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中國政治哲學史》(第2卷)前言暨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7-09-09 21:02:34
標簽:
彭永捷

作者簡介:彭永捷,男,江蘇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於(yu) 青海格爾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著有《朱陸之辯》等,主編《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等。


彭永捷主編《中國政治哲學史》(第2卷)前言暨目錄

 

  

 

書(shu) 名:《中國政治哲學史》(第2卷)

主編:彭永捷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3月版

 

【前言】

 

讀者手中的這本書(shu) ,是《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二卷)。這一卷承擔的內(nei) 容,從(cong) 時間跨度上來說,涵蓋了從(cong) 漢代至明末清初的漫長歲月。在這個(ge) 時間段裏,中國語境裏本來意義(yi) 上的封建製度——古老的裂土而封的封建製已經解體(ti) ,秦統一六國嚐試以郡縣製來建設中央集權的新型國家體(ti) 製卻因片麵重視發展硬實力和過度崇尚以暴力來維護和運行權力而成為(wei) 短命王朝。漢代先以黃老治國,休養(yang) 生息,直到漢武帝“獨崇六經”,才確立了新型大一統王朝和立國宏軌。即便擁有一個(ge) 統一的中央政府和一些作為(wei) 治國理論依據的儒家經典,協和一個(ge) 廣土眾(zhong) 民的龐大國家依然絕非易事,曆史的種種處境留給每一個(ge) 王朝的政治問題都很複雜,新興(xing) 王朝或者麵臨(lin) 重新選擇主導意識形態問題,或者麵臨(lin) 王朝最高領導人產(chan) 生方式的合法性問題,或者麵臨(lin) 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帶來的政治正統性問題,或者麵臨(lin) 王朝內(nei) 部如何改革調適的問題,或者甚至麵臨(lin) 君主政製是否還有必要的問題。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史、思想史以及相關(guan) 的政治製度史,絕非某些對中國缺乏了解的西方學者眼裏所謂的循環與(yu) 停滯,而是種種具體(ti) 生存處境下的認真思考和努力應對。如果缺乏對古代中國曆史的認知,那麽(me) 中國先民曾麵臨(lin) 的具體(ti) 處境很難為(wei) 今人所想象,從(cong) 而也難以對古代中國人治國的思想和得失有清醒明白的認知。比如,在今人的印象中宋代似乎是積貧積弱的王朝。毫無疑問,宋朝的確不是一個(ge) 統一了中國傳(chuan) 統疆域全境的王朝,隻不過擁有傳(chuan) 統疆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然而國力上強盛的漢唐在宋人的口中卻是“百世無善治”,評價(jia) 很低。蒙古大軍(jun) 橫掃歐亞(ya) 大陸廣大區域難逢敵手,宋王朝卻持續抵抗了半個(ge) 世紀之久,宋的襄陽、樊城軍(jun) 民僅(jin) 依靠鄰近的兩(liang) 座城池,在幾十萬(wan) 大軍(jun) 重重包圍下勇敢抵抗達七年之久。宋人所達到的文明成就與(yu) 抵抗外族所擁有的不屈與(yu) 韌勁,讓所有回顧曆史的人不得不到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儒學形態——理學中去尋找觀念上的原因。人們(men) 隻有努力找出宋人那些關(guan) 於(yu) 美好生活的價(jia) 值、秩序和製度的思考與(yu) 共識,才能理解宋人為(wei) 什麽(me) 如此深愛自己的文明成就和生活樣式,才能理解宋人為(wei) 何為(wei) 保護維係文明成就和生活樣式的王朝國家而不惜付出鮮血和生命。同樣,隻有從(cong) 史書(shu) 上了解到明代以前在野蠻的草原民族長期屠殺和殘害下,中國這方土地上生民十不存一,人口從(cong) 一億(yi) 多驟降至不足千萬(wan) ,在這種人類曆史上少見的極端困境下,人們(men) 仍然未曾放棄他們(men) 對文明和野蠻的理解,未曾放棄他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代又一代地傳(chuan) 承自己的文化,再去閱讀其時儒生的著作,才會(hui) 理解古代中國人是在用生命書(shu) 寫(xie) 文明,他們(men) 憑著韌勁去馴化野蠻民族,最終使馬背上的征服者為(wei) 中原文化所征服,也才會(hui) 理解中國為(wei) 什麽(me) 會(hui) 成為(wei) 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未中斷文明曆史的國度,自然也才會(hui) 明白英國著名科技史學者李約瑟關(guan) 於(yu) 中國科技發展為(wei) 什麽(me) 突然衰落了這個(ge) 問題完全問得多餘(yu) 。本書(shu) 的作者們(men) 致力講述古代人的政治世界,在他們(men) 看來,我們(men) 愈是了解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我們(men) 愈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國人的生活離我們(men) 雖然遙遠,但他們(men) 關(guan) 於(yu) 人類應有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樣式的種種理解,對我們(men) 今人依然充滿啟迪和鼓舞人心。

