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波】讀經教育是如何處理做人與做事的?——國學教育問答(三)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7-06-30 22:04:41
標簽:
吳亞波

作者簡介:吳亞(ya) 波,字廣毅,男,西元1986年生,陝西鹹陽人,曲阜崇儒學堂創辦人暨堂主。2006年開始從(cong) 事民間讀經教育推廣活動,2014年出版教育文集《為(wei) 什麽(me) 要讀經》。

讀經教育是如何處理做人與(yu) 做事的?

——國學教育問答(三)

作者:吳亞(ya) 波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初七日戌子

          耶穌2017年6月30日

 

21、寫(xie) 字應該放在什麽(me) 年齡開始?是邊讀邊寫(xie) 還是讀完經典再學寫(xie) 字呢?

 

五六歲後即可開始學習(xi) 硬筆寫(xie) 字,寫(xie) 字當從(cong) 簡單字開始,由簡入繁,循序漸進,教學生掌握書(shu) 寫(xie) 規則。在學習(xi) 經典過程中,每日安排固定時間識字寫(xie) 字即可。因為(wei) 識字寫(xie) 字也有其關(guan) 鍵期,最好在十歲前,不然,誠如《學記》所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十數年來擱置識字寫(xie) 字的老實大量讀經模式,導致不少學生年齡越大,識寫(xie) 字越困難,可謂前車之鑒。至於(yu) 毛筆字,若有條件,六七歲後亦可開始,若無條件,緩緩也無妨。

 

22、現如今仍存家規家訓的人家,字數不多的家規家訓便可受益終生,還有必要讀四書(shu) 五經嗎?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注雲(yun) :言人無道德,必不能行禮樂(le) 。可見,人有了內(nei) 在的道德追求,外在的禮樂(le) 規範才能活起來。若把儒家文化比作一棵大樹,言簡意賅的家規家訓便是這樹上的花果,而四書(shu) 五經便是這樹的根本幹枝。隻有熟讀詳解四書(shu) 五經,方能體(ti) 悟家規家訓之精神智慧所在,不然,缺乏深厚的文化精神支撐,此家規家訓必將淪為(wei) 僵化的教條,不用多久,便會(hui) 被遺棄,一如今天很多家庭,祠堂猶在,家訓猶在,因不再讀經,沒了那崇仁尚義(yi) 的家風,一切都陷於(yu) 死地。

 

23、有些人讀了一輩子書(shu) ,包括四書(shu) 五經,為(wei) 什麽(me) 仍不會(hui) 做人?

 

《學記》雲(yun)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若許多現代人,號稱儒家學者,隻不過把四書(shu) 五經當做古墓出土的古董一般研究,雖然畢其一生,終究沒有置於(yu) 自家生命中,其日常為(wei) 人處世之標準,依然是世俗的一套,不會(hui) 做人豈不宜哉!

 

24、讀經教育的意義(yi) 是什麽(me) ?

 

通過誦習(xi) 傳(chuan) 述聖賢智慧的經典內(nei) 容,樹立正確三觀,掌握修齊治平的能力,指導當下及以後的人生方向和做事方法。

 

25、怎樣讓所學的經典,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真實的落腳點?

 

聖賢教人,不出人倫(lun) ,故孟子雲(yun) :聖人者,人倫(lun) 之至。要落實所學經典,亦不出五種人倫(lun) 關(guan) 係,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義(yi) 婦聽,長惠幼順。故一方麵學者要以時誦習(xi) ,學不廢業(ye) ,一方麵又要與(yu) 師友切磋琢磨,精益求精。

 

26、何謂修身?修身的工夫怎麽(me) 做?

 

一代儒宗王陽明先生曾傳(chuan) 下動靜兩(liang) 法,可供采用,一者“在事上練”,二者“靜坐”。所謂“在事上練”,即在具體(ti) 事情上致良知,如事父母,事君長,隻是推致此良知,如此則心發於(yu) 內(nei) ,行成於(yu) 外,修身工夫,自在其中矣。所謂“靜坐”非佛老所謂打坐,乃吾儒修身之法也,隻是閑居無事時,便尋找心中之渣滓雜草,以良知大光明照得其根,一一拔出,久之,自然內(nei) 心暢達無窒礙矣。

 

27、如何打破自己與(yu) 經典文字背後所賦予的精神的隔膜,做到真正的“切己”?

 

於(yu) 聖賢經典信之,解之,行之,證之。

 

28、子曰“不知命,無以為(wei) 君子”,怎樣才能做一個(ge) 知命的君子?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言君子以學人事而達天命,故知命者不怨天尤人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ang) 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事天之道便是以仁義(yi) 禮智常存心間,立命之道則是不執著於(yu) 得失壽夭,皆以平常心待之,居仁由義(yi) 以待天命。同時可參看東(dong) 海先生《儒家大智慧》知命一章。

 

29、中華民族的根體(ti) 現在國學經典中,具體(ti) 是什麽(me) ?用哪個(ge) 字可以一言以蔽之?

 

禮也,仁本也,中道也。

 

30、讀經教育是先做人後做事的教育,還是做人做事不分開的教育?

 

為(wei) 人處事本為(wei) 一體(ti) ,能以仁義(yi) 禮智存心,自能秉道德而為(wei) 人處事。無論富、貴、貧、賤,皆可當下自足,不假外求。所不同者,唯在於(yu) 義(yi) 理精熟透徹之程度,決(jue) 定了其踐行仁義(yi) 之力度,聖、賢、君子由此其選也。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