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何在?——再評蔣慶
作者:黃應全(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哲學博士)
來源:《原道》第23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東(dong) 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初一庚戌
耶穌2017年9月20日
三年前,我寫(xie) 過一篇評蔣慶的文章(《政治儒學還能複興(xing) 嗎?——評蔣慶〈政治儒學〉》),頗有反響。在該文中,我對儒學的看法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因而我以為(wei) 自己可能不會(hui) 再有興(xing) 趣去評論蔣慶及其門徒的複興(xing) 儒學之舉(ju) 了。但是,前幾天,我在鳳凰衛視上看過蔣慶作《儒學在當今中國有什麽(me) 用?》的講座之後,又忍不住想對蔣慶重新評說一番。原因很簡單,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蔣慶已經走火入魔,於(yu) 正道大大“歧出”了。
一
說實話,由於(yu) 我的一些朋友就是儒學的忠實信徒,有的甚至就是蔣慶的忠實弟子,因而我可以近距離接觸到當代儒生們(men) 的某些生活側(ce) 麵。我最大的體(ti) 會(hui) 是,儒生們(men) 越虔誠,他們(men) 麵對的“存在困惑”就越大。儒生們(men) 的“存在困惑”在於(yu) :儒學對於(yu) 信徒們(men) 立身處世有著極為(wei) 嚴(yan) 格的要求,然而要按照這些要求行事卻又非常之艱難,乃至根本沒有實際的可能性。這在今日如此,在古代也不例外。為(wei) 了活下去,儒生不能不苟且,不得不向現實妥協。所以,我有時拿我的儒學朋友開玩笑,說他們(men) 事實上都在“曲學阿世”。我的儒學朋友也承認他們(men) 總是會(hui) 為(wei) 如何按儒學待人處事而苦惱不已。我認為(wei) ,儒者有“存在困惑”非常自然,沒有“存在困惑”的儒者必定不是真正的儒者。說來奇怪,蔣慶的講座雖然說的是儒學對於(yu) 當今中國有無比的用處,乃唯一的救世良方,但讓我聯想到的卻是儒生們(men) 的“存在困惑”。蔣慶口口聲聲儒學可以救人,但我想問的是:儒學能否救己呢?或者,更直接地說,儒學救了蔣慶自己沒有?如果連蔣慶自己(連同蔣慶的親(qin) 信弟子們(men) )都沒有因儒學而得救,那儒學如何還能救別人、救中國、救全球呢?有鑒於(yu) 此,在這裏,我不想直接討論蔣慶的那個(ge) 講座(明眼人一看便知,該講座主旨為(wei) :儒學可以拯救宇宙!這樣的觀點在我看來已經不具有“可批評性”,每一點都似乎有理,但每一點都站不住腳),我想談另一個(ge) 問題:什麽(me) 是真正的儒者或者如何區分真儒假儒?蔣慶是不是真正的儒者?
我之所以想談真儒假儒問題,還因為(wei) 我想到了鄭家棟。鄭家棟事件發生以後,圍繞“鄭家棟事件與(yu) 儒學有無關(guan) 係”,曾經發生了很大爭(zheng) 議。儒學信徒陳明和自由主義(yi) 信徒徐友漁都認為(wei) 鄭家棟事件與(yu) 儒學無關(guan) 。我當時曾匿名發表文章(隻在網絡上),堅持鄭家棟事件與(yu) 儒學有關(guan) ,而且認為(wei) 關(guan) 係非同一般。我的意思是說,鄭家棟事件突顯了當代大陸儒學麵臨(lin) 的一個(ge) 極為(wei) 關(guan) 鍵的問題,那就是:誰是真正的儒者?我想,無論鄭家棟如何辯解(網上曾有文稱鄭家棟帶幾個(ge) “妻子”出國有不得已的苦衷),鄭家棟算不得真正的儒者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從(cong) 鄭家棟回到蔣慶,我想問:蔣慶與(yu) 鄭家棟有根本區別嗎?蔣慶是不是真正的儒者呢?
我在上一篇評蔣慶的文章中有一個(ge) 判斷,那就是:蔣慶是當今中國大陸新儒學的最大代表。現在想來,就其對儒學的態度上講,當初的評價(jia) 是大體(ti) 不錯的,但是仍然不夠周全,遺漏了一些極為(wei) 重要的方麵。這些重要方麵出自我此後對蔣慶其人的零星觀感,既來自蔣慶所做的一些公共層麵的事(如幼兒(er) 讀經事件),也包括我所了解到的蔣慶的一些私人層麵的事。(陳明和徐友漁評鄭家棟事件的錯誤是假定了公私之分,殊不知對儒學來說公私之分是不存在的。有時,私人層麵的事情更能證明自命為(wei) 儒者的某人學問的真偽(wei) 。)現在,我仍然相信蔣慶對儒學是虔誠的,仍然相信蔣慶對儒學的理解遠遠高過國內(nei) 很多以儒學知名的大教授,仍然相信蔣慶是當今大陸新儒學的領軍(jun) 人物。問題在於(yu) ,一方麵我對蔣慶信仰儒學的純潔性已然有所懷疑,另一方麵,我有上述這些信念並不意味著我認為(wei) 蔣慶之路是完全正確的。恰恰相反,我堅決(jue) 相信蔣慶之路存在致命的錯誤。具體(ti) 地說,我認為(wei) 蔣慶複興(xing) “政治儒學”(即他所謂“王道政治”)的企圖是絕對錯誤的。而且,我認為(wei) ,這一錯誤對蔣慶的儒學信仰不是可有可無、無關(guan) 大局的,而是根本性、原則性的。在我看來,反對民主政治、複興(xing) 王道政治,這一舉(ju) 動徹底葬送了蔣慶儒學複興(xing) 大業(ye) 的合理性。原因很簡單,今日中國很多有識之士都已經領悟到,決(jue) 定國家民族前途的根本不是文化(心性)而是政治(製度),因而政治主張比文化主張對於(yu) 一種學說更為(wei) 根本。蔣慶反對民主政治、主張王道政治便意味著蔣慶儒學的核心層麵是錯誤的。這一點,我在上一篇評蔣慶的文章中已經講到了。讓我非常失望的是,我的批評絲(si) 毫沒有引發蔣慶的反思(據說蔣慶讀過那篇文章),他現在已經變本加厲,其“王道政治”概念便是此後發展出來的。(有人說,你也太自戀了,你不過是個(ge) 無名小卒,蔣大師幹嘛要注意你?我的回答是,說這種話證明你必是假儒,我的名氣大小與(yu) 我的觀點值得注意與(yu) 否是兩(liang) 碼事。如果蔣慶也持這種觀點,那隻能證明我高看他了。至少我現在還相信他不至於(yu) 如此,真正的儒者也不應如此。)聽了他《儒學在當今中國有什麽(me) 用?》之後,我就更加不以為(wei) 然了。任何人都不難看出,蔣慶絲(si) 毫不覺得他的觀點有問題,偏執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我不得不問:蔣慶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蔣慶的態度是虔誠的儒者不可避免的態度嗎?於(yu) 是我再次覺得,真儒假儒問題乃是當今儒學急需回答的首要問題。