 

  

 

作為(wei) 本卷的前言,在此有幾個(ge) 問題,分別向讀者作些交代。

 

第一,關(guan) 於(yu) 政治哲學史和政治思想史、政治學說史的區別。雖然整套“政治哲學史”都麵臨(lin) 著上述問題,但在此也嚐試著就本卷承擔的具體(ti) 內(nei) 容作些說明。我們(men) 以往讀的那些政治思想史或政治學說史著作,以及某些名不符實的政治哲學史著作,它們(men) 的共同特點是著重於(yu) 全麵、係統地闡述傳(chuan) 主的政治思想或政治學說,將其中的主要政治觀點和思想邏輯介紹清楚。而政治哲學史的出發點則是政治哲學,依據政治哲學關(guan) 注的政治價(jia) 值、政治秩序和政治製度諸要素,集中闡述古人對什麽(me) 是美好生活的理解,以及構成此種美好生活應有的秩序和達成理想之治的具體(ti) 實現方式。政治哲學的視角和啟發無疑來自政治哲學這一學科,對此不用諱言政治哲學借鑒自西方學術,但這並不妨礙我們(men) 從(cong) 政治哲學的視角出發來重新理解和整理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相較於(yu) 政治科學,政治哲學或許更接近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特質。諸子百家皆務於(yu) 治,而中國人對“政治”一詞的理解,簡單說就是“政”達成於(yu) “治”。什麽(me) 是“治”?一談到“治”,自然就涉及作為(wei) 評判政治好壞的政治價(jia) 值、作為(wei) 理想之治的政治秩序,以及從(cong) 政治價(jia) 值出發達成理想之治的政治製度。比如,儒家在政治哲學上從(cong) “仁”或“仁義(yi) ”的價(jia) 值出發,試圖通過“選賢與(yu) 能”、禮樂(le) 刑政的方式達成“大同”之治,道家、道教則以“自然”為(wei) 政治價(jia) 值,在神權及其代表“大賢良師”的導引下達成“太平”之治。自從(cong) 漢武帝時代確立了儒家在政治上的正統獨尊地位,其後曆代政治哲學的主要發展趨勢是不斷回溯和重新理解儒家的“仁義(yi) ”之道以調整或解決(jue) 王朝所麵臨(lin) 的政治問題,直至明末的思想家認為(wei) 君主製的軀殼再也容納不下儒家的“仁義(yi) ”內(nei) 核,他們(men) 有的主張重新恢複“封建”以回歸仁義(yi) ,有的主張探索“虛君”、士人眾(zhong) 議的新型政治製度以回歸仁義(yi) 。總之,政治哲學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重新觀察和理解古代人政治思想的視角和維度,讓我們(men) 去見識一下古代中國人的政治想象和致思方式。

 

第二,關(guan) 於(yu) 中國政治哲學史的分期問題。

 

