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仄】簡論文化自信運動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7-12-17 18:29:13
標簽:
範仄

作者簡介:範仄,男,湖南人。獨立學者。


簡論文化自信運動

作者:範仄

來源:原載於(yu) “南水兮”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廿九日丁醜(chou)

         耶穌2017年12月16日

 

說明: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hui) 青年學會(hui) 月度座談會(hui) 2017年12月由文史哲組負責,主題是“中國走出去的文化溝通與(yu)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於(yu) 16日舉(ju) 行,我作為(wei) 文史哲組成員被要求發言。我撰寫(xie) 稿子,全文6000多字,從(cong) 中壓縮出15分鍾的發言,3000多字,其中第三節“作為(wei) 文化自信運動伴隨物的文化蒙昧主義(yi) ”省略不講。現將全文發布於(yu) 此,並將現場的開場語抄錄於(yu) 此:

 

“從(cong) 上半場中關(guan) 於(yu) 《戰狼2》的爭(zheng) 論我們(men) 可以發現目前的中國夢是美國夢的進口替代,英雄故事結構是進口的,是一樣的,但英雄已經由美國人變成中國人。上半場的發言也表現出這樣的特點,設計中國走出去的策略總會(hui) 出現一種表達式:美國是怎麽(me) 怎麽(me) 做的,中國也可以怎麽(me) 怎麽(me) 做。在中國崛起過程中,進口替代是主要的微觀機製之一。看來中國走出去也必定有這樣一個(ge) 階段。這可能是一種自然規律。

 

下半場的發言則努力回到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這一轉回似乎直接支持了我下麵的發言。”

 

一、建立中國崛起的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本源觀

 

從(cong)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似乎存在一個(ge) 從(cong) “道路自信運動”到“文化自信運動”的轉變。本文對這一轉變嚐試做出馬克思主義(yi) 分析,並采用錯位互文的折衷方式表述。

 

中共最先提出“道路自信”“製度自信”“理論自信”三個(ge) 自信。在現實話語層麵,這三個(ge) 自信相互之間並不是同等價(jia) 值和同等力量的。根據公開閱讀和私下聊天,“道路自信”是最有力量的,無論官方和社會(hui) 、左派和右派,都有相當的支持者,其核心內(nei) 涵是中國崛起的事實和過程,從(cong) “中國模式論”、“中國經驗論”到“中國道路論”,都引發比較充分的真實的討論。“理論自信”是最弱的,無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還是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從(cong) 私下聊天看,在官方和社會(hui) 都很難遇到真心相信的人。“製度自信”似有似無,或東(dong) 或西,各說各的。

 

圍繞“道路自信”發生的爭(zheng) 論愈加激烈,“製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則愈加衰弱,然而“道路自信”的製度解釋和理論解釋一直處於(yu) 激烈爭(zheng) 論中。這“三個(ge) 自信”可以歸為(wei) 一個(ge) 自信,即“道路自信”。圍繞“道路自信”而發生的爭(zheng) 論,可以稱為(wei) “道路自信運動”。中信基金會(hui) 和中信研究院就是這場“道路自信運動”的產(chan) 物和構成部分。孔丹理事長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和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是相信的,組建中信基金會(hui) 和中信研究院就是力圖從(co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和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角度闡述中國道路。

 

但更多的人隻是在“文化自信”提出以後才真正行動起來。“文化自信”提出以來,中國似乎已經形成一場“文化自信運動”。“文化自信”,官方正式表述應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同時包含有“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含義(yi) ,而在社會(hui) 上“文化自信”顯而易見地主要是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在實質操作層麵,無論官方還是社會(hui) ,都有把“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作為(wei) 這場“文化自信運動”主體(ti) 形式和總體(ti) 形式的趨勢。

 

如果說“理論自信”主要是對“一般自我”或“類自我”的建構,那麽(me) “文化自信”主要是對“曆史自我”的建構,其形式具有鮮明的曆史因襲性。“文化自信”對“理論自信”一定程度的替代,也許是諸種因素的綜合產(chan) 物。這些因素包括:中國的“中華民族複興(xing) 夢”與(yu) 特朗普的“美國優(you) 先論”在當前條件下具有一定的同構性;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某些因素存在相應的遮蔽需求;中國人的“自信”存在相當的有限性,等等。“文化自信”最後會(hui) 不會(hui) 衍生出新的“理論自信”,尚需觀察。

 

