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线上平台2017年度十大好書入圍名單(国际1946伟德類)

欄目:年度十大好書評選
發布時間:2018-01-11 23:43:49
標簽:年度十大好書
伟德线上平台

伟德线上平台創辦於(yu) 西元二〇〇八年,以承續儒家文明、推動中華複興(xing) 為(wei) 己任,堅持儒家立場、民間身份、公益性質,以“立場明、水準高、信息新”為(wei) 工作標準,重點發布當代儒家的最新国际1946伟德成果、社會(hui) 熱點評論及民間社會(hui) 實踐信息,努力打通學術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隔閡。編發《儒家郵報》(電子),主持出版儒生係列圖書(shu) ,組織、支持開展各種思想文化活動。

伟德线上平台2017年度十大好書(shu) 入圍名單

(国际1946伟德類) 

按照出版時間排序

 

  


【張祥龍著《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本書(shu) 是作者近年有關(guan) “家與(yu) 孝”的著述中,與(yu) 西方哲學和文化有關(guan) ,又有中西比較之趣的文章的結集。作者對西方晚近海德格爾等關(guan) 於(yu) 家的思想做了係統闡述,通過中西比較,揭示出中國傳(chuan) 統哲理的最為(wei) 獨特之處,不僅(jin) 在於(yu) 家道,更在於(yu) 其對“家”的理解是一種直接可經驗的親(qin) 子一體(ti) 的方式。作者認為(wei) ,對孝現象和孝意識的體(ti) 會(hui) ,是理解家和人類獨特性的一個(ge) 關(guan) 鍵,也是認識儒家及其未來的一個(ge) 要害。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7年1月出版。

 

  

 

【梁庚堯著《宋代科舉(ju) 社會(hui) 》】本書(shu) 深入剖析宋代科舉(ju) 製度的運行模式,及其背後推動的力量,進而闡述此一製度對社會(hui) 的影響與(yu) 科舉(ju) 文化的形成,呈現出宋代科舉(ju) 社會(hui) 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引領讀者深入了解科舉(ju) 製度,並通過此一製度了解中國社會(hui) ,尤其是文化擔綱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關(guan) 文化。本書(shu) 是中國科舉(ju) 文化研究、宋代社會(hui) 史研究的典範之作,問世以來深受海內(nei) 外學界好評。東(dong) 方出版中心2017年1月出版。

   

    

 

