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展良】論誌於道之學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7-09-04 20:53:48
標簽:
吳展良

作者簡介:吳展良,男,西元一九五八年出生於(yu) 台灣,祖籍貴州。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主任兼所長,現任台灣大學曆史係教授。台灣大學機械係畢業(ye) ,台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師從(cong) 錢穆先生及其門下先進弟子。主要學術作品有《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yu) 思維方式論集》「朱熹學術思想研究」係列論文,「嚴(yan) 複與(yu) 中西學術思想的交會(hui) 研究」係列論文,「錢穆與(yu) 現代儒學研究」係列論文,「傳(chuan) 統世界觀與(yu) 認識方式研究」係列論文,「中國現代思想史新詮」係列論文。

論誌於(yu) 道之學

作者:吳展良(台灣大學曆史係教授)

來源:作者惠賜伟德线上平台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十四日甲午

           耶穌2017年9月4日  

 

儒家的宗旨與(yu) 根本教法是孔子所說的“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經過了一生的學習(xi) 與(yu) 追尋,我想我才終於(yu) 對其具體(ti) 意思比較有所了解。


道至大、至深、無所不包而一以貫之,我們(men) 隻能以其為(wei) 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不敢說已經得之。


這目標看似遼遠,然而真正誌道之人,必定無一刻敢於(yu) 違背自家(自己與(yu) 其所學習(xi) 的道術或學術、藝術團體(ti) )已知的道理,必定一心努力追求與(yu) 實踐自家所向慕的最高道理,而且堅持透過實踐來檢驗與(yu) 修正自己與(yu) 自家之已知與(yu) 所得。


不僅(jin) 如此,“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人生人世至為(wei) 深奧複雜,我們(men) 不敢說自己所言所行都合乎大道,但至少可以讓自己一言一行都本乎人生最根本的道理:是即善良的本性與(yu) 天地生生之大德,表現在人與(yu) 人的往來上就是仁義(yi) 禮智信。

 

至於(yu) 如何具體(ti) 掌握人生最根本的道理,除了論語有著“致廣大、盡精微”的精要說明外,古德對其要旨發明已甚多。例如中庸的“致中和”,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程朱的“涵養(yang) 需用敬”,陽明的“致良知”,道家的“法天自然”,禪宗的“當下即是”。


這些偉(wei) 大教法從(cong) 不同角度直指核心,其道理也都相通。我們(men) 隻要時時刻刻守之、修之,必然大有所得,而讓生命展現其本有的光輝。人世悠久,內(nei) 涵複雜,一切道理固然不能外於(yu) 人生最根本的道理,實際事物卻都有各自的因緣、特性與(yu) 變化。


我們(men) 固然首先要學習(xi) 人生最根本的道理,同時也必須透過“格物致知”,認清事事物物所內(nei) 含的道理,方足以恰當地應物。是以程朱在“涵養(yang) 需用敬”之後,還加上了“進學在致知”。陽明在“致良知”之後,也說“事上磨練”。大學在三綱之後,還有八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一事有一事之道,必須徹底理會(hui) 。融通萬(wan) 事之道,方為(wei) 一以貫之的大道,而大道亦不離一個(ge) 個(ge) 具體(ti) 事物之道。我們(men) 必須長期累積,永保謙遜,才比較能認識與(yu) 逼近那最高的道理。

 

大道不易得,“據於(yu) 德”是要我們(men) 一切本乎深得於(yu) 人性,直接發於(yu) 我們(men) 真心,且表現於(yu) 行為(wei) 與(yu) 人格的“德”。因為(wei) 人人有限製,大道雖可誌、可體(ti) 而不可自謂已得,所以孔子教我們(men) 一切要以“德性”為(wei) 最重要的根據與(yu) 判準。


德性為(wei) 先,理論、事業(ye) 、成就與(yu) 利害得失都次要且不可執著。“依於(yu) 仁”,則是教我們(men) 一切作為(wei) 必須本於(yu) 仁愛,因為(wei) 仁愛是生命與(yu) 人倫(lun) 的核心。人心若不仁,則生命與(yu) 人倫(lun) 將從(cong) 根本發生病變,一切的事業(ye) 、成就與(yu) 利害得失也將成為(wei) 無意義(yi) 。

 

“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講的都是人生人世最根本的道理。我們(men) 必須依靠這些最根本的道理來處理人生人世的萬(wan) 事萬(wan) 變。儒家的誌道之學,首先表現於(yu) “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這讓我們(men) 在任何處境都有所根據,有所依歸。在此之後,才是“遊於(yu) 藝”,此因人生人世所需應對之事至為(wei) 複雜,當以開心優(you) 遊的態度不斷學習(xi) 各種藝能。


古代講求的是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六藝,包含了文事武事與(yu) 政治社會(hui) 學術文化各方麵的本領,現代也應有各種相應的內(nei) 涵。“遊於(yu) 藝”有專(zhuan) 家之學,也有通人之學。


古代士人以從(cong) 政、管理與(yu) 治家為(wei) 主要職守,故多尚通人之學。現代社會(hui) 則以個(ge) 體(ti) 的高度分工為(wei) 本,故多尚專(zhuan) 家之學。大道無所不包,故誌於(yu) 道當兼含專(zhuan) 家與(yu) 通人之學。一般人宜致力於(yu) 專(zhuan) 業(ye) 而兼具通識,有大誌大能者,在現代社會(hui) 可從(cong) 專(zhuan) 家之學入,而後兼習(xi) 眾(zhong) 藝,成就通人之學,以究明通貫乎修齊治平、學術文化的大道。


結合了“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我們(men) 才能徹底麵對人生人世無窮的困難與(yu) 挑戰。

 

人生在世,各有不同的條件與(yu) 遭遇,也各有應做、宜做、能做之事。我們(men) 當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努力學習(xi) 藝能,踏實地做各自應做、宜做、能做的事,大道自在其中。


道不可離事,事不可離道,於(yu) 事事物物中履道踐道,方得以明道。若一心慕高遠,反而容易失之。此意以宋人的體(ti) 用不二,理一分殊說之亦通。


一般人先是不相信孔子所說的這十二字就是人生最高的道理與(yu) 最好的指引。極少數相信的人,卻又往往將他當作高遠的向往或必須慢慢究明的深遠意旨,而不能在當下付諸實踐,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均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讓一切都從(cong) 那光明偉(wei) 大的泉源流出。這樣的儒學不免流於(yu) 迂遠繁瑣,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yu) 力量。


另外也有少數的人,隻強調儒學的根本信念,卻不能將其與(yu)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政治社會(hui) 學術文化的實踐結合,如此也不免於(yu) 空疏自是。


隻有徹底而忠實地實踐“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這十二個(ge) 字,我們(men) 的人生與(yu) 文化,才能找到真正的意義(yi) 與(yu) 可大可久的前途。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