以往有關(guan) 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哲學史的分期,要麽(me) 按照通行的中國哲學史或中國學術史的分期辦法,諸如先秦子學、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教、宋明理學、明清實學等,將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哲學史當成中國哲學史或中國學術史的附庸,或者按照馬克思主義(yi) 劃分社會(hui) 形態的理論,按階級形態來劃分時段。馬克思主義(yi) 的社會(hui) 形態理論是否適用於(yu) 描述中國曆史發展,這在學術上一直存在著爭(zheng) 議,現在學術界通常都不再采用這種做法。筆者認為(wei) ,從(cong) 中國政治思想發展的實際曆程來看,中國政治哲學史大體(ti) 上應當分成五個(ge) 階段:第一個(ge) 階段是古代典籍中所傳(chuan) 述的唐虞三代。唐指唐堯,虞指虞舜,三代指的是“三代之英”,夏、商、周(西周)的傑出代表,也就是聖王的時代。這個(ge) 時代是被後世作為(wei) 曆史“故事”取之法之的時代。第二個(ge) 階段是從(cong) 禮崩樂(le) 壞到“獨崇六經”。禮崩樂(le) 壞的時代,也就是《莊子•天下》所說的從(cong) “古之道術為(wei) 一”到“道術為(wei) 天下裂”的時代。這個(ge) 時代,諸侯異政、百家異說,諸子並作、百家爭(zheng) 鳴。“百家”,並非指學術派別劃分的“家”,而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shu) 》中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家”。《漢書(shu) •藝文誌》具體(ti) 羅列了189家之多。可見百家實有其數,並非虛指。“獨崇六經”,後世稱為(wei) “獨尊儒術”。治國之道從(cong) 秦用法家,經漢初用黃老之術,再到獨尊儒術。漢代人重視“術”更甚於(yu) “道”,先秦的“道術”一詞到了漢代人那裏,說法就變成“術道”,術放在道的前麵。這個(ge) 階段是從(cong) “道術為(wei) 一”,經過“道術為(wei) 天下裂”,再重新到“道術為(wei) 一”。在政治實踐的檢驗中,單純講求效率和硬實力的法家、清靜無為(wei) 的黃老先後被淘汰,儒學被定於(yu) 一尊,但這時的儒學就像漢初的黃老一樣,業(ye) 已過了學術上對百家的兼采、融匯階段,“霸王道雜之”。前兩(liang) 個(ge) 階段的內(nei) 容在《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卷)中得到反映。第三個(ge) 階段是從(cong) “獨尊儒術”到近代以前。這是在儒家處於(yu) 獨尊地位以後,每個(ge) 王朝不斷根據自身的處境來應對自身政治問題的階段。在這個(ge) 漫長的曆史時段,有中原民族與(yu) 統治草原的遊牧民族不斷上演的侵襲與(yu) 反侵襲,數個(ge) 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有的主動漢化,有的則建立起種族統治;有一次又一次農(nong) 民起義(yi) 取天下甚至改朝換代的武裝起義(yi) ,像漢代的黃巾起義(yi) ,就是有指導思想、有政治綱領、有嚴(yan) 密組織、有實施計劃和步驟來奪取天下的造反起義(yi) ;有君主擴張君權與(yu) 士大夫依據儒家道義(yi) 限製君權和匡正君主的體(ti) 製之爭(zheng) 。這個(ge) 時段由本卷政治哲學史來反映。第四個(ge) 時段,則是從(cong) 清末西歐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時代對中國產(chan) 生“天崩地解”的影響開始,也就是最先殖民侵略全世界的西歐國家及後來興(xing) 起的俄、美、日帝國主義(yi) 國家侵略中國,中國人民在內(nei) 有愚昧、殘暴的清王朝野蠻統治,外有西方強盜國家野蠻侵略,在這雙重野蠻壓迫下自強、求新、求變,重構中國人生活世界的時代。這一時段的內(nei) 容由《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三卷)來反映。

 

第三,關(guan) 於(yu) 中國政治哲學史的選材問題。

 