二
蔣慶在接受講座主持人曾子墨采訪時對於(yu) 原教旨主義(yi) 問題的回答很有意味。曾子墨問蔣慶,有人說他是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他怎麽(me) 看。蔣慶答,“原教旨”在西文中本意為(wei) 基本教義(yi) ,原教旨主義(yi) 本意為(wei) 堅持基本教義(yi) 不動搖,並非貶義(yi) ,因此,如果按“原教旨主義(yi) ”原意,他就是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這個(ge) 回答很機智,原則上講也沒錯。任何一種足以自成一體(ti) 的學問必有某些核心成分,信奉該學問者對它們(men) 必須堅定不移,否則就可能變成該學問的投機分子乃至叛徒,因此,如果儒家原教旨主義(yi) 是指毫不動搖地堅持儒學核心要旨,那麽(me) 儒家原教旨主義(yi) 不僅(jin) 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值得尊敬的。在我看來,由於(yu) 今日中國與(yu) 蔣慶一同倡導儒學複興(xing) 的人中某些人確實存在“機會(hui) 主義(yi) 或實用主義(yi) ”(蔣慶用語)嫌疑,因此,蔣慶自願接受褒義(yi) 的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稱號表明他在儒學複興(xing) 者中確有高人一籌之處。我也相信,雖然儒學可以修正,但是有一點是不可修正的,那就是,儒學不僅(jin) 是一種道德主義(yi) ,而且是一種無功利的道德主義(yi) 。一旦試圖把儒學的道德功利化,儒學便不複為(wei) 儒學了。諸如“即用見體(ti) ”說便有了實用主義(yi) 、功利主義(yi) 嫌疑,偏離了儒學根本精神。所以,僅(jin) 就蔣慶反對把儒學機會(hui) 主義(yi) 化、實用主義(yi) 化、功利主義(yi) 化而言,蔣慶的原教旨主義(yi) 是正麵的、值得肯定的。
但是,不要忘了,“原教旨主義(yi) ”一詞還有貶義(yi) 內(nei) 涵,而且我們(men) 通常都是以貶義(yi) 視之的。那麽(me) ,從(cong) 貶義(yi) 上稱蔣慶為(wei) 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是否有理呢?顯然,蔣慶及其門徒是絕對不答應的。但我的問題不是蔣慶接不接受,而是蔣慶實際上是否是一個(ge) 貶義(yi) 的原教旨主義(yi) 者。何謂貶義(yi) 的原教旨主義(yi) ?貶義(yi) 的原教旨主義(yi) 也是指堅持基本教義(yi) 不動搖,但此處的基本教義(yi) 乃是指站不住腳的、過時的、不合理的基本教義(yi) 。貶義(yi) 的原教旨主義(yi) 乃是指頑固不化地堅持不合理的、僵化的、過時的基本教義(yi) 。它是貶義(yi) 的,因為(wei) 人們(men) (當然是非原教旨主義(yi) 者)已經斷言原教旨主義(yi) 者所堅持的東(dong) 西是錯誤的。因此,如果稱蔣慶為(wei) 貶義(yi) 的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有理的話,那就意味者蔣慶所堅持的儒家基本學說有錯誤。儒學複興(xing) 者中的某些人顯然就是這樣認為(wei) 的。他們(men) 認為(wei) 蔣慶所堅持的儒學教義(yi) 很多是僵化過時的,儒學必須與(yu) 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變化修正自己,才有望真正複興(xing) 。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我以為(wei) 儒學複興(xing) 者內(nei) 部對蔣慶的“原教旨主義(yi) ”批評還是有其合理之處的。我與(yu) 這些內(nei) 部人士的不同之處隻在於(yu) ,他們(men) 認為(wei) 蔣慶錯誤的我未必以為(wei) 真的錯誤,他們(men) 認為(wei) 蔣慶正確的我未必以為(wei) 真的正確。也就是說,我也認為(wei) 蔣慶是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但我的理由與(yu) 儒學複興(xing) 運動內(nei) 部持不同意見者大大不同。
回到真儒假儒的問題上來。原教旨主義(yi) 問題實際上便是真儒假儒問題。判教是任何宗教不可避免的頭等大事,儒教也不例外。蔣慶所批評的那些機會(hui) 主義(yi) 者或實用主義(yi) 者顯然在蔣慶自己看來不是真儒,蔣慶之所以自居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則可視為(wei) 他相信自己才是真儒,而那些批評蔣慶是原教旨主義(yi) 者的人則認為(wei) 自己才是真儒。(有一個(ge) 普遍原理:批評別人錯誤的人必定相信自己正確,因為(wei) 不相信自己正確就不可能批評別人錯誤。)那麽(me) ,蔣慶究竟是不是真儒呢?我的回答是,以儒學最根本最核心的層麵衡量,蔣慶很難說得上是真儒。
