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飛龍作者簡介:田飛龍,男,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江蘇漣水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hui) 理事。著有《中國憲製轉型的政治憲法原理》《現代中國的法治之路》(合著)《香港政改觀察》《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yu) 兩(liang) 製激變》,譯有《聯邦製導論》《人的權利》《理性時代》(合譯)《分裂的法院》《憲法為(wei) 何重要》《盧梭立憲學文選》(編譯)等法政作品。 |
聖誕正義(yi) 與(yu) 文化民族主義(yi)
作者:田飛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原載多維新聞網2017年12月24日
平安夜,世界表麵一片祥和,朋友圈分享著各色人群的“聖誕老人”扮相及孩子們(men) 在節日的童真氣息。人們(men) 似乎忘記了聖誕節隻是西方人的“耶誕節”,而將之作為(wei) 全球化的節日對待,作為(wei) 一種普適價(jia) 值的文化象征。“耶誕”而有“聖誕”之名,並且還成功地全球化了,這不是人類史上從(cong) 來就有的,而是1500年以來之西方“地理大發現秩序”的附屬成果,是西方文化全球化的獨特成就。我缺乏充分的實證材料去考察聖誕節在伊斯蘭(lan) 世界的遭遇,但對這一西方節日在中國公共文化語境中的爭(zheng) 議性卻有所耳聞及體(ti) 驗。
聖誕在中國遭遇“文化正義(yi) ”問題,主要是兩(liang) 種精神力量在對抗:其一,老左派的“毛誕正義(yi) ”,認為(wei) 毛澤東(dong) 才是中國的“國父”及文化象征,是真正的“聖人”,故紀念毛澤東(dong) 應當超越對聖誕的紀念;其二,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孔誕正義(yi) ”,認為(wei) 孔子是中國的人文導師,是中國人心靈秩序的締造者,甚至是“孔教”的創教之主,耶穌隻是外來的“洋和尚”之一,不配享有“聖誕”之名。
這裏觸及了中國現代性框架中複雜的“正統性”問題,中國人的信仰世界到底以何種秩序與(yu) 象征為(wei) 主,是一個(ge) 嚴(yan) 格的“文化主權”與(yu) “曆史正義(yi) ”問題,而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體(ti) 中國人的自由選擇問題。這裏遭遇的是一個(ge) 集體(ti) 身份的“認同”問題,有著具體(ti) 的曆史邊界和民族性範圍。
在這個(ge) 平安夜,一如過去數年間的中國公共文化混戰景觀,“聖誕”、“毛誕”與(yu) “孔誕”的“三誕演義(yi) ”是難解難分,難有共識。在20世紀的主要時間裏,有時是“聖誕”占優(you) ,比如民國時代(蔣本人就是基督徒)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段時期;有時是“毛誕”占優(you) ,比如毛澤東(dong) 時代;“孔誕”較少占據主導,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原因是整個(ge) 20世紀的革命與(yu) 改革是以拒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及歸責孔子為(wei) 前提的,左右都有這個(ge) 默契,隻是各自主張的變革方案不同而已。晚清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科學”與(yu) “民主”聯手取代“三綱五常”,左右力量與(yu) 論述提出了對“科學”與(yu) “民主”的不同理解與(yu) 實踐方案。儒家文化及“孔誕”在整個(ge) 20世紀是“飽受壓抑”的境況。
伴隨著“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係統論述建構,執政團體(ti) 在合法性及意識形態上與(yu) 傳(chuan) 統文化進行了決(jue) 定性的和解,不僅(jin) 續補傳(chuan) 統馬列主義(yi) 教義(yi) 在全球化時代的理論短板,而且有重整“文化河山”共拒“文化殖民”的政治問題意識。同時,大陸新儒家日益突破海外新儒家的“心性低端”及其卑微姿態,從(cong) 文化到政治的廣泛譜係上開展著“儒家重新公共化”的學理與(yu) 政策儲(chu) 備及行動。
近些年,大陸新儒家興(xing) 辦民間書(shu) 院,參與(yu) 公共政策,推動國學學科化,擴大對外文化對話,傾(qing) 向政治儒學及其現實化,甚至有“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的衝(chong) 動。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基於(yu) 5000年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及中國的全麵現代化必須堅持中華文化立場。這些動向和社會(hui) 效應已經呈現,於(yu) 是在聖誕節問題上的某種“文化民族主義(yi) ”便更加強勢地登場了。
