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曾海龍著《唯識與體用——熊十力哲學研究》出版前言暨謝遐齡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7-12-15 17:33:37
標簽:
曾海龍

作者簡介:曾海龍,男,西元1981年生,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上海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著有《唯識與(yu) 體(ti) 用——熊十力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曾海龍著《唯識與(yu) 體(ti) 用——熊十力哲學研究》出版前言暨謝遐齡序

 

   

 

書(shu) 名:《唯識與(yu) 體(ti) 用——熊十力哲學研究》

作者:曾海龍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作者簡介】

 

曾海龍,1981年生,湖南邵陽人,先後獲複旦大學哲學學士(2004年)、哲學博士學位(2011年)。2016年起在同濟大學哲學係博士後流動站工作。主要從(cong) 事現代新儒家、宋明理學及經學研究。先後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yu) 篇。

 

【序】

 

謝遐齡

 

熊十力哲學是個(ge) 複雜的存在體(ti) 。他努力建構以幾個(ge) 基本概念為(wei) 基石的哲學大廈,不斷嚐試,才力健旺,故而學說多變,難以梳理。我曾稍稍接觸。擔心陷溺,未敢深究。曾海龍不畏艱險,在前有大師之作、數個(ge) 同行力作的情況下,迎難而上,勇氣可嘉。成果嚴(yan) 整可觀,得到多方麵佳評。

 

熊十力哲學在現當代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無疑,熊十力先生的思想貢獻巨大。然而也有批評者認為(wei) ,他建構哲學體(ti) 係的理路,仍嫌老舊。怎樣評估熊十力哲學的貢獻,就是個(ge) 要研究的問題。熊十力哲學的價(jia) 值,也關(guan) 聯著曾海龍這部研究著作的價(jia) 值。

 

有一句名言說,手段比目的更有價(jia) 值。意思是,為(wei) 了達到目的要先研究手段;最終,目的沒有達到,但是為(wei) 了達到目的研究出來的手段,卻有很高的獨立價(jia) 值。熊十力哲學所構建的體(ti) 係或許不算成功,然而他貢獻的思想,卻有著重要價(jia) 值。

 

熊十力哲學的價(jia) 值在於(yu) :它是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哲學溝通與(yu) 融匯的中介。

 

如果,把宋明理學看作本土思想與(yu) 外來的佛學思想的融匯,那麽(me) ,已經融匯了佛學的本土思想麵臨(lin) 著融匯晚近傳(chuan) 入的西方哲學的使命。如果說,認為(wei) 宋明理學是融匯產(chan) 物還有點誇張,確切地說,是本土思想受到佛學刺激作出的回應。那麽(me) ,現今的遭際是文明相遇,不僅(jin) 僅(jin) 思想領域,各項製度、日常物質生活,乃至語言,全麵地相互作用,中西哲學之融匯成為(wei) 不可回避、迫在眉睫的使命。

 

融匯要找到中西哲學相接的可能。以新實在論解說中國哲學,看來不是好方案。蓋因中國思想的理,與(yu) 新實在論的理,不是一件事;因而不能作為(wei) 根基建構融匯後的新哲學。還須探究理之由來,在更為(wei) 底層處尋找適合擔當根基的概念。理由心生。從(cong) 心學入手是更好的思路。熊十力先生新解唯識論,他的學生牟宗三以心性學與(yu) 康德哲學相接,為(wei) 中西哲學融匯奠定了一個(ge) 基礎。

 

拙見以為(wei) ,這項成就再與(yu) 休謨哲學相接,並發展出法哲學,這項對接就可以看作完成。

 