什麽(me) 是一種學說最根本最核心的層麵?那就是該學說生死攸關(guan) 的那一層麵。你可以不信它、隻要你信它你就必須接受的那一點或那幾點,便是該學說最根本最核心的東(dong) 西。那麽(me) ,什麽(me) 是儒學最根本最核心的層麵呢?在我看來,那就是道義(yi) 為(wei) 上、功利為(wei) 下。一個(ge) 真正的儒家信徒必須是把道義(yi) 置於(yu) 一切利益(如金錢、權力、名譽等等)之上的人,所謂“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說的就是這一點。有人要問,儒家學說千千萬(wan) ,你怎麽(me) 說義(yi) 利之別是儒學的核心呢?我的觀點是,儒家的道德主義(yi) 在古代有很多具體(ti) 內(nei) 容,有的已經過時,因為(wei) 它們(men) 明顯不合理。如“君為(wei) 臣綱、父為(wei) 子綱、夫為(wei) 妻綱”、“男女授受不親(qin)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等,即便好古如蔣慶,恐怕也得承認它們(men) 大體(ti) 上已經過時。有的雖未過時但爭(zheng) 議性很大,不足以成權衡儒學真偽(wei) 的根本尺度。如,關(guan) 於(yu) 性善論,除了孟子主張性善,還有荀子主張性惡,董仲舒主張性善惡混,但他們(men) 都是儒者。關(guan) 於(yu) “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說,雖是孟子提出,韓愈等也闡發過,但宋儒之前,儒家似乎並不十分強調人人都可做聖人,多半以為(wei) 成聖成賢隻是對儒者的要求。可見,性善論、成聖論都未必是儒學根本。最值得一提的是對儒學極為(wei) 關(guan) 鍵的“仁”學。仁的基本含義(yi) 為(wei) 有等差的愛,不同於(yu) 基督教的博愛,我認為(wei) 它也不是儒學的核心。與(yu) 很多人不同,我認為(wei) ,在儒家“仁”和“義(yi) ”中,不是仁比義(yi) 重要,而是義(yi) 比仁重要,因為(wei) 儒家之仁(有差別的愛),局限性太大,內(nei) 含某種私心,有袒護親(qin) 近之人(即自己人)的嫌疑,與(yu) 儒家超功利的“義(yi) ”有明顯衝(chong) 突——雖然這是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者不願承認的,但這便是傳(chuan) 統儒學過於(yu) 天真地相信價(jia) 值和諧之理想、不願正視價(jia) 值衝(chong) 突之現實的表現之一。儒學至今尚未過時且毫無爭(zheng) 議的東(dong) 西是它的道德主義(yi) 。由於(yu) 儒家道德不是功利性的道德,而是超功利的道德,因此我認為(wei) 把儒家的道德主義(yi) 稱為(wei) “道義(yi) 主義(yi) ”更為(wei) 準確。道義(yi) 主義(yi) 即道義(yi) 至上,置一切利益計較於(yu) 度外。儒者最根本的特質不在於(yu) 履行孝悌忠信(這些隻是用而非體(ti) ),而在於(yu) 以道自任,具有道義(yi) 擔當精神,具有所謂“士大夫情懷”。真正的儒者讓人肅然起敬之處在於(yu) 其鐵肩擔道義(yi) ,不顧一己之私利的精神。有人會(hui) 說,蔣慶可能不認同你的說法,並且即便你說得對,那麽(me) 難道你所說與(yu) 蔣慶有何區別嗎?你憑什麽(me) 說自己比蔣慶正確,竟然敢由此懷疑蔣慶不是真正的儒者呢?我的答複是,我所理解的道德比蔣慶更寬泛,包容性更大,既包括常規意義(yi) 的道德,也包括非常規意義(yi) 的道德,而蔣慶所理解的道德基本還停留在常規意義(yi) 上。
終於(yu) 講到關(guan) 鍵之處,讓我慢慢道來。蔣慶最大錯誤在於(yu) 他沒有分清兩(liang) 種不同的道德類型,仍然隻知道古代儒家傳(chuan) 下來或普通人所理解的那種直線式的道德,而對另一種先儒不知、常人不曉的“迂回式”道德缺乏真正的領悟。我覺得,在今天做一個(ge) 真正的儒者,最關(guan) 鍵的便是要對不同的道德類型有清醒的認識,因為(wei) 不知道在直線式道德之外,還有一種迂回式道德,便會(hui) 出現一種悖論式的現象,即自以為(wei) 非常道德的行為(wei) 實際上卻非常不道德的,最狂熱的道德主義(yi) 者實際上是最可怕的道德破壞者。現代世界在道德學說上最偉(wei) 大的發現當數馬克斯·韋伯關(guan) 於(yu) “心誌倫(lun) 理”(又譯“意圖倫(lun) 理”)與(yu) “責任倫(lun) 理”的區分。心誌倫(lun) 理乃是直線倫(lun) 理,責任倫(lun) 理則是曲線倫(lun) 理。(關(guan) 於(yu) 韋伯“心誌倫(lun) 理”與(yu) “責任倫(lun) 理”之分的學說,我計劃另作文章闡述,此處從(cong) 略。)可以說,古代儒家道德觀在具體(ti) 的層麵上主要屬於(yu) “心誌倫(lun) 理”,隻有在最普遍的層麵上才可同時包含“心誌倫(lun) 理”和“責任倫(lun) 理”。比如,宋儒的“義(yi) 利之辯”在最普遍的層麵上可同時適用於(yu) 心誌倫(lun) 理和責任倫(lun) 理,因為(wei) 無論心誌倫(lun) 理還是責任倫(lun) 理,以道義(yi) 為(wei) 目的還是以功利為(wei) 目的都是判斷一個(ge) 人道德與(yu) 否的必要條件,一個(ge) 從(cong) 自己(如蔣慶)或自己小集團(如蔣慶所在的儒學派別)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cong) 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利益出發,無論從(cong) 心誌倫(lun) 理還是責任倫(lun) 理角度看,他都是不道德的。但是,與(yu) “義(yi) 利之辯”密切相關(guan) 的“王霸之爭(zheng) ”卻隻涉及心誌倫(lun) 理而與(yu) 責任倫(lun) 理無關(guan) ,因為(wei) 雖然王道與(yu) 霸道之別是尚力與(yu) 尚德之別,但問題是,即便儒家所謂“德政”,也隻是從(cong) 心誌倫(lun) 理構想出來的,從(cong) 責任倫(lun) 理角度看它完全可能不是真正的德政,反倒是不道德的政治。今天的儒者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今日儒學必須修正自身,在涉及天下國家的大問題上儒學應該建立在責任倫(lun) 理而非心誌倫(lun) 理基礎上。蔣慶的問題在於(yu) ,即使他毫無私心,他也隻處於(yu) 心誌倫(lun) 理範圍之內(nei) 。儒者都應該有強烈的道義(yi) 感,但現代儒者必須明白,心誌倫(lun) 理意義(yi) 上的道義(yi) 感與(yu) 責任倫(lun) 理意義(yi) 上的道義(yi) 感是完全不同的。我以為(wei) ,蔣慶雖然也知道心誌倫(lun) 理與(yu) 責任倫(lun) 理這對概念,但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它們(men) 的內(nei) 涵(他在《政治儒學》一書(shu) 中堅稱儒學符合責任倫(lun) 理,便典型地體(ti) 現出他對責任倫(lun) 理沒有真正的認識),因而他的道義(yi) 感仍然是古代儒生慣有的心誌倫(lun) 理意義(yi) 上的道義(yi) 感。儒家強調要有是非之心,這非常正確,但問題是,如果你的是非觀是錯誤的,你的是非之心也必定是成問題的。應該從(cong) 責任倫(lun) 理角度去判斷的事情,你從(cong) 心誌倫(lun) 理角度去判斷就很可能出錯,而且很可能出大錯,因而真正的儒者理當百倍警惕。蔣慶卻一味放縱自己的道德激情,所以我懷疑他嚴(yan) 格說來算不得真儒。