對“孔誕論”者而言,“毛誕”是體(ti) 製前提,無可反對,而且存在“改革法理”對“毛誕”的有效平衡與(yu) 節製,尚可容忍,但“聖誕”則以西方“耶誕”之一隅真理而僭居“聖誕”之名位,以西方之“聖”為(wei) 我方之“聖”,是中國人文化上的主動“跪低”和政治上的“殖民奴性”。在儒家式“文化民族主義(yi) ”的義(yi) 憤填膺中,有百餘(yu) 年文化壓抑的悲情氤氳,有對國人盲目崇外之數典忘祖的精神批判,有對自身正統性歸來的隱忍與(yu) 期待。
盡管存在太多的曆史與(yu) 文化理由去理解甚至同情儒家式的“孔誕焦慮”,以及對當下中國文化秩序混亂(luan) 無依的悲憤彷徨,但嚴(yan) 格的“文化民族主義(yi) ”並不符合儒家處理外來文化的從(cong) 容法則(大一統與(yu) 包容性超越夷夏之辯),也不符合中國重新“經略世界”的文明帝國性格及新全球化之文化立場取向。麵對“聖誕”,固然不應當將其理解為(wei) 單調唯一的普適價(jia) 值,卻也已經成為(wei) 中國人之精神選擇的一個(ge) 選項,是中國現代性與(yu) 西方百年溝通的一個(ge) 成果與(yu) 象征。
如果硬性排斥“聖誕”及其文化係統,將造成無休無止的中國人“文化內(nei) 戰”,不符合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團結利益。“耶誕”而有“聖誕”之名,隻是反映了20世紀某一時段中國人的精神傾(qing) 向,甚至這一譯名本身就閃爍著特定曆史時段的精神局限光芒。今天是需要將“聖誕”還原為(wei) “耶誕”,卻沒有必要進一步排斥“耶誕”及批判過“耶誕節”的中國信眾(zhong) 。甚至,由於(yu) 聖誕節的全球化及通俗化,它的宗教象征意義(yi) 和教義(yi) 約束性已大大減弱,未必有反對者想象的那般破壞力。
從(cong) 中國文化重建及全球化的正麵來看,不僅(jin) 不應該簡單排斥西方文化,倒是應當好好學習(xi) 和借鑒西方文化成功全球化的係統經驗,包括一係列文化策略與(yu) 技巧。大陸新儒家之一支尋求儒家的宗教化甚至國教化,其實就是在模仿西方基督教的建製化經驗。除了這種宏觀麵的對稱性設想與(yu) 變革之外,以“聖誕節”為(wei) 例,我們(men) 是否也可以圍繞“孔誕節”設想與(yu) 創製出一係列的故事、儀(yi) 式、道具、偶像呢?我們(men) 是否能夠生產(chan) 出與(yu) “聖誕老人”並肩的人物形象呢?這就進入了文化建製化和創意化的實質性層麵,是文化競爭(zheng) 力的具體(ti) 構成層麵,而不是停留在相對抽象及無解的文化意識形態與(yu) 類型學的對立衝(chong) 突之中。
文化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意識形態,還是一門生意,一個(ge) 好玩的文藝類別,一種能夠觸及最幼稚心靈的柔軟的意義(yi) 載體(ti) 。大陸新儒家在反對甚至抵製“聖誕”的時候,不能僅(jin) 僅(jin) 抒發悲情,更不能隱性期待政治公權力的悍然幹預及對自身的“一步到位”的扶正,不能有“董仲舒情結”,而是需要正視中國文化多元性的現實,從(cong) 自身的短板及缺失入手,該改革的改革,該模仿的模仿,該超越的超越,不僅(jin) 僅(jin) 引經據典教訓人,更重要的是創新發展吸引人。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基督不是一日成“聖”,中國文化之軟實力與(yu) 正統性的重建,必然是在包容超越意義(yi) 上逐步、有機地生成的。靠政治保障的,也會(hui) 一夕之間為(wei) 政治所破壞。文化就是文化,政治固然可以助力,但對民心民意的研判、競爭(zheng) 與(yu) 吸引才是本質。“聖誕正義(yi) ”背後的“孔誕焦慮”完全可以理解及同情,而且身為(wei) 中國人,即便達到了信仰基督教的程度,對自身文化也仍然有割不斷的、日用而不知的潛在影響,是謂“文化基因”。
可是,僅(jin) 有“基因”是不夠的,還必須經過“文化工程”才能現實化為(wei) 具有真正競爭(zheng) 力及持久存續力的當代文化體(ti) 係,不僅(jin) 重現於(yu) 中國,更要走向世界。“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這是中國文化、本質上也是一切文明帝國文化應有的精神秉性。文化民族主義(yi) 的過度保守性需要克製,簡單粗暴的文化批判及對政治權力幹預的默默仰望需要反思和警惕,立足理性與(yu) 現實的文化建設及穩健的建製化才是正途。
放寬局促難安的本土文化心智,我們(men) 發現孔誕、毛誕、耶誕都已具有了某種當代中國的內(nei) 在精神品性,豐(feng) 富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yu) 精神選擇,也結構性刺激了中國文化與(yu) 政治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中國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是堅定自信的,是有天下倫(lun) 理和偉(wei) 大複興(xing) 抱負的,因而不能稟有文化民族主義(yi) 式的封閉心智,不能以固化心態與(yu) 眼光看待中國文化的曆史性及發展性。
我們(men) 需要麵向世界的大曆史觀和“通三統”的思想方法論,唯有如此,我們(men) 才不僅(jin) 可以文化自存,更可以包容吸收而有所創造。當世界主要精神要素消融整合於(yu) 開放包容的中國體(ti) 係之中時,中國才真正實現了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及對人類和平與(yu) 發展的“範式貢獻”。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