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主編《原道》輯刊第一至十六輯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0-05-13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1、《原道》第一輯(北京 : 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 1994)

 

◆開卷語

◆專(zhuan) 稿

 

同人整理:李澤厚答問

龐  樸:文明與(yu) 衝(chong) 突

葉秀山:談“哲學”的“用處”

 

◆思 想 編

 

陳  明:中體(ti) 西用:啟蒙與(yu) 救亡之外——中國文化在近代的展現(上)

辛  岩:無本者竭有本者昌――湘軍(jun) 、太平軍(jun) 與(yu) 文化傳(chuan) 統

靳大成:甲戌隨想錄

許  明:難以承受的可為(wei) ——一個(ge) 人文知識分子的精神自審

王樹人:文化的危機、融合與(yu) 重建

馬西沙:孔老的社會(hui) 關(guan) 懷

王邦雄:論語與(yu) 老子的生命智慧

牟鍾鑒:談談“讀經”

李澤厚:再談“實用理性”

 

◆研 究 編

 

鄭家棟:當代新儒家的道統論

餘(yu) 敦康:歐陽修的《易童子問》

郭  沂:老莊孔孟哲學的底蘊及貫通

曾昭旭:論儒道之互為(wei) 體(ti) 用

王  青:武帝的用人政策及對兩(liang) 漢意識形態的影響

陳  明:儒學與(yu) 漢代吏治

劉軍(jun) 寧:論惡與(yu) 人性

李學勤:談“信古、疑古、釋古”

 

◆評 論 編

 

韓德民:傳(chuan) 統文化的危機與(yu) 二十世紀反文化思潮

傅  謹:邊緣焦慮·國家主義(yi) 思潮·意識形態話語——近代中西文化比較的反思

陳曉明:分化的時代:眾(zhong) 聲喧嘩與(yu) 獨領風騷

澄  之:政治與(yu) 經濟:以文化為(wei) 旗幟——台灣“中華文化複興(xing) 運動”述評

 

 

 

2、《原道》第二輯(北京 : 團結出版社, 1995 )

 

◆思 想 編

 

李澤厚:哲學探尋錄

何光滬:中國文化的根與(yu) 花——談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

趙  峰:天不變道亦不變——傳(chuan) 統文化核心精神的一種現代注釋

林安梧:對儒家倫(lun) 理概念的反省與(yu) 考察

張汝倫(lun) :人文知識分子與(yu) 現代化

韓德民:思想隨筆(二題)

 

◆研 究 編

 

餘(yu) 敦康:內(nei) 聖與(yu) 外王的貫通——周敦頤的易學

徐洪興(xing) :從(cong) 訓詁之學到義(yi) 理之學——理學發生史一個(ge) 側(ce) 麵的考察

韋政通:《論語》與(yu) 孔子

張耀南:張東(dong) 蓀對馮(feng) 友蘭(lan) 的超越

張樹國:尋求不朽——對春秋貴族心態的考察

孟彥弘:唐前期太子問題及其政治後果——兼論安史叛亂(luan) 之因果

王中江:“道”的曆程

龐  樸:天人之學述論

 

◆評 論 編

 

陳  來:說說儒——古今原儒說及其研究之反省

單  純:《中國哲學簡史》重讀

陶東(dong) 風:中國文化與(yu) 學術中的西方影響——兼論中國學術的本土化問題

王嶽川:世紀末漢語學界的語言學轉向

牟鍾鑒:大陸當代儒學巡禮

 

 

 

3、《原道》第三輯(北京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6 )

 

◆思 想 編

 

李澤厚:再說“西體(ti) 中用”——在廣州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講演 

餘(yu) 敦康:從(cong) 《莊子》到郭象《莊子注》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經般若波羅密經》為(wei) 核心的展開

羅義(yi) 俊:文化悲願與(yu) 傳(chuan) 統護法——論唐君毅先生對“保守”之價(jia) 值厘定

孫尚揚:宗教對話的兩(liang) 項原則

陳  明:新唯識論:理解與(yu) 批評

 

◆研 究 編

 

廖名春:梁啟超古史辨偽(wei) 方法評議

楊誌剛:禮學研究芻議

張學智:錢穆先生治朱子學之方法舉(ju) 隅

郭  沂:道的下貫、呈現與(yu) 修行——《中庸》的思想體(ti) 係與(yu) 曆史定位(上)

