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光】商業可以向左,公益不可以向右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7-12-14 22:38:43
標簽:
康曉光

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wei) 研究》《法倫(lun) 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yu) 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商業(ye) 可以向左,公益不可以向右

作者:康曉光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公益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廿七日乙亥

            耶穌2017年12月14日

 

   

 

公益時報編者按:2017年12月13日,2017中國公益年會(hui) 在北京正式舉(ju) 行,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康曉光針對“商業(ye) 向左,公益向右”的問題,繼此前發表長文《駁“永光謬論——“公益向右,商業(ye) 向左”還是“人類向善”》予以反駁後,再次做《義(yi) 利之辨——基於(yu) 人性的關(guan) 於(yu) 公益與(yu) 商業(ye) 關(guan) 係的理論思考》主題分享。康曉光認為(wei) ,公益與(yu) 商業(ye) 最本質的差別,不在於(yu) 行動結果,而在於(yu) 行動目的。商業(ye) 和公益都可以造福社會(hui) ,但從(cong) 人性角度出發,商業(ye) 的根本目的是“為(wei) 自己牟利”,是“利己”;公益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他人”,是“利他”。

 

二者本質完全不同。“左”與(yu) “右”事關(guan) 價(jia) 值立場,“左”更注重平等,“右”更注重效率。商業(ye) 可以“向左”,可以在“道”的層麵上融合更多公益價(jia) 值觀、承擔更多社會(hui) 責任;但是公益永遠不可能向右,公益可以在“術”的層麵上吸納商業(ye) 做法提高效率,但並不意味著公益視效率高於(yu) 平等,公益永遠不可能選擇利己主義(yi) 的價(jia) 值觀。因此,隻有“商業(ye) 向左”,沒有“公益向右”,合而言之,“人類向善”!

 

以下為(wei) 康曉光現場發言全文(略做刪減):

 

今天我討論的這一個(ge) 話題就是基於(yu) 人性關(guan) 於(yu) 公益商業(ye) 關(guan) 係的理論思考,套用中國傳(chuan) 統話語就是義(yi) 利之辨。剛才姚洋先生說公益向左向右的問題不需要討論,我認為(wei) 這個(ge) 問題非常重要,所以我們(men) 今天把這個(ge) 重要的問題簡單討論一下。

 

最近十年來,我在這領域中感受到一股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就是來自商業(ye) 和資本的力量,盡管商業(ye) 滲透公益的方式是和風細雨,但這股力量對公益領域的滲透、影響和支配是非常強有力的。最近兩(liang) 三年關(guan) 於(yu) 公益商業(ye) 化的聲音越來越大,以至於(yu) 對公益領域提出了非常嚴(yan) 峻的挑戰,我把它歸結為(wei) 三種挑戰:對合理性的挑戰、對存在性的挑戰和對方向性的挑戰。合理性是從(cong) 理性、效率的角度質疑公益領域,存在性是有關(guan) 人與(yu) 人之間無私的關(guan) 愛和利他精神有沒有可能,方向性是有關(guan) 向左向右的問題。在這些根本性問題上出現了完全不同的主張,甚至對公益領域是顛覆性的。

 

對上述問題,我在資本主義(yi) 的大前提之下,從(cong) 人性基本的兩(liang) 麵性出發,沿著“利己”和“利他”兩(liang) 個(ge) 線索,探討相應的價(jia) 值觀、資源運用的模式、微觀層麵的組織模式、宏觀的運行環境等。所有普遍的持久人類行為(wei) 背後都有非常深刻的人性基礎,才能成為(wei) 普遍、持久的力量。從(cong) 人性原點出發,“利他”和“利己”一個(ge) 指向經典的公益模式,一個(ge) 指向經典的商業(ye) 模式。對於(yu) 商業(ye) 和公益這兩(liang) 種基本的行動模式,在人性基礎、價(jia) 值觀、資源運用的規範還有微觀組織形式和宏觀運行這五個(ge) 維度上,都是非常和諧、融洽的,都是人類探索千年的結果,是非常寶貴的。

 

