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妙芬著《成聖與(yu) 家庭人倫(lun) :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出版暨序、導論
書(shu) 名:成聖與(yu) 家庭人倫(lun) :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作者:呂妙芬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9月7日
【作者簡介】
呂妙芬,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專(zhuan) 研明清學術思想史。著作包括《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yu) 實踐》(2003)、《孝治天下:孝經與(yu) 近世中國的政治與(yu) 文化》(2011),並有數十篇論文刊載於(yu) 國內(nei) 外期刊。
【內(nei) 容簡介】
以明末清初理學文本與(yu) 話語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試圖重探明清之際思想轉型的重大議題。從(cong) 儒者的生死觀、工夫論、舜的聖人形象、孝行與(yu) 家禮、夫婦之倫(lun) 、人性論等主題,分析明清之際儒學如何在曆史發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與(yu) 轉化,建構一個(ge) 能兼顧個(ge) 人道德修養(yang) 與(yu) 家庭社群人倫(lun) ,能對治晚明學風之弊,並在日用人倫(lun) 中重建社會(hui) 秩序的思想體(ti) 係。
呂妙芬新作《成聖與(yu) 家庭人倫(lun) :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鎖定明清之際(以十七世紀為(wei) 主)的理學為(wei) 主要研究範圍,試圖以更豐(feng) 富而新穎的史料、新的研究議題與(yu) 視角,來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與(yu) 轉型,也試圖回應一些過去學者提出的看法。
呂妙芬在本書(shu) 裏認為(wei) 理學的信念在清代仍是支持政治與(yu) 社會(hui) 的價(jia) 值體(ti) 係,理學的議題也仍是士人關(guan) 心的問題,清代理學思想與(yu) 話語也不盡然因襲舊說,而有其推陳出新之處,隻是這方麵較未被充分探討認知。
《成聖與(yu) 家庭人倫(lun) 》一書(shu) 也強調當時儒學是在高度宗教對話的語境中發言,調整自我義(yi) 理內(nei) 涵,書(shu) 中亦論及儒學宗教化與(yu) 庶民化的現象,及對過去啟蒙論述的反思。
本書(shu) 共分三部,第一部「成聖、不朽、家庭人倫(lun) 」包含三章,主要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發展的延續與(yu) 變化,並標出「成聖」與(yu) 「家庭人倫(lun) 」為(wei) 核心議題。第一章〈生死觀的新發展〉探討明清之際理學話語中,是否出現類似個(ge) 體(ti) 靈魂的概念?是否有關(guan) 於(yu) 死後想像的論述?第二章〈儒門聖賢皆孝子〉延續了上一章的討論,主要根據的文本也相近,焦點則轉到清初儒學與(yu) 晚明儒學的差異。第三章〈聖人處兄弟之變〉考察明清士人對於(yu) 《孟子》記載舜、象兄弟故事的不同詮釋,說明士人對於(yu) 舜的詮釋反映了他們(men) 對儒學理想與(yu) 聖人形象的思索。
第二部「血脈與(yu) 道脈的雙重認同」包含兩(liang) 章,內(nei) 容則離開思想觀念的分析,轉而探討萬(wan) 裏尋親(qin) 、居家拜聖賢兩(liang) 種實踐行為(wei) ,借此說明家族血脈與(yu) 儒學道脈在儒家士人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四章選擇與(yu) 宗族文化密切相關(guan) 的萬(wan) 裏尋親(qin) 孝行為(wei) 主題,支持此類孝行的理念正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以及「家」作為(wei) 永恒歸屬的觀念。第五章討論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的禮儀(yi) 實踐。明清時期祭拜儒家聖賢之禮,除了在孔廟、鄉(xiang) 賢祠、學校和書(shu) 院中,或在某些民間宗教的寺廟中舉(ju) 行外,它也以一種堅持儒學正統、不與(yu) 其他宗教混合的方式,走入士人家庭。
第三部「宗教對話語境下的儒學論述」共有兩(liang) 章,分別討論夫婦之倫(lun) 、人性論兩(liang) 個(ge) 主題。第六章探討儒學在夫婦之道的神聖性與(yu) 戒淫之間的張力,以及因發言語境之差異所形成關(guan) 於(yu) 夫婦之倫(lun) 的不同論述麵向。第七章是針對明清氣學人性論的探討。結論部分則分別就「從(cong) 晚明到清初學術思想的延續與(yu) 創新」、「儒學的宗教關(guan) 懷與(yu) 庶民化傾(qing) 向」、「再思17世紀儒學轉型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yi) 」三方麵,總結說明本書(shu) 的主要論點。
【目錄】
序
導論
一、以理學文本為(wei) 主要史料
二、核心議題
三、重視宗教的麵向
四、反思過去的論點與(yu) 分析架構
五、各章簡介
I 成聖、不朽、家庭倫(lun) 常
第一章 生死觀的新發展
一、道德修養(yang) 決(jue) 定死後情狀
二、聖賢會(hui) 聚的「天堂」意象
三、結語
第二章 儒門聖賢皆孝子
一、自古無不大孝之聖人
二、家庭倫(lun) 職與(yu) 成聖工夫
三、結語
第三章 聖人處兄弟之變
一、《孟子》的記載
二、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何為(wei) 聖人之心?
