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展良作者簡介:吳展良,男,西元一九五八年出生於(yu) 台灣,祖籍貴州。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主任兼所長,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教授。台灣大學機械係畢業(ye) ,台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師從(cong) 錢穆先生及其門下先進弟子。主要學術作品有《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yu) 思維方式論集》「朱熹學術思想研究」係列論文,「嚴(yan) 複與(yu) 中西學術思想的交會(hui) 研究」係列論文,「錢穆與(yu) 現代儒學研究」係列論文,「傳(chuan) 統世界觀與(yu) 認識方式研究」係列論文,「中國現代思想史新詮」係列論文。 |
胡漢關(guan) 係與(yu) 中國近代國家的性質
作者:吳展良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初三日辛亥
耶穌2017年11月20日
安史之亂(luan) 後,中國各地──尤其整個(ge) 北方──軍(jun) 事的主體(ti) 是胡人。五代中間的後唐、後晉、後漢與(yu) 十國中間的北漢皆由西突厥部的沙陀族所建。漢人經過長時間的奮鬥,才重新掌握到軍(jun) 事與(yu) 政治的主導權。然而宋代以漢人立國所達成規模仍是有限,始終沒能夠恢複沙陀族的石敬塘所割讓給遼國的燕雲(yun) 十六州。換言之,作為(wei) 中國近世開端的漢人王朝本身的國力有限,雖然扭轉了原來由胡人主導與(yu) 割據的局麵,但比起漢、隋、唐而言,戰力與(yu) 國力明顯有所不足。漢人武力與(yu) 政治能力不足的情況,要到明朝才有所改變。之後的清朝以女真族為(wei) 主體(ti) ,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才又以漢人為(wei) 主體(ti) ,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國家。然而明代國家的幅員,實立基於(yu) 蒙古人所建的元朝,而大有所不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幅員,更直接襲自女真族所建立的清朝,而亦頗有所不及,且至今未能穩固其邊疆地區。研究中國近世與(yu) 近代國家,不能不研究胡漢關(guan) 係。
宋代有鑒於(yu) 唐代實行胡漢一家後,胡人釀成安史之亂(luan) 以及之後近兩(liang) 百年的武人割據,夷夏觀念強烈。然而比起唐代,宋代的力量實大有所不足。宋代立國之後排斥胡人,壓抑武人,靠著文士階層立國,雖然非常有效的扭轉了之前胡人與(yu) 武人橫暴的文化,然而這也造成了有宋以下,整個(ge) 社會(hui) 文化過於(yu) 文弱的傾(qing) 向。當時東(dong) 亞(ya) 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先是遼,後是金。之後蒙古入侵,宋朝對於(yu) 元人的抵禦,在當時整個(ge) 歐亞(ya) 大陸裏頭可以說最為(wei) 堅強,表示他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組織能力還有相當的力道,可是宋代的體(ti) 質相對而言還是較弱。
蒙古入主中原,中國隻是他四大汗國中間的一個(ge) ,雖然可說是最重要的一個(ge) 。從(cong) 遼、金之後,中國北方已經長期為(wei) 胡人所征服。遼、金、元,清都是征服王朝,對於(yu) 中國的體(ti) 製與(yu) 內(nei) 涵作了很大的改變。所以講中國史的後半期一定要注意征服王朝的事實。一方麵是版圖擴大及於(yu) 北亞(ya) 、東(dong) 北亞(ya) 與(yu) 中亞(ya) ,使多種胡人民族加入了中國,一方麵是後世所謂的漢文化已經大量的融入其他的非漢文化。其實在早從(cong) 三代、秦、漢以至於(yu) 魏晉南北朝,中國的立國方式就已不斷地呈現辯證式的發展,一再地一進一退。亦即華夏文明發展擴大到一定階段與(yu) 格局之後,物壯則老,難免於(yu) 衰敗。四周夷狄與(yu) 胡人先是接受其影響,而後趁華夏文明衰微時進入中原,產(chan) 生新的融合與(yu) 新的中國。商本屬東(dong) 夷,周文王與(yu) 秦人皆所謂西夷之人,先秦時代的夷夏關(guan) 係如此、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漢關(guan) 係更是如此。唐代藩鎮之亂(luan) ,乃至於(yu) 五代十國的胡漢關(guan) 係其實也是如此。宋代相對較弱,馬可波羅來所看到的那個(ge) 為(wei) 他所稱羨、稱道的那個(ge) 元朝中國文明其實又是一個(ge) 胡漢融合的文明。中國之為(wei) 中國,胡漢融合一直是其中的一個(ge) 重要原理,因此我們(men) 在理解中國曆史時,不能從(cong) 漢人中心本位來看曆史。從(cong) 上古三代以及魏晉南北朝以降,就不斷地有華、夷或胡、漢的融合的融合,以一種個(ge) 辯證的方式進行。
這個(ge) 辯證的過程,展現了華夏文明與(yu) 漢文明的強韌性。所以當我們(men) 思考中國立國的方式時,應當特別考慮這個(ge) 問題。華夏文明從(cong) 所謂黃帝堯舜時期一些規模有限的領導城邦,經兩(liang) 千年發展到漢代,形成大一統的融合文化與(yu) 國家,已經幾乎發展到其最高峰。此文化依照湯因比氏所提出文明通例,本應自此衰亡。然而漢以降的中國卻依然以這種辯證的方式,不斷融入異民族與(yu) 文化新血,一進一退地繼續綿延擴大。兩(liang) 千多年來,一直有以漢朝文明為(wei) 基型所鎔鑄出的漢族,繼續與(yu) 內(nei) 部及周圍的異族交通,綿延擴大與(yu) 發展。
漢朝是中國史上的一大分野。之前以分立的封建諸國為(wei) 常態,之後則擺蕩於(yu) 統一及分裂之中。到了宋朝以下,更以統一為(wei) 常態。前代持大漢民族主義(yi) 的史學家,往往較忽視了中國史不斷融入異族血統與(yu) 文化這一事實。但是我們(men) 今天由另一個(ge) 角度來看的時候,漢文明顯然是一再地建國立國,垮了之後再融入新的因素,再重新建國與(yu) 立國。不僅(jin) 如此,各朝代一百多年後往往中衰,有賴中興(xing) 與(yu) 轉型。在這意義(yi) 上來講,其實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亦很可能繼承了漢文明傳(chuan) 統的建國與(yu) 立國方式,一方麵必須複興(xing) 傳(chuan) 統華夏文明,一方麵必須吸收新的外在優(you) 秀(胡人、西方)文明。中國曆朝曆代,一旦當政者無法複興(xing) 、吸收、維係乃至順利轉型的時候就垮了,但垮了之後又將重新建立。華夏文明一再一再地死而複生,這是很特別的一件事,像一種不死鳥,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延續性最強的文明。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