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的書(shu) 院思想及其現實意義(yi)
作者:高雷(弘正書(shu) 院)
來源:《斯文:張栻、儒學與(yu) 家國建構》,周景耀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5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四日甲寅
耶穌2017年7月26日
一
教,乃教育之義(yi) 。中國儒釋道三大教,各有規範完整的修學體(ti) 係和場所,在儒家叫書(shu) 院,在佛家叫禪林,道家稱為(wei) 別院。
書(shu) 院始於(yu) 唐、興(xing) 於(yu) 宋、亡於(yu) 清,存在了大約一千多年。通常認為(wei) 書(shu) 院有別於(yu) 官學的另一種教育係統,是學者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但最早的書(shu) 院卻是官辦。為(wei) 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東(dong) 都洛陽的麗(li) 正書(shu) 院。但是那是的書(shu) 院應該叫修書(shu) 院,也就是修書(shu) 而不講學。宋代書(shu) 院的興(xing) 起是始於(yu) 範仲淹執掌南都府學,特別是慶曆新政之後,出現了四大書(shu) 院,分別是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shu) 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shu) 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shu) 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shu) 院。到了南宋更盛,是書(shu) 院發展的高峰時期,書(shu) 院製度更加完善,各延大儒主持,成為(wei) 理學書(shu) 院。南宋理學家常常居於(yu) 書(shu) 院講學,一方麵傳(chuan) 播學術思想,另一方麵加強學術研究。這時候的書(shu) 院,這些書(shu) 院產(chan) 生於(yu) 宋代文化,也回饋宋代文化以豐(feng) 厚的底蘊,深邃的思想、恢宏的氣勢、絢麗(li) 的色彩,把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推向了高峰。其豐(feng) 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多變的辦學方針,也為(wei) 後世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其中,最為(wei) 璀璨奪目的是張栻主教之後的嶽麓書(shu) 院。
嶽麓書(shu) 院,北宋開寶九年(967)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是名副其實的千年書(shu) 院。而且是官方性質的書(shu) 院。《宋史·尹穀傳(chuan) 》雲(yun) :"初,潭士以居學肄業(ye) 為(wei) 重。州學生月試積分高等,升湘西嶽麓書(shu) 院生;又積分高等,升嶽麓精舍生。潭人號為(wei) 三學生。兵興(xing) 時,三學生聚居州學,猶不廢業(ye) "。"湘西嶽麓書(shu) 院"指湘西書(shu) 院, "嶽麓精舍"即指嶽麓書(shu) 院"。可見,"三學"中,嶽麓書(shu) 院為(wei) 最高學府。可見嶽麓書(shu) 院之地位,而嶽麓書(shu) 院興(xing) 於(yu) 宣公張栻。張栻創建城南書(shu) 院,主講嶽麓書(shu) 院,長達八年。湖湘學派就這一時期達到頂峰天下學子“以不得卒業(ye) 於(yu) 湖湘為(wei) 恨”,嶽麓書(shu) 院成為(wei) 書(shu) 院翹楚。
張栻(1133年 --1180)字敬夫,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主教嶽麓書(shu) 院,從(cong) 學者達數千人,成為(wei) 一代學宗。其學自成一派,與(yu) 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dong) 南三賢"。