蕭慶偉(wei) :論北宋新舊黨(dang) 爭(zheng) 的特征

王  青:商周秦漢時期政治神話的演變

楊曾文:中國古代佛教的三個(ge) 問題

申小龍:當代中國語法學的文化重建

張汝倫(lun) :近代中國形而上學的困境

 

◆評 論 編

 

陶東(dong) 風:道德理想主義(yi) 與(yu) 轉型期中國文化

黃卓越:當代學術的自我責省及對新態勢的估認

劉智峰:探求曆史的真實——顧準的啟示

鄒  讜:讀《告別革命》——致李澤厚、劉再複教授

張  寬:關(guan) 於(yu) 後殖民批評的再思考

陳燕穀:文化多元主義(yi) 與(yu) 馬克思主義(yi)

 

 

 

4、《原道》第四輯(上海 : 學林出版社, 1998 )

 

◆思 想 篇

 

鄭家棟:沒有聖賢的時代

王  健:在曆史文化意識的雙重視野中——關(guan) 於(yu) 儒學現代困境的思考

王誌遠:中國宗教改革芻議

蔣  慶:基督信仰與(yu) 中國文化

盧國龍:“神道設教”中的人文精神

任劍濤:自由主義(yi) 的兩(liang) 種理路:儒家自由主義(yi) 與(yu) 西化自由主義(yi) ——徐複觀、殷海光政治哲學之比較

 

◆研 究 篇

 

廖名春:試論古史辨運動興(xing) 起的思想來源

韋政通:傳(chuan) 統與(yu) 孔子

李  申:《論語》與(yu) 孔子

徐洪興(xing) :從(cong) 官學“六藝”到孔子“六藝”

楊國榮:心物之辯與(yu) 天人之際

陳亞(ya) 軍(jun) :訓詁的產(chan) 生及其發展變異

郭  沂:道的下貫、呈現與(yu) 修行——《中庸》的思想體(ti) 係與(yu) 曆史定位(下)

張耀南:知識論:張東(dong) 蓀對金嶽霖的超越

李春青:文章與(yu) 道——論北宋詩文理論的學術背景及社會(hui) 心理內(nei) 涵

方  銘:屈原的行為(wei) 模式及其現實意義(yi)

 

◆評 論 篇

 

王彬彬:獨白與(yu) 駁詰——關(guan) 於(yu) 當下知識界的思想分歧

王蒙 陶東(dong) 風:多元與(yu) 溝通——關(guan) 於(yu) 當代文化與(yu) 知識分子問題的對話

孟繁華:1978與(yu) 百年中國文學的夢想

章啟群:知識分子與(yu) 文化“書(shu) 麵文本”——兼論人文精神的源泉

 

 

 

5、《原道》第五輯(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9 )

 

◆思 想 篇

 

鄧小軍(jun) :陳三立的政治思想

郭齊勇: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轉向及其文化義(yi) 蘊

陳  明:《唐虞之道》與(yu) 早期儒家的社會(hui) 理念

艾爾曼:中國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討論的意見

李明輝:當代新儒家的道統論——對餘(yu) 英時先生批評的回應

王  健:“嚴(yan) 複現象”解讀——兼與(yu) 史華茲(zi) 先生對話

李  林:中國禪詩之批判

李澤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較試說論稿

 

◆研 究 篇

 

廖名春:錢穆與(yu) 疑古學派關(guan) 係述評

王慶光:先秦內(nei) 聖觀由“神文”向“人文”之轉型

張廣保:緯書(shu) 與(yu) 漢代政治

肖永明:北宋新學與(yu) 理學為(wei) 學規模的比較

朱漢民:“仁學”之道——譚嗣同的哲學本體(ti) 論及當代意義(yi)

盧仁龍:陳垣的宗教史學特征及方法——兼與(yu) 陳寅恪之比較

傅  謹:論“推陳出新”

陳  炎:儒家、道家與(yu) 日神、酒神

 

◆評 論 篇

 

陳昭瑛:當代儒學與(yu) 台灣本土化運動

尤西林:人文學科與(yu) 20世紀中國學術

汪丁丁:什麽(me) 是啟蒙?

郭  沂:自由何須逃避——對弗羅姆的回應

邱運華:奴役時代的人格神學

韓德民:如何認識九十年代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yi) 思潮?

