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秦末儒生為漢朝建國的所立功勳敘述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17-12-20 22:00:15
標簽:
羅輝

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供職於(yu) 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秦末儒生為(wei) 漢朝建國的所立功勳敘述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初三日辛巳

            耶穌2017年12月20日

 

秦朝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路豪傑紛然響應。當此百舸爭(zheng) 流之之際,儒家士子並不是袖手旁觀,同樣也投入到這個(ge) 推翻暴政、重新新秩序的洪流之中去。“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yu) 是孔甲為(wei) 陳涉博士,卒與(yu) 涉俱死。”(《史記·儒林列傳(chuan) 第六十一》)項羽好名聲,帳下招攬了大量儒生。劉邦在《史記》中被記載不喜歡儒生,其實也不盡然,由於(yu) 那時是處於(yu) 戰爭(zheng) 時代,他隻是不喜歡過於(yu) 呆板的小人儒而已。劉邦帳下就在幾位大儒,史書(shu) 上明確記載的有酈其食、陸賈和隨何,他們(men) 為(wei) 漢朝的建立立下巨大的功勳。但是,在當世和後世人在講到建漢之功時,卻往往把他們(men) 排除在外。筆者在本文有意將秦末儒生為(wei) 漢建立所作功勳予以敘說,並略加解釋人們(men) 何以對於(yu) 他們(men) 的功勞予以忽略。

 

筆者這裏將他們(men) 的建漢之功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來敘述。

 

1、在劉邦西入鹹陽的戰爭(zheng) 過程中,可以說酈其食和陸賈為(wei) 劉邦先入關(guan) 中起了巨大作用。

 

劉邦舉(ju) 義(yi) 之後,當時各路豪傑名義(yi) 上是歸楚懷王朝廷領導,實際上是由項梁叔侄節製,劉邦等各路部隊獨立性並不很強,作戰部署和兵力分部往往由項氏布置。項梁死後,楚懷王朝廷考慮到項羽暴戾的性格,故想削奪他的兵權。因此秦軍(jun) 圍攻趙巨鹿時,派宋義(yi) 上將軍(jun) ,而以項羽為(wei) 次將救援巨鹿。並且也不讓項羽率軍(jun) 向西攻略秦,而是派劉邦率軍(jun) 西入鹹陽。此後,劉邦所率領的軍(jun) 隊完全是能夠自行獨立行動了。

 

劉邦西入鹹陽有三個(ge) 最主要的戰鬥,取陳留,降宛城,襲嶢關(guan) 。其中取陳留可以說是儒者酈其食一個(ge) 人的功勞,而襲嶢關(guan) 表麵是張良出謀,實際是酈其食和陸賈起的重大作用。

 

陳留是河南的一個(ge) 交通要衝(chong) ,也是兵家必爭(zheng) 之地。秦四年二月,劉邦率軍(jun) 過高陽,高陽人酈其食認為(wei) 隻有劉邦乃當世英雄,跟從(cong) 劉邦方能實現自己安邦定國之誌。因此求見劉邦,先是摧折劉邦慢待儒生的驕氣:“夫足下欲興(xing) 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竊為(wei) 足下失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chuan) 》)以讓劉邦謙遜待士。然後為(wei) 劉邦分析天下大勢及目前形勢,認為(wei) 當前應當首先占據陳留以立下腳跟,並處請纓願去說服陳留縣令,如陳留縣令不肯投降,則親(qin) 手殺之,以助劉邦打下陳留。“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陳留。陳留者,天下之據衝(chong) 也,兵之會(hui) 地也,積粟數千萬(wan) 石,城守甚堅。臣素善其令,願為(wei) 足下說之。不聽臣,臣請為(wei) 足下殺之,而下陳留。足下將陳留之眾(zhong) ,據陳留之城,而食其積粟,招天下之從(cong) 兵;從(cong) 兵已成,足下橫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chuan) 》)果然,陳留令不肯投降,酈生夜半入城將陳留令殺了,劉邦輕易進入陳留。

 

