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西高腔,渺遠悠揚 —— 安徽師大誌願者探尋國家首批非遺
作者:闞薇薇、淩韻梅
來源: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一日壬寅
耶穌2017年7月14日
“你們(men) 大學生關(guan) 注到嶽西高腔,我很激動。提到安慶,大部分人隻知黃梅戲,可咱的高腔,不差呀,不能失傳(chuan) 了啊。”五河鎮關(guan) 工委主任,義(yi) 務傳(chuan) 播嶽西高腔的王學鈿老先生深情地說。在響澗幽穀的大別山深處,流傳(chuan) 著一種曆史悠久、底蘊深厚、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的戲曲形式——嶽西高腔。2017年7月1日,安徽師大文學院赴菖蒲創意寫(xie) 作教學實踐團隊的誌願者們(men) 前往安徽省嶽西縣五河鎮,走訪了五河高腔劇社,於(yu) 高腔藝人渺遠悠揚的古音裏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嶽西高腔傳(chuan) 承中心藝術顧問汪同元、傳(chuan) 承中心副主任程文件,特意從(cong) 縣城趕來與(yu) 誌願者交流,為(wei) 誌願者詳細介紹了嶽西高腔。
總有一些事記掛在心頭
嶽西高腔於(yu) 2006年5月正式被國務院列為(wei)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其聲腔承襲於(yu) 明代古青陽腔,已有300多年曆史。2010年,嶽西縣政府成立了嶽西高腔傳(chuan) 承中心,秉承著“全麵保護,活態傳(chuan) 承”的工作方針,以期對高腔文化進行挖掘、保護與(yu) 發揚。
如今已75歲高齡的汪同元老人是嶽西高腔傳(chuan) 承中心藝術顧問,他致力於(yu) 嶽西高腔的研究已有30餘(yu) 年。在向誌願者們(men) 介紹嶽西高腔的“前世今生”時,老人家滔滔不絕,妙語連珠,淳樸的笑容裏洋溢著滿滿的驕傲與(yu) 自豪。“嶽西高腔可是中國傳(chuan) 統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必須好好傳(chuan) 承與(yu) 發揚才行”。為(wei) 了收集整理有關(guan) 嶽西高腔的第一手資料,汪老奔波於(yu) 嶽西縣的各個(ge) 鄉(xiang) 鎮走訪高腔藝人、查找文獻資料,並把收集到的鮮活資料進行整理編輯,出版了《中國嶽西高腔劇目集成》和《中國嶽西高腔音樂(le) 集成》兩(liang) 本書(shu) ,為(wei) 嶽西高腔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承保留了珍貴的學術資料,做出了巨大貢獻。
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是責任,也是使命。在提到有一次觀看少兒(er) 高腔表演時,汪同元老人欣慰地說:“那些小伢們(men) 一板一眼地唱著嶽西高腔,唱得很好聽哇,這樣真好。”五河高腔劇社的王主任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希望當代青年大學生也能加入到保護嶽西高腔藝術的行動中來,向社會(hui) 宣傳(chuan) 推廣嶽西高腔。傳(chuan) 承中心程主任特意邀請老藝人為(wei) 誌願者們(men) 現場演繹,呼籲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和保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讓這存儲(chu) 著明清戲曲文化密碼的古老高腔薪火相傳(chuan) ,生生不息。
總有一些人在引吭高歌
綿長古韻,承載厚重文化;低吟淺唱,演繹百味人生。五河高腔劇社圍鼓班的老藝人都是耕作於(yu) 田間地頭的普通農(nong) 民,因為(wei) 從(cong) 小聽著高腔長大,內(nei) 心充滿著對嶽西高腔無比的熱愛與(yu) 眷戀。農(nong) 忙時節,他們(men) 播種耕耘,在鄉(xiang) 野間感受這片土地厚重的曆史;趁著農(nong) 閑,他們(men) 自發在鎮文化站進行高腔排練,一遍一遍,不厭其煩,並義(yi) 務進行多場演出,其情至深,其行至偉(wei) 。在那宛轉悠揚的芳菲古韻中,流淌著一輩又一輩高腔藝人堅守的血液。
“要傳(chuan) 承嶽西高腔,關(guan) 鍵要選好傳(chuan) 承人,打造一支熱愛高腔藝術、肯為(wei) 之奮鬥的隊伍。”傳(chuan) 承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使命,為(wei) 了讓年輕的一代也能感受到高腔原汁原味的文化魅力,村裏的老藝人們(men) 開始著力培養(yang) 新一批高腔藝人。在訪問結束後,老藝人們(men) 為(wei) 誌願者表演了嶽西高腔“喜曲”的代表劇目《天官賜福》,在鏗鏘有力的圍鼓打擊聲中,老藝人們(men) 圍坐在一起,用原生態的方言演唱著故事,訴說著曆史,流暢和諧又質樸古拙。接著,一位青年女藝人也演唱了“彩唱”的代表劇目《拜月》,聲音輕柔,唱詞優(you) 美,身姿妙曼,盈盈吳語令在場的人都聽得如癡如醉。
總有一些問題值得深思
嶽西高腔經曆過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它像一條紐帶,一頭連接著過去,一頭連接著現在與(yu) 未來。近年來,隨著嶽西高腔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重大戰略機遇,嶽西縣大力推進“文化活縣”戰略,協同社會(hui) 各界文藝工作者和高腔藝人對嶽西高腔進行了一係列搶救與(yu) 保護措施。嶽西高腔史上首部劇目集成《中國嶽西高腔劇目集成》公開出版發行,將劇本和唱詞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並先後組建了12家民間高腔劇社,如五河高腔劇社、田頭中心高腔劇社和五河“聚合堂”高腔劇社等。
與(yu) 此同時,政府創新高腔演出與(yu) 宣傳(chuan) 形式,在五河、中關(guan) 、田頭、巍嶺等地,高腔戲被搬上舞台,成為(wei) 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由嶽西縣高腔傳(chuan) 承中心發起的“送戲曲進校園”、“民生工程送戲下鄉(xiang) ”等文化工程項目,在全縣、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nei) 都進行了嶽西高腔的表演與(yu) 宣傳(chuan) 。此外,借助文化部信息共享工程的政策,創辦“嶽西高腔網”,建設嶽西高腔傳(chuan) 承保護基地、嶽西高腔保護園,采取多種措施讓嶽西高腔走出大別山,走出安徽,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去了解與(yu) 感受嶽西高腔的獨特魅力。
然而,嶽西高腔雖然得到了廣泛的關(guan) 注,但其發展現狀卻不容樂(le) 觀。一方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越來越豐(feng) 富多彩,嶽西高腔的演出形式卻仍以保留原始唱腔為(wei) 主,愛好高腔的多為(wei) 中老年人,受眾(zhong) 偏少;另一方麵,單一的藝術形式導致在多元文化熏陶下長大的年輕一代對傳(chuan) 統的嶽西高腔不感興(xing) 趣,願意去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承的更是寥寥無幾,隨著老一輩藝人年紀漸大或者離世,出現了許多劇目無人會(hui) 唱、無人會(hui) 演的令人心痛的局麵。如何在時代浪潮的衝(chong) 擊下讓這芳菲古韻煥發新的生機,長路漫漫,仍然需要社會(hui) 公眾(zhong) 共同努力。
一曲升平歌大有,萬(wan) 家歡樂(le) 唱高腔。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戲曲文化的瑰寶,嶽西高腔值得更好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同時,這也給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提出了更多的思考與(yu) 挑戰。保護嶽西高腔,保護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一直在路上。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