【丁四新著《周易溯源與(yu) 早期易學考論》】本書(shu) 是作者長期研究出土易學的成果集結。前兩(liang) 章,分別討論了數字卦問題,梳理了《說卦》三篇後得和汲塚(zhong) 竹書(shu) 《易》等問題,解決(jue) 了“《周易》卦爻畫的性質和來源是什麽(me) ”的重大疑難問題。中間五章,研究了馬王堆帛書(shu) 《易傳(chuan) 》的文本和思想;從(cong) 解《易》原則、陰陽說、乾坤說及今本、帛書(shu) 之思想比較四個(ge) 方麵,全麵概括和論述了帛書(shu) 《易傳(chuan) 》哲學思想的基本要點及其學術價(jia) 值;還論證了《繆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觀點。最後兩(liang) 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這兩(liang) 種經典的文本演變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關(guan) 係,並從(cong) 出土易學材料的角度論述了《周易》經學的哲學解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曾亦、郭曉東(dong) 著《春秋公羊學史》】徐洪興(xing) 教授評曰:《春秋公羊學史》一書(shu) ,卷帙浩繁,曆時七八年才得以完成。曾亦、郭曉東(dong) 兩(liang) 位教授,多年來從(cong) 事相關(guan) 領域的教學與(yu) 研究,已有不少重要的學術成果。本書(shu) 雖屬於(yu) 通論性著作,但是,此書(shu) 涉及許多重要人物和著作的研究,如何休、徐彥、劉逢䘵、孔廣森、戴望、蘇與(yu) 等人物,還有《公羊傳(chuan) 》、《春秋繁露》、《春秋公羊釋例》等著作,其專(zhuan) 門性的研究,目前尚屬填補空白的工作。總的來說,此書(shu) 在許多內(nei) 容方麵都具有突破性。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彭永捷主編《中國政治哲學史》(第2卷)】這一卷承擔的內(nei) 容,從(cong) 時間跨度上來說,涵蓋了從(cong) 漢代至明末清初的漫長歲月。本書(shu) 的作者們(men) 致力講述古代人的政治世界,在他們(men) 看來,我們(men) 愈是了解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我們(men) 愈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國人的生活離我們(men) 雖然遙遠,但他們(men) 關(guan) 於(yu) 人類應有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樣式的種種理解,對我們(men) 今人依然充滿啟迪和鼓舞人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陳進國著《救劫——當代濟度宗教的田野研究》】本書(shu) 是作者深入福建、廣東(dong) 、江西、台港澳及東(dong) 南亞(ya) 等地區,進行長期田野調查的反思成果。作者緊扣現當代“濟度宗教”的“救劫”母題及其衍化變異形態,探討了道(教)門運動勃興(xing) 、複興(xing) 之所以然、所當然,並緊扣濟度宗教與(yu) 地域崇拜、神啟權威、神道設教、位育教育、區域網絡等等關(guan) 係的向度,探討了濟度宗教譜係之連續存在和生長的動力、“宗教內(nei) 卷化”困境及其“去過密化”的可能性。作為(wei) 一種以複興(xing) 或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導的本土性的濟度宗教運動,“道(教)門”宗教一直主動謀求“近代化”的信仰轉型,並最終形成了具有連續性文明特色的新宗教譜係。濟度何在,誰之宗教?以濟度宗教為(wei) 方法,是重建一個(ge) 關(guan) 於(yu) “中國宗教譜係”的曆史論述的渠道。而作為(wei) 態度的濟度宗教,同樣是構建“批評的宗教學”的媒介。重思濟度宗教,也是重思曆史中國,重思中國文明。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李學俊著《中國古代社會(hui) 主義(yi) 》】中華文明為(wei) 何在人類文明中唯一幾千年綿延不絕?並正不可阻擋地全麵複興(xing) ,重登世界舞台的中央?這是一個(ge) 世界之問,它使全球政商學各界為(wei) 之著迷。本書(shu) 通過對大量曆史典籍和《管子》等中華文化經典著作的深入研究,認為(wei)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社會(hui) 主義(yi) 這個(ge) 詞語,但實際上有豐(feng) 富的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與(yu) 實踐,古代中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故鄉(xiang) 。而且,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東(dong) 學西漸中“出口”歐洲,成為(wei) 啟蒙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深刻影響了西方現代社會(hui) 與(yu) 思想文化。本書(shu) 為(wei) 四卷本著作《道政匡正世界》第一卷,前半部分介紹解讀了春秋齊國的道政社會(hui) 主義(yi) ,漢、唐、宋、明諸朝實施的若幹社會(hui) 主義(yi) 豐(feng) 富曆史與(yu) 慘痛教訓,後半部分係統介紹了管仲的道政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理論。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曲輝著《突破與(yu) 變異:16-17世紀儒學思想變遷探微》】自誕生之日起,儒學便處於(yu) 不斷地發展與(yu) 變化當中,政治生態、經濟形勢、朝代更迭等因素都影響著儒學,而儒學往往也在理念與(yu) 方法等方麵順勢革新,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16-17世紀是儒學發展的又一個(ge) 重要節點。王陽明心學在此期間創立,隨後發展出各種流派,一時之間“陽明心學”蔚為(wei) 大觀。然而,王門後學有發揮陽明精義(yi) 者,也有陷入“狂禪”“歸寂”者:明清鼎革,王學末流的空疏備受指責,經世致用之學大盛,“以禮代理”說、考據學等活躍於(yu) 當時。本書(shu) 試圖對該時期儒學的發展與(yu) 演變進行盡可能全麵的梳理,同時將儒學發展置於(yu) 社會(hui) 、文化背景之下,力圖廓清源流,呈現儒學發展的原因、方向及麵貌。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石立善主編《日本先秦兩(liang) 漢諸子研究文獻匯編》】中國先秦兩(liang) 漢諸子之書(shu) ,記錄諸子百家時代的各家爭(zheng) 鳴思想,係中國傳(chuan) 統文獻的精華部分,東(dong) 傳(chuan) 日本之後,得到廣泛流傳(chuan) 與(yu) 閱讀。經過一千餘(yu) 年的漫長的接受與(yu) 學習(xi) 期,在江戶時代終於(yu) 開花結果,日本漢學家開始了獨自的研究與(yu) 注釋,對於(yu)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醫家、雜家等先秦兩(liang) 漢諸子之書(shu) ,皆作有富有學術價(jia) 值的深入研究,著作多達數百種,頗值得參考。清代學者如阮元、俞樾、孫詒讓,以及近代治諸子學的學者如梁啟超、梁啟勳、高亨等,都大量參考日本諸子校注與(yu) 研究成果,並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引用。日本的諸子學校注與(yu) 研究著作不獨在版本流傳(chuan) 上因其多見到中土已經失傳(chuan) 的珍異抄本,故在文字校勘上多可以補中土版本的不足,另外,由於(yu) 日本學者精研漢學,對於(yu) 文字訓詁與(yu) 義(yi) 理闡述也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常可以匡正中土學者的不逮。至於(yu) 文化上的異域之眼,更可以取長補短,對諸子思想的多元傳(chuan) 播與(yu) 深入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匯編從(cong) 江戶到近代為(wei) 止的漢文著作中精選善本,單頁原大影印,彙編為(wei) 叢(cong) 書(shu) 。這批文獻都是第一次在中國出版,可為(wei) 學術界提供日本漢學的珍貴學術文獻及借鑒,推動域外漢籍研究及先秦兩(liang) 漢諸子領域的研究。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吳笑非著《漢學讀本》】本書(shu) 側(ce) 重漢魏經學及其運用。漢學篇,接續古學,以漢魏為(wei) 源,借朱子為(wei) 術,以申漢學義(yi) 理。公羊旁議篇,自外近世公羊,重述漢朝家法。教育篇,開周禮學書(shu) 單及學科設想。本書(shu) 價(jia) 值在考據與(yu) 問難。如《孝經》鄭司農(nong) 注的論證,大一統、七等、進爵的考訂,及文文山、方希直等節義(yi) 問題的反複辯論。《周禮學大綱》是中西匯通的嚐試,期待同道的重視與(yu) 協作。作者是民間儒者吳飛(字笑非,號太常),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吳飛著《人倫(lun) 的“解體(ti) ”:形質論傳(chuan) 統中的家國焦慮》】一向被視為(wei) 天經地義(yi) 的人倫(lun) ,在20世紀中國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時西方學界也出現了對人倫(lun) 的反省,創造了三個(ge) “學術神話”:母係社會(hui) 、亂(luan) 倫(lun) 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個(ge) 還深深影響了現代中國思想。本書(shu) 考察了這三個(ge) 命題在西方古今形質論哲學傳(chuan) 統中的根源,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與(yu) 文明生活之間的張力關(guan) 係,嚐試探索在中國文質論傳(chuan) 統中反思人倫(lun) 問題的可能。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7年4月出版。


  


【錢宗武著《<尚書(shu) >詮釋研究》】《〈尚書(shu) 〉詮釋研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所有討論的專(zhuan) 題都是《尚書(shu) 》學與(yu) 語言學長期需要解決(jue) 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這些問題有些還關(guan) 涉古典文獻學、辨偽(wei) 學、輯佚學、哲學、思想史研究等領域。作者皆能以廣闊的學術視野、紮實的文獻功底、深厚的理論素養(yang) ,探隱索微,反複論證。全書(shu) 分析透徹,邏輯嚴(yan) 密,例證豐(feng) 富,其結論或正前人之失,或對有關(guan) 問題的論證有所推進,或給讀者以新的啟迪,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寧鎮疆著《〈孔子家語〉新證》】《〈孔子家語〉新證》是上海大學曆史係主任寧鎮疆教授近年來致力於(yu) 《孔子家語》研究的一部總結之作。全書(shu) 共分出土文獻及新材料編、傳(chuan) 本及版本編、流傳(chuan) 及學術史編、經學及理論編、諸書(shu) “互見”編五個(ge) 部分,對《孔子家語》這部文獻進行了詳盡的多角度研究,結構嚴(yan) 謹、布局合理,從(cong) 眾(zhong) 多角度新穎、分析方法多樣的個(ge) 案研究,上升到綜論性質的總結概括,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論具有指導性的意義(yi) 。微觀的如從(cong) 一條注釋入手分析《孔子家語》王肅注的價(jia) 值,宏觀的則有古文獻辨偽(wei) 學“範式”的問題、文獻“互見”的類型學問題,以及對先秦儒家群體(ti) 意識的研究等。該書(shu) 是近年來古代文獻研究領域的一部優(you) 秀論著。中西書(shu) 局2017年4月出版。