心學以孟子為(wei) 源頭,與(yu) 康德哲學對接不得不借助佛學。然而中國思想還有更深的源頭,那就是太極兩(liang) 儀(yi) 四象八卦的“數理”體(ti) 係。周易思想怎樣與(yu) 西方哲學溝通,是個(ge) 大難題。熊十力的嚐試十分可貴。中國古人把宇宙萬(wan) 象領會(hui) 為(wei) 一,顯示極強的思辨能力。如果確認是伏羲所畫,那就比古希臘泰勒斯要早近2千年。如果按思想成體(ti) 係且有文字記載看,《尚書(shu) ·洪範》所述五行學說,也比泰勒斯早400多年。由一推衍出陰、陽,這思想的起源不知在什麽(me) 年代,或許是結繩而治的時代?河圖洛書(shu) 表達世界觀的時代?這是偉(wei) 大的發現,是中華民族先祖留給後人最珍貴的遺產(chan) 。是先祖對天地運行、生命脈動之深密的感悟。或許是體(ti) 驗溫帶氣候四季均衡循環,結合數、圖推衍,遂有四象、八卦。這一思想體(ti) 係後世得到最充分發展的是兩(liang) 儀(yi) 環節。熊十力先生抓住這個(ge) 環節,陽辟、陰翕,試圖與(yu) 心性會(hui) 通,構建哲學大廈。

 

我不認為(wei) 他的努力是完全成功的。然而對陰陽律動的闡發,開啟了中西溝通的途徑,為(wei) 中西哲學溝通、融匯奠定了又一個(ge) 基礎。

 

曾海龍順著心性、體(ti) 用兩(liang) 大方麵,梳理熊十力哲學,及其後學的發展;揭示熊十力遇到的困難;工夫深厚,顯示紮實學力,對熊十力研究有推進之功效。我更看重的是,這項研究使熊十力哲學融匯中西哲學的哲學史意義(yi) 更為(wei) 明顯。海龍賢弟持其博士論文《唯識與(yu) 體(ti) 用》來囑予作序。我期待他在溝通、融匯中西哲學方麵作出進一步貢獻。故以此文為(wei) 之序。

 

2017年9月29日

 

 

【目錄】

 

前  言

前  論  生命與(yu) 學問

 

第一章  生命境況與(yu) 思想資源

 

第一節  生命境況

第二節  思想資源

 

第二章  思想曆程與(yu) 立場轉換

 

第一節  從(cong) 《心書(shu) 》到《新唯識論》

第二節  從(cong) “由佛歸儒”到“以儒衡佛”

第三節  熊十力的生命與(yu) 學問

本論一  境  論

 

第三章  境論總義(yi)

 

第一節  學在見體(ti)

第二節  體(ti) 用不二

第三節  理氣不二

第四章  宇宙論

第一節  功能實體(ti)

第二節  翕辟成變

第三節  心物俱起

 

第五章  本體(ti) 賦義(yi)

 

第一節  本體(ti) 即變易

第二節  至寂即神化

第三節  形色即天性

第四節  生命即創造

 

第六章  境論論衡

 

第一節  形上學與(yu) 本體(ti) 論分殊

第二節  攝用歸體(ti) 與(yu) 攝體(ti) 歸用

第三節  良知本心是體(ti) 還是用

第四節  宇宙論形上學的困境

本論二  量  論

 

第七章  唯識總義(yi)

 

第一節  量論架構

第二節  首破別計

第三節  次破總計

第八章  相由心生

第一節  習(xi) 心取境

第二節  四緣生義(yi)

第三節  識的現起

第四節  格物致知

 

第九章  遮詮明體(ti)

 

第一節  唯識而非唯境

第二節  新舊唯識學辯

第三節  遮詮以明本體(ti)

第十章  量論論衡

第一節  本體(ti) 能否說明

第二節  現象是否真實

第三節  範疇如何可能

本論三  心性論

 

第十一章  心性論總義(yi)

 

第一節  天命與(yu) 心性

第二節  心體(ti) 與(yu) 理體(ti)

第三節  天理與(yu) 人欲

 

第十二章  本心即功能

 

第一節  本心與(yu) 習(xi) 心

第二節  智慧與(yu) 知識

第三節  良知是呈現

第四節  本心即功能

 

第十三章  功能義(yi) 與(yu) 普遍義(yi)

 

第一節  本體(ti) 功能義(yi) 與(yu) 普遍義(yi)

第二節  阿賴耶識之於(yu) 普遍義(yi)

第三節  德性之知與(yu) 聞見之知

第四節  道德自律與(yu) 道德他律

 

第十四章 心性論論衡

 

第一節  性惡還是染習(xi)

第二節  呈現如何可能

第三節  內(nei) 聖強外王弱

本論四  道德的形上學

 

第十五章  道德的形上學總義(yi)

 

第一節  兩(liang) 種本體(ti) 論與(yu) 兩(liang) 種形上學

第二節  傳(chuan) 統儒學中道德的形上學

第三節  道德的形上學與(yu) 智的直覺

 

第十六章  道德形上學之證成

 

第一節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

第二節  道德的形上學如何可能?