張栻的有大成就一是得益於(yu) 家學,張栻六歲得父親(qin) 張浚親(qin) 自教授《周易》,格局廣大,思想深邃。二是書(shu) 院教育。因此對書(shu) 院擁有感情,30歲時,創建城南書(shu) 院,後來又主講嶽麓書(shu) 院,為(wei) 官後,對於(yu) 舉(ju) 辦書(shu) 院、發展教育造就人才極為(wei) 重視。張栻每到一地,即大力興(xing) 學。
從(cong) 張栻的教學目的、內(nei) 容和方法中看,張栻是與(yu) 時俱進的教育方針。以“傳(chuan) 道濟民”為(wei) 教學宗旨從(cong) 實用出發,培養(yang) 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各種人才,為(wei) 後世的書(shu) 院的發展提供了經驗。
張栻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應在他寫(xie) 的一些學記中,裏麵提出辦學的主張,認為(wei) 人人都是可以教育的,“良才美質,何世無之。”反對教育淪為(wei) 閑聊的談資、升官發財的手段、搬弄文字的遊戲。“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wei) 決(jue) 科利祿計乎?豈特使子習(xi) 為(wei) 言語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chuan) 道而濟斯民也”。明確提出教育是為(wei) 了傳(chuan) 道濟民,確立了書(shu) 院的人才培養(yang) 目標。
在教育方法上繼承發展了《大學》的教育方法,提出“為(wei) 之則有其序,教之則有方。故先使之從(cong) 事於(yu) 小學,習(xi) 乎六藝之節,講可以乎為(wei) 弟子之禮,而躬乎灑掃應對進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侖(lun) 之間,優(you) 遊於(yu) 弦歌誦讀之際”。強調學習(xi) 必須循序漸進,“使學者知夫儒學之真,求之有道,進之有序,以免於(yu) 異端之歸”。反對學習(xi) 上的急攻冒進。主張“學思並進”,他本人更是一生躬行實踐,賢士風範。
二
張栻的書(shu) 院建設思想難得一窺,隻能從(cong) 一些曆史文獻和張栻的其他論述中慢慢梳理。
(一)書(shu) 院教育在回歸本心
儒家講人人皆可成為(wei) 堯舜等聖人。道家認為(wei) 人人皆可成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的人,內(nei) 外無欺,表裏合一,即是真人。佛家講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地眾(zhong) 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教育的目標是歸位一個(ge) 好人,張栻指出“天地位而人生乎其中,其所以為(wei) 人之道者,以其有父子之親(qin) ,長幼之序,夫婦之別,而又有君臣之義(yi) ,朋友之信也,是五者,天之所命而非人之所能為(wei) ,有是性則具是道,初不以為(wei) 聖愚而損益也,聖人能盡其性,故為(wei) 人倫(lun) 之至,眾(zhong) 人則有蔽奪而論失之耳。雖然,亦豈不可及哉?聖人有教焉,所以化其欲而反其初也。”教育不應該是培養(yang) 一個(ge) 能人,而是應該首先培養(yang) 一個(ge) 好人。然而好人不是培養(yang) 出來的,而是每個(ge) 人天生都是一個(ge) 善良的人,因此,教育首先就是不要去汙染一個(ge) 生來的好人。
(二)書(shu) 院當有明師教團
宋紹興(xing) 三十一年(1161年),張栻經胡宏指點,學業(ye) 大進,道心大增,由衡山到長沙,築城南書(shu) 院於(yu) 妙高峰,以居學者。當時他才30歲。1161至1169年,張栻為(wei) 城南書(shu) 院山長。
整個(ge) 書(shu) 院舊跡寬闊,“屋宇三十一所,基地園土二十六處”,“黌舍廣輪,亦占地約十數畝(mu) 之多”。書(shu) 院有監院、講堂、蘭(lan) 芷升庭及書(shu) 房6齋(左邊為(wei) 居業(ye) 齋、進德齋、主敬齋、存誠齋,右邊為(wei) 正誼齋、明道齋)120間。為(wei) 昌明孔孟儒學,書(shu) 院左側(ce) 建有一聖廟。當時書(shu) 院以“十景”揚名,即書(shu) 樓、蒙軒、月榭、麗(li) 澤堂、卷雲(yun) 亭、南阜、納湖、琮穀、聽雨舫、采菱舟。“十景”外,還有東(dong) 渚、詠歸橋、船齋、蘭(lan) 澗、山齋、石瀨、柳堤、濯清亭、西嶼、梅堤等勝跡。可見,頗具規模。
