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秉元主編《新經學》(第一輯)出版暨發刊詞、目錄
書(shu) 名:《新經學》(第一輯)
作者:鄧秉元 主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3月
【內(nei) 容簡介】
經學是中國傳(chuan) 統知識體(ti) 係的基石,是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學術體(ti) 係之大宗。但晚近以來,受到受到西方的衝(chong) 擊與(yu) 國人的蔑棄,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適合於(yu) 時代的新的形態,經學成為(wei) 已陳之芻狗,長期被否定。由此造成國人對中國曆史與(yu) 文化缺乏正確認識,在麵對時代之挑戰時也常常感覺捉襟見肘,無所適從(cong) 。在此局麵下,重建經學思維體(ti) 係,從(cong) 學理上改造經學的曆史形態,使之在現代重現煥發生機。這是需要幾代人為(wei) 之不懈努力的事業(ye) 。加之近年來傳(chuan) 統文化重新受到上上下下的關(guan) 注,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絕於(yu) 耳,眾(zhong) 聲嘈雜之下,需要對經學進行正本清源的解讀與(yu) 闡釋。本係列之用意即在於(yu) 此。
本輯分學術信劄、古典新詮、經義(yi) 闡微、經學曆史、經學與(yu) 詮釋學及書(shu) 評•谘詢六類,所收文章既有對經典、經義(yi) 之抉幽發微,也有對經學曆史的宏觀觀察與(yu) 微觀透視,言之成理,體(ti) 現了較高的學術含量,對促進學界乃至普通人對經學的理解,有重要參考價(jia) 值。
【目錄】
發刊詞
學信劄
上俞樾先生書(shu) (外二封)|章太炎
致巨讚法師書(shu) |熊十力
古典新詮
《孟子•離婁上》講疏|鄧秉元
經義(yi) 闡微
《儀(yi) 禮•喪(sang) 服》鄭玄、王肅注比勘發微|史應勇
朱子《四書(shu) 章句集注》中的心物關(guan) 係|蔡家和
經學曆史
明代學術視野下的“十三經”論述粗探|楊晉龍
崔蔚林與(yu) 康熙初年的官方意識形態|成棣
乾嘉學林中的江聲及其《尚書(shu) 》研究|趙四方
經學與(yu) 詮釋學
中國經學詮釋學及其釋經的自解原則——論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獨斷論詮釋學思想|楊乃喬(qiao)
書(shu) 評•資訊
《〈莊子〉內(nei) 七篇析義(yi) 》書(shu) 後|鄧秉元
“閑來翻書(shu) ”一束|張鈺翰
經學新著四種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樂(le) 學與(yu) 詩(曲)學研究工作坊”紀要
稿約
【發刊詞】
鄧秉元:什麽(me) 是理想的新經學
經學死亡了嗎?這種觀點今天已不必作答,因為(wei) “道之不絕在人”。凡有儒學義(yi) 理處,便有經學。大道所在,便是中國。對於(yu) 回到經學的聲音,似乎也應該作一反思。
一
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知識體(ti) 係基石的經學,本是華夏文明的根源所在。但自從(cong) 20世紀以來,卻連如何界定都成了問題,各種觀點紛然雜陳。一個(ge) 廣受認同的看法是,經學乃是業(ye) 已死亡的古代學術或官方意識形態,因此不過是曆史學眾(zhong) 多研究對象之中很小的部門。在這樣的視野之下,無論在大陸還是台灣,經學史成為(wei) 經學研究的主流,少數仍然希望保存舊學的學者不過是泥古不化,對於(yu) 提倡返本開新的新儒學,更是以怪物視之。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舊經學的衰落有其合理性。晚明耶穌會(hui) 士來華,西方知識體(ti) 係正式進入經學第三期的發展進程之中。但由於(yu) 政治原因,這一趨勢很快便在康熙末年中斷,在西方文明迅猛發展的時代,號稱盛世的清政權帶著耀眼的暮光,開始閉關(guan) 鎖國。那以後大約兩(liang) 百年,作為(wei) 知識體(ti) 係的經學,除乾嘉漢學的考史之外,幾乎毫無進展,相較於(yu) 明末清初尚且遠遠不足。經學的常道,被限製在僵死的曆史語言和精神之中。在這一背景下,盡管常州學派把經世致用的精神恢複,也隻能是采取一種近乎妖妄的扭曲形式,並在康有為(wei) 那裏達到頂峰。在晚清,希望這種繳繞汗漫的今文經學,官方那種虛偽(wei) 乖張的假宋學,以及隻是長於(yu) 考史的古文經學,聯合起來消化西方近代兩(liang) 三百年的科學與(yu) 哲學體(ti) 係,就像螣蛇吞象,未免太難了。當清王朝在列強的鐵騎與(yu) 新軍(jun) 的怒吼聲中崩潰,整個(ge) 民族都陷入一種“保族”、“保種”壓力下的精神緊張之時,舊經學也由“保存國粹”到最終被蔑棄,而成為(wei) 被西方文史哲等學科肢解研究的曆史對象,便是無可奈何之事。經學由此被誤解為(wei) 專(zhuan) 製主義(yi) 的代言人,自身也被當成了虛妄不實的知識體(ti) 係。
