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詩經》:文明進步的精神結晶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17-08-28 23:01:10
標簽:


《詩經》:文明進步的精神結晶

作者: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初三日癸未

           耶穌2017年8月24日

 

主講人:李山

 

地點:中華書(shu) 局

 

  

 

《對話〈詩經〉》李山華一欣著中華書(shu) 局

 

【光明讀書(shu) 會(hui) 】

 

中國古代有詩篇記錄,是從(cong) 西周開始的。這有其特定原因。簡言之,詩篇之所以能被記錄,是精神文明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結晶。讓我們(men) 看下麵一則故事,關(guan) 於(yu) 蓋房子的儀(yi) 式。因為(wei) 恰好《詩經》中有關(guan) 於(yu) 蓋房子的詩篇,方便觀察商周兩(liang) 代精神文明的顯著差別。

 

蓋房有相應的儀(yi) 式,始於(yu) 新石器時代,至今猶然。商代修建房屋,特別是重要房屋的儀(yi) 式,總是伴隨著殺人現象。宋鎮豪先生在《夏商社會(hui) 生活史》中描述:考古隊從(cong) 殷墟乙組21座宗廟建築群中發現了商代建房的步驟為(wei) :先挖基,挖坑,用小孩4具,犬12具;之後置礎,其中三座,用人2具;之後安門,內(nei) 外兩(liang) 側(ce) 用人,其中5座共用人50具;最後為(wei) 落成典禮,128坑,用活人378具。總計乙組宗廟群落用人牲641具。這就是考古為(wei) 我們(men) 展示的殷商蓋房子的情形,其陰森恐怖一如墓葬的人殉,也是用活人的生命為(wei) 建築祈求福祉,其蠻昧更不下於(yu) 墓葬殉人。

 

那麽(me) ,西周人蓋房子又如何?首先要說的是,在今長安豐(feng) 鎬和周原等地都發現過一些大型貴族住宅基址。然而,就迄今為(wei) 止的西周考古發掘而言,還未發現過建築“用人”現象。《左傳(chuan) 》說周人信奉“六畜不相為(wei) 用”的祭祀原則,看來有根據。殷修建宮室,用製造冤魂的方式為(wei) 建築物禳災祈福。那麽(me) ,周人既然放棄了殷商的做法,他們(men) 又如何為(wei) 新的建築祈求吉祥如意呢?回答是:用優(you) 美的詩篇。

 

《小雅·斯幹》篇就是這樣一首為(wei) 建築祈福的篇章。詩作於(yu) 西周宣王時期,距今近3000年了。《毛詩序》說詩篇是“宣王考室”的作品,所謂“考室”就是為(wei) 宮室落成寫(xie) 詩。詩篇第一章是這樣的:“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如竹苞(叢(cong) 生)矣,如鬆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圖謀)矣。”“秩秩斯幹”,“幹”就是澗,溪澗的澗,山澗有溪水;“秩秩”是水清澈、有波紋的樣子。房屋建築講究靠水而居,這就是詩篇表現的房屋近景。遠望,則是“幽幽南山”。“南山”是終南山,“幽幽”是在傳(chuan) 達遠看山景的感受。兩(liang) 句八字,展現的是一種優(you) 美的意境,能將讀者的心帶到心曠神怡的境地,讓人的靈魂暫時出竅,享受自然天地之美的浸潤。這樣的詩句,是身處鬼魅纏身的狀態時作不出的。蓋房子不再殺人禳災,代之以歌聲祝福,毫無疑問,這是精神在擺脫了鬼魅纏身後獲得的能力,是心靈解放的結果,是內(nei) 在文明水準提高的表現。

 

這隻是《詩經》內(nei) 涵的一部分。作為(wei) 文明進步的精神產(chan) 品,《詩經》蘊含著更多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追求。例如《關(guan) 雎》這首位列“三百篇”之首的作品,許久以來很多選本都說它是“愛情詩”,其實是似是而非。詩篇確實表達了男女情感,卻不是今天意義(yi) 上的愛情,應該是夫妻之間的恩情,相似卻不同。道理是:首先,篇中“君子”與(yu) “淑女”對舉(ju) ,不是表達“愛情”應有的口吻;其次,篇中“琴瑟”與(yu) “鍾鼓”對舉(ju) ,暗含著典禮的場合。所以,詩篇是周代婚姻“六禮”中“親(qin) 迎”一節的樂(le) 章。詩篇開始兩(liang) 句也不是景物描寫(xie) ,作為(wei) “比興(xing) ”之詞,這兩(liang) 句是說,當捕魚的候鳥來到北方河流沙洲上的時候,春天到來了,萬(wan) 物生長的季節,也該是男女結合的時候了。《關(guan) 雎》之所以被排列在《詩經》的開篇位置,是因為(wei) 它歌唱的是夫妻和諧。古人認為(wei) ,家庭是人倫(lun) 之本。好家庭是培養(yang) 社會(hui) 好成員的學校,這樣的邏輯,《論語》表述得最清楚,然而其觀念的起源,卻可上推至《詩經》的篇章。因此,《關(guan) 雎》作為(wei) 《詩經》的開篇,絕非偶然。

