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討理學議題增進曆史文化認同》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十七日乙醜(chou)
耶穌2017年12月4日
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理學研究是重要一環。今年是廣東(dong) 省佛山市西樵山開啟理學名山講學500周年,為(wei) 深入挖掘古代書(shu) 院曆史,爬梳理學演進脈絡,助力當前文化事業(ye) 繁榮發展,11月25—26日,“西樵理學名山500年暨中國古代書(shu) 院與(yu) 社會(hui) 學術研討會(hui) ”在佛山召開。來自國內(nei) 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的40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參會(hui) ,圍繞古代書(shu) 院與(yu) 理學及社會(hui) 發展等展開深入研討。
解析理學、書(shu) 院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互動關(guan) 係
1517年,理學大儒湛若水在西樵山建立大科書(shu) 院,吸引了眾(zhong) 多儒者來此講學求道。此後,西樵山上書(shu) 院林立,西樵山也逐漸成為(wei) 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理學名山。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春來表示,理學大儒多在西樵山留下足跡,直到清末康有為(wei) 從(cong) 南海西樵山走出去。梳理西樵山的曆史我們(men) 可以看到,其在中國曆史的長時段中,不斷產(chan) 生具有標誌性意義(yi) 的人物和文化財富,深刻影響了中國曆史和文明的進程。中山大學曆史學係副主任江瀅河表示,西樵山是嶺南先賢講學求道之地,探討理學、書(shu) 院與(yu) 社會(hui) 發展這些重要的傳(chuan) 統議題,能夠增進我們(men) 對中國曆史、中國文化的認同,同時也可以從(cong) 中挖掘出推動當前社會(hui) 文化更好發展的智慧。
作為(wei) 理學生成、闡釋和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書(shu) 院成為(wei) 與(yu) 會(hui) 學者關(guan) 注的焦點之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副研究員解揚對南皋書(shu) 院與(yu) 鄒元標講學都勻進行了考證。明代末期,鄒元標在貶謫貴州都勻時講學興(xing) 教,離開後當地士大夫為(wei) 追念他的功績,以其名號修建了南皋書(shu) 院,這些被視為(wei) 陽明學在貴州傳(chuan) 播的重要環節。解揚認為(wei) ,南皋書(shu) 院並非都勻地方為(wei) 鄒元標新建,而是當地士大夫依托張翀此前在當地講學的“讀書(shu) 堂”擴建而成。此外,無論是從(cong) 鄒元標的自我體(ti) 認,還是從(cong) 其言辭中透露的自我認識,他在都勻期間關(guan) 心的都不是陽明學說的代表性觀點“致良知”,而是“立誌”問題。他對當地文化脈絡的繼承,還是以張翀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儒學對讀書(shu) 事情的基本認識,並不涉及“致良知”等日後掀起思想界大波瀾的陽明論斷。因此,解揚提出,應當客觀評價(jia) 鄒元標對都勻文教事業(ye) 所起的推動作用。
多視角看待宋明理學脈絡
理學大儒王陽明與(yu) 湛若水的思想曆來是學界重點關(guan) 注的問題,並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如何在既有研究基礎上,開拓新的研究方向,成為(wei) 與(yu) 會(hui) 學者關(guan) 注的另一個(ge) 焦點。
中山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劉勇對明代正德年間進士王道的言行及師承關(guan) 係進行了考察。他表示,王道與(yu) 湛若水在正德六年確定師徒關(guan) 係後,直到嘉靖初年始終保持著比較融洽的論學交往。即使從(cong) 正德八、九年以後,王道受到以魏校為(wei) 中心的陽明學批判者的影響,在學說立場上傾(qing) 向於(yu) 朱子學,並因此與(yu) 陽明學說疏離直至決(jue) 裂,但仍然與(yu) 湛若水保持著比較融洽的論學關(guan) 係。王道與(yu) 湛若水關(guan) 係的決(jue) 裂,與(yu) 湛若水在“大禮議”中的政治言行、特別是其易進難退的仕宦表現密切相關(guan) ,同時也與(yu) 王道自己試圖擺脫朱熹、王陽明、湛若水、魏校等宋明儒學名家的影響,整合三教資源從(cong) 而建立一己獨立學說追求有關(guan) 。
此外,劉勇還提出,無論是就王陽明、湛若水、王道關(guan) 係的當時情況來看,還是從(cong) 黃宗羲《明儒學案》的事後觀察視角而言,都提醒我們(men) 在看待宋明理學脈絡中的師承關(guan) 係時,需要自覺地突破學說傳(chuan) 承乃至衣缽繼承觀念,引入更為(wei) 複雜和多樣化的視角。
關(guan) 注解釋視域的轉換
學風的轉化、思想進程的變遷曆來是學界重點研究題目,其中解釋視域的轉換是重要的切入口。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侯潔之以黃久庵和李見羅為(wei) 中心,對晚明《大學》核心概念由“致知”到“知止”的轉移進行了考察。她提出,就“工夫”的重心而言,“致知”作為(wei) 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序之所以開始鬆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陽明從(cong) 《大學》建立的“工夫”結構具有整體(ti) 的內(nei) 向性。這使得部分後學過度偏向在“心”上用功,導致實踐虛化。
黃久庵和李見羅以實學為(wei) 口號,並改詮《大學》重建“工夫”體(ti) 係,主要原因即在於(yu) 此。他們(men) 都通過“止”所代表的本體(ti) 層規定“工夫”內(nei) 外合一為(wei) 路徑,並從(cong) 本體(ti) 內(nei) 容保證付諸經世的實踐動向。於(yu) 是,“至善”的談論從(cong) 本體(ti) 意義(yi) 的內(nei) 容指向,轉為(wei) 側(ce) 重於(yu) “工夫”意義(yi) 上的內(nei) 外兼全;實踐方向也從(cong) “心”上“工夫”,逐步往體(ti) 用並重的現實致用發展。盡管他們(men) 所建立的由內(nei) 統外的“工夫”形態,仍保留不同程度的心學色彩,不過對經世實學的強調,對於(yu) 清代實學多少有所助力,可以說是晚明心學日益沒落、實學逐漸抬頭的體(ti) 現之一。
此次研討會(hui) 由廣東(dong) 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hui) 、佛山市南海區文化體(ti) 育局、中山大學曆史學係、中山大學哲學係主辦,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承辦。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