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烏台詩案中,蘇軾是不是有殺頭之險?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17-11-14 13:33:27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烏(wu) 台詩案中,蘇軾是不是有殺頭之險?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我們(men) 都愛宋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廿六日乙巳

           耶穌2017年11月14日

 

  

 

資料圖

 

北宋的“烏(wu) 台詩案”大家都知道了,我想問一個(ge) 問題:在這起風波中,蘇軾是不是麵臨(lin) 著殺頭的致命危險——如果沒有朝中大臣積極營救的話。

 

從(cong) 李定、舒亶、何正臣等台諫官對蘇軾提起的指控來,確實是殺氣騰騰的,恨不得馬上殺了蘇軾,如監察禦史裏行何正臣稱,“未有如(蘇)軾為(wei) 惡不見悛,怙終自若,謗訕譏罵,無所不為(wei) 。”監察禦史裏行舒亶稱,“(蘇)軾懷怨天之心,造訕上之語情理深害,事至暴白。雖萬(wan) 死不足以謝聖時,豈特在不收不宥而已。”禦史中丞李定說,“上聖興(xing) 作,新進仕者,非(蘇)軾之所合。(蘇)軾自度終不為(wei) 朝廷獎用,銜怨懷怒,恣行醜(chou) 詆;見於(yu) 文字,眾(zhong) 所共知。”

 

李定諸人說得這麽(me) 殺氣騰騰,其實是宋朝台諫官文風的常見毛病。我們(men) 如果去找宋朝台諫官彈劾政府官員的奏疏來看,便會(hui) 發現危言聳聽之詞,著實常見。這也是宋朝政治彈劾的特點,不能簡單等同於(yu) 政治迫害,更不可等同於(yu) 司法起訴書(shu) 。

 

“烏(wu) 台詩案”進入禦史台“製勘”的司法程序後,由知諫院張璪、禦史中丞李定主持審訊。我們(men) 必須指出,讓李定參與(yu) 進詩案的推勘,在司法程序上是有問題的,因為(wei) 李定是彈劾蘇軾的檢察官之一,不可能中立,按照宋朝的司法慣例,本應回避。應回避而沒有回避,顯示了宋神宗時代的司法製度已遭到部分破壞。

 

不過,禦史台詔獄對蘇軾的司法控罪,跟殺氣騰騰的政治彈劾還是有區別的。司法意義(yi) 上對於(yu) 蘇軾的指控,實際上隻有兩(liang) 條:一、蘇軾與(yu) 駙馬王詵“貨賂交通”,存在不正當的利益輸送,如蘇軾給王詵送禮,王詵則動用關(guan) 係撥給蘇軾度牒指標。二、蘇軾“作匿名文字,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禦史台詔獄的任務便是調查清楚蘇軾的這兩(liang) 個(ge) “犯罪事實”。

 

蘇軾被控的第一條罪名,放在今日也是不法行為(wei) ;第二條罪名,若按現代社會(hui) 的準則,當然屬於(yu) 言論自由的範疇,不過八百年前的宋人尚無此見識,按宋人觀念,“匿名謗訕朝政”跟“上書(shu) 諷諫時政”是兩(liang) 回事,後者為(wei) 習(xi) 慣法所認可的士大夫權利,後者卻觸犯了成文法。蘇軾在詩文中譏諷新法,類同於(yu) “匿名謗訕朝政”。

 

元豐(feng) 二年十一月三十日,禦史台完成審訊,將蘇軾案移送大理寺。大理寺很快作出裁決(jue) :

 

蘇軾與(yu) 駙馬在交往過程中,存在不正當的利益輸送,屬於(yu) “不應為(wei) ”,按大宋律法,“諸不應得為(wei) 而為(wei) 之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蘇軾“合杖八十私罪”。又,因蘇軾剛到禦史台時,“虛妄不實供通”,“報上不以實”,加杖一百。

 

蘇軾作詩賦等文字譏諷朝政,致有鏤板印行,“準律,作匿名文字,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又“準律,犯私罪以官當徒者,九品以上,一官當徒一年”(舊時官員可以官階、館職抵刑),因此“蘇軾合追兩(liang) 官,勒停,放”。

 

也就是說,蘇軾一案按照司法程序走下來,大理寺根據當時法律,給出的處罰不過是追奪官階、免職(或者杖一百八十)而已。進而言之,就算沒有太祖誓約的約束,沒有士大夫的勉力營救,從(cong) 宋朝立法與(yu) 司法製度的角度來看,蘇軾顯然也沒有殺身之虞。

 

大理寺將判決(jue) 報告呈報宋神宗,“奏裁”。十二月二十四日,神宗下詔,對蘇軾一案作出最終處分:蘇軾降為(wei) 黃州團練副使,赴“本州安置,不得簽書(shu) 公事”,將蘇軾貶謫至黃州(今湖北黃岡(gang) )當一個(ge) 閑差。這個(ge) 處分結果,比大理寺建議的裁決(jue) 還輕一些。

 

其他受“烏(wu) 台詩案”牽連、與(yu) 蘇軾有譏諷文字往來的官員,也受到程度不一的責罰:駙馬王詵“追兩(liang) 官、勒停”;蘇轍貶為(wei) “監筠州鹽酒稅務”;王鞏貶為(wei) “監賓州鹽酒務”;張方平、李清臣“罰銅三十斤”;司馬光、範鎮、曾鞏、黃庭堅等人“各罰銅二十斤”……

 

這一起不得人心的案子總算了結。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