮的本質,尤其在禮學思想的研究當中脫離文本語境和曆史情境來抽象地講“禮之用,和為(wei) 貴”,刻意回避禮與(yu) 當代某些價(jia) 值(如法治、正義(yi) 等)之間的衝(chong) 突,同樣也不是曆史唯物主義(yi) 的態度。

 

在近年來的國學複興(xing) 以及儒學研究的熱潮中,傳(chuan) 統儒家禮學格外受到重視,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一個(ge) 極為(wei) 活躍的領域,這與(yu) 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men) 對“禮”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禮學重新得到重視,既有時代氛圍的影響,也有儒學及禮學自身的一些原因,值得儒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者認真對待。

 

近年來禮學研究的新進展

 

禮是儒學的重要內(nei) 容,彌散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各個(ge) 方麵,因此,對禮的研究原則上可以從(cong) 多個(ge) 方麵展開。就目前學術界的研究來看,主要是從(cong) 三個(ge) 角度展開的。一是經學史(包括經學思想史)研究脈絡中的禮學研究。對三禮、三禮經注以及三禮所涉及的名物製度的考證是這一研究的重點。比如,鄭玄是禮學及儒家經學發展史上的關(guan) 鍵人物,唐代孔穎達就曾指出“禮是鄭學”。關(guan) 於(yu) 鄭玄的三禮學,已故楊天宇教授的《鄭玄三禮注研究》一書(shu) 從(cong) 校勘與(yu) 訓詁兩(liang) 個(ge) 方麵,重點研究了鄭玄三禮注的成就,可以看作從(cong) 經學的脈絡研究三禮學的代表性成果。朱熹的理學一直是中國哲學史研究關(guan) 注的重點,但近年來也逐漸有學者開始研究朱熹的禮學。由於(yu) 朱熹學問體(ti) 係博大,目前學術界對其禮學的研究還僅(jin) 限於(yu) 對一些具體(ti) 問題的探討。例如,由葉純芳和喬(qiao) 秀岩主編的《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一書(shu) ,僅(jin) 重點探討了朱熹禮學中的祭禮問題。因此,係統研究朱熹的禮學成就、理學與(yu) 禮學的關(guan) 係、禮學在朱熹學說體(ti) 係中的地位和意義(yi) 等,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自近代以來,隨著傳(chuan) 統經學的終結,經學的問題逐漸還原為(wei) 史學的問題,從(cong) 史學的角度考訂三禮的著作時代,進而將三禮作為(wei) 研究那一個(ge) 曆史階段的史料來加以利用,成為(wei) 學術界對待三禮文獻的基本態度。其中《周禮》成書(shu) 時代問題尤為(wei) 重要與(yu) 突出。郭沫若、錢穆、楊向奎、顧頡剛、徐複觀以及當代學者金春峰、彭林等人,都利用不同的資料與(yu) 方法,對《周禮》成書(shu) 時代做過深入的探討,提出的觀點也不盡相同。學者郭偉(wei) 川的新著《周禮製度淵源與(yu) 成書(shu) 年代新考》(2017)對《周禮》成書(shu) 時代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wei) 《周禮》出自戰國初期的魏國,是由以子夏為(wei) 首的西河學派編定成書(shu) 。這說明《周禮》成書(shu) 時代問題至今依然受到學術界的關(guan) 注。

 

另外,禮學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禮記》、曆代《禮記》經注思想史以及曆代儒家學者的禮學思想。這方麵的代表性作品是薑廣輝主編的《中國經學思想史》。就專(zhuan) 論而言,關(guan) 於(yu) 《禮記》的禮學思想、荀子的禮學思想、朱熹的禮學思想、王夫之的禮學思想以及清代一些學者(如淩廷堪、黃以周等)的禮學思想,學術界都有相當深入的專(zhuan) 題研究成果問世。禮學思想涉及經學文獻、思想史和哲學史,是近些年來禮學研究中一個(ge) 比較活躍的領域。

 

二是禮製史的研究。這方麵的研究以史學界為(wei) 主,相關(guan) 成果中既有通史著作,如陳戍國的《中國禮製史》,也有斷代的禮製史及禮製專(zhuan) 題史著作,如劉源的《商周祭祖禮研究》、楊英的《祈望和諧——周秦兩(liang) 漢王朝祭禮的演進及其規律》、梁滿倉(cang) 的《魏晉南北朝五禮製度考論》、吳麗(li) 娛的《終極之典——中古喪(sang) 葬製度研究》、閻步克的《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製的興(xing) 衰變異》等。

 

三是在禮製史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社會(hui) 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以及文物考古等諸多層麵,形成一種對禮的綜合研究。吳麗(li) 娛的《禮與(yu) 中國古代社會(hui) 》一書(shu) 就是這樣一種綜合研究視角的體(ti) 現。該書(shu) 雖是以禮製通史的形式麵世,但在論述每個(ge) 曆史時期的禮製問題時,往往選擇幾個(ge) 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問題,作多層次、多角度、宏觀與(yu) 微觀相結合的具體(ti) 而深入的研究,從(cong) 而反映出禮與(yu) 中國古代社會(hui) 諸多層麵的深刻關(guan) 係。

 

進一步推動禮學研究的切入點

 

近年來禮學研究的活躍,反映出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不斷深化,已經切入到儒學以及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hui) 本身的曆史脈絡之中。為(wei) 了推動禮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wei) 以下幾點值得研究者注意。

