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國化,路在何方?——“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論壇綜述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7-09-12 11:32:19
標簽:

原標題:《“中華文化與(yu) 宗教中國化”論壇綜述:宗教中國化,路在何方?》

作者:張禕娜

來源:中央社會(hui) 主義(yi) 學院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廿一日辛醜(chou)

          耶穌2017年9月11日 

 

9月6日上午,中華文化學院舉(ju) 辦了紀念中華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暨“中華文化與(yu) 宗教中國化”論壇。論壇邀請了我國五大宗教團體(ti) 的宗教領袖和國內(nei) 宗教研究權威學者共話宗教中國化。與(yu) 會(hui) 嘉賓觀點精彩紛呈,教界、學界互動交流,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是一次共識的凝聚。

 

  

 

“中華文化與(yu) 宗教中國化”論壇圓桌對話

 

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著“中華文化與(yu) 宗教中國化”、“宗教中國化的曆史、現實與(yu) 未來”、“麵對全球化、現代性等諸多現實挑戰,宗教如何應對”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形成了以下幾個(ge) 方麵的共識。

 

一、透視我國宗教中國化需立足世界宗教和文化發展背景

 

在現代文化籠罩全球的時代,現代性危機也成為(wei) 人類的共同危機。物質主義(yi) 、理性主義(yi) 、個(ge) 人主義(yi) 、世俗主義(yi) ,衝(chong) 擊著宗教的信仰體(ti) 係。人們(men) 不再相信一個(ge) 外在的、形式化的信仰體(ti) 係。現代人需要的是對心靈訴求的直接回應,而宗教傳(chuan) 統的固守,無力回答現代人的精神關(guan) 切問題。這是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也是傳(chuan) 統宗教在現代社會(hui) 裏的危機,是世界上所有宗教需要應對的問題,即宗教的現代性轉型問題。

 

  

 

中國佛教協會(hui) 會(hui) 長學誠

 

中國佛教協會(hui) 會(hui) 長學誠認為(wei) :“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探討我國宗教的中國化問題,就不能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宗教自身,也不能局限於(yu) 中國範圍,而要將宗教置於(yu) 世界宗教和文化發展的大勢背景中。麵對現代性危機,關(guan) 鍵在於(yu) 對宗教本義(yi) 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闡釋。各大宗教所需要的,不是形式主義(yi) 、教條主義(yi) 、原教旨主義(yi) ,而是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超越狹隘的宗教信仰模式,將真正的教義(yi) 精華轉化為(wei) 化解現代人精神危機的時代思想文化。這種心態轉換和模式轉化,是宗教中國化的新生之道。”


    

 

中國道教協會(hui) 會(hui) 長李光富

 

中國道教協會(hui) 會(hui) 長李光富認為(wei) ,“道教傳(chuan) 統文化中倡導‘濟世救人’‘和諧生態’的理念是最能適應時代化需求的傳(chuan) 統文化,道教界應當更好的發掘和整理。道教能否可持續發展,取決(jue) 於(yu) 能否適應現代社會(hui) 文明的發展進程。道教中國化主要解決(jue) 的應該是在保持本有的中國特色基礎上,不斷推進道教與(yu) 時俱進、創新發展,發揮時代價(jia) 值。”

 

中國伊斯蘭(lan) 教、天主教、基督教也都表達了要與(yu) 時俱進地同我國國情、社會(hui) 製度、時代要求、主流文化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對接融合,積極融入當代社會(hui) 和主流文化中,服務於(yu) 當代社會(hui) 。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新興(xing) 的社會(hui) 形態,否則會(hui) 麵臨(lin) 邊緣化的危險,而走向淘汰的絕境。總之,所有的宗教都需要從(cong) 一種神聖權威的聖壇上走下來,用一種學習(xi) 者、服務者的姿態,去主動了解現代文化思潮,體(ti) 察現代人的精神訴求和信仰需求。同時,需要對自身宗教傳(chuan) 統進行完整審視和深入挖掘。所有的宗教都要進行現代轉型,積極主動處理好宗教與(yu) 現代社會(hui) 發展的各種關(guan) 係問題,更好地促進宗教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適應,發揮出宗教應有的時代價(jia) 值,這是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應有之義(yi) 。 

