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齊勇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
國學與(yu) 文化軟實力
作者:郭齊勇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文化軟實力研究》創刊號2016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五日丙甲
耶穌2017年7月8日
摘要:國學包羅至廣,主要應弘揚其中的文化價(jia) 值和民族精神。國學養(yang) 育人的心靈,有諸多關(guan) 於(yu) 修身成德、培養(yang) 君子人格的內(nei) 容。“仁、義(yi) 、禮、智、信”“五常”等德目具有草根性,是兩(liang) 千多年來曆朝曆代誌士仁人與(yu) 普通老百姓內(nei) 在的生活信念與(yu) “日用而不知”的道德律令,在當代社會(hui) 仍然起著作用。
國學中又有豐(feng) 富的社會(hui) 與(yu) 國家治理的經驗與(yu) 智慧,如富民教民,製民恒產(chan) ,禮樂(le) 刑政的相互配置,擴大社會(hui) 空間,提倡社會(hui) 自治,重視道德教化與(yu) 民間信仰的培植等,值得借鑒。國學內(nei) 在精神正在回複到我國廣大城鄉(xiang) 的家庭、小區、鄉(xiang) 村、學校、企業(ye) 、機關(guan) ,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精神價(jia) 值慢慢地內(nei) 在化,重新成為(wei) 中國人的內(nei) 在的心靈。這關(guan) 涉到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倫(lun) 理共識與(yu) 終極關(guan) 懷。國學就是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的重建,尤其是其價(jia) 值係統的主體(ti) 性的彰顯,不僅(jin) 僅(jin) 有助於(yu) 國民的文化認同與(yu) 凝聚力的增強,尤其可以給現代世界提供新的營養(yang) 。
關(guan) 鍵詞:國學 儒學 文化軟實力 社會(hui) 治理 文化認同 倫(lun) 理共識
黨(dang) 的十七大、十八大政治報告都強調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問題,肯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大意義(yi) ,認定“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2013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四個(ge) 講清楚”,其中之一即是:“講清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軟實力”的概念由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於(yu) 1990年提出,軟實力概念有兩(liang) 層主要含義(yi) :第一是文化吸引力,與(yu) 之相關(guan) 聯的一個(ge) 概念是價(jia) 值觀的吸引力;第二是遊戲規則和標準的製定能力。能夠參與(yu) 規則的製定,就可認定為(wei) 有這方麵的軟實力。
具體(ti) 說來,軟實力主要包括文化、意識形態、製度安排和外交事務的影響力等。我們(men) 重視的主要是文化價(jia) 值觀念與(yu) 信仰係統對國民的凝聚與(yu) 提升的功能問題。
什麽(me) 是國學?國學與(yu) 文化軟實力有什麽(me) 關(guan) 係?國學與(yu) 當代中國社會(hui) 及人心的安立有什麽(me) 關(guan) 係?本文擬略加闡述,就教於(yu) 方家。
國學不僅(jin) 僅(jin) 是學問或學術的概念,而且還是民族性與(yu) 民族魂的概念
簡單地說,國學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通稱。中華各民族從(cong) 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與(yu) 時代的蒙學讀物、習(xi) 俗、禮儀(yi) 、語言、文字、天學、地學、農(nong) 學、醫學、工藝、建築、數學與(yu) 數術方伎、音樂(le) 、舞蹈、戲劇、詩詞歌賦、琴棋書(shu) 畫、思想、心理、信念、宗教、政治、倫(lun) 理等,都在國學的範圍之內(nei) 。
這麽(me) 說來,國學是無所不包的了。的確,國學的內(nei) 容包羅至廣,但我們(men) 還是可以作一點分梳。
大體(ti) 上說,國學有四個(ge) 層麵。
第一是常識層麵,即國學的ABC。例如稱謂、謙詞等。
第二是學術與(yu) 技藝的層麵,即傳(chuan) 統文化各門類各方麵,包括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chuan) 統之傳(chuan) 承,比較專(zhuan) 門。
第三是道德價(jia) 值與(yu) 人生意義(yi) 的層麵,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價(jia) 值,培養(yang) 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
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國魂與(yu) 族魂的層麵。
國學按傳(chuan) 統圖書(shu) 與(yu) 學術之分類有經、史、子、集四部,或義(yi) 理、考據、辭章、經世之學的諸路向。國學的核心價(jia) 值在第三、第四層麵。
從(cong) 清末留亡日本的誌士仁人使用“國學”這一名稱開始,國學的內(nei) 核主要指國家民族曆史文化的根本精神價(jia) 值。
在國勢日頹、民族危亡之時,章太炎說:
“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zheng) 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xing) 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xing) 起,即將影響於(yu) 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wei) 尤岌岌乎?”[1]
鄧實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wei) 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yu) 有國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2]
也就是說,國學不僅(jin) 僅(jin) 是學問或學術的概念,而且還是民族性與(yu) 民族魂的概念。
國學雖不等於(yu) 儒學,但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從(cong) 近代仁人誌士借助日本的“國學”概念,來應對西學開始,在他們(men) 心目中,“學亡則亡國,國亡則亡族”,麵對東(dong) 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他們(men) 試圖以保文化學術來救國家民族。
梁啟超積極引進西學,然而對於(yu) 國人鄙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chuan) 統卻心懷憂慮。
他說:“吾不患外國學術思想之不輸入,吾惟患本國學術思想之不發明……凡一國之立於(yu) 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質。欲自善其國者,不可不於(yu) 此特質焉,淬厲之而增長之……不然,脫崇拜古人之奴隸性,而複生出一種崇拜外人、蔑視本族之奴隸性,吾懼其得不償(chang) 失也。”[3]
也就是說,我們(men) 不能從(cong) 盲目崇拜古人轉向盲目崇拜洋人,以為(wei) 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都是糟粕,中國百事不如人。
其實,國學是開放的,包含了曆朝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來各種文化。我們(men) 不能把國學狹隘化。
第一,國學不隻是漢民族的學術文化,它包含了曆史上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學術文化及其與(yu) 漢民族的交流史。漢字記載的文獻中也包含了不少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料。
第二,國學不隻是上層精英傳(chuan) 統,還包括小傳(chuan) 統,如民間民俗文化,各時段各地域各民族的傳(chuan) 說、音樂(le) 、歌舞、技藝、建築、服飾、禮儀(yi) 、風俗、宗族、契約、行會(hui) 、民間組織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質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第三,國學還包括曆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傳(chuan) 入,西域學,佛學及其中國化,西學東(dong) 漸與(yu) 中學西傳(chuan) 的內(nei) 容與(yu) 曆史過程等,都屬於(yu) 國學的範圍。