 

   

 

【穀繼明著《周易正義(yi) 讀》】本書(shu) 係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yu) 文化叢(cong) 書(shu) ”的一種。作者長期從(cong) 事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尤其專(zhuan) 注於(yu) 周易及其相關(guan) 領域的研究。這本《周易正義(yi) 讀》要旨在於(yu) ,唐朝儒學宗師孔穎達所編撰的《周易正義(yi) 》是十三經注疏中《周易》的正注正疏,對於(yu) 了解作為(wei) 經學的《周易》學,具有基礎意義(yi) 。同時在漢晉到宋明的思想流變中,《周易正義(yi) 》無疑亦具有重要的意義(yi) 。本書(shu) 略仿章太炎先生《春秋左傳(chuan) 讀》的體(ti) 例,對《周易正義(yi) 》在版本、訓詁、義(yi) 理等方麵的問題作了解讀和疏釋,發掘孔疏的用心,並就曆代圍繞《周易正義(yi) 》的學術史問題也作了回應,力圖能賡續和發揚經學傳(chuan) 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黃開國主撰《清代今文經學新論》】黃開國主撰的《清代今文經學新論》是以獨特的全新視角來研討清代今文經學的學術成果。書(shu) 中認為(wei) ,清代今文經學的緣起既與(yu) 中國的特定社會(hui) 曆史背景相關(guan) ,也是中國經學二千餘(yu) 年演化邏輯進程的必然結果,其發展經曆了照著說與(yu) 接著說兩(liang) 個(ge) 階段。從(cong) 總體(ti) 上說,照著說以清學的範式來發明今文經學,是對今文經學已有理論的整理發明,沒有具有時代意義(yi) 的新內(nei) 容。從(cong) 莊存與(yu) 到魏源的今文經學都屬於(yu) 照著說的階段,其中又分為(wei) 重大義(yi) 與(yu) 重微言兩(liang) 個(ge) 不同階段,重大義(yi) 以發明經學的政治理論原則為(wei) 中心,重微言開始於(yu) 莊述祖,而以劉逢祿的以三科九旨統宗今文經學得到全麵推進,經過宋翔鳳的孔子素王說、龔自珍的五經大義(yi) 終始論、魏源強調治學合一的過渡,清代今文經學才進入接著講的階段。接著講的代表人物是廖平、康有為(wei) ,他們(men) 借助孔子改製的微言,結合時代的發展,打破經學的家法原則,而著意發明熔古今中西於(yu) 一爐的近代經學,將古今中外、六合內(nei) 外都納入經學,帶有顯著近代特色與(yu) 新的時代內(nei) 涵。接著講的今文經學不僅(jin) 標誌著君主專(zhuan) 製製度時代經學的終結,也為(wei) 與(yu) 時俱進的經學創新發展提供了極有意義(yi) 的啟示。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方旭東(dong) 編《香港新儒家》】“華洋雜處”的香港,看上去與(yu) 儒家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卻與(yu) 現代新儒家大有淵源。1958年元旦發表的《中國文化與(yu) 世界宣言》被認為(wei) 是現代新儒家崛起的一個(ge) 標誌,而聯合簽名的四個(ge) 人,就有兩(liang) 個(ge) 在香港。作為(wei) 香港中文大學前身之一的新亞(ya) 書(shu) 院,創辦人錢穆、唐君毅、牟宗三,都是現代儒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時至今日,香港的儒家依然香火未斷。而與(yu) 大陸、台灣的新儒家不同,香港新儒家總體(ti) 的特點是更為(wei) 理性、多元,更切合當代社會(hui) 實際,這跟香港儒學的發展幾乎沒有受到意識形態幹擾有關(guan) 。本書(shu) 以訪談加代表作的形式介紹三位當代香港儒家學者陳祖為(wei) 、範瑞平、鄭宗義(yi) ,這是“香港新儒家”在國內(nei) 的首次集體(ti) 亮相。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司馬朝軍(jun) 著《<經解入門>整理與(yu) 研究》(三冊(ce) )】關(guan) 於(yu) 江藩《經解入門》的真偽(wei) 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本書(shu) 洋洋300萬(wan) 言,從(cong) 版本、序跋、傳(chuan) 播源流、思想內(nei) 容、時代特征等方麵全方位綜合考察,去偽(wei) 存真,深入比較探析,以充分的論據論證了“《經解入門》出於(yu) 偽(wei) 撰”的結論,可謂“學術打假”之力作,學術價(jia) 值頗高。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郭沂著《孔子集語校注》】《孔子集語》由清代學者孫星衍輯,之後王仁俊、李滋然對孫書(shu) 各有補充,分別撰有《孔子集語補遺》、《孔子集語補遺商正》。三書(shu) 所輯,是除《論語》、《孔子家語》外,研究儒家學說特別是孔子思想的直接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jia) 值。《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在慎選版本的基礎上,吸收曆代重要研究成果,對以上三書(shu) 進行校勘,擇要注釋相關(guan) 字詞、事典等。全書(shu) 主要由孔子集語十七卷正文、補遺十二種、附錄二種組成。十七卷正文以孫星衍所輯為(wei) 主幹,每卷之末附王氏補遺、李氏商正,並列“新補”一條,以補三家所缺。補遺十二種包括馬王堆帛書(shu) 、郭店竹書(shu) 、上博簡、定州漢簡、阜陽漢簡等出土文獻以及《左傳(chuan) 》、《史記》、《孝經》等傳(chuan) 世文獻。附錄分為(wei) “書(shu) 名篇卷索引”和“校勘所據主要書(shu) 目”。中華書(shu) 局2017年4月出版。


   

 