在這場文化自信運動中,對中國道路的解釋,無論製度解釋和理論解釋,無論官方和民間,無論左派和右派,都似乎已經找到自己的解釋重點和努力方向。在這一過程中,作為(wei) 政治概念的“西方”,完全轉變為(wei) 作為(wei) 地理及其文化的概念。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yi) 來源,變成作為(wei) 地理概念及其文化的西方來源。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人的心理地位大大降低,在少數人那裏它保留一定的中介地位,即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中國崛起的中介地位,而在更多的中國人那裏,馬克思主義(yi) 連這個(ge) 中介地位都沒有;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是中國崛起的本源,而且是全部。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那些曾經由馬列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提供理論說明的政治形式和經濟形式,正由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提供本源性說明,大量的研究者在這一層麵做出努力。比如馬克思主義(yi) 的無產(chan) 階級先鋒階理論,首先被改造為(wei) 任何階級和任何時代都可能有的作為(wei) 國家治理理論一部分的一般性先鋒隊理論,並與(yu) 中國古代的君子理論、士大夫群體(ti) 理論等結合起來。此類研究越來越多。道路自信運動和文化自信運動者合二為(wei) 一,一向曖昧不明的對中國崛起的製度解釋和理論解釋,在“文化自信”中似乎找到了出路。

 

也許可以說,這場文化自信運動的內(nei) 核是中國崛起與(yu)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本源關(guan) 係,即建立中國崛起的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本源觀。

 

二、將雇傭(yong) 勞動型普遍性對抗關(guan) 係作為(wei) 教化對象的意識形態建設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文化必定是其所處時代以生產(chan) 關(guan) 係為(wei) 基礎和核心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總和的一種反映。無論是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還是新興(xing) 文化的創造,無論普適而精致的文化形式還是具體(ti) 而粗淺的文化形式,都是其現實性社會(hui) 關(guan) 係的一種反映。

 

也許可以說中國前30年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創造了屬於(yu) 自己的文化形式,但不能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已經創造屬於(yu) 自己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一直在尋找屬於(yu) 自己的文化形式,目前似乎已經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作為(wei) 自己的文化形式。至少可以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看作自己的文化形式。在這一文化自信運動中,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和中國民族主義(yi) 意識形態合二為(wei) 一,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和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理的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本源觀不斷地被建構起來。

 

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一個(ge) 複雜的曆史過程,具有多重的曆史意義(yi) ,其中之一是雇傭(yong) 勞動的普遍化。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同時也是雇傭(yong) 勞動普遍化的曆史進程。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普遍化雇傭(yong) 勞動必然存在普遍性對抗關(guan) 係。如果不對產(chan) 生這種普遍化雇傭(yong) 關(guan) 係的社會(hui) 經濟結構進行根本性調整,這樣一種普遍性對抗關(guan) 係就必然成為(wei) 政治上的治理對象和意識形態上的教化對象。將雇傭(yong) 勞動這種普遍性對抗關(guan) 係作為(wei) 教化對象的意識形態建設,隻可能是在將雇傭(yong) 關(guan) 係神聖化基礎上建構和強化同一性、共同性和共同體(ti) 性等意識形態。在當前的世界結構中,這種意識形態最大的現實形式是“民族”和“民族主義(yi) ”,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現在隻能說是這種意識形態最大的理想形式。

 

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理和中國崛起的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本源觀,在當前至少具有三重意義(yi) 。第一,“中華民族”的同一性、共同性和共同體(ti) 性等意識形態功能得到極大凸顯和張揚。魯迅意義(yi) 上的“從(cong) 來如此”逆轉為(wei) 正麵的建構意義(yi) 。第二,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的同一性、共同性和共同體(ti) 性等意識形態功能通過中國古代“大同”等觀念得到擴張,並在社會(hui) 主義(yi) 概念中取得絕對性地位。第三,在分配正義(yi) 基礎上增加文化正義(yi) ,其同一性、共同性和共同體(ti) 性等意識形態功能出現成倍增強效應,大量的對傳(chuan) 統文化認同的文化人會(hui) 投入到這一意識形態建設中,這是一種巨大的說服機製。比意識形態更加細微的話語政治建設,主要是建立能指的同一性對所指的對抗性的主導能力,最大化地發揮能指的同一性的政治功能,而所指的對抗性被限定在消極的揭示性預防功能上。

 

三、作為(wei) 文化自信運動伴隨物的文化蒙昧主義(yi)

 