 

 

 

6、《原道》第六輯(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0 )

 

◆思 想 篇

 

蔣  慶:柏克是保守主義(yi) 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yi) 的柏克

李澤厚:說儒學四期

林安梧:“心性修養(yang) ”與(yu) “社會(hui) 公義(yi) ”

鄧小軍(jun) :孔子思想與(yu) 民主政治

葉國洪:張之洞的中體(ti) 西用說:西方文化衝(chong) 擊儒家思想的曆史個(ge) 案的回顧

韓德民:回歸“中體(ti) 西用”

郭  沂:“中體(ti) 西用”新釋——就教於(yu) 李澤厚先生

莫爾特曼:個(ge) 人主義(yi) 與(yu) 全球化時代的自由與(yu) 社群

 

◆研 究 篇

 

朱漢民:天變道亦變——論郭嵩燾的道統觀

鄭  開:子產(chan) :政治與(yu) 思想之間的張力

盧國龍:師古與(yu) 用今的多元思考——以慶曆學術與(yu) 慶曆新政為(wei) 例

陳  明:民本政治的新論證——對《尊德義(yi) 》的一種解讀

彭國翔:道德與(yu) 知識:從(cong) 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家——對現代新儒學的一個(ge) 發生學解說

章啟群:論郭象對《莊子》自然觀的超越

黃俊傑: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nei) 涵

廖名春:試論馮(feng) 友蘭(lan) 的“釋古”

 

◆評 論 篇

 

陶東(dong) 風:世紀末的遊魂——9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危機

曠新年: 風與(yu) 旗:90年代的閱讀

李明輝:儒學如何開出民主與(yu) 科學?

澄  之:短論二則

呂文浩:“不孝有三,無後為(wei) 大”及其它——潘光旦的家庭問題研究述評

韓秉芳:清明節有感——兼論“孝”在中華新道德重建中的地位

王瑞昌:世紀末關(guan) 於(yu) 人與(yu) 自然的斷想

郭齊勇:近五年來中國大陸儒學研究的現狀與(yu) 發展

 

 

 

7、《原道》第七輯(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2 )

 

◆思 想 篇

 

任劍濤:社會(hui) 儒學的重建――關(guan) 於(yu) “儒家自由主義(yi) ”的理論期待

李明輝:儒家傳(chuan) 統與(yu) 人權

李存山:儒家的民本與(yu) 人權

張寶明:儒家傳(chuan) 統與(yu) 中國自由主義(yi) 的前景――從(cong) “中庸”的視角出發

範亞(ya) 峰:內(nei) 聖歸內(nei) 聖,外王歸外王――自由主義(yi) 與(yu) 儒家傳(chuan) 統初論

王中江:道家自由思想的兩(liang) 種形態

 

◆研 究 篇

 

黃俊傑:東(dong) 亞(ya) 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

江日新:儒家思想與(yu) 現代世界:“民族複興(xing) 之學術基礎》的尋求――張君勱的科學概念與(yu) 研究政策

朱漢民:技可進乎道――魏源的道論

於(yu) 民雄:自然與(yu) 自由――莊子“相忘於(yu) 江湖”解

林月惠:一本與(yu) 一體(ti) ――儒家一體(ti) 觀的意涵及其現代意義(yi)

王  青:災異與(yu) 禮儀(yi) ――西漢中後期的国际1946伟德特點

黃光國:從(cong) 社會(hui) 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傳(chuan) 統的內(nei) 在結構

謝勁鬆:佛法真義(yi) 的當代話語

 

◆評 論 篇

 

劉述先:從(cong) 比較視域看世界與(yu) 宗教對話――以東(dong) 方傳(chuan) 統智慧為(wei) 重點

李澤厚:四個(ge) “熱”潮之後

李澤厚:從(cong) 譚嗣同說起

於(yu) 傳(chuan) 勤:李澤厚學術思想概說

黎漢基:有關(guan) “儒學三期說”之辯正――就教於(yu) 李澤厚先生

薑日天:孔子生死與(yu) 韓國興(xing) 亡:韓國學術界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一種爭(zheng) 論

彭永捷:柳承國教授訪談錄

陳  明:中國學術史論集.序

陳  明:宋儒微言.序

唐  逸:關(guan) 於(yu) 後現代與(yu) 信仰的言談

 