第四,國學雖不等於(yu) 儒學,但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學在價(jia) 值係統、國族精神方麵為(wei) 國學提供了豐(feng) 富的內(nei) 容。
必須明了,國學、經史子集等,並不是漢民族的專(zhuan) 利,其中包含、匯聚了曆史上多民族的智慧與(yu) 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擁有的文化精神資源,正所謂“一體(ti) 多元”,“和而不同”。
我國不同時空、不同民族、地域的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其中還伴隨著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與(yu) 融合。我們(men) 肯定中國文化、國學是多元一體(ti) 的中華各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其中有信仰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知識體(ti) 係等層次。
最高層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即國魂與(yu) 民族精神的內(nei) 涵,包含中國人的信仰方式、終極關(guan) 懷與(yu) 安身立命之道,以及中國人的核心價(jia) 值係統。
西漢朝廷選擇儒學作為(wei) 指導思想有一個(ge) 過程,大約經曆了六、七十年。選定儒學,是因為(wei) 儒學平易合理,為(wei) 朝野所能接受,足以內(nei) 裕民生,外服四夷,適應了承平時期凝聚社會(hui) 人心,積極有為(wei) 地推展事功的需要。
儒家講禮樂(le) 倫(lun) 理教化,禮教使社會(hui) 秩序化,樂(le) 教使杜會(hui) 和諧化,與(yu) 民眾(zhong) 的穩定和平、淳化風俗的要求相適合。社會(hui) 要繁榮發展,秩序化、和諧化是基本的要求。
實際上,漢武帝時代並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大中至正、功在長治久安,能夠維係人心又最無排他性的是儒家文化。
儒學是學習(xi) 的文明,包括最有人性的治政方略、最為(wei) 穩定的社會(hui) 秩序與(yu) 最能安立人心的信念係統。儒家重視社會(hui) 自治與(yu) 社會(hui) 公平,致力於(yu)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肯定私人利益與(yu) 私人空間,營造人人感到安寧的生存環境,並以教化為(wei) 先,維護公序良俗。
儒家滿足人民的一個(ge) 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強調民生,製民恒產(chan) ,主張惠民、富民、教民,縮小貧富差距,對社會(hui) 弱者、老弱病殘、鰥寡孤獨予以保護。其推行的文官製度、教育製度,為(wei) 平民,為(wei) 農(nong) 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與(yu) 參與(yu) 政治的機會(hui) 。
這個(ge) 文官製度,就成了我們(men) 的一個(ge) 國本。這樣,它就使得曆代各級政治有了新鮮血液,有民間基層的人士參與(yu) 。
其實,提倡國學與(yu) 吸納西學並不矛盾。陳寅恪說:“一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4]
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不可能是無本無根的現代化。對於(yu) 祖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我們(men) 體(ti) 認得越深,發掘得越深,我們(men) 擁有的價(jia) 值資源越豐(feng) 厚,就越能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越能學得西方等外來文化之真,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華在現時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構建新的中華文明。
學習(xi) 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yu) 價(jia) 值理念,了解中華民族與(yu) 中華文化融會(hui) 的過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個(ge) 中國人。
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與(yu) 小傳(chuan) 統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yu) 草根性的特點
就人生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的層麵來說,梁啟超說過,儒家《論語》《孟子》等經典,“是兩(liang) 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nei) 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men) 全社會(hui) 形成共同意識,我們(men) 既做這社會(hui) 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5]
這就是說,《四書(shu) 》等表達的是以“仁愛”為(wei) 中心的“仁義(yi) 禮智信”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念,這是中國曆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men) 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中國文化的大傳(chuan) 統與(yu) 小傳(chuan) 統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yu) 草根性的特點。
中國的草根,中國的民間流傳(chuan) 著的諺語是:“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
這些來自中國經典的精神,透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等蒙學讀物及家訓、族規、鄉(xiang) 約、譜牒、善書(shu) ,通過大眾(zhong) 口耳相傳(chuan) 的韻語故事、俚曲戲文、常言俗話,成為(wei)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範。
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開宗明義(yi)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i) 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zhuan) 。”
這就把孔子、孟子、荀子關(guan) 於(yu) 人性的看法以簡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孔子總說性近習(xi) 遠,孟子強調天賦的良知良能的發揮,荀子強調的則是後天的教育與(yu) 訓練。
清代李毓秀《弟子規》的總序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有餘(yu) 力,則學文。”以下分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等幾部分。
這些綱目都來自《論語》。《弟子規》中對孩童舉(ju) 止方麵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時昂首挺胸,雙腿站直,見到長輩主動行禮問好,開門關(guan) 門輕手輕腳,不用力甩門等。這些規範都是文明人起碼應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體(ti) 現。
朱伯廬的《朱子治家格言》起首的一段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ei) 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an) 鎖門戶,必親(qin) 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這都是些平實不過的道理,體(ti) 現到一個(ge) 人身上就是他的家教。舊時罵人,說某某沒有家教,那是很重的話,讓其全家蒙羞。我們(men) 不是要讓青少年一定要做多少家務,而是要他們(men) 從(cong) 小學就動手打理好自己與(yu) 家庭的事情,不要過分依賴父母,依賴他人,能夠自己挺立起來,培養(yang) 責任意識。同時,知道一粥一飯、半絲(si) 半縷都是辛勞所得,我們(men) 能夠懂得去尊重家長與(yu) 別人的勞動。如果我們(men) 真的有敬畏之心,就知道珍惜,不應該浪費。