酈其食不但助劉邦不費半點工夫拿下陳留這個(ge) 軍(jun) 事重鎮,沛公進城之後,獲得陳留武庫裏大量兵器倉(cang) 庫中豐(feng) 富的糧食軍(jun) 需,在這裏進進出出地逗留了三個(ge) 月,召募的軍(jun) 隊已達幾萬(wan) 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chuan) 》)。酈其食還讓自己的弟弟酈商率領幾千人的軍(jun) 隊追隨劉邦攻城略地。“酈生言其弟酈商,使將數千人從(cong) 沛公西南略地。”要知,當時劉邦的力量並不強大,按酈其食初見劉邦時分析其麵對天下形勢,劉邦的軍(jun) 不足萬(wan) 人,“足下起糾合之眾(zhong) ,收散亂(luan) 之兵,不滿萬(wan) 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由此可知,劉邦得到酈其食兄弟之助對他來說是一種怎樣的概念?要糧食有糧食,要軍(jun) 隊有軍(jun) 隊,要將領有將領,要謀士有謀士啊!

 

酈其食邦劉邦攻下陳留後,劉邦也不吝封賞,封酈生為(wei) 廣野君,並讓酈其食作為(wei) 劉邦的外交人員,來往於(yu) 諸侯之間遊說,起著上兵伐謀的作用。

 

在襲取嶢關(guan) 之戰中,針對秦軍(jun) 將領,是由酈其食和陸賈進入秦軍(jun) 陣營勸說並收買(mai) 了他們(men) 投降,而張良則在秦領決(jue) 定投降而放下抵抗之際,勸劉邦對之突然襲擊,從(cong) 而輕易拿下嶢關(guan) ,為(wei) 劉邦進入鹹陽基本掃清了障礙。取嶢關(guan) 之戰策略雖由張良提出,而實際戰果則是靠酈其食和陸賈方可取得。

 

2、楚漢戰爭(zheng) 中,儒生酈其食和隨何為(wei) 劉邦戰勝項羽所建立的功勳。

 

在漢王三年(前204)的秋天,漢王因多次在滎陽、成皋被項羽圍困,因此想放棄成皋以東(dong) 的地盤;屯兵鞏、洛以與(yu) 楚軍(jun) 對抗。酈其食認為(wei) 滎陽、成皋是整個(ge) 中原形勢分野,敖倉(cang) 天下糧食集中中心,丟(diu) 失了他們(men) ,就丟(diu) 掉了整個(ge) 戰爭(zheng) 的主動權,就丟(diu) 掉了天下諸侯、百姓的向背,天下人就以為(wei) 天下就是歸屬項羽了。因此酈生趕忙獻策:“原足下急複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cang) 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製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由此,劉邦聽從(cong) 了酈其食的建議,掌握了整個(ge) 戰略主動權。

 

同時酈其食認為(wei) ,漢雖然目前已經平定了燕國、趙國,但還有個(ge) 齊國還沒有攻打下來。齊國幅員千裏,由具有勢力強大的田氏宗族占據,領著二十萬(wan) 大軍(jun) ,屯兵於(yu) 曆城,背靠大海,憑借黃河、濟水的阻隔,南麵接近楚國。漢即使是派遣數十萬(wan) 軍(jun) 隊,也不可能在一年或幾個(ge) 月的時間裏把它打下來。因此請求奉劉邦的詔命去遊說齊王,讓他歸漢而成為(wei) 東(dong) 方的屬國。劉邦接受了酈生的建議,立馬派酈出使齊。酈食其果然不負所望,鼓動唇舌向齊王田廣陳以大義(yi) 及利害,說得齊王田廣心悅臣服,結果兵不血刃,齊七十二城歸順漢王。

 

劉邦平定燕國、趙國兩(liang) 國,其實也有酈生和陸賈的外交斡旋、探查敵情之功,這個(ge) 史書(shu) 也有零星記載,此不再敘。而酈生助劉邦奪得齊國,更使漢勢力倍增,並使項羽與(yu) 劉邦作戰成了多麵應戰局麵,整個(ge) 戰爭(zheng) 形勢完全被動了。然而可歎的是,韓信在齊國已經撤下與(yu) 漢相對峙的軍(jun) 事重鎮曆城的防守後,突襲曆城,從(cong) 而滅亡了齊國,酈其食也因為(wei) 被田氏齊認為(wei) 被出賣而遭烹殺。其中有關(guan) 酈其食之死筆者有《略談司馬遷記錄酈食其之死的筆法》予以論述之,此不贅述。

 

