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周敦頤如何會通佛道創新儒學?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7-06-28 00:31:03
標簽:
肖永明

作者簡介:肖永明,男,西曆一九六八年生,湖南武岡(gang) 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院長。著有《北宋新學與(yu) 理學》《宋代<四書(shu) >學與(yu) 理學》《儒學·書(shu) 院·社會(hui) ——社會(hui) 文化史視野中的書(shu) 院》等。


原標題:怎樣對待其他文明的成果? 周敦頤留下深刻啟示

作者:肖永明(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院長)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初三日甲申

      耶穌2017年6月26日

 

湖南人的精神,是通過一個(ge) 一個(ge) 傑出的湖南人所塑造、體(ti) 現出來的。今年恰好是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我們(men) 最近也在整理、研讀一些與(yu) 周敦頤有關(guan) 的文字。周敦頤作為(wei) 湖南人的傑出代表,在湖湘文化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裏我就談談周敦頤的會(hui) 通和創新精神。希望能從(cong) 一個(ge) 角度來解讀湖南人的精神,尋求湖南人之所以能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縱橫捭闔、叱吒風雲(yun) 的原因,了解湖南人之所以能改變並推動中國曆史發展進程,它背後的精神底蘊。

 

   

 

周敦頤

 

首先,談談周敦頤的會(hui) 通精神。

 

我們(men) 知道,周敦頤是道學宗主,或者說理學的開山祖。會(hui) 通精神則是我們(men) 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周敦頤身上體(ti) 現得非常明顯。周敦頤在曆史上的地位在於(yu) 建構了“貫通天人”的理學。他在理學建構的過程中,立足儒學,改造和利用佛、道之學的思想資料,他的《太極圖說》源於(yu) 道家和道教,繼承了道家和道教的大量思想資料。其中的無極、無極而太極、無極之真等概念,其實都來自道家、道教。還有周敦頤的詩,比如說《題豐(feng) 都觀三首》,其中就有非常明顯的道家痕跡。大家非常熟悉的《愛蓮說》一文,經過仔細的對勘、對比,就會(hui) 發現與(yu) 唐代高僧法藏的《華嚴(yan) 經探玄記》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佛學淵源非常明顯。我們(men) 也知道,周敦頤在他的思想體(ti) 係的建構過程中,和當時的著名道士、高僧都有非常密切的學術交流和個(ge) 人交往。

 

對於(yu) 周敦頤立足儒學去吸收、利用佛、道的思想資料,在曆史上很多人是諱言這一點的。因為(wei) 他們(men) 可能覺得,作為(wei) 理學的開山祖、道學宗主,把很多的佛教、道教的思想納入儒學之中,對儒學的純粹性有影響。但事實上,我覺得對於(yu) 周敦頤在思想建構過程中所體(ti) 現的廣收博采的會(hui) 通精神,我們(men) 應當予以充分地肯定。

 

我們(men) 知道,儒學發展到宋代的時候,已出現了很多問題,它和佛、道之學這種具有精致的本體(ti) 和心性理論的學說比較起來,在理論思辨、理論思維高度方麵存在著很多不足,麵臨(lin) 著佛道之學在理論上和社會(hui) 生活領域嚴(yan) 峻的挑戰。

 

怎麽(me) 樣去有效地回應佛、道之學的挑戰?怎麽(me) 樣去彌補自身理論思辯不足的缺陷?

 

一種應對方式是排斥。對於(yu) 佛、道之學的思想資料,一概嚴(yan) 加拒斥,然後自己在原來的空間裏發展。這種思路在曆史上其實也嚐試過,事實上是行不通的。周敦頤就意識到了這個(ge) 問題,他覺得應該吸收佛道之學的成果,吸收競爭(zheng) 對手的理論長處,用對方的思想資料去充實自己,然後提高自己的理論思辨水平,進行思想理論的建構,實現自我的更新和提升。

 

事實上,在周敦頤外也還有不少儒家學者都有過類似的想法和經曆。像大家非常熟悉的,在理學開創時期幾位很有名的人物——張載、“二程”等等,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出入佛老之學,從(cong) 中擷取思想資源,建構新的學術體(ti) 係。

 

