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緒平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太極圖說衍義(yi) (一)
作者:爾雅台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廿六日甲辰
耶穌2018年1月12日
馬一浮先生曰:“繼六藝而作,有以得《易》教之精微,而抉示性命之根本者,其唯周子之《太極圖說》、《通書(shu) 》乎?”(馬一浮全集第四冊(ce) 第2頁)與(yu) 我們(men) 常見的始於(yu) 道家丹經的陰陽魚太極圖不同,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是一個(ge) 言簡意賅的宇宙發生、發展論綱。朱熹那個(ge) 集大成的儒學體(ti) 係,就是從(cong) 這裏出發的,朱子專(zhuan) 門為(wei) 此寫(xie) 了一篇太極圖說解。故曰“《易》教至宋而始大明”。
顯體(ti) 章第一
無極而太極。
開篇顯體(ti) 。有三重含義(yi) :一曰無中生有,二曰整體(ti) 思維,三曰太極即理。
一、無中生有,言事物創生的過程
什麽(me) 意思呢?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是一個(ge) 從(cong) 0到1、從(cong) 無到有的創生過程。周子開篇就用這5個(ge) 字點題,點明了宇宙發生發展的總綱。
當我們(men) 談一個(ge) 事物時,其最初的意蘊是什麽(me) ?就是什麽(me) 也不知道,隻是感覺這是一個(ge) 與(yu) 其它事物不同的獨立存在。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對這個(ge) 事物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整體(ti) 的混沌的感覺,這便是無極了。然後呢,當我們(men) 對這個(ge) 事物的創生過程,對它的0到1有了更多的理解,這個(ge) 事物也更豐(feng) 富更感性,這便是太極了。
故而,無極和太極其實隻是事物創生的二個(ge) 狀態,以其初創而混沌是謂無極,以其成長而勃發是謂太極。
二、整體(ti) 思維,奠定貫穿事物發生發展過程的整全視角
當然,“事物”這個(ge) 說法在周子真經裏是隱含的,直到朱子說“物物一太極”才把它點了出來,朱子的這個(ge) “物物”,就是說每一個(ge) “事物”。實際上,在我們(men) 日常生活中,事物就是一個(ge) 使用日用頻率非常高的詞匯。通常,我們(men) 指著任何東(dong) 西都會(hui) 說:這個(ge) 事物如何如何。可見,我們(men) 通常談“事物”,其實是一個(ge) 泛指,這天底下任何東(dong) 西,都是這樣一個(ge) 物事。
因此,事物這個(ge) 指稱是非常抽象的,古人造字,多依托象形之物,比如嘴巴張開是為(wei) 口,而事物既然如此抽象,用什麽(me) 符號來指稱好呢?古人是聰明絕頂的,用了一個(ge) 圓圈來指稱,“太極無相,以圓相表之”。究其實,這個(ge) 圓圈首先代表的是事物的整體(ti) ,我們(men) 思考任何事物,首先是要從(cong) 事物的整全角度來把握。易經作為(wei) 群經之首,其實滿篇就是這種整全思維。與(yu) 西方人的那種善長局部分析不同,中國式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整全、概括,所以很少象西方人那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當然,在周子太極圖中,無極和太極都是一個(ge) 圓圈。既然這樣,為(wei) 什麽(me) 需要無極呢?在儒家曆史上就有這樣的爭(zheng) 論了,甚至還有認為(wei) 周子是道家而差點被逐出儒門,所幸有賴朱熹力鼎,周子的儒門正宗才穩如泰山。朱子有個(ge) 解釋:“非太極之外,複有無極也。”也就是說,無極和太極不是二個(ge) 東(dong) 西,而是一個(ge) 事物的不同過程而已。倘若把它們(men) 理解為(wei) 有二個(ge) 物事,那就大錯特錯了。
隻是,無極因其僅(jin) 是一個(ge) 整體(ti) 的混沌,除了圓圈本身,實在沒有任何東(dong) 西了。而太極因其創生而更豐(feng) 富,故可以在圓圈裏添加更多的內(nei) 容表達。如那個(ge) 最為(wei) 著名的陰陽魚太極圖,就是這樣添加了陰、陽二氣。所以,你看,無極沒有多大作用,但也是最大的作用,它奠定了整體(ti) 性思維的創生模式,這便是莊子所說的無用即大用了。
三、太極即理,也即當下時髦的第一性原理
顯然,除非特別強調無中生有這個(ge) 過程,通常隻提太極就夠了。朱子正是這麽(me) 做的,他通常隻談太極,在他看來,所謂事物就是太極,“物物一太極也”。那太極又是什麽(me) 呢,朱子說太極是理,從(cong) 無到有的創生就是這麽(me) 一個(ge) 理,天地之間也隻是這麽(me) 個(ge) 理在。朱子這個(ge) 講法,才是問題的關(guan) 健。
為(wei) 什麽(me) 說太極即理?你看古人用這個(ge) 極字,是很有深義(yi) 的。極者,極至也。我們(men) 理解和把握事物,總是需要正如此這般的推到極致,這個(ge) 極致所呈現出來的內(nei) 在邏輯,便是理。
我們(men) 今天時髦講“第一性原理”,就是讓我們(men) 把目光從(cong) 那些表象的事情上挪開,直追事物的本質,以事物的第一動因為(wei) 參照點,然後在這個(ge) 基礎直奔目標。這也就是我們(men) 常常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而推到極至之理。朱子曰:自外麵推入去,到此極盡,更沒去處,所以謂之太極。又曰:太極隻是個(ge) 極好至善的道理。朱子之“理”的真實意蘊即在此。
在朱子那裏,理是看待世界的根本方式。朱子所謂的太極即理,這個(ge) “即”不是靜態的定義(yi) ,而是顯理之過程,也就是我們(men) 通常說的回到事物的本質,找到事物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這個(ge) 事物的內(nei) 在邏輯便是朱子說的理了。今人受西方哲學的影響,往往偏好從(cong) 一個(ge) 靜態的概念來把握朱子之理,失之毫厘,謬之千裏也。從(cong) 一個(ge) 事物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才是朱子謂“太極即理”的真實意蘊。而這個(ge) 過程,便是“無極而太極”了。
