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立文作者簡介:張立文,男,西曆一九三五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chuan) 統學引論》《和合學概論》《新人學導論》《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船山思想研究》等。 |
日用儒學與(yu) 國民精神
作者:張立文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十七日丁酉
耶穌2017年9月7日
儒學不僅(jin) 是形而上之學,而且是形而下之學,兩(liang) 者融突和合,相得益彰,但儒學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是其形而下日用之學。儒學的生命是在於(yu) 日用,儒學的發展在於(yu) 日用,它的生命也在於(yu) 日用。儒學為(wei) 什麽(me) 能存在那麽(me) 久?原因就在於(yu) 它是走向人們(men) 的生活,走向社會(hui) ,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甚至可以說儒學就是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經融入我們(men) 的血液。什麽(me) 叫日用儒學?是指儒學這隻無形的手無時無刻指導、支配人的為(wei) 人處事、日常生活、行為(wei) 活動、所思所想等,它對每個(ge) 人來講都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參與(yu) 的。
儒學寓於(yu) 家教、家訓、家風中
儒學寓於(yu) 百姓日常生活的家教、家訓、家風中。我小的時候,我的爺爺就教導,走路的時候碰到老師要行禮,碰到老人應該先讓老人先走,你應站在旁邊等一等,這是小孩對老人的尊敬。我虛歲六歲上小學,很高興(xing) ,添了新衣服,家裏父母就說,你上學了,不是光在家玩兒(er) 時那個(ge) 淘氣的小孩了,上學站要站直,坐要坐正,不能東(dong) 歪西倒,這是對老師的尊敬。隻有這樣子,做人才能端正,做個(ge) 端端正正的人。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小時候,儒學就滲透到我們(men) 生活當中,怎麽(me) 樣站,怎麽(me) 樣坐,手往哪裏放,手足都要有一定的位置,從(cong) 小就應該得到培養(yang) 。
我們(men) 追溯到儒學的創始人孔子那裏,《論語》當中實際上很多都是講我們(men) 百姓日用的。比如說,孔子到了太廟,每事問。學問學問,學問是問來的。我們(men) 的學術,我們(men) 的學問,都是問來的。從(cong) 這點講,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講:出門如見大賓。對人應該尊敬。尤其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本來是我們(men) 生活當中的事。還有:“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這個(ge) 也就是我們(men) 生活當中的事。所以,我們(men) 今天之所以把儒學看成是一種非常高深的、好像離我們(men) 生活很遠的一種抽象的東(dong) 西,其實這是對儒學的誤解。中國今天要發揚儒學,要回到日常,回到我們(men) 生活的日用當中,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揚儒學,真正能使我們(men) 的國民精神得到培育和提升。
日用儒學的“四融合”
形上和形下的融合
儒家哲學的道和天理具有形上性,但也具有形下性。在孔子那裏,一方麵認為(wei) 天道是可畏的,“畏天命”,也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形上的層麵,另一方麵也講形下的層麵,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刑”“政”“禮”“德”這四個(ge) 方麵是從(cong) 形而下的層麵講的,也可以說從(cong) 日用層麵來說的。中國把形上和形下結合起來,一方麵把儒學構築在百姓日用的各個(ge) 層麵,同時它裏麵包含了對最高精神的追求。中國儒學不離日用,其指導思想是形上的哲學理論指導,這是體(ti) 如天道。這就是說在百姓日用背後有一種精神的支撐,這便是形而上的天道、天理等精神。
百姓日用和宗教信仰的融合
哲學的終極信仰和宗教的終極信仰,都是對某一種價(jia) 值理想的信仰和敬畏。宗教信仰說到底是對一種價(jia) 值理想的敬畏、崇拜。怎樣把儒學中的精神提煉出來,同我們(men) 日用相結合,這非常重要。
中華民族曆來有祭祀的製度,一直延續到現在,祭祖的活動是通過每個(ge) 宗祠來進行的,並一直延續下來,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親(qin) 和力的源泉所在。這就是說,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儒家的道德精髓當中,找到靈魂、精神的歸宿,我們(men) 追隨的是一個(ge) 天樂(le) 、地樂(le) 、人樂(le) ,天和、地和、人和,這樣一個(ge) 和樂(le) 的世界,我們(men) 到哪兒(er) 去,到天和地和人和、天樂(le) 地樂(le) 人樂(le) 的和樂(le) 世界去,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最高的理想境界。
仁愛和禮法的結合
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施於(yu) 民”,又說“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人”。孟子講“仁者愛人”,《論語》中樊遲問仁,孔子講,愛人。愛人包括了很多深刻的內(nei) 涵,第一表示對人的尊敬,第二表示對一個(ge) 人的人格魅力的一種讚揚,第三是我對這個(ge) 人應該負有什麽(me) 樣的責任和義(yi) 務。愛人是同禮法相結合的。
講仁愛,這對現在還是很有價(jia) 值的。人當然是要講愛的,“仁”就是兩(liang) 個(ge) 人,它就是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人與(yu) 人之間應該怎樣、人應該存有一份愛心。違禮就是對仁愛的違背,所以孔子對違反“禮”,非常氣憤,比如季氏“八佾舞於(yu) 庭”。儒家是主張對人民要愛護,同時禮法中也包含著仁愛、人本的思想。中國的思想不是一種二元對立的,看上去好像是對立的,但它實際上是互相融合和滲透的。