 

第十七章  熊十力道德形上學論衡

 

第一節  唯識與(yu) 境物

第三節  價(jia) 值與(yu) 存有

第三節  道德形上學

第四節  理論的困境

 

餘(yu)   論  熊十力本體(ti) 論與(yu) 形上學的內(nei) 在張力

 

一、唯識與(yu) 體(ti) 用之所指

二、唯識義(yi) 與(yu) 體(ti) 用義(yi) 的關(guan) 係

三、本體(ti) 是心體(ti) 還是實體(ti) ?

四、本體(ti) 論與(yu) 形上學的內(nei) 在張力

 

征引文獻

 

後  記

 

 

【前言】

 

熊十力哲學所論之核心議題在於(yu) 見體(ti) 。見體(ti) 之論,可分別從(cong) 唯識與(yu) 體(ti) 用兩(liang) 方麵言之。新唯識論與(yu) 體(ti) 用論,為(wei) 熊十力哲學兩(liang) 個(ge) 重要的思想體(ti) 係。二者所論之主題與(yu) 內(nei) 容多有重疊,學界亦多將體(ti) 用論視為(wei) 新唯識論之一部分。然更可注意者,在二者側(ce) 重點之不同。對兩(liang) 個(ge) 主題之探討,須分別分析心性問題與(yu) 體(ti) 用問題之所指。更進一步,又須明了心性問題中的體(ti) 用問題與(yu) 體(ti) 用問題中的心性問題。心性問題中的體(ti) 用問題,乃以心性本體(ti) 為(wei) 前提,探討心性論中的體(ti) 用關(guan) 係,此乃實踐問題與(yu) 存有問題及引申出來的道德形上學問題。體(ti) 用問題中的心性問題,乃以體(ti) 用關(guan) 係探討為(wei) 前提,在實體(ti) 論的體(ti) 用關(guan) 係中探討心性為(wei) 何與(yu) 何為(wei) ,此乃以宇宙論問題為(wei) 核心。

 

宇宙論自古中西皆有。無論是西方傳(chuan) 統的宇宙論,還是《周易》的宇宙生成論,盡管理論模型多有差異,但對實體(ti) 之肯定,乃是其共同的理論前提。如果說科學的宇宙論隱含了唯物主義(yi) 的傾(qing) 向,那麽(me) 《周易》的宇宙生成論也未必不能容納唯物主義(yi) 。科學宇宙論成立的前提為(wei) Substance(實體(ti) ),《周易》的宇宙生成論之前提為(wei) 易體(ti) (Becoming)。但無論是Substance,還是Becoming,都是實體(ti) 。以宇宙論或實體(ti) 為(wei) 首出,實體(ti) 之設定則為(wei) 其體(ti) 係成立之必要條件。問題在於(yu) :實體(ti) 之確立是如何可能的?康德知性本體(ti) 論的建立從(cong) 根本上終結了傳(chuan) 統宇宙論,客觀宇宙論再無重建的可能。在中國傳(chuan) 統中,並無思想家對《周易》的宇宙生成論思路直接提出挑戰,但宋明儒關(guan) 於(yu) 道體(ti) 、性體(ti) 、良知心體(ti) 的討論在客觀上又發展出一套解構宇宙生成論的學說。亦即是說,在宋明理學中,心性問題取代體(ti) 用問題成為(wei) 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議題。這與(yu) 佛教的對儒家影響有莫大的關(guan) 係。以心性本體(ti) 為(wei) 首出,則實體(ti) 是心性本體(ti) 的呈現、建構與(yu) 存有。以實體(ti) 為(wei) 首出,則心性本體(ti) 乃實體(ti) 之用而非本體(ti) 。二者的根本差異在於(yu) 究竟是以心性為(wei) 本體(ti) 還是以實體(ti) (宇宙實體(ti) )為(wei) 本體(ti) 。