 

  


論壇現場

 

二、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核心是宗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相融合

 

隻要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有在異地、異文化中的傳(chuan) 播與(yu) 適應的問題。一方麵是外來文化的自適性,即外來宗教對本土文化的適應;另外一方麵是本土文化的包容性,即本土文化對外來宗教內(nei) 涵與(yu) 外延的重塑。我國幾大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lan) 教、天主教、基督教都經曆了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的互動過程。這種雙向互動的融合過程就是我國宗教中國化的過程。

 

  

 

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

 

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談到,“佛教傳(chuan) 入中國,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曾經和中國文化產(chan) 生過激烈衝(chong) 突,如出家修行與(yu) 儒家忠孝思想、個(ge) 體(ti) 生命觀與(yu) 群體(ti) 生命觀、佛教緣起論與(yu) 道家自然論等之間都存在著衝(chong) 突”。但是佛教調和與(yu) 中國本土社會(hui) 和文化的矛盾,最終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實現了與(yu) 佛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深深的融合,從(cong) 而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伊斯蘭(lan) 教協會(hui) 副會(hui) 長穆可發(代楊發明發言)

 

中國伊斯蘭(lan) 教協會(hui) 會(hui) 長楊發明認為(wei) :“中國伊斯蘭(lan) 教思想文化領域真正意義(yi) 上的本土化,是從(cong) 外來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溝通、相融開始的。明清時期的“以儒詮經”活動,就是以中國社會(hui) 占主導的儒家文化來弘揚本土的伊斯蘭(lan) 文化,是伊斯蘭(lan) 教與(yu) 中國本土文化相融的有益探索。‘道本同源,初無二理’‘中正之道’‘和為(wei) 貴’為(wei) 核心的一係列認知理念,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伊斯蘭(lan) 文化之間形成了契合點,兩(liang) 種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hui) 主席傅先偉(wei)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hui) 主席傅先偉(wei) 談到,“縱觀基督教傳(chuan) 播曆史,就是基督教不斷適應處境而本土化的過程。基督教隻有與(yu) 當地社會(hui) 和文化相結合,才會(hui) 在特定的地區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獲得“生根建造”的空間。這是基督教成為(wei) 普世宗教的前提。基督教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現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相融合是當今基督教中國化的應有之義(yi) 。”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馬英林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馬英林談到,“縱觀千年的天主教傳(chuan) 入曆史,我們(men) 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哪個(ge) 時期的教會(hui) 注重尊重中國文化融入中國社會(hui) ,也就是走適應本地文化社會(hui) ,走教會(hui) 中國化的道路,那個(ge) 時期的教會(hui) 就會(hui) 得到健康較快的發展。”

 

大家一致認為(wei) 我國宗教中國化最關(guan) 鍵、最核心的就在於(yu) 文化層麵上的融合,宗教必須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融合,紮根於(yu) 中國文化沃土。

 

  

 

正在中央社院培訓的修女們(men) 參加論壇

 

三、我國宗教中國化的目的是要建立中國宗教的主體(ti) 性

 

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提出,目的究竟何在?是要化掉宗教嗎?中國佛教協會(hui) 會(hui) 長學誠認為(wei) :“宗教的徹底中國化,需要突破原來的文化背景和教義(yi) 闡釋體(ti) 係,重新構建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宗教教義(yi) 體(ti) 係,建立中國宗教的主體(ti) 性。”所以,中國化並不是外來的宗教要被中國本土文化所完全同化,而是指其在演變發展過程中,不斷與(yu) 中國本土社會(hui) 和文化土壤相適應,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正如,伊斯蘭(lan) 教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度融合,“以中土之漢文,展天方之奧義(yi) ”才形成了區別於(yu) 中東(dong) 沙特阿拉伯的伊斯蘭(lan) 教,具有了中國稟賦、中國品格。