漢三年,漢王攻打楚國,在彭城展開大戰,失利後說:“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讓英布背叛楚國,出兵把項王牽製在齊國幾個(ge) 月,我奪取天下的事也就板上釘釘了。”時為(wei) 劉邦謁者的儒生隨何說:“我請求出使淮南。”漢王就給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

 

隨何到達淮南後,為(wei) 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勢,並在楚國使者來時說英布已降漢,使英布投降。隨何在出使淮南勸說英布歸過漢並與(yu) 楚項的使者周旋的過程非常驚心動魄,《史記·黥布列傳(chuan) 》中記載得可謂栩栩如生。隨何此一出使,正如劉邦所願,為(wei) 劉邦扭轉戰局立下汗馬之功。不但如此,英布的叛離項羽,使項羽陷入完全孤立狀態。

 

3、劉邦戰敗項羽統一了天下之後,又對南越予以臣服。

 

劉邦戰敗項羽統一了天下的時候,南方的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裏自立為(wei) 王。漢高祖劉邦考慮天下初定,中國勞苦,不願再興(xing) 師攻打南越,因此就派遣陸賈帶著賜給尉他南越王印前去任命。陸生到了南越,尉他接見非常不禮貌。陸賈便細數尉他的中原出身,斥責他忘本而不講禮儀(yi) ,隨後結合楚漢之爭(zheng) 的曆史,指出南越和漢朝實力上的強弱懸殊,曉以情理,迫使尉他改顏謝罪。願意遵從(cong) 漢朝約束,接受南越王封號。陸生終於(yu) 完成拜尉他為(wei) 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漢稱臣,服從(cong) 漢朝的管製約束。

 

以上是筆者僅(jin) 僅(jin) 簡單綜合了史書(shu) 上明確說明了是儒生身份的酈其食等三人為(wei) 創建漢朝所立的主要功勳,這些功業(ye) 在整個(ge) 漢朝創建過程中應該占有相當的重頭。然而奇怪的是,人們(men) 講到漢朝的開國之功往往忘記有儒者的功勳。產(chan) 生這種錯覺的原因很多,以下試作羅列。

 

1、在一般人們(men) 的眼裏,儒生隻是一介書(shu) 生,且其學說迂腐,麵對亂(luan) 世是束手無策的。許多人有這種認為(wei) 多是從(cong) 孔子和孟子當年遊說諸侯而不得誌,從(cong) 而妄加揣測儒學和儒生。其實不然。因為(wei) 對孔子孟子、對於(yu) 儒家來講,是要講行儒家之道,講仁義(yi) 原則的,講得“行一不義(yi) ,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wei) 也。”(《孟子·公孫醜(chou) 上》)如果背離了儒家仁義(yi) 原則,則寧願放棄功名利祿。“邦有道,榖;邦無道,榖,恥也。”(《論語·憲問第十四》)“富與(yu) 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yu)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裏仁第四》)儒家也講革命,如湯武革命命。然而革命也是要講原則,要“順乎天而應乎人”(《易經·革卦·彖》)。如果儒家士君子不謹守以上原則,否則的話,和一般的所謂英雄豪傑就沒有什麽(me) 區別了,甚至和一般的那些小人惡人就沒有區別了,那就是被富貴蒙了心,就是造反作亂(luan) 。比如象孔子,本來是在魯國做司寇,正要大有一番作為(wei) ,但之所以離開魯國顛沛流離,是因為(wei) “齊人遺女樂(le) ,季桓子受子,孔子行。”是因為(wei)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而夫子又“知其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地遊走於(yu) 諸侯之間,就是要盡力尋找行道的機會(hui) ,同時也是為(wei) 了向各諸侯國弘揚儒家大中之道,故而未嚐有一日寧息。至於(yu) 諸侯國君用不用夫子以行道,那是諸侯們(men) 的事。用,則人民慶幸;不用,則是因為(wei) 諸侯國君們(men) 鬥筲不足算。

 