有意思的是,新世紀以來,一向被批評否定的儒家經學,在中國大地卻突然變得時髦起來。這裏既有民族心靈深處久遠的溫情回憶,也有物極必反的因素使然,中國文化既然經得起歐風美雨的洗禮倒而不亡,便自有其顛撲不破之處。
什麽(me) 才是真正的經學?如何開拓既符合經義(yi) 本旨,又能引領時代精神的新經學?時代在逼迫我們(men) 反思。
二
經學死亡了嗎?這種觀點今天已不必作答,因為(wei) “道之不絕在人”。凡有儒學義(yi) 理處,便有經學。大道所在,便是中國。
對於(yu) 回到經學的聲音,似乎也應該作一反思。有人說,經學是祖先留下的遺產(chan) ,代表著華夏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體(ti) 係,所以必須回到經學。事實上也不盡然。因為(wei) 再美好的價(jia) 值,假如不是建基於(yu) 對世界的顛撲不破的把握,便也都無異於(yu) 空中樓閣。經學之所以能長久地塑造我們(men) 民族的精神,首先便是因為(wei) 它一直從(cong) 知識體(ti) 係的角度,來把握宇宙的實相。研究經學要警惕那種訴諸盲目情感,而缺少對真理切實體(ti) 認的國粹式經學,盡管不同的情感表達也各有其自由。
同樣,回到經學也不能隻是因其有用。百年以來,國人對於(yu) 學術,大多本著“拿來主義(yi) ”心態,不僅(jin) 未能虛心以求,且美其名曰“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章太炎曾說,中國傳(chuan) 統學術其失在於(yu) 汗漫。20世紀許多西學研究,特別是那些意識形態先行的學問,卻仍然隻是汗漫。即便是人人欣賞的所謂科學,也因缺少真正的科學精神,而變成了科學主義(yi) 。由此可見,所謂汗漫乃是一種思維方式,絕非經學的專(zhuan) 利。有了這種心態,無論研究何種學問,都難以自立,《中庸》所謂“不誠無物”,信然。
所以,真正的經學絕非時下許多人宣稱的,僅(jin) 僅(jin) 是可供驅遣的傳(chuan) 統資源。經學是對經典視域的如實呈現,本身就是理解宇宙時空不可或缺的一個(ge) 精神維度。隻有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經學才是一個(ge) 完整的知識體(ti) 係。人類幾個(ge) 自足的知識體(ti) 係,都是宇宙實相的顯現,雖然麵貌迥異,但誠如《華嚴(yan) 經》所謂“因陀羅網”,雖彼此不同,卻相互圓融無礙。不同知識體(ti) 係的交攝互徧,體(ti) 現的是真理視域的“大同”。
在人類已有知識體(ti) 係之中,可以與(yu) 經學並立的主要有三支。其一是以佛學為(wei) 代表的印度文化係統,婆羅門教、佛教的諸種形態及今之印度教等可攝於(yu) 其中;其一是以神學為(wei) 代表的希伯來文化係統,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的諸種形態可攝於(yu) 其中;其一是以哲學為(wei) 代表的古希臘文化係統,近代科學與(yu) 西方學術皆可攝於(yu) 其中。而以經學為(wei) 代表的中國文化係統,則把諸子百家、道教的諸種形態及東(dong) 亞(ya) 儒學等皆攝於(yu) 其中。事實上,在經學的第二期發展中,佛學的知識體(ti) 係已經完整地進入中國,就像隨著基督教在西方的傳(chuan) 播,兩(liang) 希文化也已經融為(wei) 一體(ti) 一樣。隨著晚明耶穌會(hui) 士來華,所謂中西文化已經是四大知識體(ti) 係的覿麵相對。有些人把民族平等的口號簡單移植到對文化係統的觀察上,隻是以地理範圍來限定中國文化,於(yu) 是經學被局限為(wei) 漢民族一種偶然的思維形態。這種觀點其實是不足置辯的。
因此,回到經學首先便是出於(yu) 真理的需要,一個(ge) 圓融大同的真理係統,不能缺少經學。在人類文明的一體(ti) 化進程中,經學不僅(jin) 應當占據一席之地,而且完全可以以經學為(wei) 基本形態融攝眾(zhong) 說。這樣,回到經學也不止是國人的需要,而應是人類建構其自我意識的需要,是人類理解自身曆史的需要。缺少了經學的曆史,特別是經學的內(nei) 史,人類的自我意識便是不完整的。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內(nei) 在地理解以中國文化為(wei) 中心的東(dong) 方文化的精神曆程,如同理解其他文化一樣,便同時也是世界精神的自我反思。相比之下,黑格爾的世界精神不過是精神的單維形態。在這裏,一切形式的地區中心主義(yi) 都將被破除,人類達到其理想的世界性的生存。
三
那麽(me) ,理想的新經學將是怎樣一種形態呢?
