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三】學會做個博物君子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0-05-18 08:00:00
 |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促進社會和諧”,中國各省市、各博物館都在舉行各式樣的有關宣傳活動。這個由國際博物館協會於1977年發起的、每年一度的紀念日盡管在國人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但國人的博物館意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上海世博會盡管被譽為曆史上最值得期待的展覽盛會,但開展幾天來卻發現參觀人數不如人意,照此下去,遠不能達到預期的7000萬人次。另外一個例子是,平均每個北京市民每兩年才會進一次博物館——首都市民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城市和鄉村的人了。但據保守估算,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至少能進2次博物館。英國人的名言則是:“我不在家,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國人博物館意識欠缺有其曆史原因。現代博物館起源於17~18世紀的歐洲,中國首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5年)和首座國立博物館中國曆史博物館(1912年)都要比歐洲晚200年左右的時間。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裏,當發達國家的民眾把參觀博物館視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時,中國人還在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奮鬥。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繁榮發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不能苛求國人沒有成熟的博物館意識。
不過,中國人卻是曆來很重視“博物”的。早在春秋時期,知識淵博的鄭國名相子產和吳國公子季劄就被譽為“博物君子”,稍後的中國文化集大成者孔子更是突出了“博學多識”的重要性。如果說在古代較側重於通過讀書獲取知識,在現代則是除了讀書之外,還可以通過參觀博物接觸“物化的曆史”和感受“藝術的殿堂”,汲取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看不見的知識。正因如此,博物館被視為現代人的“終生學校”和現代文明的“百科名片”。
時下,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物欲誘惑愈來愈多,文化和知識的快餐化、二手化甚至是庸俗化現象也愈來愈嚴重。與此同時,現代生活對人深入學習和拓寬視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提升自己文化品位和人生素養的人,絕不應忽視甚至是放棄走進博物館參觀學習的大好機會。至少,在寒冬酷暑的季節,或者遇到刮風下雨的天氣,可以走進溫涼舒適的博物館享受知識和藝術帶來的無限樂趣——千萬不要忘記帶著自己的孩子!
但是,要培養“博物君子”,還需要中國發展成為“博物大國”,建設數量眾多、門類齊全的現代博物館體係。據統計,世界幾個主要國家博物館的數量分別為英國約2千家,德國約3千家,日本約4千家,法國約5千家,美國更是高達1.7萬多家(分類標準不一,數字統計有別),而中國還不到2500多家。即是說,中國博物館的總量和人均量,與中國人口大國和文明古國的身份嚴重不符。
中國還需要重點培育世界知名大館。在世界五大博物館中,巴黎盧浮宮等四座博物館皆以收藏世界性文物為主,唯有北京故宮以收藏中國文物為主。文物展陳的單一性無疑降低了故宮對公眾的吸引力。另據4月5日英國《藝術新聞報》報道,2009年遊客數量排在全球前九名的博物館皆在歐美,第十名亦是亞洲第一名的為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由此可見,中國培育世界知名大館的道路還很漫長。
博物館免費開放尤為重要。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特別強調了博物館的非贏利性和為公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機會的公共服務功能。2008年,中國推出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之後,有些博物館人滿為患,說明國人不是沒有博物館意識,而是為經濟條件所限無法走進博物館。目前,北京共有注冊博物館152家,其中隻有42家免費開放。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還不到博物館總量的一半。有人認為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但不要忘記,中國的博物館絕大多數為“事業單位”,不能既吃國家財政飯,又向遊客伸手要錢。
此外,博物館不能“固步自封”,還要學會把“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做到“既有來學,又有往教”,將展陳辦到學校、企業、社區和鄉村,擴大博物館的受眾麵。惟其如此,才會較快地實現“博物君子”和“博物大國”的目標。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www.biodynamic-foods.com)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