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蒼龍作者簡介:王蒼龍,男,西元一九八六年生,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hui) 學博士。現為(wei) 英國布萊頓大學社會(hui) 學係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教育複興(xing) 的文化、社會(hui) 及政治影響,長期關(guan) 注儒學與(yu) 中國公民身份研究。 |
——寫(xie) 在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hui) “少兒(er) 讀經利弊得失之檢討”論壇之後
作者:王蒼龍(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hui) 學係博士研究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初四日癸醜(chou)
耶穌2017年9月23日
論壇結束了,在回上海的火車上。談談自己的個(ge) 人感想吧。如果用一句話來概述的話,應該就是:讀經教育發展到現在,迫切需要一種積極的、反思的、自我批評的精神,更加需要我們(men) 去勇敢地做“積極公民”而不僅(jin) 僅(jin) 是“消極公民”。
不應滿足於(yu) ”消極公民倫(lun) 理“,更需要”積極公民倫(lun) 理“
我用“積極/消極公民”這對概念是想表達兩(liang) 層意思。首先指的是一種行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我感到,所有參與(yu) 到讀經教育事業(ye) 中的人,應該自主自發地拿出一種積極態度和行動,勇敢麵對、誠實反思、真誠檢討目前所出現的種種問題。而且,這一道德要求比之既往更加迫切,因為(wei) 它涉及到很多讀經家庭和孩子。當前階段,不少人在持守一種“消極公民”的倫(lun) 理,意思是,大家要相互尊重和包容,不要彼此攻擊、相互拆台。秉持這種“消極公民倫(lun) 理”來處理自己與(yu) 他人的緊張關(guan) 係誠然已經不易,而且也符合儒家“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精神。
不過,我個(ge) 人的看法是,這個(ge) 態度還不夠。我們(men) 還需要一種“積極公民倫(lun) 理”,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去真正地尋求一些實質性的改變。原因很簡單,如果是在兩(liang) 個(ge) 個(ge) 體(ti) 之間,彼此包容,相安無事,持守一種消極自由的底線,倒也無妨。但問題是,讀經教育目前所麵臨(lin) 的“利弊得失”不再僅(jin) 僅(jin) 是某幾個(ge) 人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成百上千的家庭、孩子乃至讀經學堂和老師。因此,一種積極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評的態度就變得尤為(wei) 必要,因為(wei) 這不僅(jin) 關(guan) 乎自身,還關(guan) 乎他人。
自我反省與(yu) 自我批評
我們(men) 應該反省自己個(ge) 人的道德修養(yang) :有沒有以一顆誠實的心麵對問題?有沒有在描述和解釋問題的時候以偏概全?有沒有使用過激的攻擊性語言?有沒有有意無意地隱瞞事實?有沒有說謊?有沒有矮化或醜(chou) 化對方?有沒有以真正開放和包容的心胸彼此對待?
我們(men) 還應該反省自己的讀經實踐:有沒有出現那些被批評者反複提出的問題?如果有,有沒有采取及時且有效的手段予以糾正?效果怎麽(me) 樣?更重要的是,自己學堂的孩子們(men) 是怎麽(me) 想的?他們(men) 在讀經過程中的真實感受是什麽(me) ?他們(men) 快樂(le) 嗎?喜歡讀經嗎?他們(men) 的身心健康狀況如何?老師和學堂有沒有及時關(guan) 注到?此外,學堂的家長們(men) 對學校有什麽(me) 感受和意見?學校有沒有去傾(qing) 聽他們(men) 的真實的聲音?有沒有有效的渠道讓他們(men) 表達自己的意見?