新經學首先應該是真正的經學。經學應該擺脫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諸子借經學以文飾己說的汗漫形態,回到孔孟時代,原初儒學那種清明的理性精神之中。無論是否“阿世”,汗漫的學術都一定是“曲學”。因此,可以有經學對諸子、佛學、西學的融攝,但不能有諸子、佛學、西學立場的經學。在以往,出於(yu) 對經學純粹性的捍衛,形成了道統觀念,這一觀念在20世紀盡管遭到有意無意的曲解,但其內(nei) 在合理性不容抹殺。在人人依傍六經的時代,道統觀念在某種意義(yi) 上,代表著經學的自我澄明。
新經學應該是明體(ti) 達用的經學。所謂明體(ti) 達用,最初即表現於(yu) 內(nei) 聖外王的基本架構之中。先是孔門德行、文學、政事、言語四科,其次是後世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最後是清儒所謂義(yi) 理、考據、經濟、辭章。從(cong) 文化係統的角度來說,如同一株大樹有其根幹枝華,四者分別對應,都與(yu) 這一基本架構相符。中國文化本就是以生命為(wei) 中心的。清儒以考據、義(yi) 理分別漢宋經學,雖然大體(ti) 符合兩(liang) 係經學的側(ce) 重傾(qing) 向,卻沒有意識到,每個(ge) 時代都各有其本末體(ti) 用之學。體(ti) 用在清學那裏本來就是分裂的。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20世紀所爭(zheng) 論不休的兩(liang) 個(ge) 觀念,無論主張中體(ti) 西用還是西體(ti) 中用之說,都是對文化的一種粗暴的、機械式的理解,沒有意識到本末體(ti) 用本來是一種有機的關(guan) 聯,不可以隨意嫁接。也正是因此,新經學不僅(jin) 應該具有引領及反思時代精神的新義(yi) 理之學,也應該形成以新義(yi) 理為(wei) 基礎的,新的考據、辭章與(yu) 經濟之學。借用時下流行的西學術語來說,新經學便是要重建以經義(yi) 為(wei) 基礎的新哲學、新史學、新文藝學與(yu) 新社會(hui) 科學。
新經學應該是繼往開來、新新不已的經學。今天,盡管許多接續傳(chuan) 統的努力值得尊重,甚至也是初學者的必由之路,但經學不應該止步於(yu) 以往的學術形態,滿足於(yu) 做一種有經學立場的學術史研究。也不應該簡單地用舊經學之中已經不合時宜的形態來畫地為(wei) 牢。新經學應該回到仁智一體(ti) 的德性視域之中,重建與(yu) 當代的精神聯係。
新經學應該是對不同知識體(ti) 係開放的經學。經學將開展與(yu) 世界不同知識體(ti) 係的積極對話,經學融攝不同知識體(ti) 係的過程,便是世界精神實現其自身的過程。鑒於(yu) 佛學傳(chuan) 入以後,經學第二期發展的事實,在未來的經學實踐中,除了深化經學與(yu) 佛學知識體(ti) 係的對話之外,如何消化已經融合了兩(liang) 大知識體(ti) 係的西學,將是新經學最重要的使命。
尤其關(guan) 鍵的,新經學應該是回歸經典的經學。假如以上述期許為(wei) 尺度,那麽(me) 由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唐君毅、徐複觀諸先生所代表的,主張以中國文化為(wei) 本位、強調返本開新的現代新儒學,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新經學,特別是其中的新義(yi) 理之學。以哲學自期的新儒學,在經學中的角色與(yu) 係統神學在神學中的地位相近。不過,新儒學此前雖然拓展了經學的義(yi) 理維度,恢複了內(nei) 聖外王的基本架構,尚遠未臻於(yu) 圓融。客觀的原因固然是由於(yu) 中西學術的廣大深邃,難以一蹴而就;主觀的因素則主要表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