然而,張栻在《孟子說·序》中寫(xie) 道:“歲在戊子(乾道四年即1168年),栻與(yu) 二三學者講誦於(yu) 長沙之私塾(指城南書(shu) 院)。這時張栻創辦城南書(shu) 院已經第七個(ge) 年頭了,卻隻有兩(liang) 三名學者。
隆興(xing) 二年(1164),張栻又兼任嶽麓書(shu) 院主講。此後5年間,他往來於(yu) 城南和嶽麓兩(liang) 書(shu) 院間。朱熹:“潭州故有嶽麓書(shu) 院,公(指劉珙)一新之,養(yang) 士數十人(二十),屬張栻時往遊焉,與(yu) 論《大學》次第,以開學者於(yu) 公私義(yi) 利之間,聞者風動。”嶽麓書(shu) 院名滿天下,天下學子“以不得卒業(ye) 湖湘為(wei) 恨”,但是教師團隊也並不龐大。
可見,張栻對於(yu) 書(shu) 院的教師團隊的要求是非常嚴(yan) 格的。
首先,不是一言堂,而是組建教學團隊,張栻指出《論語解》、《孟子說》教學團隊碰撞出來的,不是他自己一個(ge) 人見解;
其次,不盲目追求規模效益,控製教師人數。
第三,不沽名釣譽,主教嶽麓書(shu) 院多年,實為(wei) 山長而不就。
(三)書(shu) 院當講學傳(chuan) 道
“是以古人之教,有小學,有大學,自灑掃應對而上,使之循循而進。”從(cong) 孔子到民國,中國所有的私塾、官學,是一對一的“上書(shu) ”式的上課模式。老師從(cong) 來不會(hui) 麵對兩(liang) 個(ge) 以上的學生講課。上大課隻在“會(hui) 講”,也就是討論課。
書(shu) 院與(yu) 蒙館、學館不同,它屬於(yu) 大齡化精英教育,講學為(wei) 書(shu) 院的主要授課方式。是一種至高而下的單向流動。張栻的講學覆蓋範圍廣,卻可以不離傳(chuan) 道濟斯民的教學宗旨。正如他的博約相須,博而後約的觀點。他指出:“博與(yu) 約實相須,非博無以致其約,而非約無以居其博。故約我以禮,必先博以文。蓋天下之事眾(zhong) 矣,非一二而窮之,則無以極其理之著,然所謂窮理者,貴乎能有諸己者而已。在己習(xi) 之偏,意在私亦不一矣,非反而自克,則無以會(hui) 其理之歸,博文而約禮,聖人之所以教人與(yu) 學者之所當從(cong) 事焉者,亦無越乎此矣。”
(四)書(shu) 院當重視教研
張栻注重教學與(yu) 教研並舉(ju) ,改變了原來書(shu) 院隻是單一教學。
理學,是諸子哲學特別是儒、釋、道三教三位一體(ti) 的兼納融合形式,討論的內(nei) 容為(wei) 大多為(wei) 義(yi) 理,故稱為(wei) 理學。
張栻對《論語》《孟子》的講授極少專(zhuan) 門對字、詞進行訓釋,不強調文字訓詁,而是專(zhuan) 注於(yu) 闡發義(yi) 理,闡發性與(yu) 天道,這些創造性的闡釋,後來形成了張栻的大作《論語解》、《孟子說》,作為(wei) 書(shu) 院的主要教材。
(五)書(shu) 院當尚武成風
宋朝從(cong)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重文輕武,文化高度繁榮,但軍(jun) 事不濟,才有靖康之難。
文事必有武備,張栻父親(qin) 張浚為(wei) 南宋宰相,中興(xing) 名臣,抗金名將。在宋高宗、孝宗兩(liang) 朝供職,張浚力主抗金,愛國名將,一生誌在恢複中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yi) 政治家和軍(jun) 事家,雖屢遭排斥打擊,卻矢誌不移,貶謫二十年,卻心在社稷。張栻隨侍左右,耳濡目染,深受影響。紹興(xing) 三十一年(1161)金軍(jun) 南侵,張浚在遭貶二十年後重被起用,北伐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斥,途中得疾而逝。張浚病至彌留之際,仍不忘對其子的教育。:“吾嚐相國,不能恢複中原,盡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歸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張栻牢記父的遺誌,力主抗戰。
受此影響,張栻教學強調兵法軍(jun) 事,後來湘西精舍嶽麓書(shu) 院諸生,為(wei) 抵禦元軍(jun) 入侵,守城抗敵,城陷,五百餘(yu) 名嶽麓書(shu) 院的學生全部殉難。何等悲壯!