讓我說得再具體(ti) 一點。大家知道,李慎之是個(ge) 自由主義(yi) 者,但我的同學、蔣慶的弟子王瑞昌卻撰文宣稱李慎之骨子裏是個(ge) 儒者,因為(wei) 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實為(wei) 儒家士大夫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情懷。此說我開始有些異議,但我現在覺得完全有可能。起勁批評儒學為(wei) 專(zhuan) 製製度幫凶的人也許才是現代社會(hui) 真正的儒者。我覺得,今日真正的儒者恰恰應該是民主製度的擁護者。相反,反民主製度的儒者不是真正的儒者。(聽起來有點悖論意味,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麽(me) 悖論,有的隻是社會(hui) 的複雜性和理解複雜社會(hui) 所需要的迂回路線。)原因是,現代儒者的道德觀理應不同於(yu) 古代儒者。古代儒者希望建立大同世界,蔣慶所謂王道政治便是達於(yu) 大同世界的根本途徑(大同世界便是王道樂(le) 土)。大同世界是絕對合理的世界,但現代儒者理應知道人類根本不可能建立絕對合理的世界,最多可以通過民主政治建立一個(ge) 相對合理的世界。現代儒者對於(yu) 人類社會(hui) 必須具有一種悲劇意識,那就是,雖然我們(men) 萬(wan) 分渴望完美的社會(hui) ,但是我們(men) 永遠不可能建立一個(ge) 完美的社會(hui) 。至於(yu) 為(wei) 何不能建立完美社會(hui) ,原因很多,姑列舉(ju) 三項:第一,人性有自私(儒學所謂“性惡”)一麵,“道心”永遠無法消滅“人心”,即使如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但這隻是從(cong) 潛能上說的,實際上無人可以為(wei) 堯舜(聖人),連先儒奉為(wei) 聖人的孔子也隻是人為(wei) 塑造的神話(這不是要褻(xie) 瀆孔子和儒家,而是要表明實際情形)。第二,人類無法避免“諸神之間的戰爭(zheng) ”,即人類所追求的各種正麵價(jia) 值(“神”便代表這些價(jia) 值)之間並不天然和諧,而是經常發生衝(chong) 突,此之謂“善與(yu) 善的衝(chong) 突”。這一點傳(chuan) 統儒家根本沒有觸及,儒家隻知“善與(yu) 惡的衝(chong) 突”,不知“善與(yu) 善的衝(chong) 突”。“善與(yu) 善的衝(chong) 突”是馬克斯·韋伯、以賽亞(ya) ·伯林、約翰·羅爾斯等人反複論證、值得再三玩味的觀點(伯林和後期羅爾斯對自由主義(yi) 的論證就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第三,大規模人際互動無限複雜,遠非個(ge) 人決(jue) 定或麵對麵交往可比,難以直觀把握。很多時候,直觀上看是道德的行為(wei) 實際上卻是不道德的,而直觀上看是不道德的行為(wei) 反而是道德的。此為(wei) 社會(hui) 學、經濟學經常討論的問題。比如,市場經濟為(wei) 何優(you) 於(yu) 計劃經濟,乃是因為(wei) 哪怕是讓聖人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來掌管計劃也不如讓每個(ge) 凡人(按規則)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此在直觀上看是不道德的,要找例證可參看蔣慶的諸多譴責之辭)更能造福黎民百姓和國家社稷(這一例子也表明所謂王道政治之謬)。
上述幾點並不僅(jin) 僅(jin) 是表明完美世界乃是難以企及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它們(men) 表明完美世界純屬幻象。一切建立在這種完美世界基礎上的所謂社會(hui) 理想乃是完全錯誤的,與(yu) 此相應,一切力圖建立完美世界的行為(wei) 都是不負責任的,因而是不道德的。有鑒於(yu) 此,當今真正有道義(yi) 感的人乃是毅然決(jue) 然地放棄虛幻社會(hui) 理想、轉而追求現實(即可實現)社會(hui) 理想的人。由於(yu) 我們(men) 迄今所知道的可實現理想社會(hui) 為(wei) 民主社會(hui) ,於(yu) 是今日真正的儒者理當是擁護民主製度的人。(當然,我不認為(wei) 儒者擁護民主製度需要相信民主製度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的,用性善論證明民主製度實際仍然囿於(yu) 心誌倫(lun) 理範疇,儒者擁護民主製度應該以責任倫(lun) 理為(wei) 基礎。)
由此說來,我懷疑蔣慶並非真儒,最根本的理由在於(yu) 蔣慶便是堅決(jue) 反對民主社會(hui) 、追求大同社會(hui) 的人。蔣慶又一次重複了二十世紀已經反複呈現的悲劇性景觀:最推崇道德的人實際上可能最不道德;並且,最虔誠地推崇道德的人實際上害人最深。我知道,這樣說,蔣慶及其門徒可能會(hui) 暴跳如雷。但是,我希望真正有良心的人即我心目中真正有儒學慧根的人對蔣慶式儒學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儒者偉(wei) 大的品質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是“義(yi) 之所在,生死與(yu) 之”,然而,一旦對於(yu) “天下”應當如何、“義(yi) ”的真意為(wei) 何諸問題認識不清,為(wei) 美麗(li) 的謬誤(如王道政治、大同世界)所迷惑,便貽害無窮。俗語“好心辦壞事”,便是當代儒者必須時時警惕的,尤其在關(guan) 乎國家民族乃至全體(ti) 人類前途命運的大事情上。看看蔣慶《儒學在當今中國有什麽(me) 用?》,虛幻的道德判斷隨處可見,難道不該好好反省一下?