【周積明、朱仁天著《〈四庫全書(shu) 總目〉:前世與(yu) 今生》】本書(shu) 詳細介紹了《四庫全書(shu) 總目》的編纂經過,運行機製,從(cong) 分纂官到乾隆帝的角色功能,以及《四庫全書(shu) 總目》版本的流傳(chuan) 、研究狀態、對乾嘉學風的影響、文化價(jia) 值。本書(shu) 內(nei) 容豐(feng) 富,史料翔實,閱讀此書(shu) 即可了解《四庫全書(shu) 總目》的“前世與(yu) 今生”。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曾亦、黃銘著《董仲舒與(yu) 漢代公羊學》】董仲舒為(wei) 漢初一代儒宗,又是漢代公羊學主要的代表人物,其學術世代立為(wei) 博士,尊於(yu) 學官,不獨對於(yu) 兩(liang) 漢之經學,且於(yu) 中國古代數千年之政治、法律、社會(hui) ,影響皆極為(wei) 深遠。至漢末又有何休,為(wei) 《公羊》墨守之學,而力辟盛極一時之《左氏》學,可謂漢代《公羊》學之殿軍(jun) 。其後治《公羊》之學者,兩(liang) 千餘(yu) 年間,皆莫出二子之外。本書(shu) 立足於(yu) 漢晉數百年經學史中的今古之爭(zheng) ,詳細梳理了董仲舒、何休的《公羊》學,及其與(yu) 《左氏》學的關(guan) 係。且本書(shu) 亦凸顯了董仲舒與(yu) 何休的差異,並試圖揭示這種差異對於(yu) 清末《公羊》學的巨大影響。本書(shu) 長於(yu) 對《公羊》義(yi) 理、條例的分析,以及相關(guan) 經學史脈絡的梳理,是一種不同於(yu) 思想史論述的經學著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陳居淵著《焦循儒學思想與(yu) 易學研究》(修訂版)】本書(shu) 是第一部專(zhuan) 門研究清代著名學者焦循及其易學的專(zhuan) 著。焦循以易學知名,而其易學由於(yu) 涉及象數、數學相關(guan) 知識,曆來少有人研究。本書(shu) 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相關(guan) 研究成果,對焦循的易學體(ti) 係作了完整的介紹,並將之放在整個(ge) 清代學術發展史和焦循個(ge) 人學術整體(ti) 的脈絡中,因而能夠更為(wei) 精準地認識焦循的易學特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陳緒波著《<儀(yi) 禮>宮室考》】《儀(yi) 禮》十七篇,除《喪(sang) 服》篇外,記錄了古代各種典禮儀(yi) 式的舉(ju) 行過程。這些典禮儀(yi) 式多是在宮室中進行的。然而《儀(yi) 禮》經文在記錄這些宮室時極為(wei) 簡略,僅(jin) 僅(jin) 是稱述與(yu) 典禮儀(yi) 式相關(guan) 的各部份宮室結構的名稱,如果某一部分在整個(ge) 典禮儀(yi) 式中不被使用,則不會(hui) 提及。如此,經文所描繪出的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個(ge) 殘缺不全的、零散的宮室片段。宮室結構的整體(ti) 布局如何,後人不禁感到茫然。因此,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梳理和考訂文獻,借助考古資料,對《儀(yi) 禮》宮室作了較為(wei) 係統、完整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子安宣邦著《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對於(yu) 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現狀的中國讀者而言,本書(shu) 是一個(ge) “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論語》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近代日本的《論語》解讀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會(hui) 與(yu) 政治特征。子安宣邦在書(shu) 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讀《論語》的代表人物:諸橋轍次、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等,並兼及朱熹、李澤厚等中國學者的解讀。本書(shu) 並非對這些解讀的完整呈現,而是記錄了學者們(men) 接近孔子曾經麵對的問題的努力。從(cong) 中可見:日本人是如何解讀《論語》的;他們(men) 如何麵對一些常問常新的問題,如什麽(me) 是“學”“仁”“道”“信”“天”“政”“禮”。子安宣邦的解讀方法同樣可以啟示:再次思考《論語》中的“學”“仁”“道”“信”“天”“政”“禮”等核心問題,對於(yu) 當今中國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yi) 。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7年5月出版。

 

    


【成中英著《儒學、新儒學、新新儒學》】本書(shu) 由“古典儒家研究”“新儒學與(yu) 新新儒學”“儒家精神論”“儒家的現代轉化”四部分組成。全書(shu) 以獨特而深入的視角論述了儒學、新儒學和新新儒學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闡釋了儒家的精神性,討論了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以及儒學的當代意義(yi)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肖永明、吳仰湘主編《書(shu) 院傳(chuan) 統與(yu) 當代大學教育——嶽麓書(shu) 院本科生導師製的實踐與(yu) 思考》】該書(shu) 共40餘(yu) 萬(wan) 字,分理論探討、實踐與(yu) 反饋、學生作品三個(ge) 部分,從(cong) 理論方麵對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曆史學專(zhuan) 業(ye) 實施本科生導師製的情況進行了總結,並用評估報告、調研數據、學生訪談、導師訪談、學生作品等方式展現了本科生導師製的部分成果。本書(shu) 匯集嶽麓書(shu) 院本科生導師製的理論思考與(yu) 實踐經驗,可以為(wei) 當前高等教育的改革與(yu) 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與(yu) 參考。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郭持華著《經典與(yu) 闡釋:從(cong) 詩到詩經的解釋學考察》】本書(shu) 通過對早期儒家《詩經》闡釋實踐的整理,歸納出了三種具有深遠曆史影響和當代啟示的解釋方法:以文字訓詁為(wei) 主體(ti) 的語言解釋方法,以“知人論世”“敘故實而推詩義(yi) ”為(wei) 核心的曆史解釋方法、以“以意逆誌”為(wei) 綱領的心理解釋方法,並簡要總結出,中國傳(chuan) 統經典的闡釋,既是一種精神一心理的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返本而開新”、經世以致用的實用手段,一種打通傳(chuan) 統世界與(yu) 當下世界之區隔的實踐行為(wei) 。闡釋者通過對曆史流傳(chuan) 的經典文本的創造性闡釋,在傳(chuan) 統與(yu) 當下之間,在觀念與(yu) 行動之間作整合,挖掘傳(chuan) 統在當下語境中的現實意義(yi) 。這對於(yu) 我們(men) 當前重釋傳(chuan) 統經典、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具有啟示價(jia) 值的。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高明士著《中國中古禮律綜論》】二千多年來,中國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國獨自延續至今,最主要的因素,當是傳(chuan) 統文化能夠長期保持優(you) 勢。這個(ge) 優(you) 勢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本稿所指出的禮、律。從(cong) 這個(ge) 觀點而言,近代以來的危機,最嚴(yan) 重的應該是喪(sang) 失文化優(you) 勢,此事才是關(guan) 係整個(ge) 中華民族的命脈。基於(yu) 此故,對傳(chuan) 統文化要從(cong) 事學術研究時,如何還原其曆史真麵貌,成為(wei) 研究者的首要課題。本書(shu) 作者首由教育史入手,接著推展法製史研究,就是由於(yu) 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須尋找傳(chuan) 統文化之核心價(jia) 值所在,作者著重禮、律,而且重視其形成時期,也就是隋唐時期,其因在此。本稿是體(ti) 現了二十多年來高明士先生潛心研究的成果,乃其集大成之作:上溯先秦,下至隋唐,詳細闡述了禮法演變的關(guan) 鍵環節,同時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突破,例如對唐律和開元禮舉(ju) 重若輕的把握;此外,本書(shu) 更是結合中古史學界和法史學界對天聖令的研究,獨辟蹊徑的勾連唐宋變革的時代大問題,做出了創新性的解釋,很大程度上豐(feng) 富了我們(men) 對中古時期的理解。商務印書(shu) 館2017年6月出版。