同樣,古代和當今不少人也都認為(wei) 孟子迂腐和好空言,戰國梁惠王就評價(jia) 孟子說“迂遠而闊於(yu) 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chuan) 》)其實,“不是孟子真迂遠,而是梁惠王們(men) 無道缺德者太小聰明,近視眼,不明中道真諦和仁義(yi) 真相,喪(sang) 失了真正強國強民的機會(hui) 。”餘(yu) 東(dong) 海先生在《不是孟子真迂遠,而是諸侯近視眼——仁者無敵續論》一文中對於(yu) 謬論予以了辯駁,茲(zi) 不贅述。相反,對於(yu) 人們(men) 推崇的象公孫衍、張儀(yi) 之類的“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孟子》),孟子認為(wei) 他們(men) 隻不過是順從(cong) 君主的欲望行事而已,那不過是“以順為(wei) 正者,妾婦之道也。”而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yu) 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在劉邦這裏,酈其食等儒生為(wei) 他統一天下立下功勞,可是他似乎轉頭就忘了。劉邦的觀念和記性,其實也是古今不少人的觀念和記性。

 

漢高祖劉邦統一後在雒陽南宮置酒,問群臣為(wei) 什麽(me) 他能夠得天下麵項羽卻失去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jue) 勝於(yu) 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wan) 之軍(jun) ,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wei) 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第八》)劉邦此三傑之說沒有儒家人物。其實酈其食之才能決(jue) 不差於(yu) 此三傑中任何一個(ge) ,隻可惜他被劉邦、張良和韓信他們(men) 拋棄陷害至死,劉邦畢竟不讀書(shu) 不懂儒,也不知道如何真誠地對待儒生。

 

劉邦消滅了項羽以定天下,在論功行封時,群臣爭(zheng) 功爭(zheng) 得非常厲害。漢劉邦功人功狗之說阻塞戰將們(men) 的嘴,而以蕭何為(wei) 功最盛封為(wei) 酂侯,封食邑也最多。劉邦以打獵作比喻說:“夫獵,追殺獸(shou) 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shou) 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shou) 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liang) 三人。今蕭何舉(ju) 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史記·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於(yu) 是群臣們(men) 沒有那個(ge) 再敢說話了。而在這裏論功爭(zheng) 功行賞的也沒有儒生的身影,當然這也反映儒生對待功名的態度,“富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

 

儒生隨何為(wei) 劉邦打敗立下巨大功勞,而劉邦卻貶低隨何的功勞,說隨何是腐儒,治理天下用不上這號人。隨何被貶到這個(ge) 份上了,隻好與(yu) 劉邦作了如此辯解:“‘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齊也,陛下發步卒五萬(wan) 人,騎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隨何曰:‘陛下使何與(yu) 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賢於(yu) 步卒五萬(wan) 人騎五千也。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wei) 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圖子之功。’”(《史記·黥布列傳(chuan) 第三十一))這個(ge) 時候,劉邦才給隨何一個(ge) 小小的護軍(jun) 中尉官職,而那些遠遠小於(yu) 隨何功勞而是屬於(yu) 戰功的將領,那個(ge) 不是封了侯呢?

 

3、漢朝儒生酈其食他們(men) 所建立的功勞主要是體(ti) 現在外交上,而不是帶兵作戰,一刀一槍地幹出來的,因而也往往不被人們(men) 看重。

 

從(cong) 劉邦的“三傑”說和“人功狗功”說可以看得出來,一劉邦之所以推崇張良,是因為(wei) 劉邦不但以張良為(wei) 帝師推心置腹言聽計從(cong) ,以之為(wei) 最親(qin) 近最重要的謀略家,而且張良所行之術的雜霸之道,信義(yi) 成霸的霸道符合劉邦統一天下的抱負,雜以陰謀又符合劉邦私家天下的私欲。有關(guan) 判定張良所行為(wei) 雜霸之道筆者有《評一評張良》一文作了闡述。二劉邦之所以推崇蕭何之功,不但是蕭何為(wei) 劉邦守護治理他的大後方關(guan) 中,源源不斷地為(wei) 前方輸送軍(jun) 輸和兵源,還將自己宗族子弟全部送到前線參與(yu) 作戰。三劉邦之所以推崇韓信等將領們(men) 的功勞,是因為(wei) 這種功勞是通過浴血奮戰、作出巨大犧牲獲得的,是更加讓人感性功勞。然而孫子曰:“《孫子兵法》雲(yun)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顯然,我們(men) 從(cong) 酈其食他們(men) 以“伐交”而屈人之兵的建功中看到,至少他們(men) 為(wei) 漢朝創建所作功勳要比一般的戰將們(men) 是要大許多。

 