本卷選取了在中國政治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yi) 的代表人物、曆史事件和政治文獻作為(wei) 分析對象。在政治人物方麵,選取了董仲舒、王通、王安石、司馬光、朱熹、陳亮、葉適、黃宗羲等人。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提出“複古更化”“獨尊儒術”的儒學家,不了解他的思想也就說不清漢代意識形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內(nei) 在理由。王通是隋末唐初的儒生,其門人弟子稱其為(wei) “王孔子”,他的著作被稱作“王氏六經”。王通是比韓愈等古文運動代表人物更早發起儒學複興(xing) 運動的先行者,很早就意識到儒學的危機,也很早就提出了要重新複興(xing) 儒家的仁義(yi) 的思想。在民族雜糅、融合的時代,他也很早就從(cong) 理論上來處理道統與(yu) 正統這樣的政治課題。王安石和司馬光則是北宋變法問題上的一對對頭,雖然他們(men) 的學術出發點都是儒學,依據的是同樣的儒家經典,但王安石提供了一套支持變法的儒家學術,司馬光則提供了一套批評變法的儒家學術,儒家學術的解釋力和創造性在變法問題上得到淋漓盡致的演繹。朱熹是宋代理學中道學一係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術思想集中體(ti) 現了宋代儒者從(cong) 世界觀和價(jia) 值觀統一的角度重新理解儒家以仁為(wei) 核心政治價(jia) 值,把仁解釋為(wei) 主宰著氣化流行生生不已,作為(wei) “生理”與(yu) “仁理”合稱的“天理”,並從(cong) 天理的角度重構中原民族應有的充滿生生之仁的天理世界。他的學術思想重申了二程兄弟對遙遠聖王時代的取法和對後世曆代與(yu) 現世政治的批判,“三代以上天理流行,三代以下人欲橫肆”“千載無真儒,百世無善治”。為(wei) 皇帝授課每日隻講“誠意正心”四字以“格君心之非”的理學,擁有已經邁向近世甚至現代門檻的學術氣質,展現了宋代士大夫從(cong) 儒家經典出發構建理想政治秩序和政治製度的思想極致,也成為(wei) 後世許多學者將宋代視作中國古代曆史文明水平頂峰的原因。陳亮、葉適則是宋代理學之外的儒學派別功利之學的代表人物,他們(men) 從(cong) 功利的角度解釋儒學的功能,以糾正宋儒中普遍存在的過於(yu) 重視義(yi) 理而輕視功利的片麵性。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國曆史悠久的君主製度,認為(wei) 君主製度已經從(cong) 施行仁義(yi) 、造福人民的器物變成妨害仁義(yi) 、殘害人民的桎棝,儒家仁義(yi) 之道應當另尋新的下達之器,他提出了“公其非是於(yu) 學校”“虛君”等許多設想。雖然在文化上、觀念上、製度上野蠻落後的入主中原者打斷了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邏輯,但從(cong) 黃宗羲“明夷待訪”等候來者的思考中,仍然能看到儒家文化解決(jue) 自身問題向近代化或現代化自發演變的內(nei) 部可能性。

 

相較於(yu) 以往的中國政治哲學史、中國政治學說史、中國政治思想史重視人物而輕視重大事件和重要政治文獻的傾(qing) 向,本書(shu) 希望在選材上盡量照顧得全麵一些。這樣選材的理由在於(yu) ,圍繞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形成的政治辯論和重要政治文獻記載的有關(guan) 政治問題的集中討論,反映了人們(men) 對政治本身的認知。相較於(yu) 單個(ge) 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這些事件或文獻,對於(yu) 生活在如今時代的人們(men) 了解古人的政治生活和關(guan) 於(yu) 政治生活的理論思考,提供了聚焦式的直觀觀察。

 

關(guan) 於(yu) 政治事件方麵,我們(men) 選取了王莽受禪與(yu) 改製這一重大事件。以往有關(guan) 王莽受禪與(yu) 改製的研究,更多集中於(yu) 曆史研究方麵,研究者們(men) 的興(xing) 趣往往在於(yu) 討論王莽受禪究竟是合理的禪讓還是精心的篡奪,分析王莽建政失敗的原因。本卷的研究者則從(cong) 政治哲學的視角出發,討論圍繞這一事件所涉及的時人之政權合法性問題的觀點,從(cong) 禪讓問題、德與(yu) 位的問題、獲得政權的合法性與(yu) 維係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以及完全按照儒家經典所描述的理想世界與(yu) 現實政治條件之間關(guan) 係諸方麵的觀點進行具體(ti) 分析。在政治文獻方麵,我們(men) 選取了漢代學者和官員討論治國道術的文件匯編《白虎通義(yi) 》和漢代流行且被黃巾起義(yi) 作為(wei) 指導思想的道書(shu) 《太平經》。在由漢代中央政府召開的以治國指導思想這一重大國是為(wei) 主題的“學術研討會(hui) ”上,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各呈己見,相互問難、辯論。研究者嚐試從(cong) 中整理出《白虎通義(yi) 》這一政治文獻所反映出的漢代人的政治意識、政治問題、政治語言和政治思維。《太平經》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以“自然”為(wei) 基本政治價(jia) 值,以“太平”為(wei) 理想之治的政治哲學,相較於(yu) 儒家以“大同”為(wei) 理想的“中國夢”,《太平經》則提供了另一種以“太平”為(wei) 理想的“中國夢”。

 