  

 

【黃玉順著《愛與(yu) 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增補本)》】本書(shu) 致力於(yu) 儒學的“還原”與(yu) “建構”,宗旨在於(yu) :既拒絕西化派的立場,也拒絕儒家原教旨主義(yi) 的立場;對於(yu) 後現代主義(yi) 、現象學本身,雖然在一定意義(yi) 上采納其“還原”的觀念,但是拒絕其“後哲學”“反形而上學”的觀念。此次出版,作者在原書(shu) 的基礎上進行了增補,細化了生活儒學的總體(ti) 理論結構,增加了五篇作者近年來對於(yu) 生活儒學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郭沂編撰《子曰全集》】本書(shu) 是一部有關(guan) 孔子言行記錄的文獻總集,相關(guan) 內(nei) 容采自春秋至明代的約二百三十種典籍。全書(shu) 根據文獻性質和可靠程度分為(wei) 十二卷,即論語精義(yi) 、孝經古今、孔子家語、孔叢(cong) 家學、儒書(shu) 存錄、三傳(chuan) 紀實、孔門承訓、馬遷立傳(chuan) 、史海鉤沉、傳(chuan) 注雜引、諸子載言、兩(liang) 漢讖緯。其中,第一至第五卷為(wei) 《論語》類文獻,即專(zhuan) 門記錄孔子言行的文獻。曆史上記載孔子言行的專(zhuan) 書(shu) 有三部,一是《論語》,二是《孝經》,三是《孔子家語》,列為(wei) 前三卷。《孔叢(cong) 子》記錄了孔子以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魚等孔氏先祖的言行,屬於(yu) 孔氏家學,列為(wei) 第四卷。至於(yu) 保存在其他典籍中的《論語》類文獻,列為(wei) 第五卷。第六卷收錄《春秋》三傳(chuan) 中的有關(guan) 記載,第七卷收錄儒家子書(shu) 中的有關(guan) 記載,第八卷收錄《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chuan) 》兩(liang) 篇文獻,第九卷收錄曆代史書(shu) 中的有關(guan) 記載,第十卷收錄曆代傳(chuan) 注中的有關(guan) 記載,第十一卷收錄曆代子書(shu) 中的有關(guan) 記載,第十二卷收錄讖緯書(shu) 中的有關(guan) 記載。中華書(shu) 局2017年7月出版。

 

  


【陳贇著《中庸的思想》(修訂版)】本書(shu) 通過上下通達這一角度考察《中庸》的思想,體(ti) 現了獨特的視域。一般認為(wei) ,相對於(yu) 基督教背景下的兩(liang) 個(ge) 世界,中國的思維似乎側(ce) 重於(yu) 打通二者的界域。上下之間、天地之際的溝通何以可能、如何實現?這是一個(ge) 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作者從(cong) 中庸的分析入手,提供了一種富有新意的解釋框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丁紀點校《朱子書(shu) 節要》】《朱子書(shu) 節要》是“東(dong) 方朱子”李退溪對朱熹論學書(shu) 信的精華輯錄。全書(shu) 編選範圍廣大,取舍得當、詳略得宜,集中展現了朱熹與(yu) 朋友知交和門人弟子論學、答疑及辯難的過程,直探朱子學問精髓,在東(dong) 亞(ya) 儒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次點校以“域外漢籍珍本叢(cong) 刊”本為(wei) 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朱子全書(shu) 》為(wei) 參校本,經點校者細致對勘,反複研磨,不僅(jin) 對文庫本的舛誤多有補正,且對《朱子全書(shu) 》句讀訛誤多有訂正。該書(shu) 是了解和研習(xi) 朱熹學問思想的一手資料和入門之作。嶽麓書(shu) 社2017年7月出版。

 

  

 

【錢新祖著《焦竑與(yu) 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本書(shu) 通過對焦竑思想的係統性及其在明末清初思想脈絡中的“時空性”分析,探討中國近世思想史上的三大問題:晚明新儒學者內(nei) 部“三教合一”運動的獨特性;程朱與(yu) 陸王之爭(zheng) 所扮演的曆史角色;清初漢學的“論述意義(yi) ”。這三大問題息息相關(guan) ,顯示出新儒內(nei) 部思想的“重構”。 這種“重構”涉及一係列的相應變化:在形上學、宇宙論方麵有日本學者山下龍二所說的理氣一元的“氣的哲學”的出現,在本體(ti) 論上有心性二元的瓦解,在知識與(yu) 修身論上有人心、道心二心說的崩潰,在語言觀上,則因對於(yu) 名實之間關(guan) 係的反思而產(chan) 生一種與(yu) 釋、道、古典儒家均不相同的“神秘懷疑論”。東(dong) 方出版中心2017年7月出版。

 

  

 

