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錢穆作者簡介:錢穆,男,西曆一八九五年生,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yu) 忘、孤雲(yun) 。曾任小學教員、中學教員,曆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一九四九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ya) 書(shu) 院,任院長。一九六六年,移居台灣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shu) 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wei)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一九九〇年在台北逝世。著有《先秦諸子係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yi)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曆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yi) 》等。 |
先秦儒至漢儒的流變
作者:錢穆
來源:錢穆著《朱子學提綱》,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出版,2002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五日乙卯
耶穌2017年7月27日
自孔子歿後,孔門諸大弟子,分散列國,相與(yu) 傳(chuan) 揚孔子之道,其時儒學基礎已奠定。然同時反對孔子與(yu) 儒學者,亦即隨而踵起。最著者有楊墨,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然百家眾(zhong) 流,亦即繼之競興(xing) ,至荀子而有《非十二子》之篇。其所反對,不僅(jin) 百家眾(zhong) 流,即子思孟子亦在其列。當時稱儒分為(wei) 八,然惟孟荀稱大宗。
及秦人一統,始皇帝頗尚法家言。漢興(xing) ,黃老道家駸盛。其時則戰國時代之百家眾(zhong) 流,漸趨消失,惟儒道法三家鼎峙成三,然儒家言猶尚若居道法兩(liang) 家之後。至漢武帝表彰六經,罷黜百家,而儒學躋於(yu) 獨盛。然此下漢儒之學,畢竟與(yu) 先秦儒有區別。此種區別,大體(ti) 由於(yu) 雙方所處時代背景不同而引生。
戰國時代,列強紛爭(zheng) ,天下未定,百家競起,各欲揭其主張以為(wei) 一世之蘄向。先秦儒為(wei) 自身爭(zheng) 存,亦相務於(yu) 樹新義(yi) ,肆博辨。故其貢獻,主要在理想方麵者為(wei) 多。漢代統一,局麵大變,當時主要論點,在為(wei) 此天下求實際之治平。漢初君臣,來自田間,本身初無學術修養(yang) ,然深知民間疾苦,極欲與(yu) 民休息,而道家清靜無為(wei) 之說,遂乘時興(xing) 起。然無為(wei) 而治,事不可久,抑且無為(wei) 即是不治,故漢初政治,實乃一依秦舊,承續法治之軌轍。及至武帝臨(lin) 朝,董仲舒對策,力言複古更化,複古乃複周之古,更化則更秦之化。周代綿曆八百年,秦則不二世而亡,此乃曆史教訓,明白彰著。此下漢儒一般意向,均重在本曆史,言治道。欲法周,則必上本之於(yu) 六藝經典。當時謂六經起自周公而成於(yu) 孔子之手,故曰孔子為(wei) 漢製法。尊孔子,乃由於(yu) 尊周治。尊周治,則必尊周公,尊六藝。故漢武帝興(xing) 太學,立五經博士,專(zhuan) 以六藝設教,而《論語》乃與(yu) 《孝經》《爾雅》並列為(wei) 小學書(shu) 。《爾雅》乃五經之字典,而《孝經》《論語》則僅(jin) 是小學教本。《漢書(shu) ·藝文誌》上承劉向歆父子,分群書(shu) 為(wei) 七略。首六藝略,次諸子略,儒家者言居諸子略之首,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皆屬之。而孔子不與(yu) 焉。《論語》《孝經》《爾雅》則同附六藝略之後,此乃漢儒心目中之學術分野,亦可謂漢儒尊經尤重於(yu) 尊儒。史漢儒林傳(chuan) 中序列諸儒,皆起漢初,而曾思孟荀亦不預。此乃一代之新儒,以傳(chuan) 經言治為(wei) 業(ye) ,與(yu) 戰國諸儒之以明道作人為(wei) 唱者,畸輕畸重之間有不同。此一區別,首當明辨。換言之,先秦儒在漢儒心目中,亦屬百家言。漢儒傳(chuan) 經,乃即所謂王官之學,一則主張於(yu) 朝廷,一則興(xing) 起於(yu) 田野,其為(wei) 不同,顯然可知。
漢儒固若無偉(wei) 大特創之政治理想,亦若無偉(wei) 大傑出之政治人物,然而定法製,垂規模,坐而言,即繼以起而行。兩(liang) 漢郅治,永為(wei) 後世稱羨而效法。漢儒之功,要為(wei) 不可否認。
漢儒言治道,必本之於(yu) 經術,而經籍之整理,事亦不易。先秦儒如孟子荀卿,雖亦時時稱引詩書(shu) ,然僅(jin) 止於(yu) 隨所意欲而加稱引,非求於(yu) 經籍有通體(ti) 之發揮。秦火以後,經籍殘缺。漢儒治經之功,一則曰纂輯,再則曰訓詁,又後而有章句,始於(yu) 全經逐章逐句,一一解釋。其間容多未是,又複各家之說不同,未能會(hui) 歸一致。然而漢儒治經之功,亦要為(wei) 不可沒。
今再綜合言之,漢儒之為(wei) 功於(yu) 當時者,一為(wei) 治道之實績,一為(wei) 傳(chuan) 經之專(zhuan) 業(ye) 。又複漸分兩(liang) 途,一則專(zhuan) 務治術,一則專(zhuan) 守經業(ye) 。迄於(yu) 東(dong) 漢季世,朝政不綱,治道日替,務於(yu) 治術之儒,日失其職,而專(zhuan) 一經業(ye) 之儒,退處在野,乃大為(wei) 一世所仰重。如許慎馬融鄭玄諸人,亦永為(wei) 後世治經之宗師。然若謂漢儒功在傳(chuan) 經,而忽其言治,則終為(wei) 得其一而失其一,無當於(yu) 漢儒之大全。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