因此,周子開篇言“無極而太極”的真義(yi) 的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個(ge) 從(cong) 無到有的創生過程,而這個(ge) 過程一定有其內(nei) 在的邏輯,有一個(ge) 所謂的極至之理或第一性原理在指引著。這正是宇宙發生、發展的基本法則。
從(cong) 體(ti) 起用章第二(上)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wei) 其根;分陰分陽,兩(liang) 儀(yi) 立焉。
太極是體(ti) ,動靜是用,從(cong) 體(ti) 起用。亦有三重含義(yi) :一曰天命流行,二曰氣分陰陽,三曰陽變陰合。
一、天命流行,朱子謂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
所謂動靜,乃是言萬(wan) 事萬(wan) 物的氣化流行。有一首著名的詞說,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wan) 類霜天競自由也。故氣化,乃是指雲(yun) 行雨施,品物流行,是萬(wan) 物化育的天道之運行。
我們(men) 知道,在朱子,理是看待世界的根本方式,是事物發生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但必須注意的是,如果脫離了天地間萬(wan) 物並育的勃勃生機,即朱子謂之氣的東(dong) 西,理這個(ge) 內(nei) 在邏輯便是死寂的沒什麽(me) 用的。所以,世間萬(wan) 事萬(wan) 物的規律(道),需要綜合理氣這二個(ge) 維度來把握。
如何理解朱子的理與(yu) 氣?對於(yu) 時下的人們(men) ,這還真是個(ge) 比較深奧的課題。故而,我們(men) 先借用今天科技認知上一個(ge) 時髦的講法,即從(cong) 內(nei) 容和通道這兩(liang) 個(ge) 維度,來觀察事物發展。內(nei) 容是看得見的,通道是看不見的,而內(nei) 容往往是被通道預先決(jue) 定的。比如,生物進化裏,所有看得見的因素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但蛋白質的演化是由看不到的基因決(jue) 定的。蛋白質就是內(nei) 容,基因就是通道。
舉(ju) 個(ge) 例子,為(wei) 什麽(me) 物種會(hui) 滅絕?有人說,因為(wei) 物種能力下降,不能適應環境了。其實恰恰相反,每一個(ge) 物種走到後期,能力是不降反升的。但能力上升,將物種固化在原有的通道裏,是物種滅絕的原因所在。
顯而易見,這個(ge) 看不見的通道其實就是理,看得見的內(nei) 容則是氣。正是理決(jue) 定了事物氣化流行的通道。理是就主宰言,氣是就流行言。因此,理與(yu) 氣是一體(ti) 二麵,有是理,必有是氣;有是氣,必有是理。我們(men) 後人往往割裂理、氣來談朱子,實在是羞先人。朱子曰:
“道須是合理、氣看。理是虛底物事,無那氣質,則此理無安頓處。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便兼理與(yu) 氣而言。陰陽,氣也;一陰一陽則是理矣。”
也就是說,我們(men) 要把握事物的規律(道),必須綜合理與(yu) 氣這二個(ge) 維度來看。作為(wei) 事物內(nei) 在邏輯的理是虛寂的無形的通道,它依賴於(yu) 氣化流行方可顯現。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正是這樣綜合理與(yu) 氣來講的。陰陽即是氣,而所謂一陰一陽則是講陰陽和合之理。
二、氣分陰陽,氣到底指什麽(me) ,又如何區分為(wei) 陰、陽呢?
氣者,朱子謂動靜者所乘之機也。而這個(ge) 所乘之機,正是受理這種無形的通道型塑的。另一方麵,理這個(ge) 通道的軌跡,其實也是陰陽二氣在其大化流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也就是說,正是氣型塑了理這個(ge) 通道,同時又遵循這個(ge) 通道軌跡的引導和約束。
因此,如何理解和把握這個(ge) 氣化流行是問題的關(guan) 鍵。易設卦觀象,古人用詞多是取象表意。所以這個(ge) 氣,就是取自我們(men) 天天做飯的蒸汽,或日常常見的水蒸汽。但切忌,千萬(wan) 不要用現代科學的物質概念來理解氣,這個(ge) 氣絕不是空氣之類的物質。非要如此作對標式的理解的話,這個(ge) 氣倒更類似於(yu) 能量的概念,是指事物發生發展不可或缺的勢能。我們(men) 通常講人活一口氣,這個(ge) 氣就是你生存的能量,能量沒了,你也便魂飛魄散了。所以,任何事物賴以存在的基礎便是這個(ge) 勢能,便是這個(ge) 氣。
萬(wan) 物的發育生長,如易乾卦指出的,是一個(ge) 元亨利貞的過程。元是萬(wan) 物的開端,亨是萬(wan) 物的生長,利是萬(wan) 物的順遂,貞是萬(wan) 物的成固。有意思的是,坤卦說的也是這樣的一個(ge) 過程,所不同的是,乾以剛健為(wei) 貞,而坤以柔順為(wei) 貞。
也就是說,萬(wan) 物化育的這個(ge) 過程,依賴於(yu) 二種不同特征的勢能或氣,一剛健而勃發,一柔順而涵養(yang) 。所謂剛健而勃發,就如春天的毛竹簌簌急長,勢不可擋;所謂柔順而涵養(yang) ,則頗類毛竹種下的前幾年,表麵看它絲(si) 毫不長,實則在向地下深紮下“博大精深”的根係,為(wei) 幾年後的長高打下堅實基礎。這剛健而勃發之勢能,我們(men) 稱之為(wei) 陽氣;柔順而涵養(yang) 的勢能,則稱之為(wei) 陰氣。
傳(chuan) 統武術深諳此種陰陽之道,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極拳的套路以意念為(wei) 主綿綿不絕,它通過長時間的練習(xi) ,來練涵養(yang) 勁,練陰氣。這個(ge) 練習(xi) 的過程與(yu) 毛竹前幾年的潛伏紮根極為(wei) 相似,注重的是培本固元,故而今天流行為(wei) 健身的重要方式。隻是在高級階段練推手、發力,進而實戰,這個(ge) 過程才是陽氣迸發。而形意拳則相反,其五行拳一開始練的是發力,練的是陽氣,當然它同時也有樁功來涵養(yang) 勁力,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同樣,現代搏擊雖然殺傷(shang) 力強,陽氣迸發,但亦需要各種調理保健手段來涵養(yang) ,否則陰陽失調,機體(ti) 會(hui) 衰老很快。