我們(men) 說理學是新儒學,是儒學發展的一個(ge) 新階段。儒學新階段之“新”,與(yu) 它對佛、道之學的利用,對佛、道思想資料的吸取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周敦頤身上體(ti) 現非常明顯。事實上,這已經成為(wei) 湖湘文化精神當中一個(ge) 很重要的內(nei) 容。我們(men) 知道,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他在思想理論體(ti) 係建構的過程中,對佛教中的法相唯識學,對老、莊,吸取都非常之多。用他的話說是“入其壘,襲其輜”。

 

周敦頤的會(hui) 通精神可以給我們(men) 今天很多的啟示。在今天這樣的情勢下,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樣對待中華文化以外的其他不同文明之中的優(you) 秀成果?是排斥、拒絕還是吸收、利用?在這一點上,周敦頤可以給我們(men) 深刻的啟示。

 

其次,談談周敦頤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也是我們(men) 中華文化精神之中非常重要的內(nei) 容。大家非常熟悉的“與(yu) 時偕行”、“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就概括得非常全麵。從(cong) 周敦頤思想體(ti) 係的內(nei) 容和形式這兩(liang) 個(ge) 方麵,我們(men) 都可以看到其中所體(ti) 現出的創新精神。

 

從(cong) 內(nei) 容上看,周敦頤為(wei) 了回應時代課題,開創了儒學發展的新路徑。他立足儒學,同時又利用佛、道之學的思想資料,創新了儒學,從(cong) 而使儒學達到一個(ge) 新的理論思維的層次,實現了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明末著名學者劉宗周評價(jia) 周敦頤的《通書(shu) 》說,周敦頤的《通書(shu) 》是把《中庸》一書(shu) 又翻新譜,也就是說,周敦頤把《中庸》和《易傳(chuan) 》的思想資料加以融會(hui) 貫通,使它呈現出了新的麵貌。

 

另外一個(ge) 方麵,周敦頤之所以被稱為(wei) 理學開山祖,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在於(yu) 他是“二程”的老師。他作為(wei) “二程”的老師,一個(ge) 很重要的依據是什麽(me) 呢?就是他和“二程”相處的時候,在“二程”向他問學請教的時候,他要求他們(men) “尋孔顏樂(le) 處”。

 

“孔顏樂(le) 處”事實上是周敦頤為(wei) 理學的發展開出了一個(ge) 新的精神境界,開辟了一個(ge) 新的修養(yang) 方向。我們(men) 知道,在晚唐和宋初的這個(ge) 曆史時期,出現了一個(ge) 禮崩樂(le) 壞的情形,信仰缺失、價(jia) 值崩潰,在當時表現得相當明顯,很多士人處於(yu) 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兩(liang) 位試圖力挽狂瀾的人物,一位是範仲淹,一位是周敦頤。範仲淹登高一呼,號召天下士人要以天下為(wei) 己任,要有對社會(hui) 的關(guan) 懷,要有社會(hui) 的責任感,曆史的使命感。周敦頤則從(cong) 另外一個(ge) 方麵提出,士人要有精神境界,應該有人格追求,有精神的高度與(yu) 格局。這就使得理學在當時、在北宋儒學、在各個(ge) 學派裏麵有獨特的精神旨趣和氣象。“孔顏樂(le) 處”這一精神方向的提出,無疑是周敦頤創新精神一個(ge) 重要的體(ti) 現。

 

後人說周敦頤是道學宗主,是理學的開山祖,實際上就是對周敦頤之學創新性的肯定。

 

從(cong) 形式上說,周敦頤之學的創新性也很明顯。儒家曆來重視經典,重視代聖人立言。自漢唐以來,章句訓詁之學流行,學者們(men) 籠罩在經典的神聖光環下,謹守師法家法,不敢逾越。這就使得學術創造性受到很大的約束、壓抑。

 

周敦頤的著作改變了這種治學方式。周敦頤的著作,無論《太極圖說》還是《通書(shu) 》,都立足經典,采取注釋經典的形式,在對經典融會(hui) 貫通的基礎上,把握其思想內(nei) 核和精神實質,而不是依傍經典。他立足儒學而又吸收佛、道之學的思想資料,在儒家的不同經典之間,在儒、佛、道之間自由地擷取,自成一體(ti) ,最後別具一格,創新精神體(ti) 現得非常明顯。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