 

《詩經》中還有大量的農(nong) 事詩,其中許多詩描寫(xie) 了周王親(qin) 自帶領農(nong) 夫們(men) 播種和收獲的情景。這是因為(wei) ,周人相信,周家始祖後稷曾在堯舜大洪水之後,負責管理農(nong) 耕,為(wei) 天下人提供糧食,正是這樣的德行,使周家子孫繁盛並最終主宰天下。農(nong) 耕是周家所以昌盛的根基與(yu) 傳(chuan) 統,後代君王親(qin) 自下地勞作一下,就是想以此表明自己對農(nong) 耕傳(chuan) 統的重視與(yu) 遵從(cong) 。然而,《詩經》農(nong) 事詩篇的內(nei) 涵遠不止於(yu) 此。農(nong) 事詩篇,並非中國所獨有。例如,在古希臘就有赫西俄德的《工作與(yu) 時日》。仔細閱讀這樣的西方作品,可以發現中西差別十分明顯。在古代西方人眼裏,大自然是提供財富的對象。但是,在《詩經》中卻並非如此。比如,《詩經·小雅·信南山》中寫(xie) 道:“上天同雲(yun) 。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優(you) 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穀。”意思是說:上天把雲(yun) 彩聚攏起來,先是下雨下雪,怕有不足,再淅淅瀝瀝來點小小的雨霖,老天這樣做,就是為(wei) 了讓人們(men) 有個(ge) 好收成。這首農(nong) 事詩寫(xie) 出了中國人對天地的感恩之情,人與(yu) 自然不是對抗而是相助的關(guan) 係。這樣的感恩之情,發展到後來就形成了《周易》所說天地“生生之大德”的哲學觀念,代表了中國人對大自然的獨特意願。

 

《詩經》中還隱含著“家國和諧”的追求。任何國家都會(hui) 有人因國事(出差、出征等)而顧不上家庭的矛盾現象,《詩經》表現這方麵內(nei) 容的詩篇頗多。例如《周南·卷耳》,其第一章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很明顯是女子口吻的歌唱,可是第二章“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以下,又是駕車,又是喝酒,很明顯是男子之事。就是說,詩篇分明是兩(liang) 個(ge) 人各自抒發思念想家之情。因此,曆來在解釋上是“女思男”還是“男思女”分歧不休。直到戰國竹簡文獻《孔子詩論》出現,問題才有了答案。《孔子詩論》談到《卷耳》時說:“《卷耳》不知人。”“不知人”就是“不相知的人”,與(yu) 《論語·子路》“以不教民戰”的“不教民”語法同例。而“不相知”的“知”在這裏作“交流”“交接”講,即台上的兩(liang) 個(ge) 主人公沒有彼此交流。由此可知,《卷耳》的詩篇其實是男女同台演出,各表心事,卻未曾謀麵,就像後來一些戲劇中的“背躬戲”。而且,詩篇在當初就是由思念女子和在外行役的男子兩(liang) 人唱的。隻是因為(wei) 後來“著於(yu) 竹帛”,才變成了“一首詩”。這需要我們(men) 了解如下一點:原來詩篇顯示的是“禮樂(le) ”歌唱,而周人所以有男女對唱的禮樂(le) “演出”,就是希望用典禮歌詠的方式,對那些為(wei) 國家之事顧不上自己家庭生活的人們(men) 予以精神的撫慰。同時,當《卷耳》的詩篇演唱“禮樂(le) ”的場合時,也是在向那些因公而忘私的人們(men) 表達崇高敬意。其同類作用的篇章,還見於(yu) 一些戰爭(zheng) 題材的詩。這些詩篇,撥動的是社會(hui) 的心弦,修補、協調的是國家共同體(ti) 與(yu) 家庭個(ge) 體(ti) 之間的矛盾,以達到家國和諧的目的。家國的倫(lun) 理衝(chong) 突可以導致悲劇,但是,禮樂(le) 的詩篇是在盡力彌補衝(chong) 突,緩和衝(chong) 突。換言之,禮樂(le) 文化不要悲劇性衝(chong) 突的發生。這也是禮樂(le) 文化的特點。

 

這大概就是《詩經》裏的精神蘊含,是我們(men) 精神傳(chuan) 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