南開中學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學堂成立於(yu) 1904年10月,老校長嚴(yan) 範孫親(qin) 筆寫(xie) 下“容止格言”:“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這四十字箴言借鑒了《弟子規》,它成為(wei) 該校對中學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該校設整容鏡,師生進校時都要照鏡正容色。後來張伯苓先生治校,堅持了這些做法。
現今南京夫子廟小學的校訓是:“親(qin) 仁、尚禮、誌學、善藝”。我認為(wei) 這是非常好的。對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養(yang) 健康的心性情才,從(cong) 日常生活習(xi) 慣,從(cong) 待人接物開始,學會(hui) 自重與(yu) 尊重別人。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間撰寫(xie) 的《中學修身教科書(shu) 》,商務印書(shu) 館於(yu) 1912年至1921年間共印行了十六版,他還為(wei) 赴法華工寫(xie) 了《華工學校講義(yi) 》,兩(liang) 書(shu) 在民國間影響甚大,今人合為(wei) 《國民修養(yang) 二種》一書(shu) 。
蔡先生重視社會(hui) 基層的公民教育,他的用心頗值得我們(men) 重視。他創造性地轉化本土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家道德資源來為(wei) 近代轉型的中國社會(hui) 的公德建設與(yu) 公民教育服務。
其實,南宋以後在我國與(yu) 東(dong) 亞(ya) 的民間社會(hui) 流傳(chuan) 甚廣、深入人心的朱熹的《家訓》中說:
“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yu) 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yu) 我,我必遠之。”
“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
又說:“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yi) 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cong) ……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
朱子說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無也。應當說,這些內(nei) 容來源於(yu) 詩書(shu) 禮樂(le) 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貼近民間大眾(zhong) 。它內(nei) 蘊有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道德,長期以來成為(wei) 老百姓的生活哲學。這裏所說,多由私德推致公徳領域了。
中國古典的教育,其實就是博雅教育
國學當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養(yang) 君子人格的內(nei) 容。中國古典的教育,其實就是博雅教育。
六藝的內(nei) 容是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就是禮儀(yi) 、音樂(le) 、射箭、駕車、識字(書(shu) 法)、算術;輔以詩詞歌賦,琴棋書(shu) 畫。
這些東(dong) 西是和技能相關(guan) 的。傳(chuan) 統的、儒家式的教育其實也不排斥技能,但不僅(jin) 是技能,同時也是拓展人生活維度的方法手段,是高雅的興(xing) 趣愛好,是人與(yu) 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媒介。傳(chuan) 統的教育很講究涵泳,就是身臨(lin) 其境,深入其中的真切體(ti) 會(hui) 。在興(xing) 趣的培養(yang) 中,讓人受到熏陶和感悟,使人養(yang) 成樂(le) 善好群、敦厚優(you) 雅的品行。
中國傳(chuan) 統的教育是一種廣義(yi) 的教育,既包含今天的技術教育、知識教育、又包含藝術教育、生死教育與(yu) 身體(ti) 教育等德智體(ti) 美諸方麵。它體(ti) 現的是一種大的教育觀。這種教育觀是以成就人格為(wei) 核心的,而它最為(wei) 關(guan) 心的主要是人的道德與(yu) 性情。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就是以德為(wei) 主。
傳(chuan) 統的教育並不是道德說教,不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風化雨似的,讓學生在點滴中有所收獲,如詩教、禮教、樂(le) 教等。
“仁、義(yi) 、禮、智、信”“五常”具有草根性,是曆朝曆代誌士仁人與(yu) 普通老百姓內(nei) 在的生活信念與(yu)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德律令。“五常”的內(nei) 涵,通過蒙學讀物、民間諺語與(yu) 故事、戲文、連環畫、家訓、家禮等,通過家教與(yu) 民間社會(hui) 生活與(yu) 信仰,滲透到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老百姓評價(jia) 周圍的人,常說這個(ge) 人“仁義(yi) ”,那個(ge) 人“不仁義(yi) ”等。
仁、義(yi) 、禮、智、信等價(jia) 值仍在老百姓的生活與(yu) 生命之中,五常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道德文化土壤
天津白芳禮老人,靠自己蹬三輪車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從(cong) 74歲蹬到將近90歲,他省吃儉(jian) 用,掙下35萬(wan) 元人民幣,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教師張麗(li) 莉,一天在該校一群學生準備過馬路時,一輛客車突然失控撞上停在路邊的另一輛客車,被撞客車猛力衝(chong) 向路邊的學生,本可以躲開逃生的她,奮不顧身去救學生,自己卻被卷入車輪下,雙腿粉碎性骨折,造成高位截肢。
武漢大學醫學部傳(chuan) 染病學教授桂希恩,1999年曾冒著風險到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調查不明原因的傳(chuan) 染病疫情,發現該傳(chuan) 染病是艾滋病,隨即向中央反映艾滋病疫情,後又把病人請到他家裏吃飯,他們(men) 同桌吃飯,在他家裏留宿,他們(men) 夫妻兩(liang) 個(ge) 人睡在地上,而把床讓艾滋病病人睡。
湖北黃陂孫水林、孫東(dong) 林兄弟被人稱為(wei) “信義(yi) 兄弟”。2010春節前夕,孫水林提取26萬(wan) 元現金,帶著妻子和三個(ge) 兒(er) 女從(cong) 天津趕回武漢,要在春節前把工錢發給農(nong) 民工。他駕車駛至南蘭(lan) 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段時,由於(yu) 路麵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不幸全部遇難。弟弟孫東(dong) 林為(wei) 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將工錢送到了農(nong) 民工的手中。
以上這些人與(yu) 事就在我們(men) 身邊。它告訴我們(men) ,五常等基本價(jia) 值,今天仍在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中存在著。
我們(men) 的廣大民眾(zhong) ,仍然信奉著這樣一些最基本的核心價(jia) 值。
它也說明,五常之德仍可以存於(yu) 現代社會(hui) ,化為(wei) 孝敬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為(wei) ,化為(wei) 對人類、民族、國家、社會(hui) 、團體(ti) 的奉獻精神。持守道義(yi) ,主持公道,誠實守信,禮貌待人,言行一致,仍是我們(men) 做人的準則。
當下與(yu) 未來社會(hui) 的發展,仍需要價(jia) 值引導。麵對人與(yu) 人之間,人與(yu) 社會(hui) 、群體(ti) 之間等諸多問題,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核心價(jia) 值有著重大意義(yi) 。在做人做事的各方麵,在人性修養(yang) 、整飭官德吏治、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麵,傳(chuan) 統核心價(jia) 值觀仍有效用。
仁、義(yi) 、禮、智、信等價(jia) 值仍在老百姓的生活與(yu) 生命之中,隻要我們(men) 有文化自覺,善於(yu) 啟導,協調整合,仍然會(hui) 成為(wei) 我國發展的軟實力。
五常正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道德文化土壤!
