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著《孝經大義》出版暨撰述說明、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7-12-01 11:17:06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孝經大義(yi) 》

作者: 姚中秋 著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出版:中國文聯出版社

書(shu) 號:ISBN 978-7-5190-3132-9


【作者簡介】


姚中秋,筆名秋風,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弘道書(shu) 院院長。作者橫跨儒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哲學、中外曆史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強烈的現實感。近年來致力於(yu) 儒家義(yi) 理的闡述,中國王道治理的研究。出版譯著《法國大革命講稿》《法律與(yu) 自由》《哈耶克與(yu) 古典自由主義(yi) 》等十餘(yu) 種,出版儒學著作《國史綱目》《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道》《<論語>大義(yi) 淺說》等。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疏通《孝經》大義(yi) ,以推明聖人立孝為(wei) 教之大義(yi) 。其間以西方神教、哲學相對照,以見聖人之教之易簡而廣大,無所不通,欲知人類普適的教化之道,其唯孝之教歟?書(shu) 中敬錄《孝經》全文,夾注難讀字音及白話試譯,以供參考。本書(shu) 解讀經義(yi) ,本乎曆代注疏,逐章、分節疏解經義(yi) 。書(shu) 後摘錄經傳(chuan) 論孝篇章,俾便參讀。北宋畫家李公麟繪有《孝經圖》卷,至為(wei) 珍貴,依次插入各章之前。書(shu) 末附近世畫家陳少梅之《二十四孝圖》。


【圖書(shu) 特點】


《孝經大義(yi) 》(當代新儒家四大代表人物之姚中秋,與(yu) 西方神學、哲學相對照,講述時代普適的教化之道)


作者姚中秋是當代新儒家四大代表人物之一,於(yu) 《孝經》有獨到見解;


與(yu) 西方神學、哲學相對照,彰顯中華孝道的時代意義(yi) 和普世價(jia) 值;


本書(shu) 不是簡單注疏,而是從(cong) 中西文明對比的大曆史中全新地解讀《孝經》;


各章有北宋畫家李公麟《孝經圖》精美插畫;


書(shu) 末附近世畫家陳少梅《二十四孝圖》的精美彩插。


【撰述說明】

 

人類較成熟的文明,無非兩(liang) 大樣態,各以敬天、信神為(wei) 本。敬天的中國人重孝而以家為(wei) 中心組織社會(hui) ,故堯舜肇造華夏,即以孝為(wei) 至德要道,漢以來曆代無不重視《孝經》之教。


唯百餘(yu) 年來,震懾於(yu) 西人之富強,精英群體(ti) 自暴自棄,國中非孝之說流行,破家之舉(ju) 迭起。經雲(yun) :“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qin) ,此大亂(luan) 之道也”,信夫!孝道不明,則德無以立,而教無以生,天下無以治。今日撥亂(luan) 反正,複興(xing) 中國文化,首當複孝道。


本書(shu) 疏通《孝經》大義(yi) ,以推明聖人立孝為(wei) 教之大義(yi) 。其間以西方神教、哲學相對照,以見聖人之教之易簡而廣大,無所不通,吾今而後乃知人類普適的教化之道,其唯孝之教歟?

 

書(shu) 首敬錄《孝經》全文,夾注難讀字音。


其次,試譯為(wei) 今語,僅(jin) 供參考。


以下逐章、分節疏解經義(yi) 。


書(shu) 後摘錄經傳(chuan) 論孝篇章,俾便參讀。


北宋畫家李公麟繪有《孝經圖》卷,至為(wei) 珍貴,依次插入各章之前。


書(shu) 末附近世畫家陳少梅之《二十四圖》。

 

本書(shu) 解讀經義(yi) ,本乎曆代注疏。注疏繁多,無以遍觀,主要參考以下幾種:


鄭玄注,依皮錫瑞撰《孝經鄭注疏》(吳仰湘點校,中華書(shu) 局,2016年);


唐玄宗禦注、邢昺疏本,用十三經注疏本;


明黃道周《孝經集傳(chuan) 》;


近世曹元弼《孝經集注》,得益於(yu) 此書(shu) 者最多;


馬一浮《孝經大義(yi) 》。


今人著作,主要參考陳壁生《孝經學史》(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張祥龍《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三聯書(shu) 店,2017年)。

 

本書(shu) 之作始於(yu) 丙申冬。學校初放寒假,弘道書(shu) 院約集十餘(yu) 學子,假安徽池州雲(yun) 隱書(shu) 院,通讀《孝經》五日。丁酉清明前,黃明雨先生邀約在辛莊師範講上經兩(liang) 日。教學相長,得益頗多。同時從(cong) 事出版事業(ye) 的黃兄迭加督促,又因事未得歸鄉(xiang) 祭掃先祖,乃於(yu) 清明前後一心撰述,攜子以簡陋儀(yi) 式祭先祖於(yu) 家中,頗有鬼神著矣之感。修訂書(shu) 稿期間,嶽母大人去世,嗚呼哀哉。