【金子修一著《古代中國與(yu) 皇帝祭祀》】本書(shu) 是金子修一先生在皇帝祭祀研究方麵的通論作品。從(cong) 郊祀、宗廟、明堂、封禪及即位禮儀(yi) 等具體(ti) 製度入手,對漢唐間的皇帝祭祀進行了通貫性的考察。重視漢唐間各王朝對皇帝祭祀的不同運用是本書(shu) 的一大特色。如西漢後期郊祀與(yu) 宗廟製度的成立,南北朝時期在郊祀方麵突出的正統之爭(zheng) ,唐代皇帝祭祀中祝典性質的強化等,均顯示了皇帝祭祀與(yu) 時代傳(chuan) 統之間的密切互動。作者自1970年代以來致力於(yu) 從(cong) 國家祭祀和禮製層麵,探究中國古代皇帝製度乃至東(dong) 亞(ya) 王權的特質所在,在日中學界均有深遠影響。複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潘雨廷著《詩說》】本書(shu) 由著名學者潘雨廷先生所著,多從(cong) 兩(liang) 周政治得失、《詩經》風雅正變等思想高度出發,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展開一係列的詩學思考。該書(shu) 結合易象分析,拆解風、雅、頌成各部分,反映兩(liang) 周王朝、諸侯國及各地民風變化,並繪有多個(ge) 圖表,分析清晰獨到,具有非常高的學術研究價(jia) 值。該書(shu) 為(wei) 潘雨廷遺稿,由張文江先生整理,是一本新整理的成果。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程水龍點校《近思錄集解》】《近思錄》由南宋朱熹和呂祖謙選取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人語錄共622條,分類編輯而成。南宋葉采為(wei) 《近思錄》各卷創建綱目和提要,成《近思錄集解》,使得原書(shu) 體(ti) 例更形明晰完備,理學思想的表達更趨明朗,是《近思錄》係列文獻中影響極為(wei) 深遠的一種。葉采《近思錄集解》國內(nei) 現存版本多達三十餘(yu) 種。本次點校,以台北故宮藏元刊本為(wei) 底本,以《續修四庫全書(shu) 》收錄的元刻明修本和清康熙年間邵仁泓重訂本為(wei) 主要對校本,同時參校明代前期刻本葉采《集解》(簡稱“明刊本”)、南宋刻本楊伯嵒《泳齋近思錄衍注》(簡稱“楊本”)、清嘉慶年間江永《近思錄集注》(簡稱“江本”),且對葉采集解本中的疑難字句,引曆代《近思錄》注本中的相關(guan) 文字注釋於(yu) 當葉之左。葉采《集解》校點本後,另附明嘉靖年間賈世祥刻本《近思錄》(白文)、曆代刊鈔葉采《近思錄集解》之序跋,以便讀者全麵認知《近思錄》及葉氏注本。中華書(shu) 局2017年8月出版。


   

 

【《林安梧訪談錄——後新儒家的焦思與(yu) 苦索》】本書(shu) 主要有五個(ge) 部分:家庭與(yu) 求學曆程部分,從(cong) 出生談起,涵蓋從(cong) 早期家庭狀況直到博士學習(xi) 研究的整個(ge) 曆程;工作與(yu) 訪學經曆部分,從(cong) 大學階段擔任《鵝湖》編輯談起,涉及曆任的正式職務、兼任教職和訪學交流經曆;學術思想部分,是林教授學術研究的成果與(yu) 理論建樹,涉及傳(chuan) 統中國哲學研究與(yu) 中國哲學建成問題、後新儒學、意義(yi) 治療與(yu) 宗教思想、詮釋學等方麵內(nei) 容;學術評論部分,是林教授對近現代學術思潮與(yu) 師輩、同輩學者的認識及評論,其中重點講述了與(yu) 導師牟宗三、蔡仁厚兩(liang) 位先生的關(guan) 係及學術淵源;社會(hui) 關(guan) 懷部分,涉及民間讀經、宗教狀況、生死學教育、台灣的曆史與(yu) 文化等現實問題。山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安樂(le) 哲、賈晉華編《李澤厚與(yu) 儒學哲學》】李澤厚被譽為(wei) 當代中國較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研究融會(hui) 古今,貫通中西,立足曆史,關(guan) 注現實,在哲學、美學、康德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思想史、中國文化和社會(hui) 研究等諸多領域建樹非凡,提出了一係列新穎獨到而又振聾發聵的理論。麵對如此豐(feng) 富的李澤厚哲學思想,普通讀者要如何進行提綱挈領的把握?本書(shu) 就從(cong) 李澤厚與(yu) 儒學現代化、李澤厚與(yu) 儒學哲學的重新闡發、李澤厚的美學理論與(yu) 儒學的關(guan) 係三個(ge) 角度,對李澤厚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度解讀。本書(shu) 揭示了李澤厚如何創造性地研究、吸收和重新闡發儒學思想傳(chuan) 統,並將其與(yu) 西方哲學話語相融合,從(cong) 而發展出他自己深刻的哲學洞見和原創理論的思想過程,並試圖回答高更三問:“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向何處去?”或者如李澤厚所重述的相似的三重問題:“人類如何可能?人是什麽(me) ?命運的哲學是什麽(me)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肖航著《王道之綱紀——<白虎通義(yi) >政治思想研究》】中國思想史上,漢代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代。《白虎通義(yi) 》作為(wei) 漢章帝“稱製臨(lin) 決(jue) ”的重要文獻,在中國經學史、儒學史上具有特別顯著的政治意義(yi) 。本書(shu) 以“人間秩序”作為(wei) 《白虎通義(yi) 》政治思想研究的切入點,從(cong) 基層社會(hui) 秩序與(yu) 政府職能兩(liang) 個(ge) 層麵分析《白虎通義(yi) 》的政治思想,在宇宙論、曆史觀、倫(lun) 理價(jia) 值等方麵對漢代相關(guan) 理念進行了分梳條理,尤其著力於(yu) 對中國社會(hui) 影響深遠的“三綱六紀”、“三皇五帝”、“皇帝王霸”、“政治”、“自由”等概念進行了經史兩(liang) 方麵互相印證的闡釋,富有新意,對當代政治和思想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商務印書(shu) 館2017年9月出版。

 

   


