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景耀作者簡介:周景耀,男,西元1981年生,安徽潁上人,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職於(yu) 寧波大學人文與(yu) 傳(chuan) 媒學院中文係副教授。主要致力於(yu) 詩學、儒學與(yu) 跨文化研究。 |
“反向格義(yi) ”與(yu) 20世紀宋詩研究
作者:周景耀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2017年4月11日第一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十七日庚午
耶穌2017年4月13日
縱觀20世紀的宋詩研究,當前學界最亟須做的是轉變觀念,反思其重外遺內(nei) 、趨附西方話語的研究理路,走出“反向格義(yi) ”的殖民牢籠,實現方法論與(yu) 研究範式的“中國式”轉換,在中國曆史與(yu) 詩學脈絡中展開宋詩研究,深入考察宋詩所承載的中國文化精神之於(yu) 文明建設的意義(yi) 。
走出思想牢籠的前提是研究者須有一種文化自覺,應立足於(yu) 中國詩學傳(chuan) 統展開宋詩乃至中國文學研究。這對重建與(yu) 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具有重要意義(yi) ,也將對當下世界文明進程產(chan) 生積極影響。
自宋詩誕生之日起,對其評價(jia) 皆不免以唐詩為(wei) 比照對象,二者雙峰並峙,詩史上所謂“唐宋詩之爭(zheng) ”亦由之而起。宗唐祧宋,代有偏重,各有所宗。
概言之,元、明崇唐抑宋,清則反之。晚清以降,抑宋之風又起,“唐詩勝於(yu) 宋詩”、唐詩宋詞並重而不論宋詩成為(wei) 當時的社會(hui) 共識,至今無明顯改變。何以如此,值得深究。
晚清以前的“唐宋詩之爭(zheng) ”圍繞“興(xing) 趣”、“性情”、“興(xing) 象”、“意趣”等傳(chuan) 統審美範疇展開。近代以後,因西方“新學語”的輸入,這些範疇被附加上新的意義(yi) ,具有了審美現代性的意味,導引著現代“唐宋詩之爭(zheng) ”,在某種意義(yi) 上構成20世紀宋詩研究的理論前提與(yu) 邏輯起點。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進入中國,使得中國人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基於(yu) 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滲透到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形成了具有普遍意味的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體(ti) 現文學進化觀念的“文學達爾文主義(yi) ”亦隨之產(chan) 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學研究,自然也影響著人們(men) 對宋詩的接受與(yu) 認識。
如王國維嚐雲(yun)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章太炎認為(wei) ,“宋世詩勢已盡”,“唐以後詩,但以參考史事存之可也”。
他們(men) 的意見頗具代表性,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影響下,宋詩被忽視與(yu) 遮蔽,出現了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以至新文學的文學史書(shu) 寫(xie) 譜係,宋詩因此隱沒在文學史的鏈條上,代表宋代文學成就的似乎隻有宋詞。
源自西方的認識論美學的形象思維論也參與(yu) 到宋詩現代形象的塑造中。形象思維論強調詩歌的視覺形象與(yu) 視覺畫麵,追求一種具體(ti) 鮮明、語語如在目前的審美風格。這一“形象本體(ti) ”的詩學觀念,成為(wei) 文學闡釋的金科玉律,自進入中國以來,充斥於(yu) 各種中國文學教科書(shu) 中,深刻影響了宋詩與(yu) 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範式的形成。
在此觀念的規訓下,宋詩“以文字為(wei) 詩,以才學為(wei) 詩,以議論為(wei) 詩”的特質被視為(wei) 詩之弊病而正麵關(guan) 注不夠,如對體(ti) 現如此特質的江西派詩與(yu) 理學家詩的研究就有待加強,此類詩入選宋詩選本的規模亦有限。
錢鍾書(shu) 的《宋詩選注》即如此,而透過錢鍾書(shu) “六不選”的選詩標準,可以發現“形象思維”論在這本頗有影響的宋詩選本中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後來的選本有意超越《宋詩選注》,但在選注理念與(yu) 篇目選擇上並無根本性突破,較之陳衍的《宋詩精華錄》以及之前的宋詩選本,反而顯得單一而貧乏,宋詩之豐(feng) 富性及其精神品格未能充分體(ti) 現。