易傳(chuan) 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王夫之曰,乾者陽氣之舒,天之所以運行;坤者陰氣之凝,地之所以翕受。故易卦曰,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至哉坤元,萬(wan) 物資生。這便是宇宙萬(wan) 物之化生的基本法則。
三、乾坤之道即陽變陰合之道,下麵我們(men) 來談陽變陰合
太極動而生陽。這是開啟大化流行,是陽變。所謂陽變,是無極的混沌狀態漸隱,事物元亨利貞的過程凸顯。好比今天的科技創新,通過探索、試錯、打磨技術和產(chan) 品,逐步形成業(ye) 績增長和贏利能力,於(yu) 是,我們(men) 對這個(ge) 新生事物不再說不清道不明了,可以逐步看清其成長脈絡了。故陽變的意蘊,就是言陽氣勃發,萬(wan) 物生長。
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這是在講陰合,光有陽氣是不夠的,至剛之體(ti) 易折,需要陰氣之涵養(yang) 固本,事物才能健康成長,才能元亨利貞。這個(ge) 陰合,也需要從(cong) 二個(ge) 方麵來理解:
一個(ge) 是體(ti) 位,分陰分陽,兩(liang) 儀(yi) 立焉。事物總是有剛健勃發與(yu) 柔順涵養(yang) 二種勢能。故這個(ge) 動極而靜,以及靜極複動,皆不是言時間的先後,這個(ge) 極是指背後的那個(ge) 極至處。就是說,陽氣勃發的背後有個(ge) 靜態的支撐,是陰這個(ge) 勢能;而這個(ge) 靜態的支撐,其相對的另一端則是動,也即是陽氣這個(ge) 勢能。所以,陰陽二氣處於(yu) 不同的體(ti) 位,就像擰蔴花,是一個(ge) 對偶,是一體(ti) 二麵,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
另一個(ge) 是時機,一動一靜,互為(wei) 其根。這個(ge) 所謂的互根,也即互為(wei) 根據、互為(wei) 因果,蘊含著過程的變遷。所謂“靜而生陰”,這個(ge) 生就是時間性的化育與(yu) 生長。蓋動極而靜,動的極處是靜之勢能在支撐,動、靜二者還處在同一個(ge) 時點。但靜而生陰,生出了下一個(ge) 時點的陰,事物的總體(ti) 狀態於(yu) 是出現了過程性遷移。從(cong) 而又促成了這下一個(ge) 時點的動這個(ge) 勢能對偶性的出現,故說靜極複動。
這就好比練太拳,你推手或實戰發力,這是動而生陽。但這個(ge) 陽之勢能明顯太弱,說明背後的陰這個(ge) 固本的勢能練得也非常不夠。於(yu) 是聽師傅教導繼續苦練太極招式,意念合一行雲(yun) 流水,經過一段時間大有起色,這便是靜而生陰。然後,在這個(ge) 基礎上,在新的時點上發力實戰,明顯讓人感覺,這個(ge) 複動比上一次那個(ge) 動,功夫大為(wei) 見長呢。
所以,陽變陰合,陰與(yu) 陽互為(wei) 其根,是一個(ge) 螺旋式上升和成長的過程。在任何一個(ge) 時點,陰這個(ge) 勢能都起著支撐作用,支撐陽氣的迸發,才有了萬(wan) 物的勃勃生機。而且,正是陰這個(ge) 勢能的不斷累積,不斷涵養(yang) 固本,才促成事物向下一個(ge) 時點的躍遷,實現更高階段的成長。
從(cong) 體(ti) 起用章第二(下)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從(cong) 陰陽到五行,一個(ge) 更豐(feng) 富的大千世界顯露了出來。這三句話剛好也是三重遞進的含義(yi) :一曰氣著於(yu) 物,二曰五行相變,三曰天地和序。
一、氣著於(yu) 物,即立足於(yu) 具體(ti) 事物來把握氣化流行
五行是什麽(me) ,是五種物質元素嗎?當然不是。古人喜好深居觀物變,氣之著於(yu) 物,物變所由生也。五行便是我們(men) 古人觀察和理解大千世界的五種物變方式。這就是周子告訴我們(men) 的理解事物的根本方法。
1) 何謂物?
在朱子那裏,物是以聚散言的,其實是在言形體(ti) ,有形之體(ti) 。顯然,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有形的。這大個(ge) 世界,芸芸眾(zhong) 生,一粒沙子,一塊石頭,一根小草,一棵大樹,一個(ge) 蟲子,一頭大象,都自有其形態。當然,你也許會(hui) 說,水或空氣,好象是無形的。其實不然,一滴水,一缸水,一湖水,一罐空氣,一屋子空氣,或整個(ge) 地球生態圈的空氣,流體(ti) 或氣體(ti) 非無形也,隻是其形彌散而不自固,需要依靠容器來塑之。
社會(hui) 組織與(yu) 社會(hui) 製度也是有形的,當然也是物。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指出,智人之所以成為(wei) 智人,是因為(wei) 其具備了虛構的能力。所以,一方麵,我們(men) 有像是河流、樹木和獅子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現實;而另一方麵,我們(men) 也有像是神、國家和企業(ye) 這種想象中的現實。這種想象的現實乃人造之物意義(yi) 之物。隨著社會(hui) 分工的不斷深化,糧食盈餘(yu) 養(yang) 活了政治、戰爭(zheng) 、藝術和哲學,建起了宮殿、堡壘、紀念碑和廟宇,形成從(cong) 個(ge) 人、家庭到部落,從(cong) 工廠、企業(ye) 到政府,從(cong) 城市、王國到帝國,人類活在自己編織的意義(yi) 之物的網絡之中。
當然,自然界的形體(ti) 容易區分,石頭是石頭,小草是小草,猴子猴子,這不會(hui) 有什麽(me) 爭(zheng) 議。但社會(hui) 組織與(yu) 社會(hui) 製度這類虛構之物,從(cong) 形體(ti) 角度識別,有時候確實有點難度。故而最近互聯網創業(ye) 圈大談非連續性,其實正是商業(ye) 世界識別物的一種方法。你看,形體(ti) 之間不正是離散的是非連續的麽(me) ?連續性或線性隻體(ti) 現在事物的某個(ge) 方麵,事物之間則無疑是一種非連續的結構化的物變方式。
2) 如何觀物變?