三、舜「封」象有庳
四、向善轉化的象:以莊存與(yu) 的詮釋為(wei) 主
五、質疑《孟子》
六、結語
II 道脈與(yu) 血脈的雙重認同
第四章 萬(wan) 裏尋親(qin) 的孝行
一、萬(wan) 裏尋親(qin) 的孝行實踐與(yu) 相關(guan) 文化生產(chan)
二、萬(wan) 裏尋親(qin) 故事的敘述模式與(yu) 意涵
三、故事的另一麵
四、結語
第五章 在家拜聖賢的禮儀(yi)
一、禮儀(yi) 實踐個(ge) 案
二、禮儀(yi) 實踐的意涵
三、結語
III 宗教對話語境下的儒學論述
第六章 夫婦之倫(lun)
一、論述夫婦之倫(lun)
二、廣嗣與(yu) 寡欲的夫婦生活
三、結語
第七章 人性論述
一、氣學性論的兩(liang) 個(ge) 主張
二、辟二氏的發言語境
三、天人關(guan) 係
四、比較天主教靈魂論
五、結語
結論
一、晚明到清初儒學思想的延續與(yu) 變化
二、儒學的宗教關(guan) 懷與(yu) 庶民化傾(qing) 向
三、再思明清之際儒學轉型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yi)
參考書(shu) 目
【序】
在我心目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史是一座難以攀越的高峰。這個(ge) 領域的著作太豐(feng) 富,名家輩出,更不乏許多早已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我從(cong) 碩士班在何佑森老師的課堂中開始接觸相關(guan) 的討論,爾後又在不同的機緣中向學界前輩們(men) 學習(xi) ,深受啟發,但也不免有困惑。無論明清之際思想轉型或學術典範轉移有多麽(me) 明顯,多年以來,我總是覺得理學持續構成清代儒學的重要內(nei) 涵,晚清以前儒學的思想基調並沒有發生大變化,義(yi) 理和考證、道德和知識多半不是互相對立,而是交織融合地被論述與(yu) 運用。而那些高揚科學、重視啟蒙的問題意識,總不能令我心動,這應是個(ge) 人習(xi) 性使然。這本書(shu) 的研究大概是帶著上述的「感覺」出發,摸索著進行。
另一個(ge) 讓我決(jue) 定以清初理學作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的理由,則是比較務實的。相對於(yu) 晚近明代理學、陽明後學的研究,清初理學仍較少被關(guan) 注,不僅(jin) 許多思想家和文本未被深入研讀,學術發展的整體(ti) 輪廓也較不清楚。對於(yu) 研究者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契機。我雖然花了約7年的時間完成此書(shu) ,但心裏深知這僅(jin) 僅(jin) 是理解明清之際儒學的一個(ge) 麵向,還有太多的文集,我沒有讀過;其他重要的議題,我也沒有觸及。因此,即使書(shu) 將出版,我其實沒有完稿或攀越高峰的感覺,更像是行旅中的駐足休憩,希望能在學術山林中,醞釀再一次出發的靈感。
本書(shu) 能夠順利出版,我除了要感謝中央研究院提供優(you) 良研究環境外,也要感謝科技部連續多年的支持,以及我的助理們(men) 歐姍姍、徐維裏、瞿惠遠、陳胤豪、吳冠倫(lun) 協助搜集史料和校稿。我也感謝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hui) 支持「明末清初學術思想史再探」計畫,讓我有機會(hui) 與(yu) 許多海內(nei) 外學者交流。