三
以上所說還隻是假定蔣慶道德激情十分純粹、沒有摻雜個(ge) 人或集團私利的情況下。事實上,如我前文所說,我已經很難相信蔣慶的道德激情純淨如水了。我們(men) 經常會(hui) 發現,那些標榜自己正在從(cong) 事偉(wei) 大事業(ye) 的個(ge) 人或團體(ti) ,事實上自覺不自覺地在以偉(wei) 大事業(ye) 的名義(yi) 追逐個(ge) 人或團體(ti) 的私利。並且,不自覺的追逐比自覺的追逐更令人觸目驚心(因為(wei) 它常常會(hui) 哄騙很多人,有時包括當事人自己)。蔣慶的儒學複興(xing) 行為(wei) 便有此嫌疑。一般說來,私利大致包括三種,一是錢,二是權,三是名。看看蔣慶前一段時間的《關(guan) 於(yu) 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一文,可以輕易讀解出蔣慶追逐這三種利益的企圖,而且還頗為(wei) 強烈。比如該文反複談到儒教與(yu) “權力中心”的關(guan) 係,認為(wei) 儒教在古代大多數時期都處於(yu) 權力中心,將來也應該重新回到權力中心,重新成為(wei) “王官學”(即主流意識形態),為(wei) 此要將儒學寫(xie) 入憲法,要建立新科舉(ju) 製度(當官要考《四書(shu) 》、《五經》),其權力欲望躍然紙上。又如,該文主張把各種涉及儒教的文物古跡全部劃歸儒教所有,還要求政府特別為(wei) 儒教撥款,為(wei) 儒教成立專(zhuan) 門捐助中心,等等,讓人不得不懷疑儒教在追逐金錢。至於(yu) 撈名,蔣慶和他的追隨者們(men) 大多是文人,他們(men) 複興(xing) 儒學的這一舉(ju) 動本身便足以解讀為(wei) 渴望成名的結果。以上這一切如果屬實,一定是大大違背儒學喻於(yu) 義(yi) 不喻於(yu) 利根本宗旨的,但是它們(men) 全都在“複興(xing) 中國文化”的大旗下變成堂而皇之的了。
粗略瀏覽一下蔣慶的文章不難發現,他用來合法化上述逐利行為(wei) 的中心理由便是:複興(xing) 中國文化。但我想問,真的有一種稱之為(wei) “中國文化”的東(dong) 西需要複興(xing) 嗎?我的觀點是:沒有,根本沒有一種叫做“中國文化”的東(dong) 西需要複興(xing) ,儒教需要複興(xing) 不等於(yu) 中國文化需要複興(xing) 。首先,籠統地說“中國文化”是很誤導人的,它是指中國古代文化還是指中國現代文化?儒教複興(xing) 論者當然是指中國古代文化,因為(wei) 它們(men) 根本不認為(wei) 存在中國現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一概被視為(wei) 西方殖民文化(蔣慶說,中國一百多年來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殖民地)。但即便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古代文化,那也不隻是指儒教,還有佛教、道教呢?不僅(jin) 如此,學者們(men) 早就發現,就連所謂儒釋道三教說也不過是大體(ti) 概括,還有無數民間文化常常被忽視掉了。那麽(me) ,隻是複興(xing) 儒教就等於(yu) 複興(xing) 中國文化了嗎?再者,蔣慶說儒教代表了中國的民族精神,問題是,真的存在一種叫做“民族精神”的東(dong) 西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乃至“民族文化”這些東(dong) 西都是西方大約從(cong) 赫爾德開始提出並流行開來的一種浪漫主義(yi) 概念,其前提是假設一個(ge) 民族等於(yu) 一個(ge) 國家,並且一個(ge) 民族國家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它像一個(ge) 活生生的人一樣有生命有特色。但是,這一學說早就遭到批判,它的實質是國家主義(yi) ,它虛構了一種莫須有的東(dong) 西(即作為(wei) 有機整體(ti) 的國家),再假設文化是這個(ge) 東(dong) 西的性格;結果,它漠視豐(feng) 富的群體(ti) 與(yu) 個(ge) 人的差異,為(wei) 專(zhuan) 製主義(yi) 乃至極權主義(yi) 提供了理論基礎。蔣慶正麵引用亨廷頓關(guan) 於(yu) 現代中國缺乏民族性格(陷入精神分裂)的觀點證明自己,但是亨廷頓並不是真理的代言人。亨廷頓的“文明衝(chong) 突論”本身就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論,其基點是把一個(ge) 國家、一個(ge) 地區無窮的差異人為(wei) 抹平,虛構出幾種統一的“文明”,再討論它們(men) 是否會(hui) 衝(chong) 突。亨廷頓無法界定現代中國的“文明”,這不是現代中國出了問題,而是亨廷頓的理論推導不下去了。蔣慶口口聲聲今日中國學者成了西方文化殖民的俘虜,卻不知他自己已經成了亨廷頓(湯因比,乃至整個(ge) 赫爾德傳(chuan) 統的俘虜),這是不是很有點諷刺意味?