國學中的首要國家治理智慧是“仁政”,“仁政”首先要解決(jue) 民生問題
國學中的治世經驗與(yu) 智慧,首先是富民教民,製民恒產(chan) 。
孔子以“庶、富、教”為(wei) 治國方略。他強調養(yang) 民、富民,富而後教。
孟子仁政學說的目的是為(wei) 民,其最基本的要求則是要解決(jue) 百姓的溫飽問題,安頓他們(men) 的生命與(yu) 生活。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解決(jue) 民生為(wei) 急務,即所謂“民事不可緩也”。
仁政的基礎首先是解決(jue) 百姓的生活,在孟子當時所處的社會(hui) 環境下,百姓能保命並維持基本的生活已是非常難得了。為(wei) 此,孟子明確提出“恒產(chan) 恒心”“製民之產(chan) ”說,主張政府一定要為(wei) 民製產(chan) 。
製民之產(chan) 是為(wei) 了解決(jue) 黎民百姓基本生產(chan) 與(yu) 生活資料的保障問題,此為(wei) 養(yang) 民安民的基礎。仁政首先要解決(jue) 民生問題,在先儒養(yang) 民、富民,安頓百姓的生命與(yu) 生活的基礎上,孟子首次明確提出為(wei) 民製產(chan) ,認為(wei) 人民隻有在豐(feng) 衣足食的情況下才不會(hui) 胡作非為(wei) ,並接受教化。
仁政以土地製度為(wei) 基本保障,這還是生存權問題,民生問題。小民的土地宅園,核心家庭的基本溫飽,老人的贍養(yang) 均是仁政的主要內(nei) 容。
這裏多次提到要保證黎民不饑不寒,糧食如水火那麽(me) 多,五十歲以上的人有絲(si) 棉襖穿,七十歲以上的人有肉吃等。凡此種種,皆可看出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民生為(wei) 起點,切實而具體(ti) ,皆是為(wei) 民之生存與(yu) 發展而設也。
百姓的生計解決(jue) 了還不夠,還須施以教化,如此方能調治民心,和諧人倫(lun) 關(guan) 係,安定社會(hui) 秩序。所以孟子主張“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yi) ,頒白者不負戴於(yu) 道路矣。”“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能親(qin) 其親(qin) 、長其長,則國益安矣。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良好的教育,方能使百姓心悅誠服,有如七十子之服孔子。而再好的政治手段也不過與(yu) 民爭(zheng) 利、得民財而已,達不到得民心、使百姓衷心擁戴的效果。
可見,不管是執政者自身還是百姓,皆應注重德性培養(yang) 、禮義(yi) 教化,否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xing) ,喪(sang) 無日矣。”(《孟子·離婁上》)上無道揆,下無法守,上下交征利,國之亡可立而待也。關(guan) 於(yu) 人倫(lun) 教化的問題,下麵我們(men) 還要強調。
在社會(hui) 治理上,儒家在注重法律的同時,也注重教化
孔子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wei) 政》)
《禮記·樂(le) 記》:“是故先王之製禮樂(le) ,人為(wei) 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sang) 紀也。鍾鼓幹戚,所以和安樂(le) 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xiang) 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le) 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le) 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古代禮樂(le) 刑政的配置,禮樂(le) 是文化,有價(jia) 值。“禮”是帶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秩序、規範。
在“禮”這種倫(lun) 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價(jia) 值。荀子推崇“禮”為(wei) “道德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wei) “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
在貴賤有等的禮製秩序中,含有敬、讓、孝、悌、慈、惠諸德,以及弱者、弱小勢力的保護問題。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禮記·曲禮上》)
這一交往原理包含如下內(nei) 容:以德為(wei) 貴,自謙並尊重別人,講究施惠與(yu) 報答,禮尚往來。無論富貴或貧賤,都互相尊重,互利互惠。
“有子(孔子的弟子)曰:‘禮之用,和為(wei) 貴。先王之道,斯為(wei) 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據楊樹達先生《論語疏證》,這裏“和為(wei) 貴”的“和”就是“事之中節者”,即恰當、恰到好處。就治理家國天下的事務而言,禮的作用,以遇事符合一定的節度,無過無不及,做得恰當為(wei) 可貴。
當然,不是為(wei) 恰當而恰當,這裏有文化價(jia) 值的內(nei) 涵。但以一定的規矩製度來節製人們(men) 的欲望與(yu) 言行,則是禮的主要功用。這其中蘊含的“節度”的觀念亦是值得發掘的。
盡管“禮”與(yu) “樂(le) ”有不同的側(ce) 重,“禮”主別異,“樂(le) ”主合同,“禮”主治身,“樂(le) ”主治心,禮自外作,樂(le) 由中出,但誠如荀子所說,“禮”“樂(le) ”是相互配合發生作用的,特別是來“管乎人心”的。
“樂(le) 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le) 合同,禮別異,禮樂(le) 之統,管乎人心矣。”(《荀子·樂(le) 論》)
“樂(le) 者為(wei) 同,禮者為(wei) 異。同則相親(qin) ,異則相敬。樂(le) 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le) 之事也。禮義(yi) 立,則貴賤等矣。樂(le) 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ju) 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yi) 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禮記·樂(le) 記》)
“樂(le) 所以修內(nei) 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le) 交錯於(yu) 中,發形於(yu) 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禮記·文王世子》)