三
書(shu) 院的繁榮象征著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意味著社會(hui) 的繁榮。當今中國,東(dong) 風日漸,數年間,各地紛紛湧現出大量書(shu) 院,且不論這些書(shu) 院的質量水平如何,但從(cong) 數量上就可以反映出目前國人對於(yu) 文化的急切需求。作為(wei) 熱愛國學文化的人,都感受到中國書(shu) 院蘇醒的力量,看到國學和傳(chuan) 統文化得以傳(chuan) 承的希望。
筆者十一年前離開原單位準備創立書(shu) 院,全國奔走學習(xi) ,等待時機,終於(yu) 在兩(liang) 年前,因緣際會(hui) ,得建弘正書(shu) 院於(yu) 德陽,得到德陽各級領導和同仁的大力支持。
書(shu) 院貫徹張栻創辦書(shu) 院的思想,以“弘道養(yang) 正”為(wei) 宗旨,以“文以啟智,武以強身,學貫中西,道冠古今”為(wei) 教學教育目標。
(一)匡扶國政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形成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其尊道崇德、依仁好禮、自強不息、和睦友善、兼容並包之精神,代有擔承。
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xing) ,社會(hui) 秩序混亂(luan) ,國家強調依法治國是真知灼見,猶如戰亂(luan) 中的初立的秦國,可以是國家在短短幾十年裏強大起來。因此,筆者大學和研究生讀的也都是法學專(zhuan) 業(ye) 。
但是,當國家發展到一定時候,就要開始著力強調強調德主刑輔,和傳(chuan) 統社會(hui) 一般,以德為(wei) 先,文明執法。這也就是國家現在為(wei) 什麽(me) 如此強調國學教育的原因。
德陽居四川盆地,是古蜀文明所衍之地。自古地靈人傑,具有濃厚的曆史底蘊、厚重的人文素質與(yu) 發達的重工業(ye) 基礎,被譽為(wei) “川西明珠””。域內(nei) 具有多項光耀中華的曆史文化遺跡。古蜀文明三星堆、一門三孝薑公祠、南軒故裏綿竹南軒祠、忠義(yi) 三國之龐統祠、雙忠祠、禪宗大德馬祖故裏什邡、道家淨明派祖庭玉皇觀……。所有這些曆史資源就是當地珍貴的文化名片。德陽政府下大力氣發掘曆史文化資源,提出文化強市的口號。
弘正書(shu) 院積極地給政府建言獻策,積極主動承擔有利於(yu) 國計民生的活動的策劃和執行。很多大型活動都得到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支持。比如2015年張軾思想與(yu) 民族複興(xing) 學術研討會(hui) 、孝泉百年上九會(hui) 、德陽文廟新春文化遊園會(hui) 等。這些活動繁榮的當地文化事業(ye) ,讓當地市民通過“走近文化”,進而“走進文化”。
(二)講學傳(chuan) 道
中華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政府、學校、團體(ti) 、民間有識之士甚多。弘正書(shu) 院繼承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講學明義(yi) 之功能,兩(liang) 年來在東(dong) 湖山(古鳳翥山)公益講學近200場。內(nei) 容涉及《大學》、《中庸》、《論語》、《心經》、《黃帝內(nei) 經》、《孫子兵法》、《對聯詩話》等,利益6000餘(yu) 人次。
“聖人有教焉,所以化其欲而反其初也。”
(三)教研立書(shu)
學習(xi) 張栻注重教學與(yu) 教研並舉(ju) 的做法,弘正書(shu) 院特別注重教學研究,結合專(zhuan) 家智慧,反複論證推敲,積極出版書(shu) 籍,內(nei) 容涵蓋幼兒(er) 啟蒙、書(shu) 法、古琴、武學、外語。
編輯出版圖書(shu) 有《聲律啟蒙》(字圖雙語有聲版,全30冊(ce) )、《太極拳道》(中英文版)、《琴道》(中英文版)、《黃自元九十二法字帖》(歐楷中英文版)、《考我吧(英語語法)》(教輔)、《考我吧(文言詞句)》(教輔)。