物是即存有即活動的。這是牟宗三先生的講法,以對治今人常常割裂形體(ti) 與(yu) 運動之弊。既然這個(ge) 物是即存有即活動的,象科學那樣先從(cong) 靜態視角去描述形體(ti) ,再從(cong) 動態視角去言說其運動變化,這個(ge) 先後秩序不僅(jin) 抽象且缺乏感性,而且容易把這個(ge) “即”字的意蘊消解掉。
蓋有形之體(ti) 絕不是一個(ge) 僵死之靜物,它與(yu) 運動或變化是一體(ti) 二麵。或者說,形體(ti) 與(yu) 變化合二為(wei) 一,合而為(wei) 物。故世間無絕對靜止之物,運動和變化始終如影伴隨。現代科學那種對靜觀之物形態的刻畫,隻是一種權宜的方便法門。因此,要確保我們(men) 既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大道,又能保持直觀、感性,毫無疑問,需要回到易經的設卦觀象。
與(yu) 科學不同,易經是以萬(wan) 物直觀之象來表達萬(wan) 物之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故曰:聖人立象,以盡意。這個(ge) 意,便是指事物的大道。又曰:尋象以觀意,而意可盡也。由是,我們(men) 的古人始終堅持一種整全的視角,采用了一種絕頂聰明的做法:以物類物。
萬(wan) 物之情可類也。大千世界,氣象萬(wan) 千,紛繁複雜,但卻都可以用水火木金土這五種事物來類比,來把握萬(wan) 物化生之道。當然,不能把五行簡單地理解為(wei) 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古人是在立象盡意,用這五種事物的變化模式作樣本作藍圖,來表達萬(wan) 事萬(wan) 物。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五行其實就是一種抽象事物,是忽略事物的具體(ti) 形體(ti) ,而側(ce) 重關(guan) 注其運動性質的事物。換句話說,五行其實是從(cong) 事物整全角度出發而抽象出來的的五種物變方式或運動性質。而且呢,由於(yu) 是以物類物,這種抽象並不影響我們(men) 直觀、感性地把握和理解事物。
3) 五行者,氣之質,物之性也
朱子謂五行者,質具於(yu) 地,而氣行於(yu) 天者也。這無疑是對物變更透徹的認知。行於(yu) 天的氣首先要具於(yu) 地,表現為(wei) 具體(ti) 的運動方式,凝聚為(wei) 側(ce) 重於(yu) 刻畫其物變性質的抽象事物,是為(wei) 質。這個(ge) 質,當然不是空無憑據的,乃氣之著於(yu) 物,著於(yu) 有形之體(ti) ,是有形之體(ti) 的自性發用,故謂之體(ti) 性。而這個(ge) 體(ti) 性,表達的就是事物內(nei) 在具備的運動性質,所以又稱為(wei) 物之性。
朱子這個(ge) 用語,地便是指我們(men) 這個(ge) 感性世界,接地氣嘛;天呢,則是氣化流行,類似那個(ge) 理性的科學的世界。這二個(ge) 世界,一個(ge) 形而上,一個(ge) 形而下。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道,便是合理、氣言;所謂器,便是合物、變言了。故曰:
“理以主宰言,氣以流行言;物以凝聚言,變以合散言。”
因此,氣之著於(yu) 物,這個(ge) 五行之變便是媒介。五行既是氣之質,也是物之性。此種物變模式串上串下,一體(ti) 混成,太極立焉。所以,周子是從(cong) 太極講起,從(cong) 理到氣,從(cong) 氣到變,再從(cong) 變到物,層層遞進,以類萬(wan) 物之情,以通天下之誌。
二、五行相變,即五行相生相克,位時化育,以成萬(wan) 物
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萬(wan) 物之數不可以畢舉(ju) 也,其變化亦不可以終窮也。故約之以陰陽,冒天下之道而無不遍焉;定之以五行,統天下之物而無不攝焉。故周子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顯然是由氣而質,約之以五行,從(cong) 萬(wan) 象紛呈之中,提供一個(ge) 更為(wei) 簡潔明快的觀物之道。
1) 五行首先是個(ge) 大生態的係統模型
五行之名最早出於(yu) 《尚書(shu) ·洪範》,洪範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cong) 革,土爰稼穡”。此辨其體(ti) 性也,體(ti) 即形體(ti) ,性則是指功能、發用。
水以寒濕為(wei) 體(ti) ,潤下為(wei) 性,進而引申為(wei) 水有寒涼、滋潤、向下、閉藏、終結等特性,凡具有此類特性的事物歸屬於(yu) 水;火以熱燥為(wei) 體(ti) ,炎上為(wei) 性,熱情、熱烈、外向、高昂,炎而且上,凡具此類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yu) 火;木以柔韌為(wei) 體(ti) ,曲直為(wei) 性,曲而能直,謂其能從(cong) 繩墨也,因此,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yu) 木;金以堅剛為(wei) 體(ti) ,從(cong) 革為(wei) 性,從(cong) 而可革,謂其能就鎔範也,因金有變革、禁製、肅殺、斂降、潔淨等特性,凡具有此類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yu) 金;土可稼可穡,其體(ti) 能兼虛實,以含容特載為(wei) 功,故土德博厚,可以潤澤四方,因此,土有生長、承載、化生、孕育、長養(yang) 的特征,凡具有此類特性的事物均歸屬於(yu) 土。
這就是洪範所歸納出的五種物變類型,五種抽象事物。世間萬(wan) 物雖然繁雜紛呈,但都可以歸納到這五種抽象事物裏。在古人看來,萬(wan) 物之數不可以畢舉(ju) ,其變化亦不可能終窮,故定之以五行,統天下之物而無不攝焉。
為(wei) 什麽(me) 呢?為(wei) 什麽(me) 就這五種抽象事物就能統攝天下萬(wan) 物呢。因為(wei) 古人其實是秉持一種生態宇宙觀,是從(cong) 一個(ge) 生態的視角來看萬(wan) 事萬(wan) 物的。我們(men) 前麵談氣化,談萬(wan) 物化育的勃勃生機,其實不就是在談一個(ge) 大生態麽(me) ?
