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生】路遙故裏三教合一的龍尾寺,辦學興教500年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7-12-21 16:50:48
標簽:

 

路遙故裏三教合一的龍尾寺,辦學興(xing) 教500年

作者:薛春生(陝西省榆林市榆林日報社記者)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初四日壬午

         耶穌2017年12月21日

 

文學巨匠、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路遙,出生在陝西省清澗縣石咀驛鎮王家堡村。該村雖然隻是黃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但卻有著厚重宗教文化曆史的積澱和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傳(chuan) 承。


 

 

在王家堡村子中心,有個(ge) 以儒教為(wei) 主導的三教合一寺院——龍尾寺。寺內(nei) 碑中記載,該寺與(yu) 清澗城北“大佛寺”同期,為(wei) 北宋皇祐年間(1049年—1054年)建設,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進行再修繕。寺內(nei) 正殿坐南麵北,殿內(nei) 並排供奉有佛祖、地藏、觀音、關(guan) 老爺、二郎。與(yu) 正殿一排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小殿,分別供奉王母娘娘和眼光娘娘。寺內(nei) 最大建築是東(dong) 大殿——孔子殿,大殿是一孔3.5丈長、1.2丈寬、1.5丈高的枕頭窯,窯內(nei) 供奉孔子,同時也是宣傳(chuan) 儒教興(xing) 辦的私塾學堂。孔子大殿對麵的西殿,供奉文昌帝君和財神。在文昌殿北牆邊,有一個(ge) 1米多高,用石板搭砌成如小房子的“字紙樓”。樓上還刻有一副對聯“墨痕筆跡隨時化,卷敗經殘任世焚”,橫批是“敬惜字紙”。古時隻有書(shu) 院和私墊才配建有“字紙樓”。

 

曾擔任過該寺院負責人,現年已81歲高齡的白富軍(jun) 老人說,在改革開放後,對寺進行保護維修時,共整理出清初至民國年間的六七通碑,記載該寺期間先後又進行四次大的維修。寺院既是當年驛官、商賈、屯墾軍(jun) 將士和百姓,祈求保佑疆域平安、五穀豐(feng) 登、安康富足的宗教場所,又是傳(chuan) 揚“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的教堂,更是培養(yang) 堡內(nei) 子弟的私塾學堂。每年農(nong) 曆四月初一,“白龍太子”和“都市王”誕辰日,寺院都要唱大戲,來傳(chuan) 承耕讀傳(chuan) 家,祈求五穀豐(feng) 登,弘揚孝親(qin) 敬老的傳(chuan) 統美德。這也讓王家堡村形成了幾百年良好的讀書(shu) 風尚,更具耕讀文化的濃鬱特色。


 

 

現在,走進王家堡村,獨具清澗特點的青色石板箍圈窯洞,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很多窯洞都有幾十年幾百年的曆史。而最為(wei) 精巧和有文化寓意的,是村內(nei) 幾處古老宅院大門楹聯。其詞語對仗、聲律協調的傳(chuan) 統石雕楹聯,彰顯王家堡村村民幾百年來安身立命、讀書(shu) 至善、修身齊家、治家良言的祖訓。

 

村民徐明昌家老宅,其大門對聯是“積善門中生貴子,詞書(shu) 堂內(nei) 出賢人”,道出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從(cong) 古至今多少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shu) 。同時也時時提醒後人,要想有好兒(er) 孫須積德,欲振家聲須讀書(shu) 。讀點好書(shu) 養(yang) 精神,明理致用種福田。王國彥家的祖屋大門楹聯是“萬(wan) 忍真為(wei) 處世善方,一勤本是安家良法”,教人忍讓唯善處世,勤勞治家為(wei) 本。馮(feng) 海洲家的大門上寫(xie) 著“丹桂有根獨長詩書(shu) 門第,黃金無種偏生勤儉(jian) 人家”,這是一副出自宋元時期常用對聯,是教育後人隻有讀好書(shu) 才能取得功名,自然也就擁有富貴。而且隻有勤勞,才能擁有黃金與(yu) 財富。這三家古宅大門中檻上的對聯橫批,都刻寫(xie) 著“耕讀傳(chuan) 家”。這就是王家堡村幾百年來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基,就是要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feng) 五穀,養(yang) 家糊口,以立性命。這也是儒、道教弘揚的,讀書(shu) 可以知詩書(shu) ,達禮義(yi) ,修身養(yang) 性,以立高德。

 

王家堡村能有500年耕讀傳(chuan) 家的文化傳(chuan) 統,是與(yu) 該村龍尾寺三教合一,儒家傳(chuan) 道及其村上人文曆史密不可分。據《延綏鎮誌》記載,在明代之前,驛夫靠徒步送信,從(cong) 清澗至綏德共有5個(ge) 驛站,當時的驛站叫鋪,有營田鋪、駱駝鋪(堡)、石咀鋪(驛)、王家鋪(堡)、田莊鋪,到明代驛夫改為(wei) 騎馬,驛站間距離變大,一些驛站被取消。但是作為(wei) 延綏邊防要地,傳(chuan) 遞邊防軍(jun) 情,加強烽火台駐軍(jun) ,實行“一裏一墩(烽)、五裏一台、十裏一寨、四十裏一堡”,所以明代中期,一些鋪就變為(wei) “堡”或“驛”,實行職能分開,提高驛站效率和駐防軍(jun) 力,以降低國家支出。過去王家堡村山上就有個(ge) 烽火台,現在村民仍叫該山為(wei) 墩山。加之明朝實行的是守軍(jun) 墾屯戍邊,所以駐王家堡守軍(jun) 都拖國帶口,所以和當地財主、富商出資辦私塾,讓他們(men) 的子弟接受教育,順理成章。王家堡村私墊,一直沿襲幾百年。就是清初至民國,陝北軍(jun) 政中心由延安轉到綏德、榆林的300多年間,王家堡村駐軍(jun) 由削減到被撤銷,堡內(nei) 人口減少,市景衰敗,但村上辦私墊一直都未停止。到清末,王家堡私墊是南到九裏山、北到綏德田莊,35裏內(nei) 十幾個(ge) 村中唯一的學堂。

 

82歲村民徐明亭老人說,清末民初,村上的馮(feng) 宗江老先生還在枕頭窯內(nei) 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他的父親(qin) 徐步霄就是在枕頭窯內(nei) 讀的私塾,後考入山西省汾州府官學。他也在枕頭窯內(nei) 上的小學,那時窯前的“字紙樓”還在,上世紀農(nong) 業(ye) 合作化時期“字紙樓”被毀。他是從(cong) 石咀驛完小畢業(ye) 後,回村裏當的小學老師。1959年,路遙在村裏讀一年級,他當班主任老師,寒假後路遙轉學到延川。上世紀九十年代210國道改造,枕頭窯和寺廟戲台也先後被拆。

 

王家堡村幾百年來,世世代代接受著祖國傳(chuan) 統禮教熏陶和聖哲先賢教化。也就不難理解路遙過繼給貧困的叔父王玉德(上世紀四十年代從(cong) 王家堡移民到延川),在生活難以為(wei) 繼的情況下,仍舉(ju) 債(zhai) 供養(yang) 既是侄兒(er) 又是養(yang) 子的路遙讀書(shu) 。從(cong)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隻有五六百人的王家堡村就有近百人考進大、中、專(zhuan) 學校,外出參加了工作,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文化村。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