首先討論人性,利他是不是可能?人類有沒有可能利他?人類為(wei) 什麽(me) 要利他?人類為(wei) 什麽(me) 應該利他?利他有四個(ge) 要件:造福他人為(wei) 目的、自己不求回報、助人者要做出一定的福利上的犧牲、出於(yu) 自願。人為(wei) 什麽(me) 會(hui) 利他?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主張。中國儒家講人的本性是“仁”,“仁”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相互感通的能力,表示人性中相親(qin) 相愛的潛力和可能性;用孟子的話說,“人皆有不忍之心”。這是儒家對人性的看法。但並不是說人性隻有利他這一麵,孟子還講,“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即人與(yu) 畜牲的區別是很小的,因此需要通過教化對人進行引導,樹立良好的價(jia) 值觀。如果人往好的方向發展,會(hui) 非常好;但如果引導不好,會(hui) 比畜牲還壞。

 

最近的爭(zheng) 論涉及到一個(ge) 最基本的問題:人有沒有利他的可能性?我最反對的觀點是人不可以利他,人天生就是利已的。對人的利他性的否定,這是我絕對不能容忍,也不能後退的底線。因為(wei) 這樣的否定已經同時否定了人之所以成為(wei) 人的本質規定。人和畜牲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人有不忍之心和惻隱之心,看到別人的苦難我們(men) 會(hui) 痛苦,看到社會(hui) 的不公我們(men) 會(hui) 感到憤怒,從(cong) 而我們(men) 會(hui) 產(chan) 生一種行動感,這就是我們(men) 公益領域中最樸素的、最基本的態度和情感。因此人是否有利他的傾(qing) 向和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這決(jue) 定著人是不是人,同時也決(jue) 定了公益事業(ye) 、慈善事業(ye) 能不能存在。人類曆史的意義(yi) 是什麽(me) ?就是人的這種追求大我、關(guan) 心大我、社會(hui) 擔當、自我實現,以及對人類事業(ye) 、天地萬(wan) 物的關(guan) 懷。如果把這一麵進行否定的話,那人類的曆史和禽獸(shou) 的曆史沒有任何區別。

 

關(guan) 於(yu) 價(jia) 值觀,有幾組容易混淆的概念。主要包括利己和利他、利己性和利他性、利己行為(wei) 和利他行為(wei) 、利己主義(yi) 者和利他主義(yi) 者。當講到利己主義(yi) 者和利他主義(yi) 者時,講的是比較極端的現象。絕大多數人都不是純粹的利己主義(yi) 者或利他主義(yi) 者,而是處於(yu) 中間狀態,既有利己的一麵,也有利他的一麵。但是人關(guan) 心別人、做利他的事情,這種可能性是絕對存在的。

 

基於(yu) 人性的資源依賴規則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從(cong) 利己的角度運用資源,商業(ye) 領域遵循公平交易、等價(jia) 交換原則;慈善領域中遵循道德規範,不求回報。當我們(men) 把自己的錢、把自己的物、把自己的時間貢獻出來不求回報,這就是利他的含義(yi) 。所以在最基本的層麵上,出於(yu) 利己和利他使用資源的原則完全不一樣,一個(ge) 是等價(jia) 交換,一個(ge) 是不求回報。

 

當前一種流行的說法:隻有通過向別人出售自己的服務和產(chan) 品換取收入,這樣的經營模式才是可持續的。持這樣觀點的人根本沒法理解人有可能為(wei) 了他人的幸福把自己的一部分錢、一部分物、一部分時間無償(chang) 地貢獻出來,純粹的利己主義(yi) 者沒辦法理解這樣一種可能性,認為(wei) 人除了自私自利沒有任何其他的選擇。提出這樣的觀點本身就是一個(ge) 駭人聽聞的行為(wei) 。

 

就微觀組織形式而言,商業(ye) 企業(ye) 與(yu) 公益組織的本質也並不相同,前者的目的就是為(wei) 股東(dong) 謀取經濟利益,而公益組織的根本在於(yu) 謀求人類平等,主張公平正義(yi) 。在所有權治理結構、組織文化上,二者是完全不一樣的。企業(ye) 擁有所有權,但在公益組織中,不能因為(wei) 你有錢,不能因為(wei) 你出了錢,你就說了算,你就是老大。在商業(ye) 和政治之外,要給人類留下一個(ge) 空間,在此空間中,大家不是憑借著你手中的權利,不是憑借著你兜裏多少錢來獲得發言權和支配權,而是為(wei) 了興(xing) 趣、為(wei) 了愛好、為(wei) 了他人和為(wei) 了社會(hui) 、為(wei) 了人類的利益在這裏組織起來,采取集體(ti) 行動。這是最寶貴的一點。所以在這個(ge) 領域裏,絕對不能采取商業(ye) 的模式,商業(ye) 已經侵蝕占領了太多太多的空間,給人類留一點喘氣的地方吧!