【郭齊勇著《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書(shu) 從(cong) 第一手資料出發,全麵、係統地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的時代背景、發展過程、內(nei) 在理路、學術內(nei) 涵、主要論域與(yu) 問題意識做出了深入探討,著重對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錢穆、張君勱、馮(feng) 友蘭(lan) 、賀麟、方東(dong) 美、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等代表人物的主要學術思想作個(ge) 案與(yu) 比較研究,創造性地討論了儒學的宗教性與(yu) 超越性,本體(ti) 論與(yu) 道德形上學,政治哲學,與(yu) 自由主義(yi) 、社群主義(yi) 的對話,儒家價(jia) 值的現代意蘊及創造轉化,儒學與(yu) 各文明的對話,全球倫(lun) 理、環境倫(lun) 理和“文化中國”,現代新儒學的易學觀,與(yu) 宋明理學的關(guan) 係等議題,並探討了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終極信念、族群認同與(yu) 倫(lun) 理共識的重建問題,肯定國族意識與(yu) 中國精神,強調中國文化對現代性之負麵的批判與(yu) 超越。本書(shu) 兼顧宏觀把握與(yu) 微觀分析,既是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的回溯性研究,也是對儒學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探討,是一部邏輯清晰、內(nei) 容厚重、曆史感強、具有理論創新的論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伟德线上平台出品、任重主編《中國儒學年度熱點(2016)》】近年來,儒家在當代中國思潮中異軍(jun) 突起,再次自成一家,與(yu) 自由派、新左派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影響力越來越大。本書(shu) 主要匯集2016年度發生在儒學領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熱點,既包括文化評論,也包括學者對談及媒體(ti) 采訪,集中反映了儒學最新進展情況和現狀,見證當代儒家重大事件,主要聚焦於(yu) 政治儒學與(yu) 心性儒學的討論、康有為(wei) 思想的回潮、民間讀經的爭(zheng) 論,第一時間展示中國儒學的探索性思想成果。本書(shu) 作者主要是當代儒家的知名學者和意見領袖,皆在學術思想界和社會(hui) 文化界極具影響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吳飛點校重刊張錫恭撰《喪(sang) 服鄭氏學》】《喪(sang) 服鄭氏學》是晚清民國張錫恭先生的一部著作,共16卷,約55萬(wan) 字,民國七年於(yu) 求恕齋叢(cong) 書(shu) 出版,書(shu) 前有曹元弼、劉承幹序,是古代喪(sang) 服學研究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喪(sang) 服學是中國禮學的大宗,到清代愈加受到重視,徐乾學、沈彤、程瑤田、金榜、淩廷堪、夏炘、張惠言、淩曙、鄭珍、張履、胡培翬、黃以周、曹元弼等都有重要的相關(guan) 論述,多有發前人所未發之處。張錫恭在南菁書(shu) 院師從(cong) 黃以周,與(yu) 曹元弼過從(cong) 甚密,宣統年間被征調到京師禮學館修《大清通禮》的凶禮部分,清亡後隱居小昆山專(zhuan) 事著述,成《喪(sang) 服鄭氏學》16卷、《喪(sang) 禮鄭氏學》44卷。《喪(sang) 服鄭氏學》由曹元忠推薦給劉承幹,劉承幹刊於(yu) 求恕齋叢(cong) 書(shu) 。此書(shu) 可以看作清代乃至曆代喪(sang) 服學的集大成之作,以《儀(yi) 禮·喪(sang) 服》為(wei) 綱,在每條下先抄錄鄭注賈疏,然後收集曆代諸家討論,特別重視《通典》、敖繼公,以及清代諸家的討論,然後再給出自己的詳細按語。作者是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吳飛,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曾海軍(jun) 著《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在現代學人的眼中,諸子百家之間的紛爭(zheng) 是哲學思想繁榮的表現,但作者更願意視為(wei) 是諸子於(yu) 晚周亂(luan) 世中尋求恢複天下秩序的思想表達。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雖說是本著對天下秩序共同的關(guan) 懷,導向的卻是不一樣的思想旨趣。本書(shu) 選取了十五篇研究晚周哲學的學術論文,既從(cong) 多個(ge) 方麵展示出各不相同的思想旨趣,同時又立足於(yu) 對秩序的共同關(guan) 懷。本書(shu) 的視野宏大,關(guan) 懷深重,文章的寫(xie) 作構思精巧,運思清晰,寫(xie) 法活潑,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學術著作。巴蜀書(shu) 社2017年11月出版。

 

   


【張詒三點校《經學卮言(外三種)》】本書(shu) 是清代學者孔廣森四部經學著作的合集,包括《經學卮言》六卷、《禮學卮言》六卷、《詩聲類》十二卷、《詩聲分例》一卷。其中,《經學卮言》是孔氏研讀《周易》、《尚書(shu) 》、《詩經》、《爾雅》、《論語》、《孟子》、《左傳(chuan) 》等經籍的學術劄記;《禮學卮言》是孔氏研讀《周禮》、《儀(yi) 禮》、《禮記》的學術劄記;《詩聲類》、《詩聲分例》是孔氏厘定《毛詩》音韻方麵的學術劄記。此次整理,所用底本為(wei) 《顨軒孔氏所著書(shu) 》本,校本有《皇清經解》本、《指海叢(cong) 書(shu) 》本等。中華書(shu) 局2017年10月出版。

 

    

 

【《公羊義(yi) 疏》(十三經清人注疏)】《公羊義(yi) 疏》凡76卷,為(wei) 清人陳立所撰。陳氏博通經史,於(yu) 《春秋公羊》學用力尤深。陳氏上承何休《公羊解詁》解經宗旨,嚴(yan) 守家法,於(yu) 三科九旨、王魯說、災異說等均隨文注出,引用三禮,對相關(guan) 禮製作詳盡考釋,在文字訓詁、辨別經文異字、探求地理位置等方麵亦多有所發明。《公羊義(yi) 疏》以集解之體(ti) 鉤稽所見解經文獻,舉(ju) 凡前人舊說,多加征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jia) 值。中華書(shu) 局2017年11月出版。

 

  


【陳少明著《仁義(yi) 之間——陳少明學術論集》】本書(shu) 以儒學為(wei) 主題,主要包括以《論語》為(wei) 中心的思想史考察、對儒家哲學的重構、有關(guan) 道德心理經驗的探討、對曆史的哲學探討四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四個(ge) 單元雖未構成係統論著,但在“即器言道”即揭示經驗生活的意義(yi) 上,這些具體(ti) 的意義(yi) 卻能在實踐中融貫起來。本書(shu) 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自覺的論證說理意識、篤定的方法論主張,以及既投身經驗的洶湧中又能保證思想力量不減殺之“思想的勇氣”。孔學堂書(shu) 局2017年11月出版。


   