 

蒲城姚中秋於(yu) 丁酉孟夏。

 

【目錄】


撰述說明

經文 

試譯 


開宗明義(yi) 章第一 


孝道至孔子而大明3 

人人當學《孝經》5 

舜首創孝之教7 

敬天故法祖9 

曆代聖王無不大孝11 

聖人之教可貴在“順”13 

乃成就普遍秩序之大道 16 

孝為(wei) 唯一可以普遍之教 17 

人的生命得自父母 20 

人是家的存在 22 

道德意識之內(nei) 生湧現 25 

由孝而行道29 

孝可以讓父母不朽34 

聖人立名教 36

事君讓生命得以舒展 38 

唯有中國聖人教人立身39 


天子章第二 


中國人之根本信仰是敬天46 

“雙親(qin) ”之大義(yi) 47 

愛親(qin) 、敬親(qin) 即良知良能 49 

西方人刻意否定親(qin)   51 

博愛、廣敬之中道 53 

天子不是主權者 56 

天子以身作則教人以人文教 57 

中國的政教合一之傳(chuan) 統 61 


諸侯章第三  


中國始終是超大 67 

孝之大義(yi) 在於(yu) 傳(chuan) 承父祖之事業(ye) 69 


卿大夫章第四 


先王之所行即為(wei) 法度76 

守法意識同樣出於(yu) 孝 8 


士章第五 


階級轉化性角色:士85 

父子之義(yi) 有助於(yu) 體(ti) 會(hui) 君臣之義(yi) 87 

父子之倫(lun) 立則家道正8 

孝為(wei) 家國貫通之道90 

今日家利之弊943 


庶人章第六 


養(yang) 父母關(guan) 乎天地99 

最好的養(yang) 老製度 101 

聖賢之道的平等大義(yi)  103 


三才章第七 


天大,孝亦大 109 

孝在人性中 111 

聖人之教順乎人心 114 

西方教、政之偏 117 

聖人之教,以身作則,人人自化118 

身教而非言教 120 


孝治章第八 


明王以孝教天下 127 

人人歡心方為(wei) 好社會(hui)  131 

中國治道即孝治 133 


聖治章第九 


聖人有別於(yu) 哲人王、教主139 

天地之間最全者 142 

教行莫大於(yu) 尊父祖 144 

配天不是神授 145 

天統諸神,包括上帝 147 

聖人之教有本 150 

父子與(yu) 君臣之道相通又有別152 

“續”的生命意識 154

德厚方能事君 155 

博愛、兼愛不可取 158 

仁愛有本故為(wei) 中道 163 

君子有六思 165 

君子重威儀(yi)  167 


紀孝行章第十 


愛與(yu) 敬缺一不可 173 

國家可設孝親(qin) 假 177 

孝子守身之道 178 


五刑章第十一 


依人倫(lun) 定法律 183 

非毀聖人必致大亂(luan)  186 

非孝乃大亂(luan) 之道 188 

非孝則人情冷漠 191 

重建孝之教 193 


廣要道章第十二 


完整的教化之道 197 

國家有敬老之製 201 


廣至德章十三 


聖人之教內(nei) 生於(yu) 家 207 

君子作民父母之大義(yi)  209 


廣揚名章第十四 


理、治不是以權力強製2185 

齊家通於(yu) 治國 220 


諫諍章第十五 


孝非絕對服從(cong)  226 

臣、子有諫君、父之義(yi) 228 

父子家人共同成長 231 

臣、子諫諍君、父有道233 

諫父不同於(yu) 諫君 235 


感應章第十六 


事父母即是事天地 241 

孝可以通神明 244 

中國文明與(yu) 西方之光 247 

生者不忘則死者不朽 249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251 

孝子致敬,先祖如在 253 

重建宗廟祭祀之禮 255 

鬼神不同於(yu) 靈魂 257 

為(wei) 二十四孝辯證 259 

唯孝悌之教,可以通行天下261 


事君章第十七 


互敬而且相親(qin)  268 


喪(sang) 親(qin) 章第十八 


人之大事,唯在送死 273 

喪(sang) 禮本乎哀戚之情 276 

三年之喪(sang) 得人情之中 2776

喪(sang) 禮主角是孝子 280 

立孝可以了死生 284 

“生民”之大義(yi)  284 

生生之教 285 


附錄 經傳(chuan) 論孝篇章 


《詩經(附毛傳(chuan) )》293 

《論語》297 

《孟子》 300 

《荀子》 307 

《小戴禮記》 309 

《大戴禮記》 315 

二十四孝圖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