當然,酈其食他們(men) 也不是沒有謀略,前麵說了酈其食為(wei) 劉邦所獻“收取滎陽,據敖倉(cang) 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製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之大計,為(wei) 劉邦在楚漢戰爭(zheng) 中奪爭(zheng) 形勢上的主動之權。再是,作為(wei) 儒者身份,儒生所出的謀略和戰術都是有道德底德的,至少是控製在王霸範圍之上,主張的是義(yi) 戰義(yi) 殺,而決(jue) 定反對施以陰謀。應該來說,在這一原則上,酈其食等儒者的謀略也好、戰術也好,確實是不被當世包括劉邦在內(nei) 英雄豪傑看好,會(hui) 被他們(men) 認為(wei) 是迂腐的。所以酈其食他們(men) 不會(hui) 被劉邦認作貼心謀士也是必然的。

 

4、酈其食曾為(wei) 劉邦謀劃一策曾為(wei) 張良所否定,為(wei) 人們(men) 遺忘酈其食他們(men) 的功勞起了助推作用。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yu) 酈食其商議如何來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就為(wei) 劉邦獻上謀立六國後代,以孤立項羽的楚國,並以獲得天下人心的策略:“昔湯伐桀,封其後於(yu) 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yu) 宋。今秦失德棄義(yi) ,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複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ang) 風慕義(yi) ,原為(wei) 臣妾。德義(yi) 已行,陛下南鄉(xiang) 稱霸,楚必斂衽而朝。”(《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此策正要實施,遭到從(cong) 外回來的張良陳以“八難”予以否定,而劉邦聽了張良的理由後,氣得大罵酈其食:“豎儒,幾敗而公事!”

 

其實酈其食此謀是幾年前張耳、陳餘(yu) 向陳勝、範增向項梁所獻之謀,那時項梁采納了範增這一謀略,因而得以將楚國做大做強;而陳勝也有因不肯接納張耳、陳餘(yu) 之謀劃從(cong) 而導致其勢力孤立。但此時到了楚漢相爭(zheng) 激烈之時,各路豪傑先後已經興(xing) 起,並且之前又經過項羽的一次重新分封,六國後世的號召力固然不如亡秦之戰的時候,所以站在這個(ge) 角度上來說,酈其食所獻之策確實是有些過時了,但張良所說的“八難”卻沒有提及這一點。再說,酈生所獻此策雖說過時,但之後不久,酈生出使齊陳以大義(yi) 及利害勸說齊王田廣歸順漢。而田氏宗族的田廣即是六國齊國的後代,所以也不是說酈其食的這一個(ge) 策略完全無用,事實還是可以斟酌考慮的。

 

5、有些儒生也往往也不無認同儒者難與(yu) 進取,難於(yu) 在曆史創建中建立功勳。

 

首先是著作《史記》司馬遷,他應為(wei) 儒門雜家,就在《史記》中也是多處認為(wei) 儒生難與(yu) 進取,如在《史記•律書(shu) 第三》中譏戰國時代的儒者:“暗於(yu) 大較,不權輕重,猥雲(yun) 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

 

而又比如叔孫通也有此種謬說。叔孫通雖然是個(ge) 儒生,但其所擅長在於(yu) 禮儀(yi) 方麵,也缺乏象酈其食那樣的大儒的英雄豪氣。因此他在為(wei) 劉邦建議製訂禮儀(yi) 時也說:“夫儒者難與(yu) 進取,可與(yu) 守成。”《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chuan) 第三十九》而叔孫通這一句話,就成了人們(men) 定義(yi) 儒者難與(yu) 進取的口實。實際不是儒者難於(yu) 進取,而是進取有道,是進取要堅守仁義(yi) 原則。而違背仁義(yi) 原則的進取則為(wei) 儒者所不取,戰爭(zheng) 當中一違義(yi) 而行實際就是禍害蒼生,甚至嚴(yan) 重會(hui) 重蹈暴秦之覆轍。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chuan) 第三十七》記載陸賈勸諫劉邦以儒家《詩》《書(shu) 》治理天下:“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shu) 》。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shu) 》!’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這一段對話也容易讓人以為(wei) 儒家之治隻是適應於(yu) 國家安定時代,而不適應於(yu) 戰爭(zheng) 時時代。實際儒家文武並重,對話中所說的湯武即就是儒家聖王。

 

儒者之所以為(wei) 儒者,自有其持守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這三觀一以儒家的仁義(yi) 道德為(wei) 準則,而不為(wei) 功名得祿和世人毀譽而動搖。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