本書(shu) 部分的研究成果,曾經受邀在國立中央大學、廣州中山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浸會(hui) 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等地演講,部分章節也曾發表於(yu) 中研院近史所的學術討論會(hui)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hui) 議、美國曆史學年會(hui) ,以及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複旦大學、中研院近史所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中。與(yu) 會(hui) 學者的批評和意見,都幫助我進一步修改書(shu) 稿。本書(shu) 第一章曾發表於(yu)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hui) 議論文集《近世中國的儒學與(yu) 書(shu) 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第二章曾發表於(yu) 《清華學報》(新44卷4期) ,第四章發表於(yu)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本2分),第五章發表於(yu) 《台大曆史學報》(57期),感謝這些期刊提供專(zhuan) 業(ye) 的審查與(yu) 編輯,讓文章內(nei) 容獲得修正。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本書(shu) 兩(liang) 位匿名審查人的寶貴意見,以及聯經編輯提供的專(zhuan) 業(ye) 協助。
本書(shu) 討論清儒對於(yu) 為(wei) 學的看法:家庭是修德的場域,人應在自我追求與(yu) 家庭人倫(lun) 中尋找統合的理想;人生總帶著命定與(yu) 限製,人應努力在日用人倫(lun) 中成長與(yu) 進步。這是平實而寶貴的人生智慧,我也願意再次將我最深的感謝獻給陪伴我成長的家人,特別獻給我的父親(qin) ,他在去年寒冬離我們(men) 而去。
【導論】
明末清初學術思想史是學界熱門的議題,從(cong) 梁啟超(1873-1929)提出清代學術是對宋明理學的反動以來,環繞著明末清初學術延續或變化的討論便不絕如縷。胡適(1891-1962)承繼了理學反動說的基本看法,重視清代考證學的科學精神;錢穆(1895-1990)說治近代學術當始於(yu) 宋,他更強調清初學風與(yu) 宋明理學的接續;餘(yu) 英時從(cong) 中國曆史上的智識主義(yi) 和反智識主義(yi) 兩(liang) 個(ge) 傳(chuan) 統,解釋明清之際學風的轉變;錢新祖(1940-1996)則從(cong) 氣一元論對程朱學的挑戰,看到了某種儒學重構的跡象,以及明代理學與(yu) 清代學術的關(guan) 聯。雖然學者們(men) 的看法不同,但他們(men) 的問題意識頗接近,均欲追溯清代新學術典範產(chan) 生的原因,以及兩(liang) 個(ge) 時代主流思潮的異同。張壽安提出「以禮代理」、張麗(li) 珠強調「清代新義(yi) 理學」,也是在類似的問題意識下試圖說明宋明理學與(yu) 清代學術的關(guan) 係,雖然他們(men) 主要研究的是乾嘉學術。上述各家研究都是以主流學術思潮為(wei) 焦點,借著分析著名學者的思想勾勒出明清之際儒學思想發展的大趨勢。
描述或解釋明末清初學風轉變的著作十分豐(feng) 富,尤以經世學風的興(xing) 起最受矚目,著作亦最多。學者除了從(cong) 製度、沿革、職掌、財賦實政、輿地實測等各方麵說明經世之學日趨重要外,思想史常見的議題尚有:對晚明陽明學之批判與(yu) 修正、明中葉以降持續發展到清代的氣學思潮、尊崇經史之學、重視形下器物、強調實踐力行、肯定人欲與(yu) 功利等,學者更借此論述中國近代啟蒙的曆史,也引發不少對所謂啟蒙的反思。上述各方麵的研究雖然成果豐(feng) 碩,但除了氣學思潮等少數研究課題緊扣著理學討論外,大多數的研究則是以「理學衰微」為(wei) 前提,以探究清代新興(xing) 學風為(wei) 主要問題意識。簡言之,既往學界對明末清初時期的思想史研究,主要關(guan) 注的是新思潮、新方法、新學術社群的形成,是學術典範轉移的問題。加上清代理學又如錢穆所雲(yun) 是「脈絡筋節不易尋」、「無主峰可指」,故相對受到忽略。因此,盡管此時期留下的理學文獻並不少,但目前針對理學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