 

  

 

正在中央社院參加培訓的新疆班參加論壇

 

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談到:“‘化’並不是說佛教失去自身的價(jia) 值觀念和主體(ti) 性,完全融化於(yu) 中國文化,完全等同於(yu) 儒道,而是彼此之間‘你影響我,我影響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同時,彼此之間還是‘你是你,我是我’。中國化並不是徹底地‘化’掉,而是在適應中國本土文化、政治基礎上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佛教中國化最成功,而佛教並沒有被‘化’掉,而是形成了區別於(yu) 印度佛教的中國特色佛教。

 

在我國宗教在建立主體(ti) 性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障礙,如容易受外來宗教的影響,沒有重視與(yu) 本土文化的結合等。如樓宇烈教授談到,“現在研究中國佛教最大的障礙就是‘印度化’,研究中國佛教一定要‘去印度化’,這樣才能夠真正讓佛教和中國本土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同時又保持佛教自身的特色。”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hui) 副主席徐曉鴻認為(wei) :“基督教中國化最大的障礙正是來自以往殖民神學的影響,除少數研究漢學的傳(chuan) 教士外,多數傳(chuan) 教士無視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甚至將它視作‘福音的阻礙和絆腳石’。”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hui) 副主席兼秘書(shu) 長徐曉鴻

 

四、我國宗教中國化實現了二者的共贏:既豐(feng) 富了中華文化,又豐(feng) 富了世界宗教

 

通過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曆程,我們(men) 可以看到:一方麵,宗教中國化不僅(jin) 僅(jin) 是外來宗教對本土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融入,同時也是本土文化對外來宗教的主動敞開和吸納。外來宗教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包容、多元、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為(wei) 中國文化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資源,宗教文化從(cong) 而成為(wei) 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豐(feng) 富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如,兩(liang) 千多年來,佛教對中華文化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為(wei) 中國文化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中華文化也以包容的胸懷接納佛教文化,形成了互補互融的良好互動。最終促使佛教文化成為(wei) 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伊斯蘭(lan) 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不僅(jin) 豐(feng) 富了中國各族穆斯林的信仰生活和文化生活,而且也擴大了中國思想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教授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教授認為(wei) ,“宗教中國化就不單純是單向性的融入、歸化,同樣也就涵括對外來優(you) 秀文化的引入、吸納、重鑄,使中華文化亦得以革新和擴展,更能適應當今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未來的開拓。”中國伊斯蘭(lan) 教協會(hui) 副會(hui) 長穆可發也談到,“中國伊斯蘭(lan) 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伊斯蘭(lan) 文化排除在‘中國文化’之外的觀點和作法,如果不是文化視野的過於(yu) 狹窄,那就是對“中國”的理解存在諸多問題。”我們(men) 需要有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中華傳(chuan) 統智慧和擔當,對外來文化主動敞開和吸納,也使自身得以更新和提升。

 

  

 

中國伊斯蘭(lan) 教協會(hui) 副會(hui) 長穆可發

 

另外一方麵,外來宗教經過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浸潤,成為(wei) 了中國特色的宗教,同時也豐(feng) 富了世界宗教的樣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風雷說:“如果沒有這些‘化’,佛教就不可能在曆史和現實中呈現出如此多姿多彩的豐(feng) 富形態,也不可能成為(wei) 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宗教文化,或者早已湮沒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之中而趨於(yu) 滅絕,亦未可知。”因此,宗教的中國化不僅(jin) 是對中國文化的豐(feng) 富,也是對世界宗教的豐(feng) 富和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風雷

 

我國宗教中國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ge) 係統工程,但隻要目標一致,方向和道路選擇的對,就一定能夠實現!

 

  

 

與(yu) 會(hui) 各方為(wei) 論壇主旨發言鼓掌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