 

說心性問題取代體(ti) 用問題,並不是說心性論不需探討體(ti) 用關(guan) 係。相反,體(ti) 用問題乃是心性論問題的核心。同樣,探討體(ti) 用問題也必然涵及心性問題,體(ti) 用關(guan) 係所欲解決(jue) 者,乃在良知本心如何發而道德行為(wei) 乃至成為(wei) 宇宙萬(wan) 物的本體(ti) 。心性問題取代體(ti) 用問題,乃在以心性本體(ti) 取代易體(ti) 或實體(ti) 成為(wei) 理論建構之前提,正如康德以知性本體(ti) 取代宇宙本體(ti) 作為(wei) 其理論建構之基礎。在以心體(ti) 為(wei) 本體(ti) 的心性論中,體(ti) 是良知心體(ti) ,用是良知心體(ti) 之發用。非如在宇宙論中,體(ti) 是實體(ti) 或易體(ti) ,用是宇宙之生成或變易。在心性本體(ti) 論中,宇宙或宇宙現象乃心體(ti) 發用所建構或存有之對象,如康德以知性存在體(ti) 建構現象世界。

 

在熊十力的思想體(ti) 係中,心性問題所重在存有論,體(ti) 用問題所重在宇宙論。以宇宙論為(wei) 本的體(ti) 用問題雖然最終必然涉及甚至落腳於(yu) 心性問題,但其所建構之前提乃是對宇宙實體(ti) 之客觀設定。而以良知心體(ti) 為(wei) 本的心性問題雖然也必然導致宇宙論的建構,但此種宇宙論乃主觀心體(ti) 存有之結果,在儒家可說為(wei) 道德的形上學。在此意義(yi) 上,《周易》之宇宙論與(yu) 宋明儒之良知學的區別,可說為(wei) 體(ti) 用問題與(yu) 心性問題的區別,其所重者,分別為(wei) 易體(ti) 與(yu) 心性本體(ti) 。前者本身即是宇宙論,且為(wei) 心性問題展開之前提,為(wei) 依經驗之建立或設定。後者也必然引向宇宙論,卻為(wei) 道德的宇宙論或道德的形上學,宇宙論為(wei) 心性本體(ti) 存有之結果。

 

厘清以上問題,對熊十力哲學思想就可有一把梳理的尺子。在熊十力的哲學思想中,體(ti) 用問題與(yu) 心性問題都是根本性的問題。從(cong) 其著的標題看,《新唯識論》所重當然在唯識,也即是心性問題。後期著作《體(ti) 用論》所重在體(ti) 用關(guan) 係。當然,無論是早期的《新唯識論》,還是晚期的《體(ti) 用論》,體(ti) 用問題與(yu) 心性問題都是重要的主題,甚至很難分清楚主次。出現這種情況是熊十力哲學思想的特質使然,可能亦與(yu) 其主觀上對二者之分疏不清楚有關(guan) 。就唯識或以心性為(wei) 本體(ti) 而言,客觀實體(ti) 與(yu) 現象是識或心體(ti) 建立或存有之結果。故在《新唯識論》中,熊十力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實體(ti) 無相可言,現象亦是不真實的。就以體(ti) 用問題為(wei) 根本而言,則現象乃至心性是實體(ti) 表現自身之結果,實體(ti) 真實,現象亦真實,這是《體(ti) 用論》思想的重要特征。因此,新唯識論在某種程度上可說為(wei) 唯心論,體(ti) 用論在某種程度上可說為(wei) 唯物論——雖然熊十力本人並不承認且明確否認這一點。

 

可見,熊十力早期與(yu) 晚期思想的張力實乃反映出實體(ti) 與(yu) 心體(ti) 何為(wei) 本體(ti) 的問題,即究竟是以體(ti) 用問題為(wei) 本還是以心性問題為(wei) 本。甚至,無論新唯識論還是體(ti) 用論,理論內(nei) 部各自亦存在這種張力。這種張力反映了傳(chuan) 統儒學中兩(liang) 種本體(ti) 論的不同特質。熊十力創作《新唯識論》時所持的問題意識、論證方式、邏輯架構等與(yu) 宋明儒一樣,更多地受到了佛學的影響,而心性問題或本體(ti) 論,是佛家理論對儒學形成挑戰的重要因素。熊十力從(cong) 研究舊唯識學到創作新唯識論,其思想經曆了由佛向儒的轉變,這種轉變需要由理論的論證來完成對自我的說服。故,如何將佛家的唯識轉變為(wei) 儒家的心性本體(ti) ,是其所需重點討論的。《新唯識論》的寫(xie) 作,更多地是從(cong) 唯識或心性角度展開建構的。這與(yu) 宋明儒的問題意識有類似之處。