最後說一說本卷的寫(xie) 作分工。本卷的寫(xie) 作是由多位學者合作完成的。每位撰稿人承擔的論題都是自己擅長的領域,並進行過深入的前期研究。撰稿人以此為(wei) 基礎,從(cong) 政治哲學的角度出發嚴(yan) 謹地分析和論證,用心地向讀者表達他們(men) 的真知灼見。本卷的具體(ti) 分工如下:彭永捷撰寫(xie) 了“前言”並負責組織和初審稿件;秋風(姚中秋)教授承擔了關(guan) 於(yu) 董仲舒的部分,曹婉豐(feng) 博士承擔了有關(guan) 王莽受禪和改製的部分,秦際明博士承擔了關(guan) 於(yu) 《白虎通義(yi) 》的部分,秦曉慧博士承擔了有關(guan) 《太平經》的部分,劉璞寧博士承擔了關(guan) 於(yu) 王通的部分,楊汝清博士承擔了關(guan) 於(yu) 韓愈的部分,梁濤教授承擔了關(guan) 於(yu) 王安石的部分,段海寶博士承擔了關(guan) 於(yu) 司馬光的部分,嶽晗博士承擔了關(guan) 於(yu) 朱熹的部分,任鋒教授承擔了有關(guan) 陳亮和葉適的部分,王心竹教授承擔了有關(guan) 黃宗羲的部分。作為(wei) 本卷的主編,謹向參加本卷寫(xie) 作的各位學者的辛勤寫(xie) 作和通力合作表示感謝!

 

【目錄】

 

前言(彭永捷)

 

第一章 董仲舒論天人之際的治道(秋風)

 

第一節 董仲舒之問題意識

 

第二節 元:更化的動力

 

第三節 天人之際

 

第四節 以民從(cong) 君,以君從(cong) 天

 

第五節 法天而治

 

第六節 德教

 

第七節 學校、選舉(ju) 與(yu) 士大夫

 

第二章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王莽“受禪”與(yu) 改製(曹婉豐(feng) )

 

第一節 從(cong) 堯舜禪讓到王莽“受禪”

 

第二節 經典詮釋與(yu) 秩序建構

 

第三節 再辨德與(yu) 位

 

第四節 得天下與(yu) 治天下——政權合法性的建立與(yu) 維係

 

第三章 《白虎通義(yi) 》的教化哲學(秦際明)

 

第一節 三統論

 

第二節 禮樂(le) 論

 

第三節 綱紀論

 

第四章 《太平經》的自然政治哲學(秦曉慧)

 

第一節 自然政治哲學

 

第二節 自然政治哲學淵源

 

第三節 《太平經》的自然思想

 

第四節 太平之世的政治理想

 

第五節 “致太平”的施政原則

 

第六節 政治實踐——黃巾起義(yi)

 

第五章 王通的正統論與(yu) 道統論(劉璞寧)

 

第一節 王道正統論

 

第二節 王道道統論

 

第六章 韓愈的仁義(yi) 道統論和文化中國說(楊汝清)

 

第一節 喚醒儒家的古文運動

 

第二節 世存經典辨華夷

 

第七章 王安石的新外王政治哲學(梁濤)

 

第一節 北宋儒學的整體(ti) 規劃與(yu) 引莊入儒——王安石政治哲學的曆史、思想背景

 

第二節 天道性命與(yu) 禮樂(le) 刑政——王安石的政治哲學建構

 

第三節 孔孟之道與(yu) 孔荀之製——王安石政治哲學的定位與(yu) 評價(jia)

 

第八章 司馬光的禮治政治哲學(段海寶)

 

第一節 國家治亂(luan) 本於(yu) 禮

 

第二節 禮治秩序

 

第九章 朱熹的天理秩序(嶽晗)

 

第一節 天理——世界觀和價(jia) 值觀的統一

 

第二節 親(qin) 親(qin) 、尊尊—理想家庭秩序的設計

 

第三節 格正君非的政治設計

 

第十章 南宋浙東(dong) 學派的經世哲學(任鋒)

 

第一節 觀察浙東(dong) 學派的新視角

 

第二節 浙東(dong) 學派的法度論

 

第三節 治人主體(ti) 的政德養(yang) 成問題

 

第四節 浙東(dong) 學派的曆史觀和浙東(dong) 道論中的認識論與(yu) 本體(ti) 論取向

 

第十一章 黃宗羲的分析政治哲學(王心竹)

 

第一節 以三代之治為(wei) 理想目標的政治設計

 

第二節 “天下為(wei) 主,君為(wei) 客”的具體(ti) 落實

 

第三節 民主啟蒙還是傳(chuan) 統民本:圍繞黃宗羲政治思想的論爭(zheng)

 

索引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