 

 

8、《原道》第八輯(暨《新原道》第一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思 想 篇

 

任  毅:西方曆史哲學眼中的中西文明觀

範亞(ya) 峰:自由的民族理論是否可能

林安梧:後新儒學的社會(hui) 哲學:契約、責任與(yu) “一體(ti) 之仁”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與(yu) 後現代理論

盛  洪:尋求中華民族新的製度結構

張寶明:魯迅隨想三題

陳永苗:被帶入儒學傳(chuan) 統中的魯迅

 

◆研 究 篇

 

幹春鬆:禮儀(yi) 、秩序和儒家的政治向度

許珠武:王陽明知行合一觀的意義(yi) 闡釋

林宏星:上達體(ti) 悟與(yu) 下學窮理――朱子、南軒“仁說之辯”所表達的工夫方向

王  傑:戴震義(yi) 理之學的曆史地位及其影響

賀更行:潛流隱行與(yu) 複興(xing) 衝(chong) 動――對墨子倫(lun) 理思想的曆史考察

王慶光:論晚周“因性治法”說的興(xing) 起及荀子“化性為(wei) 善”說的響應

 

◆評 論 篇

 

單世聯:現代性的分裂與(yu) 王國維的矛盾

韓  星:大陸儒教派的曆史定位

黃玉順:9.11事件的倫(lun) 理學沉思

陳明、廖名春:《90年代學術重讀》

姚新勇:關(guan) 於(yu) 中國文化特性/認同思考的反思

 

 

 

9、《原道》第九輯(暨《新原道》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思想探索

 

王瑞昌:李慎之先生試論

蔣  慶:心學散論

丁為(wei) 祥:儒家血緣親(qin) 情與(yu) 仁愛觀念的形成理路

陳  明:“以義(yi) 為(wei) 利”:製度本身的倫(lun) 理原則——《大學》新讀之三

 

◆學術與(yu) 學術史

 

趙汀陽:認同與(yu) 文化自身認同

高全喜:論民族主義(yi) ──對民族主義(yi) 問題的一種自由主義(yi) 考察

張旭東(dong) :民族國家理論與(yu) 當代中國

方光華:再論文化自覺與(yu) 中國思想史研究

張新民:臨(lin) 濟宗風化邊表──清季高僧赤鬆和尚與(yu) 瞿脈禪師合論…

韓秉芳:“老子化胡說”辨析

張 岩:《國》《左》文體(ti) 與(yu) 王官之學

 

◆爭(zheng) 鳴與(yu) 商榷

 

韓  星:“國家級”公祭黃帝是宗教活動嗎?――與(yu) 葛劍雄先生商榷

黃應全:政治儒學還能複興(xing) 嗎?──評蔣慶《政治儒學》

王心竹:注定做不了旁觀者──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儒學

 秋風等:發掘憲政轉型的古典資源

 

◆研究生論壇

 

陳海虹:論呂大臨(lin) 的道統擔當精神

陳壁生:鄉(xiang) 土中國中的“孝”──對《論語》中“孝”的觀念的人類學考察

 

◆隨筆與(yu) 雜感

 

水一方:中國文化當代命運的一點思考

穆龍人:男子千年誌,吾生未有涯

 

◆民間儒學

 

申自強:我教學生讀《論語》

 

◆舊文新刊

 

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1935)

 

◆編後

◆稿約

◆原道書(shu) 房

 

 

 

10、《原道》第十輯,陳明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原道》創刊十周年紀念

 

李澤厚:《原道》十年:成績欠佳,精神可嘉

杜維明:《原道》、儒學與(yu) 文化保守主義(yi)

龐  樸:我是中國文化的保守主義(yi) 者

牟鍾鑒:探尋中華大道

張新民:書(shu) 生事業(ye) 與(yu) 文化理想――《原道》創刊十周年賀言

盛  洪: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大旗應該舉(ju) 得高高

蔣慶 等《原道》創刊十周年賀詞、寄語(合集)

杜  霞:路在何方?——《原道》輯刊十年評析

周  瑾:“何”之問――寫(xie) 在《原道》創刊十周年之際

程亞(ya) 文:文化民族主義(yi) 的知識衛護――《原道》輯刊讀解

王心竹:儒家傳(chuan) 統中的啟蒙精神在當代——《原道》輯刊與(yu) 九十年代以來的儒學                             

 