 

但熊十力個(ge) 人的生命體(ti) 驗和宇宙情懷,最終還是將其理論方向引向《周易》的宇宙論。他曾說:“餘(yu) 少時好探窮者,即為(wei) 宇宙論。”《新唯識論》已經在理論上完成對熊十力本人的自我說服與(yu) 對佛家理論的超越,他下一步必然按照自己的意誌和理論興(xing) 趣走向自我欣趣的理論建構,《體(ti) 用論》、《乾坤衍》就是這種建構的結果。由唯識轉向體(ti) 用,既標誌著熊十力完成了對舊唯識學的超越,也標誌著其思想向《周易》的複歸。此種複歸又意味著對宋明儒心性本體(ti) 論的反轉,進而走向實體(ti) 論的建構。但此種反轉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思想史上都有待進一步評價(jia) 。

 

在儒家,《周易》的宇宙論與(yu) 宋明儒的心性本體(ti) 論,多因傳(chuan) 統思想中天道與(yu) 心性之關(guan) 係的論述而不能彰顯其根本的理路差異。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孟子言“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yu) 我者”。(《孟子·告子上》)可見原儒多以仁或心與(yu) 天通之。宋明儒亦多以天道心性貫通為(wei) 一,“宇宙秩序即道德秩序”,為(wei) 論證展開之前提,而對於(yu) 天道與(yu) 心性的本質差異少有論及。實則,從(cong) 天道貫通到心性與(yu) 由心性上通於(yu) 天道,或者說,“宇宙秩序即道德秩序”與(yu) “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代表了兩(liang) 種不同的形上學理路。從(cong) 根本上說,從(cong) 天道貫通到心性或“宇宙秩序即道德秩序”是《周易》宇宙生成論的理路,而由心性上通於(yu) 天道或“宇宙秩序即道德秩序”則是心學的理路。前者乃是以客觀的天道為(wei) 本體(ti) 向下說到主觀的心體(ti) ,可曰“由超越而內(nei) 在”,是生成論模式。後者乃是從(cong) 主觀的心體(ti) 出發,存有或建構宇宙秩序或天道,可曰“由內(nei) 在而超越”,是存有論模式。

 

熊十力的哲學思想,毋論其早期思想與(yu) 晚期思想的差異,就其同一時期的思想而言,也同時存在生成論與(yu) 存有論的兩(liang) 種理路。生成論模式與(yu) 存有模式的共存,產(chan) 生的一個(ge) 根本問題就是本體(ti) 究竟為(wei) 何?在生成論模式下,本體(ti) 是易體(ti) 或宇宙實體(ti) ,心性隻是宇宙生成之結果,而不是本體(ti) ,這是一科學宇宙論演化的思路。在存有論模式下,心體(ti) 才是本體(ti) ,宇宙秩序乃至實體(ti) 或易體(ti) 都為(wei) 心體(ti) 建構或存有之結果。可見,生成論模式與(yu) 存有論模式的共存,必然會(hui) 導致是以宇宙實體(ti) 為(wei) 本體(ti) 還是以心體(ti) 為(wei) 本體(ti) 的問題。梁漱溟批評熊十力的哲學有“二重本體(ti) ”,即是從(cong) 此這個(ge) 角度而言的。

 

唯識與(yu) 體(ti) 用二義(yi) ,不僅(jin) 表示熊十力哲學思想中兩(liang) 個(ge) 重要的哲學概念,亦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其哲學或本體(ti) 論存在的內(nei) 在矛盾。

 