禮樂(le) 教化,主要是和諧並提升百姓的。“以禮樂(le) 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chan) ,以事鬼神,以諧萬(wan) 民,以致百物。”(《周禮·春官·大宗伯》)
禮樂(le) 文化不僅(jin) 促進社會(hui) 秩序化而且有“諧萬(wan) 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hui) 的和諧化並提升百姓的文明水準。
一個(ge) 穩定和諧的人間秩序總是要一定的禮儀(yi) 規範為(wei) 調節的,包括一定的等級秩序、禮文儀(yi) 節。
“禮”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內(nei) 合敬同愛矣。”(《禮記·樂(le) 記》)禮樂(le) 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與(yu) 人、族與(yu) 族、文與(yu) 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是協和萬(wan) 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並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動力。
孔子對禮樂(le) 的繼承、傳(chuan) 授,大有益於(yu) 他身後兩(liang) 千五百年世道人心的維係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就現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強製的法律與(yu) 內(nei) 在自覺的道德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即包含社會(hui) 禮俗在內(nei) 的成文與(yu) 不成文的規範。這就是“禮”。
古今社會(hui) 規範的差異不可以道裏計,但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協調群體(ti) 、社區的關(guan) 係,促成社會(hui) 健康、和諧、有序地發展,不能沒有新時代的禮儀(yi) 文化製度、規矩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價(jia) 值指導。我國曆來是禮儀(yi) 之邦,今天我們(men) 仍然麵臨(lin) 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的任務。在這一方麵,禮學有深厚的資源。
禮包含著法,禮既是道德規範,又是法律製度。儒家主張“明德慎罰”、“德主刑輔”、 “一斷於(yu) 法”、“賞當其功,刑當其罪”、“執法必信,司法必平”等公平原則。
荀子說:“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古者刑不過罪,爵不逾德。”(《荀子·君子》)
同時,荀子又主張不以私情害法,指出:“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荀子·修身》)
他強調“嚴(yan) 令繁刑不足以為(wei) 威”(《荀子·議兵》),“刑彌繁而邪不勝”(《荀子·宥坐》)。他主張“明刑弼教”,不濫用刑,“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荀子·議兵》),重視德教。
儒家總體(ti) 上肯定德本刑用,省刑慎罰,反對不教而誅。
政令也是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主張禮樂(le) 刑政四者配合起來。
傳(chuan) 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hui) ,是小政府大社會(hui) 的典型
國學中的治世經驗與(yu) 智慧,第三是擴大社會(hui) 空間,提倡社會(hui) 自治。
古代村社組織有十、百家,或稱邑、裏,或稱“社”與(yu) “村社”。管理公務的領袖,是由選舉(ju) 產(chan) 生的三老、嗇夫等。公共生活在庠、序、校中進行。庠、序、校是議政、集會(hui) 與(yu) 活動的場所,以後變成古代的學校。祭社和祭臘是最熱鬧的群眾(zhong) 性活動。
呂大鈞、大臨(lin) 兄弟建立的“鄉(xiang) 約”、範仲淹首創的“義(yi) 莊”。同是地方性的製度,也同具有以“禮”化“俗”的功能。“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荀子·儒效》)
傳(chuan) 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hui) ,是小政府大社會(hui) 的典型。
傳(chuan) 統中國的社會(hui) 管道、中間組織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鄉(xiang) 約、義(yi) 莊、幫會(hui) 、行會(hui) (到近代轉化為(wei) 商、農(nong) 、工會(hui) )等為(wei) 載體(ti) ,以民間禮儀(yi) 、節日與(yu) 婚喪(sang) 祭祀活動,村社活動,學校、書(shu) 院講學活動,士農(nong) 工商的交往等為(wei) 契機,在一定意義(yi) 上就是社會(hui) 自治、地方自治的。
傳(chuan) 統中國絕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緣性的自然團體(ti) 及其擴大化的社會(hui) 各團體(ti) 來治理社會(hui) ,這些團體(ti) 自身就是民間力量,它們(men) 也保護了民間社會(hui) 與(yu) 民間力量,包含家庭等私人空間。
它們(men) 往往與(yu) 政權力量相抗衡又相協調,在平衡政權力量的同時,又起到政權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如抑製豪強,協調貧富,保障小民生存權,教化民眾(zhong) ,化民成俗,安頓社會(hui) 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機構的作用,扶助、救濟貧弱,支持農(nong) 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對抗專(zhuan) 製政府的惡法與(yu) 法家以國家權力破壞親(qin) 情及私人領域的若幹做法。
儒家強調知識分子在社會(hui) 政治中的指導作用,甚至提出士大夫與(yu) 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張。
儒家有其言責,批判與(yu) 主動建言,為(wei) 廣開言路而抗爭(zheng) 。
教化並非奴化,並非說教
國學中的治世經驗與(yu) 智慧,第四是重視道德教化與(yu) 民間信仰的培植。