◆思想探索

 

陳  明:即用見體(ti) 初說――以“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及“西體(ti) 中用”為(wei) 背景

蔣  慶:王道政治是當今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

黃玉順:生活儒學導論

唐  逸:中國問題與(yu) 中國思想

 

◆學術研究

 

秋  風:孔子反對鑄刑鼎的憲政涵義(yi)

幹春鬆:近代中國人的認同危機及其重建:以康有為(wei) 與(yu) 孔教會(hui) 為(wei) 例

彭永捷:論儒教的體(ti) 製化和儒教的改新

林安梧:解開“道的錯置”──兼及於(yu) “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

石永之:論儒家正義(yi) 思想的形成

 

◆評論爭(zheng) 鳴

 

楊  陽:極權政治的邏輯原點與(yu) 價(jia) 值基礎(附:與(yu) 原道論壇網友的討論跟帖)

石  勇:文化批判與(yu) 文化保守

柯小剛:坤德與(yu) 太空時代的大地概念

米  灣:夏遊記

 

◆學人與(yu) 學述

 

冼  岩:21世紀來自中國的理性聲音――評康曉光新保守主義(yi)

 

◆《原道》創刊至今總目錄

◆編後記

 

 

 

11、《原道》第十一輯,陳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原道》創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共同的傳(chuan) 統:“新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視域中的儒學

《原道》十年自述

 

◆2004讀經大討論

 

蒙昧的教育理念與(yu) 傳(chuan) 統觀——評薛湧先生的反讀經觀點(劉海波)

自由主義(yi) 和保守主義(yi) 的分野——有感於(yu) 自由主義(yi) 者擁護讀經運動(周楓)

“新浪”讀經問題訪談(附《外灘畫報》訪談)

《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前言、自序(蔣慶)

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yi) (薛湧)

 

◆學術與(yu) 思想

 

《說巫史傳(chuan) 統補》(李澤厚)

即用見體(ti) 再說——哲學和哲學史背景下的思考(陳明)

“即用見體(ti) ”——一種問題視域和真理觀的轉換(王晨)

從(cong) 西方哲學到生活儒學(黃玉順)

道統:民族文化傳(chuan) 統——論韓愈道統思想的根本性質(劉真倫(lun) )

先民自由歌與(yu) 中西自由度(曹誌成)

 

◆古典新詮

 

《論語》的本體(ti) 之“學”:解讀《學而》開篇(夏可君)

春天的心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釋讀(柯小剛)

 

◆天下儒學

孔教與(yu) 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在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成立大會(hui) 上的講話(湯恩佳)

 

◆編後

 

 

 

12、《原道》第十二輯,陳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文化熱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討論

 

重估國學的價(jia) 值(紀寶成)

討論國學,該如何講道理(徐友漁)

期待與(yu) 疑慮:從(cong) 清華國學院看人大國學院(陳明)

就國學院問題答《華夏時報》記者問(陳明)

 

鄭家棟事件

 

編者按(陳明)

“鄭家棟事件”與(yu) 儒學無關(guan) (徐友漁)

誰在利用“鄭家棟事件”(徐來)

需要反省的不隻是鄭家棟(彭永捷)

“鄭家棟事件”與(yu) 現代儒學的困境(玉堂)

 

◆文化戰略

 

中國文化的危機及其解決(jue) 之道(蔣慶)

關(guan) 於(yu) 當代中國宗教問題的文化戰略思考(盧國龍)

中國文明與(yu) 學術自主:二十年人文社會(hui) 科學之反思(雷思溫)

 

◆學術、思想與(yu) 評論

 

李澤厚先生訪談(附:李澤厚先生舊詩一束)

致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hui) 議的信(方克立)

原道與(yu) 大陸新儒學的建構(陳明、王達三)

豫章“三代”之治觀念論略(林宏星)

中國儒教的文教精神(唐輝)

中國哲學的意義(yi) 困境(鄧曦澤)

“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異域聲音——戴卡琳教授《“中國哲學”存在嗎?》述評(田智忠)

我們(men) 時代的先知——清華演講中的甘陽(林國榮)

 

◆古典新詮

 

《論語》詮釋傳(chuan) 統中的時代張力(陳壁生)