唯識義(yi) 下之體(ti) 用,乃表示以心體(ti) 為(wei) 本體(ti) ,呈現而為(wei) 用。體(ti) 用一義(yi) 乃在說明“良知是呈現”。故,心體(ti) 為(wei) 萬(wan) 事萬(wan) 物乃至宇宙存有之本體(ti) ,宇宙實體(ti) 亦為(wei) 心體(ti) 所建構之對象。心體(ti) 為(wei) 唯一的本體(ti) ,萬(wan) 事萬(wan) 物乃至宇宙實體(ti) 為(wei) 心體(ti) 發用而存有或建構之結果。此種意義(yi) 上的唯識,實乃唯心,為(wei) 儒家心學之本義(yi) 。象山、陽明於(yu) 此多論之。陽明所言“意之所在為(wei) 物”,即是就良知乃是萬(wan) 事萬(wan) 物存有之本體(ti) 而言,實乃唯識義(yi) 。熊十力說:“惟此心雖主宰乎一身,而其體(ti) 則不可為(wei) 之限量,是乃橫遍虛空,豎盡永劫,無有不運,無所不包。”就是以心為(wei) 本體(ti) 存有宇宙萬(wan) 物之意。在此意義(yi) 上言宇宙論,乃是“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是為(wei) 道德的宇宙論,或曰道德的形上學。宇宙乃心性本體(ti) 呈現之宇宙,宇宙的道德意義(yi) 亦因良知心體(ti) 之呈現始成為(wei) 可能。

 

體(ti) 用義(yi) 下之唯識,乃表明以宇宙實體(ti) 為(wei) 本體(ti) ,心體(ti) 乃本體(ti) 之勢用。“心者恒轉之動而辟也。故心之實性即是恒轉,而無實自體(ti) 焉。”這是以宇宙實體(ti) 為(wei) 本原講心之所由出。唯識一義(yi) 乃在說明心因實體(ti) 或本體(ti) 之辟而呈現本體(ti) 之德用,故能涵攝境(實體(ti) )乃至宇宙萬(wan) 物。心隻是本體(ti) 之用而不即本體(ti) ,隻是在以心識涵攝境的意義(yi) 才說為(wei) 本體(ti) 。以實體(ti) 為(wei) 首出的體(ti) 用義(yi) 下之本體(ti) 論,乃可能有實體(ti) 與(yu) 心體(ti) 二重本體(ti) 也,且心體(ti) 乃是實體(ti) 之派生物,或曰實體(ti) 乃心體(ti) 之本原,如將二者都說為(wei) 本體(ti) ,實有“疊床架屋”之嫌。熊十力說:“心物同由實體(ti) 變成。實體(ti) 是萬(wan) 化萬(wan) 有的之大原,其性質決(jue) 不單純,其德用必潛諸無限的可能。”乃表明其對實體(ti) 之看法。實則,心體(ti) 才是宇宙萬(wan) 物之本體(ti) ,而實體(ti) 是宇宙論意義(yi) 上之本原。

 

這樣,在熊十力的理論體(ti) 係中,存在萬(wan) 法唯識的心性本體(ti) ,亦存在體(ti) 用不二的宇宙實體(ti) 。前者乃存有論之本體(ti) ,後者乃宇宙論之本原。熊十力則將二者都說為(wei) 本體(ti) 。以體(ti) 用為(wei) 旨,乃先肯定一實體(ti) 作為(wei) 本原。以唯識為(wei) 旨,乃以良知心體(ti) 為(wei) 本體(ti) 。熊十力對本原與(yu) 本體(ti) 始終未能作嚴(yan) 格區分。時而說宇宙實體(ti) 是本體(ti) ,心體(ti) 是宇宙實體(ti) 之用。時而又說心體(ti) 才是唯一實在的本體(ti) ,宇宙實體(ti) 乃至宇宙萬(wan) 物不能離心而存在。他不悟本體(ti) 與(yu) 本原,實乃二義(yi) 。本體(ti) 論是以概念或觀念建構存在或存有,包括物的存在和社會(hui) 存在。本原論是探討宇宙論意義(yi) 上的世界如何可能,乃是以科學模型回溯宇宙開端與(yu) 預測宇宙未來。前者乃哲學的永恒主題,後者則已經讓位於(yu) 近代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

 