董仲舒說:“教化不立則萬(wan) 民不正也。夫萬(wan) 民之從(cong) 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yu) 此,是故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wei) 大務。立太學以教於(yu) 國,設庠序以化於(yu) 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xi) 俗美也。”(《春秋繁露·冊(ce) 問》)
教化並非奴化,並非說教,儒家在人文教化過程中重啟發與(yu) 實踐。傳(chuan) 統社會(hui) 裏士紳階層、宗族祠堂在民間教化中起著重大作用,其中包含著儒釋道三教與(yu) 其它民間文化與(yu) 宗教,乃至民間信仰的作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的民間信仰非常豐(feng) 富,大多是良性的、正麵的。
民間組織與(yu) 民間自治,士人積極參與(yu) 及儒學傳(chuan) 統所倡導的公共性與(yu) 公共品德是公民社會(hui) 的人的成長與(yu) 全麵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性政治的基本內(nei) 容。
公民道德的重建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土壤,儒家的人禽之辨、公私義(yi) 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天理與(yu) 人欲之辨,對今天重建官德、整飭吏治腐敗有極積意義(yi) 。
國學在民間的複興(xing) ,意義(yi) 不容小覷
近些年我國城市社區國學、民間儒學、企業(ye) 儒學和鄉(xiang) 村儒學得到可喜的發展。
四川省成都融信恒業(ye) 投資有限公司是房地產(chan) 公司,在四川大學國際儒學院舒大剛教授等的支持下,積極開展以儒學為(wei) 主題的企業(ye) 文化活動,並在西貴堂小區重建中國傳(chuan) 統小區文明,使之成為(wei) 儒家生活試驗基地。
西貴堂儒家生活試驗基地以“君子之居”的核心理念“孝、恕、禮、信”為(wei) 主題,編製西貴堂《小區行為(wei) 公約》,形成小區行為(wei) 準則,建立小區道德行為(wei) 規範,奠定小區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他們(men) 還建立西貴堂《小區禮儀(yi) 標準》,當業(ye) 主有婚、喪(sang) 、嫁、娶及傳(chuan) 統節日等,結合傳(chuan) 統禮儀(yi) 設計標準儀(yi) 式進行恭賀、慰問及組織小區活動。並且通過小區選舉(ju) ,推舉(ju) 小區文化骨幹,成立小區文化指導委員會(hui) “知行學社”,通過“知行學社”的感染和影響,使業(ye) 主逐漸認同“君子文化”價(jia) 值體(ti) 係和道德規範。
河南省建業(ye) 集團辦的本源書(shu) 院,在鄭州市天明路樓盤內(nei) 成功地辦了一家,並在各地推廣。該書(shu) 院的理念是“感恩、尊重、給予”。他們(men) 聘有專(zhuan) 職人員並招慕、培養(yang) 義(yi) 工(主要是在讀的大學生),在社區內(nei) 辦人文學堂、少年國學院、圖書(shu) 館與(yu) 義(yi) 工中心,活動有聲有色,且講實效。他們(men) 針對老中青少的實際,寓教於(yu) 樂(le) ,強調親(qin) 子教育,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品質與(yu) 品味,該書(shu) 院讓國學走進社區已有豐(feng) 富的經驗,居民很是歡迎,主動參與(yu) 。
江蘇省南通市有一個(ge) 民間公益性的知止堂,開展誦讀蒙學與(yu) 四書(shu) 等經典是義(yi) 學重要的活動。義(yi) 學裏的義(yi) 工老師做到身體(ti) 力行。義(yi) 學的民俗體(ti) 驗課程主要聚焦於(yu) 一些重要節日上。除傳(chuan) 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還有孟母節(中華母親(qin) 節)、七夕節(中華情人節)、重陽節(中華敬老節)、教師節、曬書(shu) 節等,都被納入課程。民俗體(ti) 驗課程中有很多地方因素,清明節祭文天祥,重陽節遊覽張謇墓園等,已將南通的曆史與(yu) 文化從(cong) 不同方麵展現出來了。知止堂義(yi) 學的成功,還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與(yu) 社區結合。社區積極支持,為(wei) 義(yi) 學提供了場地、設施等。
鄉(xiang) 村儒學的複興(xing) 值得提倡。尼山聖源書(shu) 院的一些學者們(men) ,牟鍾鑒、顏炳罡、趙法生等教授決(jue) 心從(cong) 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dong) 省泗水縣夫子洞村開始探索。重建鄉(xiang) 村儒學從(cong) 哪裏開始呢?他們(men) 決(jue) 定從(cong) 孝道開始,因為(wei) 村裏老人們(men) 的處境普遍不佳。學習(xi) 《弟子規》一年後,已有顯著成效。
鄉(xiang) 村儒學建設在開展《弟子規》教育的同時引入禮儀(yi) 教育,請禮儀(yi) 專(zhuan) 家來給老百姓講授和演示一些儒家禮儀(yi) ,比如成童禮、開筆禮、冠禮、婚禮、射禮、釋奠禮等等,並在課堂上教導鄉(xiang) 親(qin) 們(men) 行禮如儀(yi) ,給孔子和講課的老師行拜師禮,青少年還要給在座的長輩們(men) 行敬長禮。孔子故裏的禮讓之風就在這些生活化的禮儀(yi) 熏陶之中逐漸歸來。學者們(men) 依托書(shu) 院探索建立專(zhuan) 業(ye) 性的鄉(xiang) 村儒學推廣組織,每月中與(yu) 月末定期給開設兩(liang) 次鄉(xiang) 村儒學課堂。
浙江省各地的儒學社團積極推動儒學複興(xing) 事業(ye) 。
2009年12站台州市路橋區峒嶼村“路橋黃綰紀念館”舉(ju) 行了開館儀(yi) 式。該村林筠珍女士作為(wei) 一位普通農(nong) 民,自籌資金,建成國內(nei) 首家王陽明門人的紀念館。浙江省儒學學會(hui) 執行會(hui) 長吳光教授、副會(hui) 長錢明教授到會(hui) 祝賀並作了學術報告。該館將祭學合一:
“祭”就是要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信仰習(xi) 俗,根據民間信仰中儒、佛、道不分家的文化生態,把紀念館中所供奉的儒家聖賢、佛教菩薩等作合理布局;
“學”就是要突出文化、教育的內(nei) 涵。立足於(yu) 紀念館的民間性、鄉(xiang) 村性、通俗性和普及性的宗旨,適當引導,以祭帶學,把紀念館真正建成一個(ge) 對鄉(xiang) 村和諧社會(hui) 建設有益的文化教育場所。
路橋區政府也支持紀念館的各項文化活動,並對其進行適當引導和規範,使之納入並符合路橋區文化建設的總體(ti) 規劃。