在將雇傭(yong) 勞動這種普遍性對抗關(guan) 係作為(wei) 政治治理對象和作為(wei) 意識形態教化對象的前提下,“文化自信”是個(ge) 好東(dong) 西,但往前走半步,就會(hui) 墮落成文化蒙昧主義(yi) 。自從(cong) “文化自信”在中國成為(wei) 一種思潮以來,文化蒙昧主義(yi) 隨即盛行。這兩(liang) 者的並行難以避免,我們(men) 既不能對這種現象過於(yu) 大意,也不必要過於(yu) 恐慌。理論工作者需要這種並行現象揭示清楚,把文化自信推向深入,但不要以為(wei) 自己的理論揭示就能終結文化蒙昧主義(yi) ,而治理者則需要把握好這種並行現象。文化蒙昧主義(yi) 在文化自信運動中固然具有強化自信的直接功效,但也會(hui) 直接遮蔽真實的經驗和風險。

 

“文化自信”,具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兩(liang) 層含義(yi) ,伴隨而來的文化蒙昧主義(yi) 也在這兩(liang) 個(ge) 層麵上都有體(ti) 現。它們(men) 似乎共有一種錯誤的思維方法,我在《中國夢的美國分析和美國夢的中國分析》一文(此文可點擊進去)中曾稱之為(wei) “具象抽象倒錯比較法”:

 

“人們(men) 一旦對某個(ge) 具體(ti) 對象特別認同,一般會(hui) 從(cong) 中歸納出抽象原理論證自己認同的合法性。這種合法性大多建立於(yu) 認同對象在抽象原理中對其他對象的勝出上。事實是,在多數情況下,人們(men) 並不是因為(wei) 對這抽象原理有反思性認同而做出理性選擇,而是因為(wei) 首先對對象的認同。‘勝出’認知也不一定是建立在將抽象原理準確施用於(yu) 其他對象的基礎之上,而往往是因為(wei) 其他對象的具象與(yu) 抽象原理的直接不一致。人最終是生活在具象中,也最終是具象在對人發揮機製性作用。在比較中引入抽象原理,固然是出於(yu) 自我意識統一性的需要,但常常因為(wei) 缺乏適當的清明而將人們(men) 置於(yu) 具象與(yu) 抽象的比較錯亂(luan) 中。”

 

在最近的各種比較研究中,這種倒錯比較法比較常見。比如文明國家論對民族國家論、選賢舉(ju) 能論對民主選舉(ju) 論、政道思維論對政體(ti) 思維論、天命革命論對政治革命論,等等。至於(yu) 希臘偽(wei) 史論一類則屬於(yu) 不入流的文化蒙昧主義(yi) 。

 

四、文化自信運動的世界曆史意義(yi) 與(yu) 中國文化走出去

 

“文化自信”與(yu) “中國文化走出去”密切相關(guan) 。如果沒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方案,就沒有“文化自信”可言,或者說“文化自信”就會(hui) 成為(wei) 虛假的,而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須能夠解決(jue) 當代世界問題,為(wei) 它將去的地方解決(jue) 問題,而不隻是提供意識形態功能。不能解決(jue) 即將所去的地方的問題,中國文化就走不出去。世界各地的問題千差萬(wan) 別,中國文化為(wei) 所有地方的問題提供解決(jue) 方案是不可能的,這些地方也不可能要求中國文化具有這樣一種功能。中國文化為(wei) 未來一個(ge) 時期的世界提供總體(ti) 方案和總方法論是必要的。

 

首先是必須為(wei) 未來一個(ge) 時期的世界提供普遍可接受的、為(wei) 各地提供新可能的全球史觀。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世界史觀,基本上是西歐在19世紀建立起來的。他們(men) 確立“文藝複興(xing) ”這一斷代概念,以此為(wei) 中介,建立此前的古代史觀和此後的現代史觀。一個(ge) 多世紀以來,以文藝複興(xing) 為(wei) 樞紐的世界史觀,雖然發生細微的甚至巨大的變化,但基本結構和框架是一致的。這是一個(ge) 以個(ge) 人理性、科學理性和世界理性等為(wei) 核心理念的世界史觀。西歐,特別是英美,以這種世界觀為(wei) 基礎,搭建由百科全書(shu) 、辭書(shu) 、教科書(shu) 及現代教育、現代傳(chuan) 媒等組成的世界性通用的話語體(ti) 係,為(wei) 世界各國工業(ye) 化提供相應的知識體(ti) 係、思維體(ti) 係和價(jia) 值體(ti) 係。