但是,哲學與(yu) 科學分野後,有科學的宇宙論,自然亦可有哲學的宇宙論——依儒家之道德觀念可曰道德的宇宙論。道德的宇宙論以道德為(wei) 首出,以良知心體(ti) 之發用始為(wei) 可能,重點不在宇宙論而在道德。此種宇宙論,牟宗三稱之為(wei) 道德的形上學或道德形上學。以道德的本心為(wei) 道德的形上學所以可能的基礎,即是唯識義(yi) 。良知心體(ti) 涵攝宇宙並存有宇宙萬(wan) 物的道德價(jia) 值,或曰宇宙萬(wan) 物的道德價(jia) 值因良知心體(ti) 而呈現,即是以良知為(wei) 體(ti) ,存有或呈現為(wei) 用。“良知是呈現”,乃表示良知心體(ti) 必然發而為(wei) 用,即是體(ti) 用不二之義(yi) 。此種意義(yi) 下之體(ti) 用與(yu) 先肯定宇宙實體(ti) 講體(ti) 用自然大有不同。宇宙實體(ti) 之體(ti) 用乃客觀之描述,唯識義(yi) 下之體(ti) 用乃良知心體(ti) 之呈現。良知心體(ti) 必然發為(wei) 道德的行為(wei) 或存有宇宙萬(wan) 物的道德價(jia) 值,即是唯識中的體(ti) 用不二義(yi) 。

 

陳來之新著《仁學本體(ti) 論》,“欲以仁體(ti) 統攝傳(chuan) 統儒家的各種形上學觀念,將仁發展為(wei) 一本體(ti) 的觀念或發展為(wei) 一仁的本體(ti) 論”。他認為(wei) 此種本體(ti) 論非以心為(wei) 體(ti) ,亦非以理為(wei) 體(ti) ,而是以仁為(wei) 體(ti) ,表現出欲綜合心學與(yu) 理學或熊十力哲學與(yu) 馮(feng) 友蘭(lan) 哲學的傾(qing) 向。實則,就唯識或良知學而言,理是心之理,仁乃心之仁,無心,則理與(yu) 仁終究不可穩立。同樣,實體(ti) 之建立,亦需由心建構,非能先建構一實體(ti) 才言心。凡是不以心為(wei) 本體(ti) 所建構的本體(ti) 論,實則與(yu) 實體(ti) 論路向無異。陳來說:“如何從(cong) 全體(ti) 大用到萬(wan) 物一己,熊十力毫無說明,事實上從(cong) 熊十力的以心為(wei) 實體(ti) 的宇宙論到萬(wan) 物一體(ti) 的仁學,中間存在著明顯的跳躍,與(yu) 我們(men) 從(cong) 仁體(ti) 說到萬(wan) 物一體(ti) 自是不同。”乃表明熊十力的體(ti) 用問題與(yu) 唯識(唯心)問題的側(ce) 重點是不同的,又表明陳來之仁本體(ti) 與(yu) 熊十力之唯識有根本的差異。而以仁為(wei) 體(ti) 或以易為(wei) 體(ti) ,隻在於(yu) 認體(ti) 為(wei) 仁或認體(ti) 為(wei) 易。認者,乃心也!心體(ti) ,仁體(ti) ,易體(ti) ,何為(wei) 本體(ti) 可知也。

 

熊十力主張之唯識,與(yu) 其所欲彰顯之易體(ti) 或實體(ti) 相對。體(ti) 用不二義(yi) 在唯識論與(yu) 實體(ti) 論中自有不同的意義(yi) 。實體(ti) 論中之體(ti) 用不二義(yi) 猶如建立模型以描述實體(ti) 之運動特征,有明顯的科學主義(yi) 痕跡。唯識義(yi) 中之體(ti) 用不二,則不僅(jin) 是哲學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工夫問題。熊十力說“良知是呈現”是唯識義(yi) 中之體(ti) 用不二,而非實體(ti) 論中之體(ti) 用不二。唯識與(yu) 體(ti) 用,在此意義(yi) 上的統一才具有了哲學的意義(yi) 與(yu) 實踐的力量。熊十力學問與(yu) 生命的力量,通過唯識之體(ti) 用才得以彰顯。心學所欲發揚者,亦在此也。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