諸位看官,生態這個(ge) 詞,在今天可是很時髦喲。簡單的講,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men) 之間和它與(yu) 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guan) 係。甚至今天還有一種專(zhuan) 門的生態學,“研究動物與(yu) 有機及無機環境相互關(guan) 係的科學”。
五行其實就是一個(ge) 大生態的係統模型。水潤下,滋潤著大地,才能養(yang) 育萬(wan) 物,故潤下是打基礎紮根基;火炎上,高昂外向,盡情燒燒,盡情爆發,故炎上是向上發用,建功立業(ye) 也。水之陽則是木,水潤下紮下的根基,支撐著木的生長、升發;火之陰則是金,火乃木之生發,過則易衰,故金有禁製功能,約束木和型塑木的生長、發用。而這一切,這個(ge) 大生態的萬(wan) 物化育,顯然需要一個(ge) 好的土壤,以潤澤四方。
這就是五行所代表的萬(wan) 物化育圖,一個(ge) 大的生態係統。圖中這整個(ge) 半圓都是土,土其實是整個(ge) 生態圈這個(ge) 大背景大舞台。金則類似故宮的華表,掌握著禁製功能,以保證生態圈的良性化育。水是潤下是基礎,火是向上是發用,木介於(yu) 其間代表生長、成長。
2) 五行生克是個(ge) 網狀製衡的運動結構
當然,洪範言五行,水、火、木、金、土,水之陽則是木,火之陰則是金。這個(ge) 順序,是以功能,是以發用來排列的。故朱子謂這是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其實質就是按照一個(ge) 大生態大係統的體(ti) 位來講的。
董仲舒後來的講法是木、火、土、金、水,木之陽便是火,金則是水之陰。這顯然是從(cong) 氣化從(cong) 相變的角度講的,故朱子謂這是以氣而語其行之序。顯而易見,從(cong) 體(ti) 位到相變,董仲舒的立足點是為(wei) 如何有效使用這個(ge) 大生態模型提供指南。
這個(ge) 指南,其核心要訣是一句話:比相生而間相勝。也就是說,木、火、土、金、水的這個(ge) 順序是按相生排列的,這叫比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水又生木,構成一個(ge) 閉環的相生序列。所謂間相勝,即每間隔一個(ge) 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從(cong) 而便又構成一個(ge) 相互製約的閉環。
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五行中所有的“行”都指向係統內(nei) 其他的“行”,它們(men) 之間的相生或相克關(guan) 係在五行說中構成了一個(ge) 網狀結構,一個(ge) 網狀的運動模型或物變模型。在這個(ge) 網狀的運動模型中,所有“行”之間的消長、運動都必然對其他的“行”產(chan) 生影響,而這種影響必然會(hui) 反作用到本身,構成運動的循環。這就是大生態係統的物變法則。
為(wei) 什麽(me) 是五?有人曾經用離散數學的方法證明:如果要滿足生克循環的關(guan) 係,最小的數字是五。所以,這個(ge) 五的核心價(jia) 值在於(yu) ,在五行說這樣的網狀結構中,能確保任意三個(ge) 要素之間的關(guan) 係,都會(hui) 形成一個(ge) 穩定的生克製衡的三角結構。
任意點與(yu) 同自己不相鄰的兩(liang) 點形成的三角,表示相製的關(guan) 係。比如,金克木,但是火克製此過程,因為(wei) 同時木生火,火又能克金。也就是說,金是否能成功克木,將受到由木所生的火的製約。同樣,水克火,但是受到土製;木克土,但是受到金製;火克金,但是受到水製;土克水,但是受到木製。這是五個(ge) 同樣形狀的相製三角結構。
任意一點與(yu) 自己相鄰的兩(liang) 點形成的三角,表示相化的關(guan) 係。如金克木,但是被水所化,因為(wei) 同時,金生水,水又生木,故這金克的過程,會(hui) 被水所化。同樣,水克火,但是被木所化;木克土,但是被火所化;火克金,但是被土所化;土克水,但是被金所化。這是五個(ge) 同樣形狀的相化三角結構。
這兩(liang) 類三角關(guan) 係疊加起來,基於(yu) 相製或相化的關(guan) 係,構成了一個(ge) 結構化的運動模型,它們(men) 仍然遵守五行的基本原則,但通過導入係統內(nei) 部的另外一項使相生或相克關(guan) 係複雜化了,由機械的單向關(guan) 係變成受數量和具體(ti) 情況影響的辯證關(guan) 係。
這種辯證關(guan) 係,用現代點的說法是,在一個(ge) 結構體(ti) 中,係統內(nei) 各組成部分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關(guan) 係,能量、物質的輸入與(yu) 輸出在較長時間內(nei) 趨於(yu) 匹配,結構和功能處於(yu) 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幹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複和維持穩定狀態。
也就是說,由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運動不是不受條件製約的單向作用,而是在一個(ge) 網狀結構中發揮作用,它是結構性的,而不是線性的。因此,五行說是一種對宇宙生態的結構性認知模式。對這個(ge) 結構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其功能的轉換,而不是實在論的基礎。
3) 乾道變化,陰陽是綱,五行是領
盈天地間皆氣也,氣之所以流行而不息者,則理也。易以八卦表之,洪範以五行表之,皆所以通神明之德,類萬(wan) 物之情也。易經重在觀象,立八卦以象萬(wan) 物,是個(ge) 非常精致的行變化成萬(wan) 物的模型。但觀象雖然直觀,然萬(wan) 象紛呈,由氣而質,約之以五行,則更為(wei) 簡潔明快,有利於(yu) 從(cong) 繁雜的細節中跳出而直抓要害。雖然,這樣隻能粗線條地把握事物,故需要與(yu) 更精致的卦象互為(wei) 補充,異而知其類,睽而知其道,斯可以無惑焉。