 

中國文化要有自信的走出去,就必須建構以自身為(wei) 基礎的、可以被認可的全球史觀。如果說西方提供的世界史觀,是以均勢為(wei) 基礎,以均勢觀念為(wei) 主導的世界秩序觀,那麽(me) 在全球愈來愈一體(ti) 化的時代,中國提供的必須是“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的全球史觀,以激活中國古典的和而不同的大一統政治觀,確立以綜合為(wei) 體(ti) ,以分析為(wei) 用的思維方式。

 

“文藝複興(xing) ”,被19世紀西歐確立為(wei) “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這也是19世紀西方人自我認知的一個(ge) 溯源。從(cong) 文藝複興(xing) 到工業(ye) 革命的三百年中,西歐以外的歐亞(ya) 大陸大多數地區正在努力建構多民族多宗教政治體(ti) 的治理體(ti) 係,這一努力最後被率先實現工業(ye) 革命的國家摧毀。工業(ye) 革命過去兩(liang) 百多年裏,全球開始演變成一個(ge) 或多個(ge) 多民族多宗教多文明政治體(ti) 。我們(men) 也許需要一個(ge) 時代,在這個(ge) 時代中發現“世界的政治性和人的政治性”,並以此為(wei) 中介確立中國古典世界的“世界的政治性和人的政治性”,及未來世界的“世界的政治性和人的政治性”。世界的政治性和人的政治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大一統政治。這也許是建立中國崛起的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本源觀的第四重意義(yi) 。如果說此前的三重意義(yi) 是消極的,那麽(me) 第四重意義(yi) 是積極的,它們(men) 共同構成中國崛起的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本源觀的雙重性。

 

其次,我們(men) 需要提供一個(ge) 具有統攝力的政治觀。如果說西方以“文藝複興(xing) ”激活古希臘古羅馬的理性觀,我們(men) 需要激活中國古典的政治觀,那麽(me) 我們(men) 的政治觀必須是以一種統一體(ti) 的方式統攝這兩(liang) 個(ge) 傳(chuan) 統。一黨(dang) 執政體(ti) 製與(yu) 多黨(dang) 競選體(ti) 製,由於(yu) 被西方人論述為(wei) 專(zhuan) 製與(yu) 民主的區別,不少中國人開始對民主觀念進行貶斥,甚至百般嘲弄。中國學者在這一問題上可謂費盡心機,比如提出中國選賢舉(ju) 能體(ti) 製對西方民主體(ti) 製的優(you) 越性,比如中國政道思維對西方政體(ti) 思維的優(you) 越性。然而,與(yu) 其說民主是古希臘古羅馬的產(chan) 物,不如說是現代個(ge) 體(ti) 生產(chan) 力發達的產(chan) 物。無論古典的民主政體(ti) 概念,還是現代的民主政體(ti) 概念,都首先是階級性概念,然後是組織性概念。而一黨(dang) 體(ti) 製和多黨(dang) 體(ti) 製,都首先是組織性概念,然後是階級性概念。

 

中共中央在市場決(jue) 定性地位原則基礎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特征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這無疑是在不動搖市場決(jue) 定性地位的前提下努力建構作為(wei) 政治社會(hui) 形態的社會(hui) 主義(yi) 。什麽(me) 是政治社會(hui) 形態?顧名思義(yi) 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政治對社會(hui) 的某種建構性。在中國以“封建”概念為(wei) 例,在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中,封建社會(hui) 是一種以生產(chan) 資料所有製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經濟社會(hui) 形態,而在中國古典話語中,“封建”隻是與(yu) “郡縣”相對的處理中央權力與(yu) 地方權力、社會(hui) 權力關(guan) 係的一種政治社會(hui) 形態。這種政治社會(hui) 形態的關(guan) 鍵在於(yu) ,政治的相對獨立性主要來源於(yu) 相應的土地所有製、戰略性生產(chan) 資料控製權及官僚組織在來源、組成和財政上的相對自主性。

 