其一,儒學義(yi) 理盡管有本心作最後根據,但無數六經注我的例子已經表明,經學需要一個(ge) 可以持循的基本尺度,來規範古往今來大量的過度詮釋。這個(ge) 尺度便是回到那些雖然具有曆史性維度,但是卻在義(yi) 理上貫通如一的經典之中。六經是古人之跡,但同時也是聖人之跡。聖人之心與(yu) 聖人之跡,應該是不即不離的關(guan) 係。換言之,經典是經學的理想在上古至春秋時代那個(ge) 具體(ti) 時空中的體(ti) 現。通過疏釋,可以使經典之中那些曆史性的大義(yi) 被還原,逐漸顯發其超越時空的微言。這種微言在當下時空的具象化,則是這個(ge) 時代理想的新經學。對原典的貫通性理解,是新儒學乃至整個(ge) 新經學最為(wei) 迫切的任務之一。這與(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所謂“我注六經”根本有別。因為(wei) 隻有能夠“六經注我”,才能有真正意義(yi) 上的“我注六經”,反之亦然。二者在某種意義(yi) 上構成了一種解釋學循環。
其二,為(wei) 了在源頭上貞定中國文化,早期新儒家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義(yi) 理的探索上,因之順應20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現狀,接納民主政治作為(wei) 外王之學。但是缺少從(cong) 經學大義(yi) 上的充分疏通與(yu) 審視,所謂西用還沒有內(nei) 化到經學義(yi) 理這一本體(ti) 之中。以至於(yu) 被後起者單純貶低為(wei) 心性之學,而另有所謂“政治儒學”之論。事實上,缺少新義(yi) 理支撐的“政治儒學”,很容易流於(yu) 信仰式的原教旨主義(yi) 。隻有重新回到經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經濟之學,這是新經學的應有之義(yi) 。
四
新經學應該接續儒家經學第三期的現代發展。縱觀曆史,作為(wei) 一種思維方式,經學起源於(yu) 華夏文明之初,經上古三代之民族融合,在東(dong) 周後期由孔子完成知識體(ti) 係的自覺,形成了經學的聖人譜係與(yu) 經典。經過孟、荀兩(liang) 係的發展,以今文經為(wei) 主的六藝之學最終被政典化,並支撐了兩(liang) 漢時的世界觀。這一時期代表了經學的自我發展,是為(wei) 經學第一期。
隨著道教崛起,東(dong) 漢以後一方麵發生古文經學的更化,一方麵則是玄學興(xing) 起。與(yu) 此同時,作為(wei) 新知識體(ti) 係的佛教傳(chuan) 入,經學開始全麵更新,並因宋明理學之結束而完成。北宋五子至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皆為(wei) 道統所宗。這一時期代表了經學對佛學的融攝,是為(wei) 經學第二期。
晚明以降,經學開始融攝中西,是為(wei) 第三期,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諸家卓然為(wei) 其開山。其後,乾嘉漢學雖以考據之學破宋儒藩籬,尚不足以言新經學。至晚清,章太炎慨今文經學之汗漫荒唐,欲引佛學及諸子自衛,惜所宗在子史小學,經學尚未真正複興(xing) 。
能夠重拾經學第三期使命的當屬現代新儒家。其中馬一浮倡道東(dong) 南,首揭六藝統攝西來學術之大義(yi) ,新經學始定其基;熊十力無待而興(xing) ,欲會(hui) 通中印歐西諸哲,新經學始端其向;梁漱溟以“孔家生活”奔走濟時,新經學始發其用;牟宗三以良知坎陷貫通仁智,新經學始開其新。學者倘能善繼善述,不僅(jin) 回歸經典,且能體(ti) 用兼備,則中華文化必將如大《易》所言,窮變通久,而大成可期。
吾輩雖不敏,願嚐試之。有誌斯文者,盍興(xing) 乎來!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