易傳(chuan) ·文言雲(yun)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hui) 也,利者義(yi) 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ti) 仁足以長人,嘉會(hui) 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yi) ,貞固足以幹事。”“朱熹解之曰:“仁義(yi) 禮智,便是元亨利貞。”又曰:“仁木,義(yi) 金,禮火,智水,信土。”四德配五行,這就打通了。
為(wei) 什麽(me) 乾道變化中沒有與(yu) “信土”的匹配?因為(wei) 土是大背景大舞台,元亨利貞必須依托於(yu) 土這個(ge) 大背景大舞台。這個(ge) 元亨利貞好比是孫悟空,土便是如來佛了,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所以,你看,乾道變化,終歸落腳於(yu) 陰陽五行。朱子曰:蓋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能外乎陰陽。又曰: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
朱子這二句話其實非常重要,前一句實際是說陰陽是綱,後一句則是說五行是領,陰陽五行便是變化氣質之綱領。於(yu) 此,變化氣質之道可見焉。
然而,陰陽與(yu) 五行被割裂久矣,這個(ge) 綱領的真義(yi) 也隱而不顯。今人理解陰陽五行,油是油,水是水,撇開專(zhuan) 業(ye) 的中醫不論,這二者的綱領關(guan) 係已鮮為(wei) 人知了。馬一浮先生指出,今人信自然科學而不信五行,是知二五而不知十。即隻知二者有別,而不知乘數效應,不知陰陽與(yu) 五行之間水乳交融的化生之道。
五行之中有陰陽,陰陽之中寓五行。五行作為(wei) 抽象事物,當然同具體(ti) 事物一樣,是兼陰陽的。如:“水曰潤下”,水因寒涼滋潤而屬陰,然而水由天陽所生,即所謂“天一生水”,“中有微陽之氣”。“火曰炎上”,火因溫熱向上而屬陽,然而火由地陰所生,即所謂“地二生火”。“木曰曲直”,說明木有條達(板直)與(yu) 柔和(揉曲)的兩(liang) 種屬性:條達屬陽,柔和屬陰。“金曰從(cong) 革”,說明金有順從(cong) 與(yu) 變革的兩(liang) 種屬性:順從(cong) 屬陰,變革屬陽。“土爰稼穡”,稼種為(wei) 陽,穡收為(wei) 陰。
因此,五行作為(wei) 生態的結構化運動模式,陰陽二氣彌散其中而不可須臾離。也許這樣說好像還不好理解。那就以物理學來打個(ge) 比方,陰陽五行頗類似於(yu)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²,這陰陽二氣便是能量,五行便是運動著的物質質量。我們(men) 知道,質量和能量等價(jia) ,物體(ti) 越加速就越需要更多的能量。這不正是氣之著於(yu) 物嗎?或者說,這隻是氣著於(yu) 物的一個(ge) 經典案例,陰陽五行不完全是物理學的,它是一個(ge) 更通用場景的物變模式。
朱子曰:陽變而陰,而生水與(yu) 金;陰合而陽,而生火與(yu) 木;土則生於(yu) 變合之中,而陰陽具。這是朱子對氣著於(yu) 物的通用場景的模式描述。顯而易見,這個(ge) 觀物模式有一個(ge) 顯著的特征,就是把連續性的氣化視角推進到一個(ge) 非連續性的結構視角。事實上,五行作為(wei) 結構關(guan) 係就是非連續性的,而陰陽氣化作為(wei) 勢能則顯然呈現連續性特征。
這種推進好比鏡頭從(cong) 遠到近。陰陽氣化這種連續性是遠鏡頭獲得的,因此看得到趨勢看得到方向。但事物更具體(ti) 的運動特征,顯然需要進一步把鏡頭拉近到五行的結構層麵。故而,從(cong) 陰陽到五行,實際上是連續性與(yu) 非連續性相互支撐相互印證的運動模型。
你看,飛機在空中能連續飛行,不正是飛機各個(ge) 結構組件協同配合的結果麽(me) ,而這個(ge) 結構組件不正是非連續的麽(me) ?所以,在一種非連續的五行生克的網狀製衡中去實現連續性,這便是陰陽五行這個(ge) 生態型物變模式的真義(yi) 了。
三、天地和序,即生態的平衡與(yu) 演化,一幅和諧的宇宙圖景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我們(men) 古人的宇宙觀正是這樣一種生機勃勃的生態宇宙觀。《菜根譚》有雲(yun) :“簾櫳高敞,看青山綠水吞吐雲(yun) 煙,識乾坤之自在。”我們(men) 的古人觀物變,見得自在與(yu) 天命,絕無任術禦物之意,故能始終保持一個(ge) 高度開放的視野。
1) 生態的平衡與(yu) 演化:五行具而萬(wan) 物備
我們(men) 這個(ge) 宇宙,這個(ge) 生態,千姿百態,萬(wan) 象紛成,物種非常豐(feng) 富。究其實,一個(ge) 大生態,比如我們(men) 地球的這個(ge) 生物圈,本身就是一個(ge) 大事物。物物一太極,生態這個(ge) 大事物因此也就是一個(ge) 大太極;又理一分殊,這個(ge) 大太極是理一,其內(nei) 部的多物種便是分殊了。所以,生態,是一個(ge) 多物種的結構。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men) 這裏使用結構這個(ge) 詞,有一種動態的意蘊,而非那種基於(yu) 牛頓絕對時空觀的與(yu) 時間無關(guan) 的靜態空間。我們(men) 的古人喜歡觀象,在他們(men) 看來,時間也好,空間也罷,皆不過變化之象,故時空二名,實無從(cong) 安立,以其同為(wei) 變化也。所以,從(cong) 物變意義(yi) 上講,所謂結構乃是一個(ge) 時間與(yu) 空間一體(ti) 的動態之物。
而這個(ge) 結構,正如前麵反複論證的,五行是其運動模型。而且,我們(men) 知道,五行生克是一個(ge) 網狀製衡的動態結構,是一個(ge) 自足的閉環。