辯證地看問題,這是一種人格修養(yang)
我們(men) 應該辯證地看問題。正如龐璞先生所說的,儒家便是一套辯證法。辯證法的要求之一是啟發我們(men) 既看到事物的正麵,也看到它的反麵;既看到美好的、對的一麵,也看到不那麽(me) 美好的、有問題的一麵。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辯證地、一分為(wei) 二地看問題,這種認識事物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人格修養(yang) ,因為(wei) 它要求個(ge) 體(ti) 以一種誠實的倫(lun) 理來對待自我、麵對世界。
自我反省就是一種積極行動
這些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本身就是一種積極行動。如果大家如此這般積極行動起來,它可能還會(hui) 帶來更進一步的、更加積極的行動,比如想辦法采取一些具體(ti) 的措施解決(jue) 這些實際問題。再次強調,一種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的精神和態度是積極行動的起點和動力,隻有放下自己的偏見和私心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對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尤其是學堂的堂主,也包括家長們(men) 、學術界和媒體(ti) 公眾(zhong) 。它要求我們(men) 重塑自我,重新調整自己與(yu) 事情的關(guan) 係。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能把讀經教育事業(ye) 推上一個(ge) 更高的新台階,去尋求更好的、更恰當的、更儒雅的、更符合公眾(zhong) 所需的讀經教育方法。
增強法律觀念和權利意識
我用“積極公民”這個(ge) 詞想要表達的第二個(ge) 意思是,大家需要增強公民意識。我在這裏所謂的“公民意識”具體(ti) 包括兩(liang) 方麵,一方麵是道德倫(lun) 理維度,也就是注重提高道德修養(yang) 和倫(lun) 理美德,前麵已經論及。我這裏強調的是另一方麵,即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識和法律觀念。目前讀經學堂出現種種亂(luan) 象和問題,從(cong) 法律角度來看,實質是一些讀經學生的教育權益/權利沒有得到切實保障。例如,部分學堂濫用體(ti) 罰損害學生身心健康,這已經違背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所以,我想在此提醒各位讀經學堂的堂主和老師們(men)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一些法律意識,以此對自己的行為(wei) 產(chan) 生一種外在的約束。雖然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但這個(ge) 底線道德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在“依法治國”的今天,大家都應該增強法律意識,不要做違法的事情。
學堂自我糾錯,是對孩子和家長們(men) 負責任
據我所知,不少讀經學生和家長在離開學堂後都選擇默不作聲,雖然這裏有複雜的心理因素和各異的個(ge) 人境遇,但一個(ge) 初心似乎是共通的,那就是:不想給尚處於(yu) 複興(xing) 之初的儒家古典教育“抹黑”,不想因為(wei) 引起爭(zheng) 論而使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儒家教育產(chan) 生誤解。家長們(men) 在孩子出現問題後仍然選擇不做聲,而這樣做卻是出於(yu) 一個(ge) “公心”,這種態度令人感佩。但是,這能否成為(wei) 私塾學堂不加反思的理由呢?再反過來說,麵對這樣一群可愛的家長,如果學堂仍然不思進取,掩耳盜鈴,不進行自我糾錯,是否對得起這些家長呢?自我糾錯,是對孩子和家長們(men) 負責任。
盡管如此,怨恨在過去三兩(liang) 年裏迅速累積,才爆發今天圍繞著“純讀經”這個(ge) 議題的爭(zheng) 論。事實上,一個(ge) 稍具理性常識的人都不難想象,一個(ge) 孩子整日隻機械背誦經典而不學習(xi) 其他內(nei) 容,且這樣枯燥的生活要持續很多年,這會(hui) 給尚處於(yu) 身體(ti) 成長和人格發育階段的孩子們(men) 帶來什麽(me) 樣的後果。然而事實上,據筆者了解,真正隻是讀經而什麽(me) 也不學的學堂,在多元化的儒家教育實踐中,所占比例很小。其實大家都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尋找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期待大家都本著為(wei) 孩子負責的態度,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共同致力於(yu) 經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學堂應保障家長的知情權