再則,以康德為(wei) 代表的哲學家強調審美獨立性與(yu) 無功利性的理論對中國文學與(yu) 宋詩研究影響甚巨。據此理論,出現了言誌與(yu) 載道、審美與(yu) 政教二元對立的認識,審美本位主義(yi) 成為(wei) 文學研究的主導觀念,以此為(wei) 準則,具有“理趣”、顯得“平淡”日常的宋詩,因不夠“審美”、不夠抒情“浪漫”而不受待見,與(yu) 之相對的主“情”尚“真”、沉著痛快之詩則備受關(guan) 注。
源自西方的“進化”、“自然明白”、“真性情”、“意境”等觀念對現代宋詩學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較之傳(chuan) 統詩學評價(jia) 體(ti) 係,因西方話語的進入,宋詩評價(jia) 的視角發生“顛倒性”轉變。借助西方詩學觀念審視宋詩成為(wei) 常態,中國自有的詩學脈絡與(yu) 詩學闡釋傳(chuan) 統在此過程中被塗改、壓抑與(yu) 邊緣化了,這是一種詩學上的“反向格義(yi) ”的做法。
劉笑敢曾撰文指出現代中國哲學研究形成了一種“反向格義(yi) ”的做法,即以西方的哲學概念解釋中國本土之術語。他認為(wei) “反向格義(yi) ”已經成為(wei) 哲學研究的流行做法。這種做法並不限於(yu) 哲學,中國現代人文學科的發展其實都麵臨(lin) 著“以西釋中”的問題,文學研究亦然。
自依照西方學科分類思想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四部之學中構建出“文學”一科之日起,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即已走上“反向格義(yi) ”之路,中國文化的主體(ti) 地位與(yu) 基本精神風貌被潛在替換了。
借用西方觀念與(yu) 理論框架進行中國文學研究成為(wei) 至今習(xi) 以為(wei) 常甚至引以為(wei) 傲的做法。研究者未能自覺省思以“反向格義(yi) ”之法闡釋中國文學時出現的矛盾、限度與(yu) 困難,殊不知在此過程中中國文學研究會(hui) 逐漸成為(wei) 運用西方理論“削足適履”的注腳。20世紀的宋詩研究也具有“反向格義(yi) ”色彩,因此成為(wei) 宋詩價(jia) 值不為(wei) 世人熟知的重要原因,“他者”視角的介入非但未使宋詩敞開,反而引發更多偏見與(yu) 理解的障礙,對此不能不深長思之。
以上所言西方理論對宋詩研究之影響,此其犖犖大者,其他因素亦存在,此不細究。
當然,進入現代,抵抗“他者”的著述與(yu) 思考一直存在。麵對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立足於(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與(yu) 詩學精神的宋詩研究並不罕見,但多數研究采取的是“反向格義(yi) ”的範式。
概言之,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了一批有分量的宋詩學著作,梁昆、胡雲(yun) 翼、繆鉞、程千帆等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們(men) 將“唐宋詩優(you) 劣論”轉變為(wei) “唐宋詩異同論”,無疑是對進化論、形象思維論等觀念的超越,對宋詩地位的提升亦大有貢獻。
80年代後宋詩研究漸趨深入,對頗能彰顯宋詩特色的僧詩、理學家詩均有所研究,評價(jia) 亦趨正麵,對言誌與(yu) 載道之論有所彌合與(yu) 超越。雖近來的研究對宋詩整體(ti) 風貌的認識不斷豐(feng) 富,但大多還停留在繆鉞等人以“意”、“枯淡”等範疇界定宋詩風格的地步。繆鉞等人所認定的宋詩特性是相對唐詩而言的,因而也不免構成對宋詩風格豐(feng) 富性與(yu) 複雜性的限定,對此有待突破。
同時,宋詩研究的版圖尚需拓展與(yu) 深化。
一方麵,宋代有成就的詩人甚眾(zhong) ,僅(jin) 集中於(yu)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陸遊、楊萬(wan) 裏等大家進行研究顯然不能揭示宋詩全貌,宋詩風格之多樣性亦難以呈露。學界應對那些不為(wei) 人知的詩人有所關(guan) 注,擴大宋詩研究的邊界。雖然在這方麵近年來有所改觀,但“補白”工作仍顯緩慢。
另一方麵,深化宋詩研究版圖須持一種“曆史化”的態度。文體(ti) 與(yu) 藝術研究之外,將宋詩置於(yu) 宋史語境下進行研究亦是題中應有之義(yi) 。當下對理學家詩的研究尚顯薄弱,這要求研究者須建立跨學科的意識,強化對歸入哲學領域的理學的學習(xi) ,若不能深入義(yi) 理內(nei) 部,對理學與(yu) 宋詩之關(guan) 係的理解難免膚廓,對現代審美論亦難有根本性超越。
就宋詩選本而言,目前多數選本不夠多元,需要突破故有選本篇目與(yu) 選注理念之限製,加大西崑派詩、江西派詩、理學家詩、僧詩等的入選率,使宋詩之精華更為(wei) 充分地展現在受眾(zhong) 麵前。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