試論孔子禮製秩序的內(nei) 涵(曾海軍(jun) )

 

◆民間論壇

 

儒本、儒言與(yu) 儒興(xing) ——南水與(yu) 少翁、海裔諸君在朝聖山之思的對話

後啟蒙時代的思想光譜——基層左派視野下的觀察(蕭武)

 

◆天下儒學

 

儒教對中國的偉(wei) 大貢獻(湯恩佳)

 

◆學人紀念

 

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錢穆)

八十一年為(wei) 一戰(範仄)

 附:儒學的命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評餘(yu) 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範仄)

論學劄記(曹慕樊)

回憶曹慕樊先生(鄧小軍(jun) )

 

◆編後記

 

 

 

13、《原道》第十三輯,陳明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文化熱點

 

“喪(sang) 家狗”相關(guan) 問題爭(zheng) 論

我讀《論語》是自娛自樂(le) (《新京報》李零訪談)

他是一條喪(sang) 家狗:李零讀孔子(《南方周末》李零訪談)

學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讀李零《喪(sang) 家狗:我讀“論語”》(陳明)

他是要顛覆儒家文化的意義(yi) 係統:陳明談李零(《南都周刊》陳明訪談)

心平氣和看孔子——試評李零《喪(sang) 家狗——我讀論語》(李俊)

孔子的雙重符號化——評《喪(sang) 家狗》及其爭(zheng) 論(陳壁生)

 

◆儒教及文明對話

 

重建儒教:情懷、態度與(yu) 可行性——龐樸先生訪談錄

公民宗教論綜述(陳勇)

作為(wei) 國家宗教的宗法性傳(chuan) 統宗教——關(guan) 於(yu) “儒教”爭(zheng) 鳴問題的可能解決(jue) 之道(劉正平)

“絜矩之道”: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之路(孫聖河)

美國的公民宗教(羅伯特·貝拉)

 

◆思想與(yu) 學術

 

論中華文化的源頭符號(李澤厚)

原始宗教的演進與(yu) 儒學理念的形成(陳明)

殷神的譜係——殷商宗教中的神靈世界與(yu) 信仰精神(趙法生)

寬猛相濟之道——孔子政治圖景中的法治與(yu) 德治(任玥)

從(cong) “禮”和“禮治”,看儒家秩序設計中的製度性資源(田廣清)

教化與(yu) 權力,或者天下觀念與(yu) 民族國家(曾海軍(jun) )

自由主義(yi) 的道德處境(周楓)

 

◆古典新詮

 

情感與(yu) 思維的位置:論古文獻中的“肝情”(董慕達)

 

◆天下儒學

 

原始儒學團契傳(chuan) 統與(yu) 法住人文活動(尤西林)

當代儒學的扭向:從(cong) 知識向生命回歸——簡介霍韜晦先生對當代儒學發展的貢獻(袁尚華)

 

◆編後記

 

 

 

14、《原道》第十四輯,陳明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熱點訪談

 

孔誕、儒家與(yu) 中國文化:從(cong) 教師節談起——李澤厚先生訪談錄

儒學、儒教與(yu) 文明對話:儒教的人文主義(yi) 理解——杜維明先生訪談錄

 

◆儒教問題

 

對話或獨白:儒教的公民宗教說劄記(陳明)

中國語境中的儒教與(yu) 世俗化問題(唐文明)

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討論(李向平)

關(guan) 於(yu) 儒教爭(zheng) 論中的方法論問題(陳勇)

鬼神、文化生命與(yu) 存在方式上的遠方——儒教祭祀精神(陳贇)

儒家,儒教對中國伊斯蘭(lan) 教的影響(阿裏木)

 

◆思想與(yu) 學術

 

一個(ge) 儒家版本的有限民主(白彤東(dong) )

道與(yu) 政:中國政治的發生(季蒙、程漢)

仁學實踐理性(林航)

兩(liang) 種個(ge) 人主義(yi) ——西方與(yu) 儒家(陳喬(qiao) 見)

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陳誌武)

複古思潮中的青綠山水(孔令鳳)

儒學與(yu) 現象學的分野——關(guan) 於(yu) 《生活儒學導論》的對話(黃玉順、杜霞)

 

◆對話與(yu) 評論

 

尋找合理性——一場即興(xing) 的對話(周桂鈿、謝文鬱)