另一方麵,土作為(wei) 這個(ge) 生態結構的大背景大舞台,實際上擔負了與(yu) 外界的交流。土德博厚,它隔離內(nei) 外,不斷從(cong) 外麵吸取養(yang) 分,支撐內(nei) 部物種的演化。所以,這個(ge) 生態,這個(ge) 宇宙結構,其實是半開放的。
舉(ju) 個(ge) 例子,就說中醫吧。雖說今天中醫受到了西醫的強烈衝(chong) 擊,但其生命力無疑依然很強大。中醫是什麽(me) ?在古人那裏其實一直是很明晰的。清代的吳瑭,也就是《溫病條辨》的作者對中醫有過一個(ge) 很好的定義(yi) ,他說“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ti) 物之理。”你看,中醫關(guan) 注的是生命的健康成長,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生命的大係統大生態。所以,中醫說到底是個(ge) 人體(ti) 生態學。人體(ti) 五髒六腑,奇經八脈,本身是一個(ge) 複雜的多物種結構。其內(nei) 部自足的氣血運動,以及通過吃喝拉撒與(yu) 外部交換,維持著一個(ge) 動態的平衡。
在人體(ti) 這大生態係統中,一旦五行這種相互生成和相互製約的結構被破壞,整體(ti) 的平衡就會(hui) 出現問題,你於(yu) 是就會(hui) 生病了。蓋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製有克,如無承製而亢極則為(wei) 害,有製克則生化矣。
也就是說,由於(yu) 相製與(yu) 相化關(guan) 係的存在,無論是相生還是相克,都不能僅(jin) 僅(jin) 考慮“行”的性質,還要考慮相互之間的量的關(guan) 係。在五行關(guan) 係網絡中,如果力量匹配合適則整個(ge) 體(ti) 係運轉正常,任何一行如果力量過於(yu) 強大都會(hui) 導致整體(ti) 平衡失調。
因此,五行說是從(cong) 整全的視角來把握生態,來理解物變的。其最核心的問題,乃是如何維持生態係統的動態平衡,這個(ge) 平衡是物種生長,萬(wan) 物化育的根本機製。譬如你跑步,先得跑穩,可別摔個(ge) 跟頭,要保持平衡才能進步。再比如飛機,且不說發動機在空中熄火的極端情形,就是拿著鞭炮炸胡截機,也會(hui) 影響飛機平穩飛行。
2) 無需勞煩上帝之手
我們(men) 說,生態是一個(ge) 多物種的結構,而一個(ge) 物種無疑也是一個(ge) 生態,這就好比那個(ge) 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那麽(me) ,我們(men) 這個(ge) 現實中的宇宙最多能套到多大層?這個(ge) 層數顯然不好回答,那換個(ge) 說法,我們(men) 這個(ge) 世界最大的那個(ge) 物種,那個(ge) 宇宙,邊界在哪?
《禮記·禮運》曰:“必本於(yu) 太一,分而為(wei) 天地,轉而為(wei) 陰陽,變而為(wei) 四時。”這個(ge) 太一當然就是太極,但它是那個(ge) 最大物種的太極,因為(wei) 它分而為(wei) 天地。所以,這個(ge) 太一,顯然就是指這個(ge) 現實世界中的那個(ge) 最大的宇宙。
顯然易見,這個(ge) 太一,其邊界受人類實踐視域的限製。早期部落中的原始人,其天地就是其出門的那方園幾十或幾百公裏。到農(nong) 業(ye) 時代,這個(ge) 範圍顯然已經大大擴大到州際領域。而今天,我們(men) 不僅(jin) 成功地跨出了地球,而且也知道了宇宙奇點的存在。
也就是說,我們(men) 這個(ge) 最大的宇宙,不是一個(ge) 靜態的有固定邊界的結構,而是一個(ge) 半開放的不斷壯大的生態。這個(ge) 道理,倒過來想一下也許更容易明白,如果這個(ge) 邊界是靜態的固定的,以人類的實踐能力和科技發展,就很容易抄底,就不可能是如程子說的“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了。
事實上,長期以來,神學家和哲學家們(men) 就一直試圖抄這個(ge) 底。所謂的第一因蓋源於(yu) 此。作為(wei) 一個(ge) 神學哲學名詞,第一因被認為(wei) 是整個(ge) 因果鏈的最初原因,又稱終極因。比如,牛頓發現了萬(wan) 有引力,很完美地解釋了天體(ti) 的運動。但再往前一步,是什麽(me) 讓天體(ti) 有現在的如此精密的運動狀態?牛頓於(yu) 是說,這是上帝之手的第一推動。
但是,今天的科學揭示了宇宙大爆炸,牛頓所謂的第一推動並不成立。所以,霍金直接宣告了上帝不存在。但羅馬教皇則不一定認可了。畢竟宇宙奇點之前是什麽(me) ,人類還一無所知。也就是說,科學還並未解決(jue) 有關(guan) 宇宙起源的問題,故而,神學家依然認為(wei) ,這尤其需要來自上帝啟示的知識。所以,你瞧,上帝一退再退,這個(ge) 底總是抄不著。雖然,上帝也始終玩固地站在哪兒(er) ,試圖再次抄底。
這裏的症結,本質上是誤用了時間的邏輯。所謂的第一因,是一個(ge) 時間意義(yi) 上的因果鏈。在這個(ge) 因果鏈上,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所謂的第一因隻是一種權宜。恰如朱子指出的,但說“動而生陽”,不過是從(cong) 這個(ge) 地方說起,第一因也是這樣姑且從(cong) 這個(ge) 地方說起而已。
這世界的一切,都在這個(ge) 天地中,在太一中,在五行的網絡結構中。這個(ge) 結構中的一切,皆可言說,皆謂之存在。世人好辯有無,其實一旦可言說便是有,便是存在,“無”也是一種有,即有“無”這個(ge) 存在。
故曰,無極而太極。無極好比宇宙奇點,太極就好比大爆炸後的宇宙。宇宙奇點之前是什麽(me) ,隻能說是能量,能量不滅,隻是大爆炸後的能量,是處一種時空的宇宙結構之中。同樣,對於(yu) 無極,即氣即理,隻是能量之源;對於(yu) 太極,則是全氣即理,全理即氣。全者,全時空之結構也。
