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俞榮根作者簡介:俞榮根,男,西元1943年生,浙江諸暨人。曾任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兼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儒家法思想通論》《儒言治世——儒學的治國之術》《道統與(yu) 法統》《禮法中國:重新認識中華法係》等十多種學術專(zhuan) 著。 |
原標題《中道:傳(chuan) 統良法善治之道》
作者:俞榮根(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四日乙巳
耶穌2017年7月17日
對一個(ge) 國家和社會(hui) 而言,法是用來建立和保持秩序的。中國西周時代有位史伯說得好:“和實生物”。這“物”,指的是萬(wan) 事萬(wan) 物,“法”當然在內(nei) 。“和實生物”也包含“和實生法”。
《中庸》論曰:“中”為(wei) “天下之大本”,“和”為(wei) “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又說:“從(cong) 容中道,聖人也。”朱熹在其《中庸章句序》中明確指出,中道就是傳(chuan) 自堯舜的“道統”。這也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一種精神。周金銘文中已多見“中”字,《尚書(shu) ·呂刑》篇中的“中”字基本上都是講求禮法,刑罰要公正、適當。可見,“中”一開始就與(yu) 政治法製相關(guan) 。
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為(wei) 幾個(ge) 方麵:以禮法為(wei) 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為(wei) 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為(wei) 良法善治之政,以鄉(xiang) 治為(wei) 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罰為(wei) 良法善治之劍。“中道”可以說一以貫之於(yu) 這幾方麵之中,成為(wei) 傳(chuan) 統中華法係的“法統”。
傳(chuan) 統中華法係中的“中道”可以從(cong) 三個(ge) 方麵來理解。
一是“中和”。禮之用,和為(wei) 貴。“和”是“中道”的基本涵義(yi) 。前述“和實生物”“和實生法”也是這個(ge) 意思。和諧、和合、和衷共濟、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詞。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鄭玄釋“中庸”雲(yun) :“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wei) 用也。”儒家將自然、社會(hui) 與(yu) 人看成一個(ge) 相互聯係、生生不息的大係統,“中和”便是這個(ge) 係統存在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一種基本狀態。人與(yu) 人之間、家與(yu) 家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乃至人與(yu) 自然之間、天人之間,都是和為(wei) 貴。這種觀念深深地滲入到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對於(yu) 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立法偏私、出入人罪等等,古人將其斥為(wei) 惡法、敗法、非法之法,皆因這些法背離了中和、中道。法是一定社會(hui) 關(guan) 係的調節器、穩定器,它所維護的是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平衡、穩定。穩定性是法的基本屬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統合、求和諧、求穩定的價(jia) 值取向正與(yu) 法的這一屬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適當、適度、公平、準確、不輕不重、不偏不倚等內(nei) 涵。正,意為(wei) 端正、公正、合規矩。程子雲(yun)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見,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頗是中道的又一基本義(yi) ,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義(yi) 。這也正是法的基本價(jia) 值和屬性。
孔子主張博施濟眾(zhong) 、忠恕愛人、立人達人,反對聚斂和不教而殺;認為(wei) 治國理民重在導德齊禮、寬猛相濟;要求統治者“使民以時”,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強調執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規範,秉公辦事。從(cong) 這些主張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體(ti) 現了公平、正義(yi) 的價(jia) 值。
三是“時中”。如果前麵兩(liang) 層講的是靜態的中道,那麽(me) ,這裏講的就是動態的中道。“中和”的穩定、和諧、平衡、秩序,“中正”的適宜、公平、公正,不是絕對不變、靜止不動,也不是因循守舊、掩蓋矛盾,而是在動中求穩、在變中求衡、在發展中求正。這一原則可稱之為(wei) “時中”。時中,就是依“時”而處“中”。“時”是流變不居,“中”是持守正道。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按照社會(hui) 發展、時代前進和事物變化的實際情勢去把握正確之道。“時中”絕非與(yu) 時俯仰、隨波逐流、媚世取容的處世哲學。“時中”包含著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等一係列價(jia) 值判斷和政治藝術,強調始終堅持原則,保持“中道”,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孔子有夏禮、殷禮、周禮相與(yu) “損益”之說。“損益”,就是權時而處中。一方麵,“國家製為(wei) 刑書(shu) ,當有一定之製”;另一方麵,法必須“隨時世而變易”,“因前人之故典而開一代之新規”,方可得“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之精義(yi) 。可見,中國傳(chuan) 統的中道蘊含著高深智慧。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