一些學堂以家長自願送孩子來讀經為(wei) 由拒絕承擔自己本應該負起的責任,這也是一個(ge) 值得反思的事情。例如,有的學堂在家長送孩子來之初就給家長們(men) 說明學校辦學的方式和宗旨,並簽訂一份家長公約,明辨雙方的責任和義(yi) 務。這樣很好。畢竟是民間辦學,這種自律性的文件對於(yu) 規範雙方行為(wei) 都有必要。不過,權利觀念在這樣的文件裏缺失了。例如:家長有沒有權利在簽訂公約後持續性地跟進和了解學校的情況?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知曉學校的情況?有沒有可能在家長和學校之間建立一些製度化的溝通渠道以保障家長們(men) 的知情權?如何構建這樣一種渠道?這是一些很實際也很普遍的問題,我提出來供大家思考。
引入家長對學校的評價(jia) 與(yu) 監督製度
因此,引入一種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評價(jia) 和監督製度對於(yu) 約束學堂內(nei) 部的教學行為(wei) 、改善學堂的教學方法,很有必要。且如此一來,學堂也能傾(qing) 聽來自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這需要一種管理的藝術,需要製度的創新,也需要人員的執行。
回訪流失學生,自查辦學問題
另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nei) ,學堂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彌補給孩子和家長造成的傷(shang) 害(如果有的話)?學堂堂主們(men) 是否可以靜下心來真正地反思和檢討一下為(wei) 什麽(me) 孩子要走?是學堂自身有問題還是其他不可抗因素(如升學)?是否可以做一個(ge) 回訪,看看那些走掉的孩子原因是什麽(me) ,現在怎麽(me) 樣了,學堂能做些什麽(me) ?一個(ge) 基於(yu) 契約的行為(wei) 固然是來者自願,但也應注重“售後評價(jia) ”或“售後服務”,而不是盡管換了一大批學生,學堂依然我行我素。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於(yu) 有的學生走了但新的學生又來,因此學校規模似乎沒有變,甚至由於(yu) 來的學生更多而導致學堂規模有所擴大。然而,學堂規模擴大是否就意味著辦學是成功的呢?是否意味著“辦學理念”是無可指摘的?沒這麽(me) 簡單。關(guan) 鍵在於(yu) ,是學生人數在保持原有基礎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的,還是換了一批又一批?如果是前者,欣喜讚歎;如果是後者,學校不得不警醒起來,需要進行及時反思,積極地采取行動,回訪一下這些走掉的孩子及其家長,真誠且慎重地對待他們(men) 對學堂提出的反饋意見,對他們(men) 表示關(guan) 懷;同時學堂借此反求諸己,反思一下自己的學堂在教學和管理中是否存在問題,存在哪些問題。
積極探索學生們(men) 的出路問題
最後,學生們(men) 的出路問題依然是一個(ge) 棘手的問題。文禮書(shu) 院的存在的確為(wei) 學生們(men) 謀求出路提供一個(ge) 選項。這是好事。不過很可惜的是,由於(yu) 一些條件限製,文禮書(shu) 院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jue) 就讀學生們(men) 的學業(ye) 身份問題,一些年長的學生們(men) 仍然不得不自謀出路。這個(ge) 問題亟待我們(men) 深思,我感覺其重要性不亞(ya) 於(yu) 怎麽(me) 讀經的問題。如何與(yu) 體(ti) 製接軌,依然是讀經學堂裏的學生麵臨(lin) 的製度難題。但是,我們(men) 依然可以嚐試探索一些可能的接軌途徑,比如自考、合作辦學等。這一點,任重道遠!
奉勸家長們(men) 不要焦慮,多些理性思考
家庭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激切和焦慮的心態不僅(jin) 沒有減退,而且與(yu) 日俱增(這也是現代性在中國教育製度條件下的一個(ge) 具體(ti) 表現形式),希望孩子成為(wei) 舉(ju) 世大才的心願不斷被強化。當一種教育觀念說隻讀經就可以培養(yang) 文化大才的時候,這種觀念正好迎合或者滿足了這種焦慮心態。因此,奉勸家長們(men) ,在教育方麵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衝(chong) 突;多一些理性和學習(xi) ,少一些盲目和跟隨。希望家長們(men) 能夠平和地對待孩子的成長,多給與(yu) 孩子關(guan) 愛,給孩子營造一個(ge)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情感關(guan) 係。
同時,也奉勸讀經教育宣導者們(men) 能夠時時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有意無意地給家長和學生們(men) 製造焦慮感和緊迫感?有沒有有意無意地讓自己也焦慮起來?教育如耕田,要一點一點地進行,著急不得啊!教育沒有萬(wan) 靈藥,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它需要持久的付出、辛苦和投入。
一言以蔽之,讀經教育發展到現在,麵臨(lin) 的首要任務不是反體(ti) 製,而是反焦慮。
火車到站了,先寫(xie) 到這兒(er) 吧。
2017年9月21日晚11點,於(yu) 曲阜回上海的火車上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