讓我們(men) 稍稍審查一下蔣慶的觀點。按蔣慶,儒教不興(xing) ,國將不國。我要問:中國不再以儒教為(wei) 主流意識形態,中國人就不成其為(wei) 中國人了?一個(ge) 中國人信了基督教就不是中國人了?誰說隻有儒教徒等於(yu) 中國人?荒謬之極!在我看來,認同一個(ge) 國家並不需要別的,隻要這個(ge) 國家實際存在而人們(men) 又覺得自己屬於(yu) 這個(ge) 國家就足夠了,不要說他可以不是儒教徒,哪怕它是基督教的魔鬼轉世也沒關(guan) 係(惡人也可以愛國嘛)。最近黃建翔在世界杯上高喊“意大利萬(wan) 歲”被中國人罵,彰顯了國家認同問題,但這是因為(wei) 黃建翔認同到意大利去了所以國人罵他,絕對與(yu) 他是基督徒還是儒教徒無關(guan) 。我曾經說過,蔣慶的這套觀念基於(yu) 一種特殊主義(yi) 信仰(西方的保守主義(yi) 信仰),此信仰認為(wei) 不存在普遍的人,隻存在特殊的人。好像是著名保守主義(yi) 者邁斯特有一句名言:我從(cong) 沒有見過人,隻見過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等等。但特殊主義(yi) 實際上是錯誤的,與(yu) 儒家也是背道而馳的,因為(wei) 儒家是普遍主義(yi) 的,董仲舒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便是明證。由此可見,蔣慶儒學是很成問題的。
如果不存在中國人=儒教徒這個(ge) 公式,那麽(me) 蔣慶為(wei) 儒教謀求特權就是毫無根據的。蔣慶複興(xing) 儒學的舉(ju) 動中最讓人反感的就是蔣慶對儒家特權地位近乎貪婪的要求了。如果真的像蔣慶所說,儒教興(xing) ,中國興(xing) ;儒教滅,中國亡,那也罷了,因為(wei) 那樣雖然可能導致非儒教徒不得不承受不公正的待遇,但畢竟那個(ge) 神秘的“中國”保住了,這點犧牲還是值得的。問題是,儒教興(xing) 亡並不等於(yu) 中國興(xing) 亡,那麽(me) ,憑什麽(me) 還要給予儒教任何特權呢?我在上一篇評蔣慶的文章中講到,我同意儒學複興(xing) 僅(jin) 限於(yu) 心性儒學和社會(hui) 儒學兩(liang) 個(ge) 層麵,而且我堅信即使要複興(xing) 社會(hui) 儒學,也必須像今日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一樣沒有任何特權地位,其成就大小隻能通過與(yu) 其他宗教公平競爭(zheng) 來確定。我的文章發表後,我的同學、蔣慶弟子王瑞昌(筆名米灣)表示讚成我社會(hui) 儒學可以複興(xing) 的觀點,但他堅持儒教應該在與(yu) 其他宗教的競爭(zheng) 中擁有特權,原因是如果沒有特權,儒教競爭(zheng) 不過佛教、道教等神道設教的宗教。我當時就覺得他的理由很自私:你競爭(zheng) 不過別人,就想借助政治權力獲得特權,有這種道理嗎?儒者也許馬上又會(hui) 搬出儒學乃中國文化精神命脈之類論調來為(wei) 自己要求特權辯護。但我已經說了,把儒者身份等同於(yu) 中國人身份是說不通的。因此,儒教沒有任何理由要求特權。
蔣慶還有一個(ge) 為(wei) 儒教要求特權的理由,那便是所謂政治需要合法性而今日中國政治卻陷入了“合法性缺位”的困境。他還聲稱,儒教可以提供三重合法性:“神聖天道的合法性”、“曆史文化的合法性”、“人心民意的合法性”。合法性問題的確是一個(ge) 真問題,它是一個(ge) 把權力轉化為(wei) 權威的問題。有了合法性,被統治者對統治者不是被強迫服從(cong) ,而是心甘情願服從(cong) 。但是,第一,蔣慶誇大了合法性對於(yu) 政治穩定的重要性。曆史和現實中都有很多政府並不需要合法性仍能維持,因為(wei) 政府壟斷了暴力、人民分散各處,人民即使不認可自己的政府,常常也無能為(wei) 力(所謂敢怒而不敢言),被迫服從(cong) 。當然,一個(ge) 社會(hui) 的長治久安可能確實需要合法性,秦漢統治的差別便在於(yu) 合法性的有無。第二,並非一切合法性都是正確的,有合理的合法性,有不合理的合法性。靠欺騙人民、麻痹人民得來的合法性就是不合理的合法性。納粹上台也取得了合法性,但那顯然是不合理的合法性。馬克斯·韋伯曾有三種合法性之說:魅力(克理斯馬)型、傳(chuan) 統型、法理型。蔣慶的三重合法性理論可能出自韋伯,“神聖天道”對應於(yu) 魅力(克理斯馬)、“曆史文化”對應於(yu) 傳(chuan) 統、“人心民意”對應於(yu) 法理。假如蔣慶出自韋伯(可能蔣慶與(yu) 韋伯無關(guan) ,但這無關(guan) 緊要),拋開內(nei) 容嚴(yan) 重不一致不談,他和韋伯一樣也犯了一個(ge) 根本錯誤:沒有區分正確的合法性與(yu) 錯誤的合法性。韋伯的法理型合法性也可譯作“合理型合法性”,但譯作“法理型合法性”更準確,因為(wei) 它不等於(yu) 真正的合理型合法性,韋伯的“理性”是指程序化、規範化意義(yi) 上的官僚式理性(即哈貝馬斯所謂工具理性),而真正的理性不止如此。像“神聖天道”、“曆史文化”之類在古代中國或許還能成為(wei) 兩(liang) 種合法性(因為(wei) 它們(men) 既能騙住人民也能騙住統治者),但在今日中國它們(men) 絕不可能,因為(wei) 古人還可以被皇帝是天子、是龍子龍孫,“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等等所蒙騙,今人早已不信這一套,它們(men) 也就失效了。自法國大革命以來,意識形態(一套關(guan) 於(yu) 社會(hui) 政治的學說、信仰)已經取代神意和傳(chuan) 統成為(wei) 合法性的主要來源。但是,冷戰結束以後,連意識形態也難以擔當合法化的重責了。現在,足以提供合法性的隻有一個(ge) ,那就是政治科學(當然是真正的政治科學,假冒的政治科學又成了意識形態),因為(wei) 隻有它能告訴人民什麽(me) 政權是可取的什麽(me) 是不可取的。我的判斷是,蔣慶還停留於(yu) 意識形態時代。