事實上,理學在清初仍有重要地位,程朱學受到朝野士人的重視,是清代官學,主導了科舉(ju) 考試與(yu) 教育的內(nei) 容,也是當時普遍被社會(hui) 接受的核心價(jia) 值。因此,以理學衰微為(wei) 前提的問題意識可能會(hui) 錯失許多重要的曆史觀察。若我們(men) 不先主觀地認定清代理學沒有創意,願意更開放地去研讀那些尚未被充分研究的理學文本;若我們(men) 把研究的視角稍微轉換,不再隻注意學術風氣的創新,也同時考量延續性的經典詮釋,及一般士人的閱讀經驗、想法與(yu) 實踐;或者不僅(jin) 重視科學和實證學風的表現,也願意留心日常生活與(yu) 宗教關(guan) 懷在曆史中的作用,我們(men) 對於(yu) 理學在清代社會(hui) 上的持續影響力及其內(nei) 部的自我創新,可能會(hui) 有許多新的認識。這個(ge) 想法是本書(shu) 研究的第一個(ge) 發想。
我在思考明清學術變化的現象時,多受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一書(shu) 的啟發,該書(shu) 討論西方社會(hui) 從(cong) 1500年以降五百年間的重大變化:基督教從(cong) 人們(men) 唯一的宗教信仰變成現代多元宗教中的一種選擇;宗教信仰從(cong) 政治社會(hui) 的公共事物變成人們(men) 私領域中的個(ge) 人追求。這些事如何發生?泰勒不采取「科學取代信仰」的解釋,也不滿意隻從(cong) 知識菁英的學術變化來詮釋這段曆史;而是試著描述西方世界從(cong) 16世紀以降,一係列宗教改革對全民教育的提升,科學發展與(yu) 啟蒙思想對基督教的刺激與(yu) 影響,政體(ti) 變革、工業(ye) 革命、商業(ye) 及消費革命所導致政經條件與(yu) 知識係統的變化,及其對人類生活之衝(chong) 擊與(yu) 形塑,並試圖在這種具全體(ti) 社會(hui) 的宏觀視野下來思考基督宗教信仰變化的過程。泰勒指出基督教並不是簡單地被科學所「取代」,它甚至在科學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督教也沒有在「世俗化」的過程中完全被揚棄,它本身與(yu) 時俱進的變化甚至參與(yu) 了「世俗化」的過程。而所謂的「世俗化」概念也需進一步說明,至少作者認為(wei) 過去人們(men) 在宗教中所追求的一種對生命福至圓滿之感,並沒有在世俗化或現代化過程中消失,隻是人們(men) 對圓滿的要求與(yu) 感受,及所擷取的資源,有了相當的變化而已。
泰勒的研究對於(yu) 我思考中國明清以降的儒學與(yu) 社會(hui) 的變化有相當啟發,至少提醒我:研究明清學術思想發展與(yu) 變化,不應停留在思想的線型發展,或簡單的彼此取代關(guan) 係描述上,也應留意儒學普及化或庶民化的現象,及其與(yu) 整體(ti)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錢穆所謂「理學本包孕經學而再生」也有類似的眼光,漢學與(yu) 宋學並非壁壘分明、互相排斥的兩(liang) 套學說,它們(men) 不宜被化約為(wei) 對立的關(guan) 係,所謂的漢宋兼采也未必是妥協或雜亂(luan) 拚湊,而可能蘊含深刻的思想創新。
本書(shu) 主要抱持上述的想法,認為(wei) 理學的信念在清代仍是支持政治與(yu) 社會(hui) 的價(jia) 值體(ti) 係,理學的議題也仍是士人關(guan) 心的問題,清代理學思想與(yu) 話語也不盡然因襲舊說,而有其推陳出新之處,隻是這方麵較未被充分探討認知。基於(yu) 此,本書(shu) 鎖定明清之際(以17世紀為(wei) 主)的理學為(wei) 主要研究範圍,試圖以更豐(feng) 富而新穎的史料、新的研究議題與(yu) 視角,來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與(yu) 轉型,也試圖回應一些過去學者提出的看法。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