 

第一,文獻的擴展。禮學是經學的大宗,相關(guan) 文獻極其豐(feng) 富,但同時也有很多禮學文獻在流傳(chuan) 過程中佚失。例如,僅(jin) 從(cong) 文獻目錄來看,宋代的三禮學注疏著作確實為(wei) 數不少,但事實上很多都已佚失,完整流傳(chuan) 至今的並不多見。

 

通過對自身研究經驗以及學術界已有研究的觀察與(yu) 反省,筆者感到僅(jin) 僅(jin) 依賴現存的一些文獻目錄資料(如《經義(yi) 考》等),在禮學和禮學思想研究方麵,很難再取得進一步的深化與(yu) 拓展。我們(men) 應該在禮學文獻的鉤沉輯佚方麵下一番功夫。例如,南宋衛湜編著的《禮記集說》被稱為(wei) “禮家之淵海”,保存了大量兩(liang) 宋時期學者對於(yu) 《禮記》的解說。其中就有張載《禮記說》的部分內(nei) 容,而這些內(nei) 容在我們(men) 通常據以研究張載的文獻(如《張載集》)中並沒有收錄,也沒有受到研究張載學者的太多關(guan) 注。再如,南宋王與(yu) 之的《周禮訂義(yi) 》也匯集了大量宋人關(guan) 於(yu) 《周禮》的解說。這些宋人的解說至今大多已經散佚,僅(jin) 賴《訂義(yi) 》得以保存片段。如果我們(men) 今天能從(cong) 諸如《禮記集說》《周禮訂義(yi) 》這樣的大型文獻集中將一些宋代學者的解釋分別輯出,無論從(cong) 經學史的角度,還是從(cong) 禮學思想發展的角度,對禮學研究的深入都將是非常有意義(yi) 的。

 

第二,深化對禮製變遷與(yu) 思想互動之間關(guan) 係的研究。筆者曾主張“禮是一套象征體(ti) 係”。這一看法是在研究中國古代禮儀(yi) 、禮製基礎上,結合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當代符號學理論而得出的。具體(ti) 來說,禮之所以是一套象征體(ti) 係,是因為(wei) 禮是有“意義(yi) ”的,而且這個(ge) “意義(yi) ”是人所賦予它的。這是我們(men) 認識、把握禮非常關(guan) 鍵的一點。例如,孔子說,“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樂(le) 雲(yun) 樂(le) 雲(yun) ,鍾鼓雲(yun) 乎哉?”;“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在孔子看來,徒具形式的禮器、禮儀(yi) 並不是真正的禮。禮的意義(yi) 建立在內(nei) 心仁德之上。從(cong) 前人的諸種論述來看,人們(men) 已經普遍認識到,禮不是中規中矩的、僵化的形式,而是有意義(yi) 的,隻有將禮的意義(yi) 貫穿在禮的儀(yi) 式當中,才是真正的禮。《禮記》也強調“禮之所尊,尊其義(yi) 也”,將上古以來的思想作了簡要而準確的總結。

 

中國古代的禮不僅(jin) 體(ti) 現為(wei) 如《儀(yi) 禮》所規定的冠昏喪(sang) 祭等各種儀(yi) 節,而且還體(ti) 現為(wei) 《周禮》所規劃的以國家為(wei) 主體(ti) 的“五禮”體(ti) 係,後者對於(yu) 中國古代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影響更為(wei) 深遠。按照有些學者的研究,中國古代的“五禮”製度始於(yu) 魏晉之際,至南朝蕭梁時期臻於(yu) 成熟。此後的國家禮典采納的都是“五禮”體(ti) 係,所有的禮製都被納入“五禮”體(ti) 係當中。在“五禮”製度形成以後,尤其是隋唐以後,曆代都要製定大型的禮典,國家與(yu) 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反映在禮典與(yu) 禮製當中。由於(yu) 禮是有意義(yi) 的,因此,每個(ge) 時代的禮製都反映出特定時期的政治變革、社會(hui) 發展以及宗教、思想等內(nei) 容。深入分析禮製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意義(yi) ,將禮製變革與(yu) 社會(hui) 變革、思想爭(zheng) 論相結合,可以拓寬禮學研究的範圍,推動禮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第三,研究禮學應該秉持科學的、曆史的態度,對其作出恰如其分的曆史評價(jia) 。隨意貶低禮學固然不可取,但是任意拔高、美化禮學,在禮學研究之中淡化禮的本質,尤其在禮學思想的研究當中脫離文本語境和曆史情境來抽象地講“禮之用,和為(wei) 貴”,刻意回避禮與(yu) 當代某些價(jia) 值(如法治、正義(yi) 等)之間的衝(chong) 突,同樣也不是曆史唯物主義(yi) 的態度。

 

總之,禮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儒學的重要內(nei) 容。禮學貫穿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始終,因此,無論從(cong) 社會(hui) 史、製度史,還是從(cong) 經學史、思想史的角度來切入,都可以對禮學展開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將禮學與(yu) 儒學放在一個(ge) 更加開闊的世界文明交流對話的背景之下來研究,更加積極地從(cong) 現代政治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hui) 學以及比較哲學的角度來研究、分析中國傳(chuan) 統的禮學,可以進一步深化對儒學以及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研究。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