【馮(feng) 達文著《馮(feng) 達文自選集》】本書(shu) 收入了作者近20年來發表的16篇論作。一直以來,作者以理性與(yu) 信仰的交錯開展為(wei) 視角揭示中國哲學的演進曆程。其中,對孔孟原創儒學從(cong) “世間日常情感”出發奠基的在理性與(yu) 信仰之間保持平衡與(yu) 張力的國民性特質的探索,老莊原創道家從(cong) 對現實與(yu) 人生的徹底反省所體(ti) 現的中國學人的批判意識的追尋,都有獨到的論述。尤為(wei) 學界注意的是,在漢唐宇宙論論域,作者從(cong) 認知方式、治國理念、價(jia) 值取向等多個(ge) 向度做出了肯定性評價(jia) ,得以消解漢唐哲學的負麵形象而恢複了漢唐哲學從(cong) 內(nei) 在心性走向天地宇宙的開拓意識與(yu) 浪漫精神;在宋明本體(ti) 論論域,作者另啟一係被稱之為(wei) “情本論—事本論”的思潮,借以弱化僅(jin) 以“共相”為(wei) 所尚的認知的與(yu) 價(jia) 值的取向而彰顯了社會(hui) 俗世化變遷中個(ge) 體(ti) 性的情感生活的正當性訴求。這些,作為(wei) 作者的獨立研究在本書(shu) 裏都有充分的論說。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郭萍著《自由儒學的先聲——張君勱自由觀研究》】本書(shu) 是由作者的博士論文《張君勱自由觀研究》修訂而成。作者之所以研究張君勱的自由觀,並不是對張君勱這個(ge) 曆史人物感興(xing) 趣,而是欲以此為(wei) 剖析樣本,就儒學如何接納和發展現代自由的問題進行一種新的理論探索。本書(shu) 雖然直接論述的是張君勱的自由觀,但依然在分析的背後凸顯了自由儒學的理論思路——“溯源-重建”,即:追溯一切自由的本源,在此前提下重建儒家的本體(ti) 自由觀念,進而建構儒家的政治自由觀念。這樣一來,自由儒學就包含了本源自由、良知自由(形上自由)、政治自由(形下自由)三個(ge) 觀念層級。齊魯書(shu) 社2017年11月出版。

 

   


【陳暢著《理學道統的思想世界》】本書(shu) 通過深入辨析理學與(yu) 宋明時代政教秩序建構之間的一體(ti) 機製,還原理學的思想史麵貌。作者指出,如何在平民化的郡縣製時代重建源自封建製(貴族製)的禮樂(le) 生活,是以朱子為(wei) 代表的理學家思考的核心。本書(shu) 從(cong) 不同的角度,包括通過梳理朱子道統論的思想史脈絡、借助以禮化俗的視野分析理學家的家禮實踐、梳理《明儒學案》中的政教議題、考察理學諸家公共性(神聖性)的不同建構方式等,探討理學家群體(ti) 對於(yu) 其所處時代的社會(hui) 政治難題的總體(ti) 思考以及解決(jue) 方案。由此,本書(shu) 所呈現的宋明理學,不是現代人眼中局限於(yu) “微觀內(nei) 在”的哲學形上學,而是因應宋明時代政教難題而興(xing) 起並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運動與(yu) 社會(hui) 政治、文化塑造運動。書(shu) 後還附有《“性善”:指引抑或實體(ti) ?》《氣學傳(chuan) 統及早期啟蒙思潮》等相關(guan) 論文,以更好呈現作者的探討話題。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曾海龍著《唯識與(yu) 體(ti) 用——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思想研究成果已可謂繁富,本書(shu) 另辟蹊徑,以熊十力哲學中的心性(唯識)與(yu) 體(ti) 用為(wei) 線索,梳理熊十力哲學,並揭示其價(jia) 值及其遇到的困難。一方麵,作者從(cong) 現代哲學的視角指出熊十力的本體(ti) 論與(yu) 實體(ti) 論無根本差別,且心體(ti) 與(yu) 易體(ti) 並建之思路有“二重本體(ti) ”的嫌疑。另一方麵,作者又試圖以熊十力的新唯識論溝通康德乃至西方哲學,彰顯了熊十力哲學融匯中西哲學的哲學史意義(yi)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李德嘉著《“德主刑輔”說之檢討》】學界普遍認為(wei) ,“德主刑輔”是中華法係的重要特征。然而,“德主刑輔”一詞卻並非古人的原話,是現代學者對古代儒家德刑關(guan) 係思想作出的總結。儒家之“德”是古代社會(hui) 政治合法性的基礎,而“教化”之本意也並非是製造“順民”,其更深遠的意義(yi) 在於(yu) “化民成俗”,養(yang) 成百姓自我管理的習(xi) 慣。從(cong) 功能性質上看,“德”是政治之本,規定了中國古代社會(hui) 治理的基本模式,而“刑”則是政治之用。因此,簡而言之,不妨將大一統時期的德刑關(guan) 係思想概括為(wei) “德本刑用”,隻有將“德”置於(yu) “本”的位置才能真正認識古代社會(hui) 治理模式的特點。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喬(qiao) 秀岩著《義(yi) 疏學衰亡史論》】本書(shu) 討論現存南北朝初唐義(yi) 疏作品,計有皇侃《論語義(yi) 疏》、孔穎達等《五經正義(yi) 》、賈公彥《二禮疏》以及佚存殘帙皇侃《禮記子本疏義(yi) 》、劉炫《孝經述議》。皇侃義(yi) 疏學較其餘(yu) 諸家,材料豐(feng) 富,特色鮮明,故論之稍詳,以為(wei) 南朝義(yi) 疏學之一典型。劉炫、劉焯之義(yi) 疏學,與(yu) 皇侃以及賈公彥所本北朝舊時義(yi) 疏學相較,具有革命性重大意義(yi) 。以其重要,且必需考辨材料,所以論之最詳。孔、賈二家之義(yi) 疏,皆據前儒舊說重編,其中錯綜互見新舊義(yi) 疏家說。今以二劉義(yi) 疏學為(wei) 基準,可以辨知所見各說之新舊,二劉義(yi) 疏學可謂讀唐疏之關(guan) 鑰。二劉以後義(yi) 疏學已失活力,賈公彥《二禮疏》既見傳(chuan) 統義(yi) 疏學之基本方法,又見義(yi) 疏學趨向衰亡之新特征。凡此等議論皆據各家義(yi) 疏之學術方法及思想態度,不論具體(ti) 學說之臧否。本書(shu) 並非經學家之經學史,而是讀書(shu) 者之經學史論故也。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7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