總之,太一分而為(wei) 天地,是一個(ge) 陰陽無始的時空結構。易經曰既濟未濟,上一個(ge) 過程既濟了結束了,但其實還是未濟,因為(wei) 同時又孕育了下一個(ge) 過程的基因,剛剛開始呢。從(cong) 這裏出發,我們(men) 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們(men) 這個(ge) 天地這個(ge) 宇宙的萬(wan) 物化育,根本不需要去借上帝之手來作第一推動。我們(men) 人立於(yu) 天地之間,雖見得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但So What,又有什麽(me) 關(guan) 係,我們(men) 好好立足當下就夠了。
3)聖人之教,即是天地之教
現在我們(men) 來進一步討論生態的目標。生態為(wei) 什麽(me) 存在,其願景目標是什麽(me) ?這其實就是那個(ge) 著名的終極之問,那個(ge) 引無數神學家哲學家智者們(men) 絞盡腦汁的終極關(guan) 懷。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必須始終立足於(yu) 生態的視角。我們(men) 前麵的討論,基於(yu) 五行說的生態模型,其實是非題簡潔的。今人偏好和擅長嚴(yan) 謹的邏輯分析,那如何用最簡單的邏輯概念來說明這個(ge) 生態係統呢?毫無疑問,主要有三個(ge) 點:
1,多物種。生態首先是一個(ge) 多物種的演化結構。
2,半開放。生態內(nei) 部是一個(ge) 基於(yu) 五行生克的自足的閉環,但同時又有開口與(yu) 外部交流。
3,和諧。生態不需要其它目標,生態和諧就是最大的理想和目標。
儒家有著長期的文教傳(chuan) 統,所以它對生態目標的解答顯然特具一格。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故儒家不去追尋上帝之手,而更在意立足當下。生態不需要其它目標,生態本身的和諧就是其最大的理想和目標。
孔子閑居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行,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故曰聖人之教,即是天地之教。
何謂天地?在古人那裏,天地是以體(ti) 位言,宇宙是以時空言。故這個(ge) 天地,就是我們(men) 人類的實踐視域所觸及的活動空間,是一個(ge) 動態的時空結構。朱子曰:“仁木,義(yi) 金,禮火,智水,信土。”故而,這個(ge) 天地,是一個(ge) 基於(yu) 仁義(yi) 禮智信五常的動態結構。
假如坐在飛機上,從(cong) 萬(wan) 米高空看芸芸眾(zhong) 生,你看到了什麽(me) ?顯然不會(hui) 是思想不會(hui) 是文化,你看到的一定鋼筋混凝土等器物層麵的東(dong) 西。同樣,假如我們(men) 用長鏡頭來遠觀這個(ge) 天地,它呈現出來的首先一定是這個(ge) 結構的對外發用,是建功立業(ye) 、開物成務,是五行之火。儒家傳(chuan) 統謂經世濟民,士農(nong) 工商,便是言這個(ge) 發用群物皆別,有物有則,是一個(ge) 秩序的視角,故謂天地之序,是為(wei) 禮。
當然,五行結構,火之發用僅(jin) 居其一,隻是長鏡頭隻能直觀呈現這個(ge) 火這個(ge) 禮而已。那麽(me) ,其它幾行情況怎樣,如何呈現?很簡單,靠聞味這種間接法可也。於(yu) 此,隻要看這個(ge) 發用之火是否有一個(ge) 動態平衡,如果這個(ge) 平衡良性,說明這個(ge) 生態結構內(nei) 部百物皆化,皆是健康快樂(le) 的,故謂天地之和,是為(wei) 樂(le) 。
故曰:禮者,天地之序;樂(le) 者,天地之和。
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所謂達道,即圍繞天道,遵循天道。我們(men) 知道,道是合理、氣言,氣之發,若皆中正,無所乖戾,這個(ge) 生態體(ti) 現出理氣混然一體(ti) 的動態平衡,這個(ge) 平衡謂之和。
中庸又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所謂大本,朱子說是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類似今天基因這個(ge) 概念。朱熹解釋說,氣之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好比一粒種子,還談不上生態發育,談不上什麽(me) 和,隻是處於(yu) 這個(ge) 基因原初的中正狀態,故稱為(wei) 中。
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止為(wei) 始,中也;能得為(wei) 終,和也。這個(ge) 中,氣要發而未發,顯然正處於(yu) 混沌的無極態。這個(ge) 和,發而皆中節,顯然便是理氣處於(yu) 動態平衡的太極態。由中而和,周而複始,這便是無極而太極這個(ge) 化育的過程了。
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
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萬(wan) 物各有其性,各有其基因,以至於(yu) 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及氣之已發,以至於(yu) 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wan) 物育矣。這便是儒家禮樂(le) 文明之精義(yi) 。
周子曰: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孔子曰:四時行,百物生,天何言哉。乾卦曰:雲(yun) 行雨施,品物流行,保合太和,萬(wan) 國鹹寧。儒家就是這樣識乾坤之自在,慕天道之和諧。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