第三,蔣慶的合法性概念本身就含糊不清。合法性有兩(liang) 個(ge) 層麵:一是某個(ge) 政體(ti) 本身的合法性,二是在確認某個(ge) 政體(ti) 合法性基礎上某個(ge) 具體(ti) 政府的合法性;前者如台灣民主製度的合法性,後者如陳水扁政府的合法性。納粹上台前魏瑪共和國的合法性危機便是雙重的,首先是民主製度遭到否定,然後是興(xing) 登堡政府遭到否定。冷戰結束後,西方很多國家在政體(ti) 合法性層麵上已經不再有太大的危機(哈貝馬斯所謂“合法性危機”有危言聳聽之嫌),頂多存在具體(ti) 政府層麵上的危機。蔣慶三重合法性是指哪個(ge) 層麵呢?好像是指政體(ti) 本身層麵,但他又常常用它來譴責具體(ti) 的政府(當然是非常隱晦的)。中國今日麵臨(lin) 的合法性問題首先是政體(ti) 層麵的,但僅(jin) 就這一層麵而言,蔣慶的合法性理論可以說也是無的放矢的。政體(ti) 層麵的合法性問題在當今社會(hui) 無非是民主製與(yu) 獨裁製哪個(ge) 更容易被人民接受的問題,與(yu) 所謂神聖天道、曆史文化毫無關(guan) 係。似乎隻有專(zhuan) 製製度才需要訴諸君權神授、祖宗成法之類神意、傳(chuan) 統的理由來迷惑人民,讓人民心甘情願地接受統治,而民主製度乃是合理的統治,人民對它的認可不必如此。蔣慶所謂“人心民意合法性”就其指因為(wei) 政府是人民選舉(ju) 產(chan) 生所以人民認可它的權威而言,尚可作為(wei) 合法性的一個(ge) 方麵,但也僅(jin) 隻是一個(ge) 方麵,民主製度的合法性就是這種製度整體(ti) 的合理性,民選產(chan) 生政府隻是其合理性的一個(ge) 方麵而非全部。如果“人心民意合法性”隻是指人民的意願,或者中國古人所謂“民心向背”,那它連民主製度合法性的一個(ge) 方麵都不一定是,因為(wei) 它就是合法性問題本身即人民認可統治者與(yu) 否的問題,如果人民已經認可政府了(即民心向著政府了),那政府就合理合法了。所以,蔣慶的人心民意合法性模糊不清,一會(hui) 兒(er) 指政府由人民選舉(ju) 產(chan) 生,一會(hui) 又指政府得到人民認可,以致於(yu) 他認為(wei) 單靠民意是不夠的,殊不知在人心向背意義(yi) 上的民意本身就是合法性問題唯一的對象,所謂天道、傳(chuan) 統隻是手段而已(而且是已經過時的手段)。可見,蔣慶根本就沒有認清何謂合法性問題。此外,蔣慶之所以如此自信地認為(wei) 儒家王道政治超越了民主政治,還有一個(ge) 原因是他誤以為(wei) 民主製度隻是靠人民選舉(ju) 賦予它合法性的,並因此他沾沾自喜地以為(wei) 儒家訴諸神意、傳(chuan) 統再加民選便超越了“西方製度”。蔣慶的錯誤來源於(yu) 他把民主製度按亞(ya) 理士多德傳(chuan) 統理解為(wei) ,人民(尤其指下層人民)當家作主的製度,即由人民來統治的製度(以致他經常引用西方人早已提出的“多數暴政”來批評民主製)。實際上,這種樸素的觀念早就被否定了。現代民主製實際上是一種混合製度,它綜合多種製度要素(當然其中不包括天道神意、曆史文化),其合法性論證異常複雜,你可以說它保障了自由,你可以說它確保了平等,你可以說它達到了“民有、民享、民治”,你可以說它確保了經濟繁榮,你可以說它防止了極權專(zhuan) 製,這一切都具有說服力。然而,複雜的事情還可簡單處理,通常人們(men) 隻需覺到它是迄今為(wei) 止人類所能找到的“最不壞的製度”(邱吉爾名言)就夠了。所謂合法性問題,無非就是一國國民是否認可自己國家的政治製度(或當前政府)的問題罷了。三重合法性對中國今日需要的合法性而言太文不對題了。
政治合法性並不一定需要專(zhuan) 門的學說來提供,並且即使需要專(zhuan) 門學說,也不一定需要在政府內(nei) 部安置一個(ge) 專(zhuan) 門的部門來宣傳(chuan) 此學說。民主製度贏得合法性的一大原因恰恰在於(yu) 它不為(wei) 自己設置專(zhuan) 門的合法化部門。換言之,假如提供合法化的學說是意識形態的話,民主製的一大好處就是它在政府裏沒有自己的意識形態部門。這是政教分離的必然結果。民主製偉(wei) 大的地方在於(yu) 它絕不試圖壟斷思想,因為(wei) 它相信壟斷思想便是思想專(zhuan) 製,因而是有違民主製原則的。蔣慶讓人難以忍受的一點就是他力圖再次“獨尊儒術”,把儒學樹立為(wei) 官方意識形態,並成為(wei) 政府的一個(ge) 專(zhuan) 職部門。蔣慶此舉(ju) 至少給人一種對思想專(zhuan) 製缺乏警惕的印象,讓人想起五四以來流行的儒學“吃人”說,懷疑儒學與(yu) 專(zhuan) 製是否有著天然的聯係。