化解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緊張——評陳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幹春鬆)

 

◆古典新詮

 

技藝與(yu) 道——道家的思考(楊儒賓)

儒家思想中孝的身體(ti) 性維度(王玨)

 

◆天下儒學

 

文化體(ti) 認與(yu) 信念倫(lun) 理——從(cong) 一耽學堂看中國文化建設(王利)

 

◆ 編後記

 

 

 

15、《原道》第十五輯,陳明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熱點與(yu) 對話

 

“儒學第三期三十年”座談(李澤厚陳來等)

關(guan) 於(yu) 汶川抗震救災的思考(蔣慶、趙汀陽陳明)

 

◆思想與(yu) 學術

 

論自由主義(yi) 的保守化(姚中秋)

儒家思想與(yu) 憲政主義(yi) (陳明)

為(wei) 政之道在“正名”(陳家琪)

如何把韋伯切成兩(liang) 半——新儒家與(yu) “繼發型資本主義(yi) ”的倫(lun) 理價(jia) 值(趙毅衡)

中國古代士大夫政治文化傳(chuan) 統管窺(袁德良)

南轅北轍的現代古典學 ――以“中國哲學”為(wei) 例(鄧曦澤)

殷周之變中的宗教觀念革命:天人關(guan) 係之爭(zheng) (鄒曉東(dong) )

從(cong) “覺知”看陽明心學的內(nei) 觀工夫(徐湘霖)

 

◆古典新詮

 

程頤對《論語》8.9及17.3的哲學解釋(黃勇)

從(cong) “吾與(yu) 點也”到“顏淵問仁”——《論語·先進》“侍坐”章小議(任澎)

以道觀之:“自然”的雙重維度 ——對《老子》“自然”觀念的再思考(張理峰)

 

◆天下儒學

 

無相大光明論(餘(yu) 樟法)

 

◆讀書(shu) 與(yu) 評論

 

貝淡寧著《中國新儒家》簡評(邁克爾·萊文森)

李澤厚的“吃飯哲學”讀後(謝文鬱)

在“個(ge) 體(ti) 命運”與(yu) “人性情感”之間 ——李澤厚三種近著讀後(肖自強)

 

◆編後記

 

 

 

16、《原道》第十六輯,陳明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3月出版

 

 

◆ 儒教問題

 

儒臣與(yu) 神明:儒教視域裏的蕭太傅信仰研究(陳彥軍(jun) )

中華教:當代儒教的三種實踐形態(陳進國)

孝道與(yu) 儒家的超越概念(王慶新)

殷商中葉上帝宗教之困境與(yu) 人文德性之初現——《尚書(shu) ·盤庚篇》的思想史考察(王正)

前孔子時代之“德”觀念——中華民族“德”觀之起源與(yu) 演變(薑誌勇)

 

◆思想與(yu) 學術

 

儒家與(yu) 民主憲政——從(cong) 1958年《為(wei) 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談起(陳弘毅)

書(shu) 牟宗三《中國數十年來的政治意識——壽張君勱先生七十大慶》文後(姚中秋)

麵對問題本身:問題、方法與(yu) 效用——《論六家要旨》的啟示之一(鄧曦澤)

欲與(yu) 仁(宋大琦)

封禪傳(chuan) 統:政治天命觀及其前景——《紀泰山銘》解讀(楊萬(wan) 江)

胡宏思想的邏輯與(yu) 意義(yi) ——從(cong) 朱子對《知言》的批評說起(陳明)

 

◆對話與(yu) 評論

 

“八十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若幹相關(guan) 論作簡評(王學典)

左右開弓:近期儒學思維的經世之彀——以貝淡寧的論述為(wei) 個(ge) 案(任峰)

當代中國自由主義(yi) 者的宗教迷思(閆恒)

中西哲學真理觀比較:孰是孰非?(謝文鬱)

作為(wei) 立法者的政治儒學?——《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yu) 發展》讀書(shu) 劄記(尤陳俊)

無用之用是為(wei) 大用——評《儒學的時代價(jia) 值》(齊義(yi) 虎)

文化:洞見與(yu) 困惑——評陳明《文化儒學:思辨與(yu) 論辯》(王堃)

陳明批判——《文化儒學:思辨與(yu) 論辯》劄記(蕭瑤)

 

◆ 編後記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