廣州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的家鄉(xiang) ----海南省瓊海市大園古村設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推廣蒙學,海南各地民間堅持祭祀之禮。國學、儒學通過民間組織的各種各樣的途徑,如重建書(shu) 院與(yu) 文廟,恢複祠堂與(yu) 民間慈善會(hui) ,組織兒(er) 童讀經與(yu) 唱持活動,複興(xing) 並改革冠婚喪(sang) 祭家禮,恢複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並舉(ju) 行相應禮儀(yi) ,儒家社團參與(yu) 社會(hui) 活動,以各種形式讓儒學更加深入地走進我國廣大城鄉(xiang) 的家庭、小區、鄉(xiang) 村、學校、企業(ye) 、機關(guan) ,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耳濡目染,使儒家精神價(jia) 值慢慢地內(nei) 在化,重新成為(wei) 中國人的內(nei) 在的心靈。這當然是自覺的而不是強製的,當然需要正確引導。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中國老百姓由於(yu) 自身的精神需要,在民間自發興(xing) 起的傳(chuan) 統文化熱、國學熱、儒學熱與(yu) 書(shu) 院熱已有二十餘(yu) 年,而且熱度至今不減,盡管其中不免沙泥俱下、魚龍混雜,但總的傾(qing) 向是向上與(yu) 向善的。我們(men) 應努力使自發的帶有非理性的國學熱,逐步自覺與(yu) 理性化,使中國文化的認同成為(wei) 朝野的一種共識。這個(ge) 意義(yi) 不容小覷!
習(xi) 近平主席近年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主要是儒學價(jia) 值予以高度肯定。習(xi) 主席指示,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立足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預計今後在國學進中小學課堂,進社會(hui) 等方麵會(hui) 有大的進展。國學中有知識係統、價(jia) 值係統與(yu) 信仰係統,其價(jia) 值係統與(yu) 信仰係統是中華各民族凝聚和合的基礎。
文化認同與(yu) 倫(lun) 理共識是實現民族複興(xing) 與(yu) 現代化的前提條件
我們(men) 所以重視並推動民間國學與(yu) 儒學的複興(xing) ,主要是基於(yu) 國家、民族的軟實力的培養(yang) 。這裏涉及到社會(hui) 層麵的“文化認同”與(yu) “倫(lun) 理共識”與(yu) 個(ge) 人層麵的“終極關(guan) 懷”的問題。
文化認同與(yu) 倫(lun) 理共識無疑是實現民族複興(xing) 與(yu) 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長期以來形成的多民族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中國這樣一個(ge) 多民族的國家就會(hui)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現代化的過程中被“化”掉。
什麽(me) 是文化認同?文化身份的自我認同,要解決(jue) 的是“我是誰”的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是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一份子嗎?我是中國人嗎?這裏有心靈歸宿感。
什麽(me) 是倫(lun) 理共識?倫(lun) 理共識是最基礎的國民,按照一種信仰生活,按照基本的倫(lun) 理、倫(lun) 常價(jia) 值來生活,有相對共同的倫(lun) 理價(jia) 值。
例如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五倫(lun) ”。倫(lun) 理共識中有信念信仰的內(nei) 容。從(cong) 私人空間、精神依歸來說,叫終極關(guan) 懷,就是信仰、信念。
什麽(me) 是終極關(guan) 懷?終極關(guan) 懷是人麵向死亡時的最終關(guan) 切、想法,人一生念茲(zi) 在茲(zi) 的牽掛,對一種精神信念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文化認同、倫(lun) 理共識和終極關(guan) 懷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最根本處。其實東(dong) 西方不同民族、宗教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倫(lun) 理共識和終極關(guan) 懷。
當然,不同之中也有共同的東(dong) 西,因為(wei) 我們(men) 都是同一地球上生活的人。
健康的法治社會(hui) 需要文化認同、倫(lun) 理共識、終極關(guan) 懷的配合。今天我們(men) 當然要以法治為(wei) 主,但法治與(yu) 德治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未來社會(hui) 的發展仍需要價(jia) 值理性的指導。
如果沒有終極關(guan) 懷,沒有誠信係統,社會(hui) 更加缺乏歸宿感、凝聚力,人們(men) 生活的無意義(yi) 感將更增加。
麵對西方文化鋪天蓋地的席卷域內(nei) 和西方宗教的無孔不入的滲透,我們(men) 一定要有文化自覺與(yu) 文化安全意識。
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及其對一代又一代民眾(zhong) 的養(yang) 育是我們(men) 最大的國情,也是最大的中國實際。國家的興(xing) 盛與(yu) 國學的複興(xing) 是一體(ti) 兩(liang) 麵的事情。
國學是軟實力。在文化小傳(chuan) 統中,勤儉(jian) 、重教、敬業(ye) 、樂(le) 群、和諧、互信、日新、進取的觀念,無疑是經濟發展過程的文化資本。“誠敬”、“忠信”思想有助於(yu) 整頓商業(ye) 秩序,增強企業(ye) 內(nei) 部的凝聚力並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進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儒釋道家的價(jia) 值觀、義(yi) 利觀和人格修養(yang) 論,有助於(yu) 克服拜金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和坑蒙拐騙的行為(wei) 。
我國需重建真正具有內(nei) 在約束力的信仰係統,即以“仁愛”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係統。從(cong) 長遠的、健康的、高品質的社會(hui) 目標來看,儒家“仁愛”思想可以純潔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調整人與(yu) 天、地、人、物、我的關(guan) 係,克治自我中心和極端利己主義(yi) 。“恕道”對於(yu) 環境倫(lun) 理、全球倫(lun) 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有助於(yu) 全球持續性地發展。