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形態的社會(hui) 主義(yi) ,在市場決(jue) 定性地位原則前提下,被改造為(wei) 作為(wei) 政治社會(hui) 形態的社會(hui) 主義(yi) ,以拯救和發展資源配置的市場體(ti) 製。以中國古典政治傳(chuan) 統看,多黨(dang) 體(ti) 製與(yu) 一黨(dang) 體(ti) 製之爭(zheng) ,封建與(yu) 郡縣之爭(zheng) ,它們(men) 幾乎完全是一個(ge) 層級的問題。換言之,中國古代的“封建”“郡縣”之爭(zheng) 已經演變成今天的“一黨(dang) 體(ti) 製”“多黨(dang) 體(ti) 製”之爭(zheng) 。也就是說,無論多黨(dang) 體(ti) 製與(yu) 一黨(dang) 體(ti) 製,都存在民主與(yu) 專(zhuan) 製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的表現形式在這兩(liang) 種不同體(ti) 製下是很不一樣的,其討論和建設的進路也是很不一樣的。因此,一黨(dang) 執政體(ti) 製條件下的人民民主依然是未完成的課題。在這個(ge) 問題上不能作出較大的貢獻,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就可能成為(wei) 笑柄。

 

第三,是如何應對新生產(chan) 力的挑戰。生產(chan) 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也是最保守的因素。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概念可謂是生產(chan) 力保守性的一種表現,但生產(chan) 力的革命性依然隨時都會(hui) 爆發摧毀性作用。目前可能的生產(chan) 力革命雖然被各種話語包裝得天花亂(luan) 墜,但在我看來,“從(cong) 生產(chan) 力角度描述是自動生產(chan) 的一體(ti) 化和智能化,從(cong) 生產(chan) 關(guan) 係角度描述是既有勞動與(yu) 生產(chan) 的分離”。目前最熱的話題之一是哪些行業(ye) 和職業(ye) 會(hui) 消失,而新的行業(ye) 和職業(ye) 如何產(chan) 生無人知曉。原來西方流行的“第三產(chan) 業(ye) ——服務業(ye) ”觀念,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應該說已經破產(chan) 。我在《世界文明演進規則簡論》一文(此文可點擊進去)指出,“通過不斷地創新和創業(ye) ,在自動生產(chan) 一體(ti) 化和智能化時代,科研產(chan) 業(ye) 化本身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巨大母體(ti) ,從(cong) 自身分化出無數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將此前的產(chan) 業(ye) 人群乾坤大挪移到這些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上來,成為(wei) 各種各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運用機器進行研究的實驗室如何分化出無數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需要相應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或經濟學理論對社會(hui) 實踐和公共政策提供總的指導。中國崛起正好處於(yu) 人類曆史的這一關(guan) 口,如果在這一方麵不能做出相應的理論貢獻,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就可能會(hui) 化為(wei) 烏(wu) 有。

 

經過電商對深度統一市場的促進、供給側(ce) 改革和一刀切的高壓式綠色發展理念,獨立積累型中小資本將大部分被摧毀,從(cong) 而形成中小資本對大資本的全麵依附,確立大資本的統治地位,此後的中小資本將通過借貸和融資等作為(wei) 大資本的衍生物而存在,成為(wei) 被大資本雇傭(yong) 的中小資本家。這樣的一種社會(hui) 經濟總結構,在資本主義(yi) 條件下屬於(yu) 典型的金融資本主義(yi) 結構,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可以視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金融資本型總經濟結構。當前的金融資本型總經濟結構,基本上可以視為(wei) 一種以資本信用為(wei) 開端,以股份資本為(wei) 結果的經濟過程。這樣一種經濟過程在西方已經持續一個(ge) 世紀。根據馬克思關(guan) 於(yu) “資本一般”-“競爭(zheng) ”-“信用”-“股份資本”的分冊(ce) 設想,如果不被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打斷,作為(wei) 結果的股份資本就會(hui) 轉變為(wei) 作為(wei) 開端的股份資本,從(cong) 而推動金融資本主義(yi) 進入股份資本主義(yi) ,從(cong) 而在自動生產(chan) 一體(ti) 化和智能化時代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形成過程中更好地解決(jue) 創業(ye) 偏好、創新偏好、就業(ye) 偏好和投資偏好等的總體(ti) 平衡關(guan) 係。

 

總之,這場文化自信運動雖然起源於(yu) 建構中國崛起的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本源觀,但不能止於(yu) 此,而應賦予全球社會(hui) 嶄新的時代內(nei) 容。嶄新的時代內(nei) 容包括自動生產(chan) 一體(ti) 化和智能化、從(cong) 金融資本主義(yi) 向股份資本主義(yi) 轉變、多民族多宗教多文明全球政治體(ti) 治理等。隻有最終能夠開創全球社會(hui) 這些嶄新時代內(nei) 容的文化自信運動,才可能是世界曆史意義(yi) 的。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