傳(chuan) 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融合
現在和古代的文明確實有很多差別,20世紀80年代討論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問題,當時提出了好多文化整合的方法。我當時思考應把它落實到“和合學”上,就像把“天理”成為(wei) 學理、學說,我反思從(cong) 傳(chuan) 統文明到現代文明,這裏很大的問題就是價(jia) 值觀的去向、取舍、評價(jia) 問題,比如說君臣關(guan) 係現在沒有,但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guan) 係、父子關(guan) 係、夫妻關(guan) 係都還有,可以轉化成互助、互鑒、互信、互尊、互愛的關(guan) 係?傳(chuan) 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應該有個(ge) 轉化。現在走入老齡化社會(hui) ,社會(hui) 發展到這一步,有些單位退休的人比在職的還多,是一個(ge) 大問題。現在養(yang) 老可以把道德教育、輿論倡導和利益的驅動結合起來,這或許是養(yang) 老一個(ge) 新的方法。
日用儒學與(yu) 國民精神建設
人心和善
心和萬(wan) 事樂(le) 。中國古人認為(wei) 心之官則思,我們(men) 日用活動是心來支配的,從(cong) 心身關(guan) 係來看,心起主導作用,所以心善不善很重要,一念善為(wei) 善,一念惡為(wei) 惡,一切善惡、美醜(chou) 、有時就在一念之間。現在一些人錢迷心竅,權迷心竅,色迷心竅。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心善才是最重要的。現在的貪官都是不自足,越貪越大,最後到了犯罪,人要知足,知足就是福,不知足就是禍。為(wei) 什麽(me) 搞政治鬥爭(zheng) ?心不善,一念不善就會(hui) 墮落。人心和善,萬(wan) 事幸福、快樂(le) 。
行為(wei) 和順
行和萬(wan) 事通。行為(wei) 和順要遵循仁義(yi) 禮智信,溫良恭儉(jian) 讓。行為(wei) 應該按照《尚書(shu) 》講的,滿招損,謙受益。做人要謙虛一點,比如學問,就是學會(hui) 做學問,學會(hui) 問別人,不恥下問,向別人請教,三人行,必有吾師,要謙虛請教。在國際社會(hui) ,談判打交道,大國就應有君子風度,儒者氣質,謙遜謹慎;你若盛氣淩人,唯我獨尊,那談判肯定失敗,契約一定訂不成,自己也會(hui) 受損害。
家庭和睦
家和萬(wan) 事興(xing) ,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條。中國人重家、顧家,家是溫馨的港灣,安身的樂(le) 園。然現在家庭疏離,單親(qin) 家庭、留守家庭等等,未來家庭究竟是怎樣一個(ge) 形式,可進一步思考。
現在四世同堂沒有了,子女與(yu) 父母分居了,離婚率高了。如何使家庭和睦,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和睦,推而廣之,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家庭和睦,家國結構的國家也會(hui) 和睦安定,社會(hui) 和諧有序,這是基礎。如何使家庭生活美滿,雙方都要付出,這就需要做到互相謙讓,要互相忍耐,這樣事業(ye) 興(xing) 旺發達,美滿幸福的生活就會(hui) 向你頻頻招手了。
社會(hui) 和諧
國和萬(wan) 事成,這是被幾千年曆史證明的事實。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社會(hui) 。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xi) 慣,但能和而不同,和諧相處。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厚德載物、包容大度的民族,也是一個(ge) 顧全大局、以和為(wei) 貴、天人合一的民族,因此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能夠做到“仇必和而解”,能夠實現“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這些精神和思想道德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轉化成中國人的堅定信念、行為(wei) 圭臬和日用之學,構成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yi) 、尚和合的高尚品格和國民精神,這是社會(hui) 和諧內(nei) 在根本動力和基因,也是國和萬(wan) 事成的源頭活水。
世界和合
世和萬(wan) 事和。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普及化、危機多發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世界還不太平。如何化解衝(chong) 突和危機,造就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世界。人類可以遵守“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生原理。天地自然、社會(hui) 人際、國家民族、宗教黨(dang) 派,都是融突和合的生命體(ti) ,都有生存在世的權利,都應和合共生,共同發育成長,而不能相害;可以遵守“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和處原理。中華民族是一個(ge) “民胞物與(yu) ”的民族,視天下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天下萬(wan) 物都是我的夥(huo) 伴朋友。在“博施於(yu) 民”的推致下,自己發達了也幫助別國、別民族發達,達到共同發展、共同發達;泛愛眾(zhong) 、兼相愛的和愛原理。和愛是人類生命之所以延續,而不滅亡的根據,是人類之所以自強不息的力量源泉。
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像甘露,像陽光,照射到人類日用之中,激蕩世界,光耀人間,熱愛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禮義(yi) 廉恥,繼承創新、弘揚光大,滋潤心田,造就國民精神。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