當然,我本人並不認為(wei) 儒學與(yu) 專(zhuan) 製製度有著必然的聯係,因為(wei) 中國古代最偉(wei) 大的反專(zhuan) 製主義(yi) 者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便是儒門中人。那為(wei) 什麽(me) 蔣慶會(hui) 讓人覺得儒學天生就是專(zhuan) 製製度的幫凶呢?我推測有兩(liang) 種可能性,一是蔣慶個(ge) 人潛在的政治野心在作怪,試圖做“帝王師”。如果是這樣,他就太可鄙了。二是他受到西方社群主義(yi) 的影響,強調任何政體(ti) 都不是中性的,都包含某種價(jia) 值標準,於(yu) 是他堅信民主製度並非普世性的,隻是包含著西方價(jia) 值標準的製度,中國製度可以吸收民主製度的某些成分,但必須“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以中國的價(jia) 值標準為(wei) 主。由於(yu) 他認定儒學便是中國的價(jia) 值標準,因而他堅決(jue) 主張把儒學寫(xie) 入憲法,把儒學立為(wei) 意識形態。在此,我願意厚道一點,認為(wei) 蔣慶屬於(yu) 第二種情形。但即使如此,蔣慶的觀點還是站不住腳的。的確,民主製度不是中性的,包含特定的是非標準(如反對專(zhuan) 製獨裁,反對特權,等等),但其一,民主製度包含價(jia) 值標準並不等於(yu) 民主製度是一種政教合一的製度,相反,正是民主製度的價(jia) 值標準要求政教分離,民主製度的價(jia) 值標準直接體(ti) 現在它的製度設置中,不需要某種“教”來提供合法性;其二,民主製度包含價(jia) 值標準並不等於(yu) 該價(jia) 值標準是純西方的,並不意味著民主製度隻是西方製度。如果承認這兩(liang) 點,就不難得出蔣慶主張錯誤的結論。不僅(jin) 如此,由於(yu) 蔣慶的錯誤不是個(ge) 人私下的,而是麵向大眾(zhong) 的,他的錯誤學說便有了道德意味。於(yu) 是,我不得不懷疑蔣慶是否真正的儒者。
四
文章到此就要結束了。最後,我想說,以我多年與(yu) 讀書(shu) 人打交道的經曆,我非常清楚,雖然在今日中國人們(men) 的思想非常混亂(luan) ,然而人們(men) 常常也出奇的頑固,要說服一個(ge) 人非常困難,要說服自以為(wei) 真理在握的人就近乎不可能了。所以,我知道,我這篇文章發表以後,蔣慶和他的弟子們(men) 不會(hui) 絲(si) 毫改變他們(men) 的觀點,隻會(hui) 拚命反駁我的觀點或者幹脆置之不理。有時,我覺得,跟狂熱的信徒是無理可講的,因為(wei) 對他們(men) 而言信仰先於(yu) 理性,如同一個(ge) 墜入愛河的人看他的愛人完美無缺一樣,狂人的信徒看他們(men) 的學說也完美無缺。與(yu) 這種人爭(zheng) 辯完全是自說自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交流。蔣慶和他的忠實弟子給我的印象也是如此。我敢肯定,他們(men) 看了我的文章以後絕不會(hui) 真正進行自我反思的。蔣慶說他常講“十億(yi) 靈魂在遊蕩”,我猜他一定會(hui) 把我也當作那遊蕩的十億(yi) 靈魂之一。這樣的預感反過來更讓我懷疑他們(men) 是否是真正的儒者。如果儒者就應該是他們(men) 那樣的,我就要追隨魯迅等人,堅決(jue) 主張打倒孔家店了。幸好,我還相信,真正虔誠的儒者首先秉承的是實實在在的道德良知而非關(guan) 於(yu) 道德良知的誇誇其談,因此我相信有一種儒者,他具有真正的道德感,為(wei) 此他願意拋棄古聖先賢一切站不住腳的學說,繼承他們(men) 的實質而非他們(men) 的外殼,對儒家和非儒家的學說都采取開放的姿態卻又始終以道義(yi) 為(wei) 取舍標準。真正的儒者懂得最偉(wei) 大的道德家乃是對人世具有強烈悲劇意識的道德家,他知道有時貌似不道德實際有道德、有時貌似有道德實際不道德,他知道肉眼看去是聖人的實際上可能是惡魔。於(yu) 是,他不複有先儒的自信,他知道做一個(ge) 真正的道德家非常之艱難,他比幾乎所有儒門前輩都更具反省意識。對了,正是這種反省意識,這種對道德曲線式的理解,才使他超越先儒,成為(wei) 現代儒者(儒學現代化不是趕時髦,儒學現代化乃是儒學宗旨必然的需要)。
很遺憾,蔣慶及其追隨者不是這種人。在上一篇評蔣慶的文章中,我對蔣慶還頗有好感,當時我厭惡的是借儒學混得學術地位而後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教授;如今,時過境遷,我對蔣慶的好感已然不在,我已經很難區分自己最厭惡的是鄭家棟式的人物還是蔣慶式的人物了。有時,我覺得,像鄭家棟那樣靠研究儒學混世的人也許比蔣慶那樣想當新帝王師的人危害還要小一些,因而如果一定要選擇的話還是選擇前者好。在真小人與(yu) 偽(wei) 君子之間,我寧要真小人不要偽(wei) 君子;在偽(wei) 君子與(yu) 偽(wei) 聖人之間,我寧要偽(wei) 君子不要偽(wei) 聖人。我不是儒者,但我認為(wei) ,真正的儒者也應該這樣選擇,因為(wei) 這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選擇。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