(四)服務官學
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是混齡的一對一的啟發式教育,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以培養(yang) 出大量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師。考試內(nei) 容主要考思想見地,學就通識,為(wei) 將來成為(wei) 專(zhuan) 才築基固本。
現在的教育方式是西式的同齡一刀切教育,要求所有學生同時參加同一個(ge) 考試。且考試內(nei) 容多為(wei) 基礎知識,無法反映人的思想見識,作為(wei) 基礎教育方式是可以的,但是培養(yang) 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欠缺很多。
弘正書(shu) 院花費十餘(yu) 年時間摸索在新的環境下的教育培養(yang) 模式,提供給官學做參考,在德陽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德陽文廟啟動“中國小聖賢”國學雙語培養(yang) 計劃。從(cong) 禮、文、武、藝等方麵培養(yang) 學人。通過學人在德陽文廟的定期展演向社會(hui) 展示教學成果。教學內(nei) 容包括,禮學的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禮;文學的聲律啟蒙、字課圖說、古文觀止;武學的拳劍棍槍、弓馬騎射;藝術的琴棋書(shu) 茶。
在傳(chuan) 統教育中,家學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家長文化素養(yang) 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張浚的成長得益於(yu) 父親(qin) 張鹹的賢名和和母親(qin) 計氏夫人的教導,張栻的成就得益於(yu) 父親(qin) 的啟蒙與(yu) 教導。
以此為(wei) 鑒,弘正書(shu) 院建立了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參與(yu) 學人的家長每周參加一次“國學經典導讀”的學習(xi) ,內(nei) 容包括諸子百家思想。並且將講記匯編成冊(ce) ,免費定期向公眾(zhong) 傳(chuan) 播。
(五)以武演道
張栻注重武學培養(yang) ,這不僅(jin) 體(ti) 現“有文事必有武備”的傳(chuan) 統儒學要求,也與(yu) 南宋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所麵臨(lin) 的亡國之危有關(guan) 。富國強兵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都是適用之舉(ju) 。另一方麵,“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er) 氣壯,胸中吐萬(wan) 丈長虹。”是傳(chuan) 統對男女陰陽的描述,遺憾的是,時下社會(hui) 男性的陽剛之氣表現不足。
弘正書(shu) 院注重學人武學方麵培養(yang) ,以武演道,不僅(jin) 教授學人武術,而且在德陽文廟每周日擺設太極傳(chuan) 統功力擂台賽,講授傳(chuan) 統射禮弓道,以這種民眾(zhong) 參與(yu) 度高的的方式,傳(chuan) 播武學文化。
結語
弘揚南軒思想,實現民族複興(xing) 。張栻思想時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輝,給予我們(men) 無盡的思想資源,弘正書(shu) 院和其他同仁一樣,諸多努力,隻希望效法先賢,合同道之力,乘漢學大興(xing) 之勢,勉力而為(wei) 。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