 

我們(men) 經常會(hui) 拿商業(ye) 企業(ye) 和公益組織進行效率比較,但我們(men) 不能忘記公益組織的存在根據和企業(ye) 不一樣。公益組織不必承受嚴(yan) 酷的市場競爭(zheng) 和生死考驗,運行結果與(yu) 理事和執行團隊的切身經濟利益沒有直接的強烈的關(guan) 聯,這根本不是低效率是零效率甚至是負效率的問題。

 

兩(liang) 者在宏觀方麵的運行環境也都完全不一樣,一個(ge) 是市場,一個(ge) 是道德的場域。既有道德教化和目的性的慈善,也有策略性慈善,絕大部分公司做的慈善都是屬於(yu) 策略性的慈善,是把慈善作為(wei) 更好地盈利的工具,最高的境界是追求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根據我的經驗,一件好事純粹由好人來做是做不大的,當“不怎麽(me) 地”的人也參與(yu) 其中,不管出於(yu) 何種動機,能把好事做大。所以用一句極端的話:好人可以把好事做好,立一個(ge) 標杆,做一個(ge) 榜樣,而壞人和好人一起做好事能把好事做大,所以也歡迎各路人都來做公益。企業(ye) 通過慈善可以增加美譽度,良好的聲譽帶來經濟利益,從(cong) 而增強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及盈利,因此,這一種利益策略性公益和戰略性公益、利益最大化的公益也就應運而生了。

 

公益與(yu) 商業(ye) 的關(guan) 係是分離和合作的模式,像微軟、蓋茨基金會(hui) 等等這樣的模式,企業(ye) 賺錢捐出來成立一個(ge) 純粹的公益組織,商業(ye) 是一條路、公益是另一條路。就像騰訊也是一樣的,騰訊是騰訊、騰訊基金會(hui) 是騰訊基金會(hui) ,二者不可能合起來成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企業(ye) 。在早些時期,我們(men) 可以看到很多關(guan) 於(yu) 公益機構抨擊、質疑商業(ye) 的聲音和話語,但是從(cong) 8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進行市場化經濟改革之後,隨著資本的不斷強大,這樣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小,時至今日更是出現了公益向右的聲音,古今中外從(cong) 來沒有這樣的聲音,公益就是公益,慈善就是慈善,商業(ye) 就是商業(ye) ,從(cong) 來沒有融合過。

 

我最後回應一下向左向右,實際左和右都是西方話語表示的價(jia) 值判斷,如果更傾(qing) 向於(yu) 平等就是左,更強調效率就是右。所以說商業(ye) 向左我覺得這個(ge) 大體(ti) 上還是成立的,也就是說在整個(ge) 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商業(ye) 企業(ye) 越來越考慮社會(hui) 責任、越來越考慮對公共利益的擔當,而且這是大勢所趨,企業(ye) 在價(jia) 值觀的層麵、在道德層麵越來越吸收公益的價(jia) 值和理念,是學習(xi) 公益的“道”,從(cong) 這一角度而言,商業(ye) 企業(ye) 向左是沒有問題的。但從(cong) 古到今就沒有公益向右這麽(me) 一說,公益是永遠向左的,公益是永遠追求平等和正義(yi) 的,公益領域向商業(ye) 界借用的是技術,是管理和做事的具體(ti) 的方式方法;公益組織借用商業(ye) 企業(ye) 的“術”是為(wei) 了把自己的“道”搞得更好,所以在這意義(yi) 上,隻有商業(ye) 向左沒有公益向右,我們(men) 今天看到的一切就是四個(ge) 字:“人類向善”!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