這些價(jia) 值至少對於(yu) 中國大陸社會(hui) 的整合,和諧社會(hui) 的建構,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yi) 。
國學中有大量的榮辱觀、廉恥觀的思想傳(chuan) 統與(yu) 整飭官治、吏治的辦法。國學與(yu) 現代化的新的倫(lun) 理價(jia) 值——個(ge) 性自由、人格獨立、人權意識等可以整合起來。
儒釋道若幹價(jia) 值觀念與(yu) 現代人權、平等、尊嚴(yan) 、理性、道義(yi) ,不乏可以溝通之處。現代權利意識,現代法律生活,缺乏終極信念的支撐,缺乏深度、積累的社會(hui) 資本和文化資本之支撐,很可能平麵化與(yu) 片麵化地發展。
在法治社會(hui) 的前提下,構建現代文明,建設公民社會(hui) 的倫(lun) 理體(ti) 係,需要傳(chuan) 統思想資源特別是儒學的支撐。
傳(chuan) 統文化的教養(yang) 在今天有重大的安身立命的意義(yi) 。人性、心性、性情教育,文化理念與(yu) 信仰的教育是根本的、管總的、長久的。我們(men) 提倡以仁、義(yi) 、禮、智、信等價(jia) 值與(yu) 溫、良、恭、儉(jian) 、讓的品行來美政美俗、養(yang) 心養(yang) 性。
這是曆史上儒家教育的傳(chuan) 統,值得我們(men) 借鑒,將其用於(yu) 今天公民社會(hui) 之公民道德的建設之中。這也是我們(men) 今天構建和諧、文明的現代中國社會(hui) 的需要。
中國現代化的精神根基,當然是以曆史上成為(wei) 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為(wei) 主體(ti)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國家的現代化的精神根基都建立在自身的、曆史上形成的文化精神的基礎上,這當然不排斥、不妨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取、融合與(yu) 涵化,但根基與(yu) 靈魂必須是淵源有自的,在曆史上深入到草根百姓的自家文化精神。
正如西方國家之於(yu)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俄羅斯之於(yu) 東(dong) 政教,阿拉伯國家之於(yu) 伊斯蘭(lan) 教,印度之於(yu) 印度教,日本之於(yu) 神道一樣,中國當然是以曆史上成為(wei) 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為(wei) 主體(ti) 。
西方學者認為(wei) ,隻有西方文明才是普遍的,所有非西方文明都是特殊主義(yi) 的。
我們(men) 認為(wei) ,各文明的特殊性中,特別是其文化價(jia) 值觀中都含有普遍性,都有可提供給世界各文明參鑒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中國文化的重建,尤其是其價(jia) 值係統的主體(ti) 性的彰顯,不僅(jin) 僅(jin) 有助於(yu) 國民的文化認同與(yu) 凝聚力的增強,尤其可以給現代世界提供新的營養(yang) 。
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文化價(jia) 值觀曾經對歐洲的啟蒙起過重大的作用。今天的世界,人與(yu) 自然之間、人與(yu) 社會(hui) 之間、人與(yu) 人之間、民族之間、文明之間,甚至人的身心之間的衝(chong) 突與(yu) 緊張日甚一日,中國的儒釋道等思想資源的創造轉化,可以貢獻更多的智慧。
充分吸取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智慧與(yu) 經驗,在社會(hui) 公正,弱者保護,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反腐倡廉,長治久安,生態環境保護等安邦治國的各方麵,都會(hui) 獲得教益。
任何一個(ge) 走在時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我們(men) 必須對自身文化有深切理解,確立文化自主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其他民族的優(you) 秀文化,來豐(feng) 富自身。
在迪爾凱姆看來,文化(集體(ti) 意識或社會(hui) 良知或共同價(jia) 值體(ti) 係)的功能乃在於(yu) 維持社會(hui) 秩序;而一旦文化瓦解了或失效了,社會(hui) 也就進入無序狀態。
用更為(wei) 寬廣的中國精神融攝現代性與(yu) 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衝(chong) 突,引導世俗社會(hui) 中個(ge) 體(ti) 價(jia) 值的迷失,這也正是重建中國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習(xi) 近平主席講“中國夢”,講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國學、傳(chuan) 統文化則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撐,民族的複興(xing) 包含著國族意識、民族精神的自覺與(yu) 挺立。
回到了中國文化的本根,返本開新,創造轉化,重建中國精神,凝聚人心,並把“仁愛”為(wei) 中心的核心價(jia) 值理念貢獻給世界。
注釋:
[1]章太炎:《國學講習(xi) 會(hui) •序》,原載《民報》第七號。轉引自湯誌鈞:《導讀》,《國學概論》(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湯誌鈞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頁。
[2]鄧實:《國學講習(xi) 記》,原載《國粹學報》第19期。轉引自湯誌鈞:《導讀》,《國學概論》(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湯誌鈞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頁。
[3]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原載1902年3月10日《新民叢(cong) 報》第三號,又載胡道靜主編《國學大師論國學》(上),上海:東(dong) 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23頁。
[4]陳寅恪:《馮(feng) 友蘭(lan) <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見馮(feng) 著《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shu) 館1934年版。
[5]參見梁啟超:《國學入門書(shu) 要目及其讀法》及《治國學雜話》,俱見《胡適文存二集》,亞(ya) 東(dong) 圖書(shu) 館1934年版。
(注:文中小標題係伟德线上平台編輯重新擬定)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